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特征

2016-03-03 21:42
关键词:城市雕塑互动性雕塑

王 瑾

(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353)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特征

王 瑾

( 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353)

在当代社会,公共艺术的创作展示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其能促进人与艺术、环境的互动,是公共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公共艺术互动性发生发生了很多改变,其内涵和方式上都有了新的表达方式。本文认为,只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才能激发人与艺术的情感共鸣,使人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建立人与环境的互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

公共艺术互动性 城市 雕塑

人类的公共环境是一个社会群体部落为形象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类生存环境。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环境,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回溯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读到这样一部关于环境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1]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留给人的印象,如同一张名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造就了文化,它可以引领社会和大众的价值观念。城市是城市公共艺术的载体,城市文化为城市公共艺术提供了无限可能。

城市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的需求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在一味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城市的人文关怀在一点点流失。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是城市无限的拓展,失去了很多曾经拥有的城市文化和人文资源,新型城市的建设缺少文化的积淀,逐渐沦为了精神和文化的沙漠。21世纪,经济已不是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指标,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将会成为评判城市魅力的重要砝码。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不断有文化物质遗产消失的新闻,城中村消失等新闻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2]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互动性

现代公共艺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城市的开发建设而诞生的。在中国,早期的公共艺术结合着公共权力的使用,多表现为纪念碑艺术;改革开放后,以城雕、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艺术一度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到了90年代,伴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急速发展,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各大中城市热衷兴建各种广场、公园、居民小区,经济环境的改善让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开始不仅限于单纯的城雕创作,开始强调公众的参与,逐渐凸显出重要的“公共”属性。1998年,孙振华的群塑《深圳人的一天》诞生,中国的公共艺术开始由架上走向公共空间。

《深圳人的一天》首次打破了城市雕塑历来重视和强调的宏大叙事,并且摆脱以英雄、帝王、圣贤等作为创作对象的模式。该作品更加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将18位普通市民的人体翻模成铜像。还用一面背景墙来显示深圳某一天的蔬菜价格、股市行情、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等资料,如实地作为历史的横切面,记载了变化的一个瞬间。正式由于该作品注重人文关怀,深入地贴合百姓日常生活,让该项目具备了广泛的公共性,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们在观赏这些雕塑作品时,内心已经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下意识中就产生了思考,并且会与雕塑产生互动,这一个简单且观赏这些雕塑作品只具有象征意味的举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被评论家视为“还权于民”的民主举措,让该项目具备了广泛的公共性。

互动性是公共艺术的最重要的特点,因为公共艺术是开放的,民主的,那么它就要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平地对待每一参与者的意见。通过实现让公众参与进来的方式,最终达到服务公众的目的。公共艺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艺术作品、人(设计者、使用者)和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构成了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环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城市雕塑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人与雕塑作品的互动。城市雕塑承担着创造优质、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空间的任务。人与环境的互动。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休闲、娱乐的环境,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空间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需求,为了打造现代的空间环境,应结合人的生活习性、审美心理、行为特点等因素,并在雕塑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亲和力是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的相关因素。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所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与公众形成紧密的交流与沟通需要先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爱。趣味性:就是要让观者接受由观赏作品的趣味性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受到趣味的美感,并在愉悦中深刻领悟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价值。功能性: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审美功能以外,还兼有实用的功能,特别是公共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提倡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许多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服务于公众的生活设施和物品。[3]

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及繁荣,公共艺术互动性在内涵及方式上产生了多样性,呈现出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从强调自身审美功能到更加关注互动性,从纯粹的纪念性题材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单项的视觉信息传递到全方位感知互动,再从长期性的艺术形式到与时俱进的短期性形式,这些特征都反映出公共艺术互动性在建构公共环境、孕育公共文化、培养公共精神方面的重要价值。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雕塑作品是承载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场所和媒介,相关信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后,使人得到对空间形态和环境的全面认知,进而产生包括人与作品、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反过来,人们又深刻影响和改变公共艺术的形式,使艺术作品能更好的融入整体环境,与环境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相互影响和改变的关系中,人、公共艺术、环境三者共同进步,现代城市也就成为一种良性互动、富有创造活力的多元综合体,也促使城市公共艺术能够良性发展。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共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

[2]艾永生.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

[3]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

王瑾(1993.7—),女,汉族,籍贯:湖北天门人,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 研究方向:装饰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互动性雕塑
巨型雕塑
基于CDIO模式的互动性动画视频受众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玩转表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面向提升校友网站互动性的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自然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