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启示

2016-03-06 18:55
关键词:儒家思想韩国道德

赵 琳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启示

赵 琳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儒家思想自传入韩国后,对韩国大学德育产生重大影响,韩国大学德育的核心理念突出、内容纵横交织、方法途径多样,效果显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立足自身,从特色、内容、方法等方面积极借鉴韩国大学德育的相关经验,推动我国大学德育的发展。

儒家思想;韩国;大学德育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我国乃至世界诸多国家的教育和文化发展,韩国亦不例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韩国大学德育体系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系合理、效果良好,对我国大学德育体系建设以及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儒家思想在韩国大学德育中的起源与发展

儒家思想对韩国影响至深,尤其体现在韩国大学的德育上。可以说,儒家思想贯穿韩国道德教育的始末,但从其起源与发展过程来看,可谓是一波三折。

自建国后,韩国突出强化儒家思想在大学德育中的地位,儒家思想在韩国大学德育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然而,这种局面并非韩国建国后一蹴而就,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应该追溯到韩国的前身——高句丽。由于与中国接壤,高句丽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为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统治,其较早接受儒家思想的洗礼,并将其弘扬发展。372年,小兽林王设立太学,最早接受并宣扬儒学,规定未婚的子弟们可在此读书,其内容基本为蕴含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等。此外,为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太学专门设立“五经”博士称号。之后,百济从高句丽学习儒家思想,虽没有建立专门的儒教大学,但也较早地出现了精通“五经”的“博士”。新罗也出现一批专门研究儒学的学者,如薛聪等,用吏读文字来解释儒学经典思想,并逐步使其系统化。此后,一些学者又入中国考取科举,开始广泛宣扬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自传入之后,便在韩国广泛发展。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尽快恢复战争中遭受日本毁灭性破坏的儒家思想,韩国政府在其进行的7次教育改革中都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积极借鉴先进的德育理念和方法的同时,重拾儒家思想。诸如在1948年颁布的《教育法》中规定奉行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信义相一致的“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1954年恢复道德课。1962年进行的第2次德育课程改革,将“礼仪生活”作为道德课的部分内容,注重对学生传统礼仪的教育和培养。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突出落实国民精神的道德教育。21世纪初,韩国践行孔子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理念,将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精华融入自身的德育教育中[1]。可以说,正是儒家思想统领了韩国德育的改革。

二、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体现在体系、内容、途径等方面,并在实际的推行中,对大学生的德育培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体系的影响

深受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韩国将德育放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并将儒家伦理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在各阶段的教育中突显出来。自372年高丽建立第一所太学之日起,韩国学校就开始注重儒学教育,开设儒学科目,讲授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李韩王朝推行的国策“推佛尊儒”,使韩国儒学伦理达到了鼎盛。至19世纪,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韩国部分儒者受中国维新派的影响,主张设“儒教”为国教,提出“儒教改革新论”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德育改革仍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全面恢复儒家伦理课程。至今,已经形成了儒家伦理为主体的德育,且注重伦理教育从小抓起,贯穿整个教育阶段,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都注重儒家思想的德育教育。诸如于1398年设定、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成均馆大学,该校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以儒家精神为办学理念的大学。该校设有专门研究儒家思想的儒家系,在其《大学章程》中明确规定:“该学校法人是根据大韩民国的教育理念和儒教精神实施高等教育为目的。”[2]此外,首尔大学、世宗大学等20多所公立大学也设有专门研究儒家思想的学院。朝鲜大学、高丽大学等一些私立大学均开设有讲授儒家仁义礼节思想的必修课程。可以说儒家伦理是韩国大学德育的核心。

在大学德育实施过程中,韩国在遵从基本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形成了横向上内容全面、配置科学,纵向上阶段性、梯次性的德育内容体系。横向上,韩国大学德育以儒家伦理为核心,覆盖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从个人品德到家庭礼节、学校礼仪、社会礼仪,无一遗漏,内容全面。具体实施中,以“道德课”与“国民伦理课”道德知识讲授为主导,以其他各门课程中贯穿道德任务为辅助,分工合作,兼顾全面。纵向上,韩国各阶段的德育教育梯次递进,各有侧重。在中小学道德规范了解、道德知识接受、道德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大学侧重于道德伦理的内化与道德自律的形成。横纵向交织,模块化体现,如在各个阶段的德育内容中都加进了“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族生活”4部分[3]。

就大学德育具体课程设置与内容而言,韩国大学普遍开设“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并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内容兼顾儒家思想的精华和韩国传统民族思想。其中,传统民族思想主要是指传统礼仪道德,包括传统礼仪与传统道德两部分,传统礼仪涉及一些基本的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韩国教育部颁布的《道德》科目还规定了高校应当开设的德育选修课程包括《传统伦理》《伦理和思想》《现代生活和伦理》《市民伦理》等。此外,韩国大学还开设诸如“《论语》与东洋思想”“韩国传统思想与儒学”“儒教与现代社会”等具有儒家思想与道德的选修课,并且要求所有学生在大一、大二必须修满4个学分左右的儒学课,凡未达到要求者,不予颁发学位证书。在这些必修选修课上,均使用包括大量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的教材,诸如20世纪90年代韩国最著名的儒学学者刘正东、李东俊、柳承国等编写的《儒学原论》就被列为必修课目。

从教育途径上看,韩国德育总体上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课堂教学与全面渗透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实行“2+4模式”,即课堂教学与各科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学习、校园生活实践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结合的实践体验。既注重每周安排必要的道德教育时间,在德育课堂上讲授儒家经典思想,又注重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践行德育课堂所学之儒家思想内容。同时韩国大学还注重以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来辅助德育教育,诸如在韩国高校校园内,有随处可见的关于人伦道德至理名言的汉字书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等等。

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韩国大学德育既注重传统的理论教育法,又注重使用诸如伦理情景体验、道德两难讨论等实践教育法。此外,还使用内含儒家思想的宗教教育法和民族精神教育法。宗教教育法即是指教育者利用宗教的道德教化,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培养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法既是大学德育的实施方法,又是学生进行自我熏陶自我教育的方法。其中尤以“儒教”影响最大,利用“儒教”宣扬“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精髓,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效果显著。民族精神教育法即是教育者以韩国传统民族精神与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传统道德为核心,使大学生加强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建设的教育方法,突出了儒家的爱国思想。

(二)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育的影响

儒家孔孟思想基于人性善的理论假设,以仁为核心,主张韩国“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5]。“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5]。主张利他而不利己,强调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奉献,强调社会大爱。同时,受儒家思想中科举考试的影响,韩国历来也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并把考入一流大学作为教学的目的。后经修正,韩国也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技能的提升。德育教育中设置激励机制,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奖励的途径之一就是将品学兼优的学生推荐到政府部门工作,这是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典型体现。但发展至今天,这种思想已不是单纯地讲实现个人仕途的发展,而是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和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儒家思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在此影响下,韩国大学生普遍积极向上,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课程成绩,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期将来能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这虽然已不是儒家“外王”政治路线的标杆,但却是其思想在新时期的表现,是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的体现。诸如大多数韩国大学生都会积极加入青年志愿者组织,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同时,这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本位思想也被韩国转化为重视教育的基本观念,在此影响下,韩国德育注重对学生尊师重教美德的培养,教师的社会地位颇高,并广受学生尊敬。在校园中,学生向各类教育工作者鞠躬九十度的现象随处可见,这都表明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影响重大。

儒家思想注重“家国合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这固然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政治观念宗法化的思想武器,但却蕴含共同体的思想。这种共同体思想也成了韩国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即韩国大学德育注重对学生集体精神、爱家忠国思想的培养,注重学生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培养。韩国教育部颁布的《道德科目教育过程》中就有关于共同体的描述:“儒家思想以共同体主义作为西方的个人主义问题的有效对策,儒家思想强调人是社会性动物……东洋的儒家思想把大同世界作为理想社会的榜样,对它如此阐述:发掘天下人才让他治理国家,以天下的父母都为我的父母,把自己财产跟别人一起分享……如果传统意识的优点复兴的话,会把个人主义的墙拆掉而成为真正的社会融合的基础,因此,我们该应形成而发展道德共同体。”[6]。韩国大学德育注重在理论与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孝、礼、忠”等儒家思想的灌输与熏陶,要求大学生普遍具有“仁爱”之心,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积极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做贡献,为公共福利的发展贡献力量。有学者认为,韩国经济的腾飞正是源于韩国大学德育中所奉行的国民精神、经济民族主义。此观点无论真实与否,至少表明韩国大学所推行的儒家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的提升有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内圣外王”的个人政治发展路线,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方可“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外王”的实现既依赖于个人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也依赖于个人道德意识的提升与道德自律的形成。韩国在德育教育中,深入贯彻儒家道德修养之精神,在各个教育阶段设置了相应的德育标准。经过道德知识的积累、道德规范的了解与遵守、道德习惯的养成,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已经从外在的规范约束内化为自发、自觉的道德自律。诸如韩国大学生在餐厅用餐过后,会主动将餐具放回回收处,将塑料类、纸质类、剩饭剩菜类等各种垃圾分类归放,益于资源的循环利用。韩国大学生的伦理意识受儒家德育的教化影响很深,尊敬长辈、接人待物等礼仪礼节也行为自如。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核心体现为“仁”,在韩国的核心体现为“孝”与“礼”。诸如在用餐前,韩国学生大多都会对家长说“您辛苦了”,会礼让长辈先用餐,与长辈沟通会“弯腰鞠躬”以示敬意,向长辈敬酒皆一手举杯一手按另侧腋下(韩国对长辈的礼仪),而后双手掩杯侧立一饮而尽;这些生活细节正是大学生道德自律的体现,也恰恰是我国部分大学生所欠缺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应当反思之处。

三、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贯穿儒家思想的韩国大学德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对德育的重视、特色的课程设置、突出的教学方法等对我国大学德育的改革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正遭受各种思想意识的侵蚀,虽不至消亡殆尽,但也到了破坏严重之地步。究其原因,与我们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无关联。我国虽然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将其放到一定的战略高度,导致德育并没有有效贯彻落实,实际中还偏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技能与智能的培养,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相对弱化。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仍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7]2014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具有长久的生命力。”[8]可见,我们党也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对大学发展、大学德育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当特别注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以此为契机,在教育改革中考虑将德育放在首位,制定专门的针对德育的法律文件,严格贯彻落实。我们应当正视大学生道德修养不高、道德自律不足的客观现状,从长远考虑,常抓德育不放;从小处着眼,狠抓德育细节。真正将德育放在攸关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战略地位进行谋划、布局,真正将德育放在攸关学生素质提升、道理自律养成的地位进行真抓、落实。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必须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9]对大学德育而言,中国民族特色就是传统儒家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就是要立足千年儒家思想的独特文化。面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冲击,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宣扬,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来抵消甚至主导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讲“德者,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讲“忠孝仁勇信”,这些传统思想有着丰富的营养,孕育着华夏文明。今天我们大学德育教育必须依赖于传统文化,必须依赖于这些民族特色。当前,我们大力提倡与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质就是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炼,是包含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的民族特色精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道德和国家道德的标准,是我们大学德育可以且应当大力贯彻的内容,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大学德育中,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宗教教育法”的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儒教教义”方式贯彻落实。德育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德育的整体效果。为实现法律规定的德育教育目标,韩国设置了科学合理的德育体系与内容,横向覆盖了各种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而言,我国德育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欠缺,横向德育配置不科学,知识模块厘定不清,纵向阶段目标不清晰,梯次分化不明显。

为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德育体系,在横向课程体系配置上,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道德课或伦理课,讲授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同时,在其他各科教学中零散讲授蕴含德育思想的内容,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学习之中。在纵向目标层次体系设置上,实行梯次推进,设定各个阶段的德育目标,并监督落实。对于大学德育,德育的目标就在于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兼顾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以德育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以课外、校外实践来践行德育理论知识,更好的实现德育目标。另一方面,在大学德育内容上下功夫,除注重主流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思想之外,可以考虑借鉴韩国,开设有一定学分要求的“儒学”选修课,增加《论语》精华讲读,设置既体现儒家核心思想,又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具备时代精神的德育内容,使得德育内容覆盖全面、贯穿古今,既要实现德育目标,又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其实,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一致。

四、结 语

韩国德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以内容为导向,以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德育方式方法,“洋为韩用”,丰富教育方法。相比而言,我国德育方法可能仍更偏重于传统。为此,我们应当在德育方式方法上下巧劲,借鉴吸收适合我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方式方法,注重道德情景模拟,注重道德难题讨论,注重更加具有操作性、实践性、体会性的德育方法的运用,大胆探索,实现德育方法的多元化。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已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韩国大学德育,对此,我们应当客观评价,积极肯定,选择借鉴,以此来完善我国大学德育。

[1] 张鸿燕,王培培.韩国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透析[J].教育探索,2014(2):155.

[2] 潘立.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与特点[J].教学与管理,2003(11):73-74.

[3] 朴星.儒学在韩国的传播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大学教育,2014(6):35-36.

[4] 金洙成.儒家思想对中韩学校德育的价值及启示[D].延吉:延边大学,2001:15.

[5] 杨伯峻.《论语》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武鹏.韩国高校德育实施方法及其借鉴意义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3.

[7] 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EB/OL].(2013-11-28)[2015-12-1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28/c1024-23688474.html.

[8]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2015-07-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9] 习近平.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EB/OL].(2015-09-10)[2015-12-21].http://edu.people.com.cn/n/2015/0910/c1053-27565042.html.

[责任编辑 王晓雪]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in Korean Moral Education

ZHAO Lin

(SchoolofMarxism,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Having been introduced into Korea, Confucianism made a great impact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Korean colleges, whose core concept is prominent, contents are intertwined and methods are diverse, thereby producing obvious effects. General Secretary Xi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Korean mor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s, contents, methods and so forth, and fundament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Confucianism; Korea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2016-07-11

赵琳(1990—),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E-mail:2160038@qq.com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6.04.022

B222;G641

A

1673-9779(2016)04-0001-05

赵琳.儒家思想对韩国大学德育的影响启示[J].2016,17(4):524-528.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韩国道德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在韩国走马观花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