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兼评罗伯特·海尔布隆纳的《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

2016-03-06 21:08郑丽莹
关键词:海尔恩格斯马克思

郑丽莹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兼评罗伯特·海尔布隆纳的《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

郑丽莹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考证,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评判罗伯特·海尔布隆纳的利弊得失,并力图在评介中厘清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主要结论是:首先,罗伯特·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一书中为我们展现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既支持又反对。其次,海尔布隆纳以4大要素界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畴,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割裂与分化,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再次,海尔布隆纳提出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后现代语境下面临的两大挑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决定论”提供了新的思路。认为海尔布隆纳将政治行为缺陷归咎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规定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指出在没有经过系统的文本考察,就断言马克思没有预见和解释政治权力扩大的影响也是武断的。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罗伯特·海尔布隆纳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对其理论的争议就从未停歇过。“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1]而这些论辩本身,不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都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不朽的最好明证。这个道理很简单:没有人会去在意一个普通人的言论,因为它不会对世界的未来产生任何影响;也没有人会花费毕生的心血争论一个无足轻重的理论,因为胜利者不会为此感到荣耀,失败者也不会为之感到羞耻。如果说在《共产党宣言》发行之时,“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1],那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则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学说。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左与右”、“对与错”的理论分野中,罗伯特·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以下简称《支持与反对》)一书中为我们展现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既支持又反对。

1 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解读马克思主义

在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研究中,马克思都是不可回避的,“每个想从事马克思所开创的研究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永远在他的前面,因此,他必须认同或反驳、扩展或抛弃、说明或辩解马克思遗留下来的思想。”[2]但许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都呈现“非此即彼”的思维局限,拥护者将之视如珍宝,反对者弃之如敝屣,这不利于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而罗伯特·海尔布隆纳在书中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除了全盘接受和全盘否定之外,我们还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持另一种态度”[2]——既支持又反对。这不是作者的自相矛盾,而是倡导不以极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如一个电影明星的粉丝不能要求他的偶像在每一部电影中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台词都完美无缺一样,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既有合理之处,也有局限之处,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加以甄别。这体现出作者“亦此亦彼”的有机哲学立场,是对机械哲学“二元对立”思维范式的超越。这种态度有助于我们既有效吸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又杜绝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崇拜。同时,这种态度也更加符合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3]

2 “四大要素”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性

作者提出,界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前提的4个要素,分别是哲学辩证法、对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分析和社会主义信念。这种界定方法在规范马克思主义研究范畴上具有启发意义,并且在理论上与我国主流学派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体现出深度契合。但是这种要素界定,涉及判断某一思想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属性问题,必须在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同时,又不能破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四大要素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前提有不妥之处。

首先,对这四大前提要素的划分缺乏理论依据,并不能涵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研究领域。关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概括,列宁早在1914年《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进行过归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4],分为马克思的学说(包括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列宁又将它们统称为马克思的世界观),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包括价值和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虽然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的概括也未必是无可挑剔,但这至少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绝不是简单的四大要素可以包罗的。其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范畴以四个要素作为分割,又没有论证四个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划分不仅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偏差和误读。既然作者的划分是为了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想要说明这些是马克思及其继承者们所应该具备的共同要素,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的研究是要具备全部四个要素,还是只要具备其中一两个要素呢?不具备这几大要素的学者就一定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吗?又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只需要具备这4大要素吗?由于罗伯特·海尔布隆纳没有阐述4大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导致对这些问题的争议含混不清。最后,这种忽视辩证统一关系的认知容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顾此失彼”现象,可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退回到庸俗的“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泥潭。黑格尔将哲学的辩证法体系演绎到极致,却仍然走不出自己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构建了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却陷入了历史发展的迷局;空想社会主义正因为疏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导致理想的幻灭;修正主义没有坚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轨迹……显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理路上看,马克思的哲学研究、经济分析、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信仰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彼此嵌入、自觉生成的,正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方法论才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如今又将其思想前提分割为四大要素,实则是一种历史性的倒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不相符。

3 “后现代”语境下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面临的挑战

在《支持与反对》的第3章“对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部分,海尔布隆纳提出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后现代语境下面临的两大挑战。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决定论”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

第一大挑战是“在不引入唯心主义元素的情况下如何界定物质领域本身”[2],或者说“如何区分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活动”[2]。海尔布隆纳的这一质疑是有启发意义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既有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又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这一结论成了伟大的宣言,鼓舞着“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并由此创造自身——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只是按自己的意愿,但全凭自己的努力。”[2]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一“唯物史观”伟大发现的历史意义。然而问题在于如何区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以及如何确定前者的物质性和后者的精神性?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来说,社会存在是由人构造和参与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有人的活动参与的社会存在必然掺杂了人的意识,那么如何就能保证社会存在是纯粹物质性的决定要素呢?也就是说如果将社会范畴分为两大集合,分别是物质性范畴和意识性范畴,那么终有一些事物是处在两大集合的交集之处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毕竟人的生产活动都会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非物质活动与物质活动交织在一起,观念元素在整个社会弥漫、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可避免地融合,使我们很难划定物质领域的边界。”[2]因此,在海尔布隆纳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演进不同,由于人的意识普遍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故而很难断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的“物质第一性”。

第二大挑战是“历史上的冲突总是比比皆是”[2],“历史冲突不可能总是辩证的”[2]。此处,海尔布隆纳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对在于:推动历史发展的不仅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社会矛盾,还有作为偶然性因素的社会冲突。辩证法在唯物史观中的应用表现为矛盾的“对立统一”,这种社会矛盾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冲突,“对立统一”通常与“阶级斗争”相关联。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其对立统一性体现在“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马克思将辩证法运用在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分析之上,他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展示了一种线性的时间观和历史观,是一种历史决定论的表现,按照马克思的逻辑,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更迭应该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序列,但是社会文明的变化极其复杂,不可能完全按照这种线性的逻辑发展,在其过程中有很多偶然性的因素是无法预测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分析俄国革命状况时也注意到了,他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写道:“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可见,马克思也预测到了俄国具备跨越发展共产主义形式的历史可能。至少在俄国的革命事实上,海尔布隆纳提出的对马克思线性历史观的挑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偶然性社会因素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也值得深思和品咂。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事实来看,阶级对立并没有像马克思的辩证法描述的那样变得“单一化”和“尖锐化”。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业化时代,是一种现代思维下的理论成果,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实现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而海尔布隆纳提出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面临的挑战,展现的则是一种后现代的理论视角,更多的关注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不是去评判两种思维方式的高低优劣,而应着眼于从中得到的珍贵启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必须要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社会制度的选择,社会改革的推进都必须根植于本土实际当中,这里的实际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这些启示对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4 “社会关系中的人”与“政治行为中的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最经典的概括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海尔布隆纳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具有重大缺陷,他的理由是,将个人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会产生诸多问题,“因为如果人类是完全由社会,而不是由与生俱来的‘天性’造就的,那么,除了生理上的限制条件外,要对其行为确定任何限制都是不可能的”[ 2]。他认为这样的本质规定忽略了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专横”和“顺从” 的要素,而这种对“人性本恶”的考察,疏漏导致了政治行为中“斯大林主义”的产生,也致使马克思主义无法用阶级关系解释普遍存在的女权问题和种族问题。海尔布隆纳指责道:“个人只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概念,否认了人类精神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现实要素、如血肉一样现实的要素这一事实。否认这些事实后,我们就无法理解或者预测诸多的社会行为了。这首先表现在关键的政治行为领域。在这一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缺陷是最明显的,而且,其政治实践最应受到谴责。”[2]海尔布隆纳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政治行为领域中的理论缺陷会表现为“事前没有预见或事后没有解释扩大政治权力范围的动因,这种动因与马克思预期中的经济权力扩张的动因一样看似是无限的”[2]。

海尔布隆纳的上述观点显示其并不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写作缘起和写作目的,对马克思关于政治权力规约的论述也是一知半解。

首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是基于对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的批判,是为了完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转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撇开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过程,将人看作是一种直观感性的存在,指出这样的抽象、孤立的人性论是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源所在。因此,费尔巴哈只能鼓吹“爱的宗教”,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5]所以,马克思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是为了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5]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论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在厘清了马克思的写作背景和阐释目的之后,海尔布隆纳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规定的批驳也就不攻自破了。

其次,马克思主义从未“忽略政治权利扩大的动因或影响”,关于如何防止政治权力的扩张与腐败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相关的理论阐述,只不过鉴于当时的革命状况和阶级斗争情况,关于政党建设的论述还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阐述的重点。这方面论述的依据主要体现在对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的总结上,《<法兰西内战>1891年版导言》中提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当,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6]为了避免权利的膨胀和扩大,马克思恩格斯还要求党内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恩格斯指出,“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样能逃避批评,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 7]为了维护政府权力的正义性和纯洁性,在《恩格斯致马克思》中,恩格斯写道:“当各种腐朽分子和好虚荣的分子可以毫无阻碍地大出风头的时候,就该抛弃掩饰和调和的政策,只要有必要,即使发生争论和吵闹也不怕。一个政党宁愿容忍任何一个愚货在党内肆意地作威作福,而不敢公开拒绝承认他,这样的党是没有前途的。”[ 8]因此,海尔布隆纳将政治行为缺陷归咎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规定的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另外,在没有经过系统的文本考察,就断言马克思没有预见和解释政治权力扩大的影响,也是武断的。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罗伯特·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A FOREIGN SCHOLAR’S VIEW OF MARXISM——The Review of Marxism ,For and Against by Robert L.Heilbroner

ZHENG Liying

(SchoolofMarxism,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Marxist classical works,the paper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judge Robert L.Heilbroner’ pros and cons and tries to clarify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in the review.The main conclusion is:first,Robert Heilbroner shows us a new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ing Marxism in Robert L.Heilbroner’ bookMarxism,ForandAgainst:support and opposition.He argues that the research category of Marxist theory can be defined in four major elements,which easily leads to the fragment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m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ystemic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m.In addition,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 proposed by Robert L.Heilbroner are faced with two major challenges in the post modern context,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us to further study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determinism”.But Robert L.Heilbroner attributes the defects of political behavior to Marx’s doctrine of “human nature”,which is a distortion of the Marxism.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absence of systematic textual research,it is arbitrary to conclude that Marx failed to foresee and explain the impact of the expansion of political power

Marxism;Marxism,ForandAgainst;Robert L Heilbroner

2016-04-17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JKS033)

郑丽莹(1989 -),女,黑龙江鸡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673-1751(2016)02-0117-04

B505

A

猜你喜欢
海尔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海尔引领直驱洗衣机新趋势:直驱产能迈入千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