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六书》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2016-03-06 21:08张华欣
关键词:六书冯友兰道德行为

张华欣

(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93)



《贞元六书》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张华欣

(上海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93)

《贞元六书》是冯友兰先生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冯友兰用哲学的视角阐述人生的意义,提出人生志在追求天地境界的道德目标,道德是其德育思想的主体,教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贞元六书》蕴含的德育思想是冯友兰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

《贞元六书》;德育思想;高校德育

抗日战争时期,冯友兰以其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先后写成《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六本书并合称为《贞元六书》,借此反思中国传统的精神生活,唤起人们对人生意义和道德发展的深切思考。当下,由于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与高校德育的理想追求出现背离。《贞元六书》所彰显的以觉解悟人生、以道德树人格、以教化育人的德育思想,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1 人生境界说

在《贞元六书》中,冯友兰系统地阐述了人生境界说。他根据每个人不同程度的觉解,即“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在做某事,此是觉”[1]将人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并遵循境界的差别,阐释其所理解的人生意义。

1.1 自然境界

此境界中的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其行为表现出一种自然的本能,是按照个人习惯、社会习俗的顺才顺习。他们对“人之理”和“社会之理”觉解甚少甚至毫无觉解,照例行事是自然境界中人的根本特点,所以他们不懂进行道德选择。

1.2 功利境界

此境界中的人不再停留于混沌的自然之乡,他们对自身行为已经有所觉解,但此觉解仅限于对“自己”和“利”,对于“人之理”他们尚未有所觉解,所以功利境界中的人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道德选择的出发点是为谋自己之私利。

1.3 道德境界

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以求社会的利为目标的一种行义行为。处于道德境界的人对“人之理” 已经有所觉解,懂得从社会这一整体出发,自觉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能脱离社会组织而生存。正因觉解程度的提高,他们的行为开始具有道德意义,在社会中尽伦尽职,逐步消解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1.4 天地境界

此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是与宇宙自然合一的“大全”境界。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在“知天”的基础上达到“事天”、“乐天”,最后实现“同天”,他们不仅了解社会,还通达宇宙,他们的道德行为既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人的有意选择,也不同于自然境界中人的毫无觉解、合乎道德但非道德的本能选择,而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的行为。

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四境界说构成了个体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人的道德追求正是如此,道德生活的境界是不断发展的,在功利意识逐渐成为主导价值取向的当下,功利境界中的人需要通过觉解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思想境界,从而向更高的境界提升并常驻其中。

2 高校德育需要人生境界的目标追求

当前,虽然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向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问题。大学生的道德追求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健康成才的过程,他们需要明确的道德目标加以指引,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

2.1 以觉解悟人生,唤醒境界意识

境界注重人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内化于思想深处的精神意识和感知,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直接相关。将境界观融入高校德育中,唤醒人的境界意识能够很好激发大学生对人生、人生价值的思考,引导他们做出符合本心的行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渴望做一个有良好修养、品德高尚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这种渴望就是对境界的渴求。但在功利盛行的社会风气下,大学生对道德乃至天地境界的追求意识不强,更不易坚持。只有充分发掘这种意识,用较为先进的价值观念指导日常行为,才能指引人们克服较低境界的为私行为,更多投入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活动中,向更高的境界提升,并常驻于高层次的境界中。高校要唤醒大学生追求高境界的意识,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实践过程中,都要加强大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觉解,提高大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觉悟的能力。

2.2 注重对象层次性,科学设置目标

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涵养离不开科学明确的道德目标,人生境界层次递进的发展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了清晰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因不同程度的觉解,处于不同的境界,他们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有所差别,所以德育要求也需有所区别,如处于功利境界的大学生需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处于道德境界的大学生需要引导他们时刻用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指导道德行为,在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加深觉解,长久保持在高层次的境界中。但当下高校普遍存在德育目标“高、大、全”的现象,一刀切的德育目标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道德需求。高校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要有层次性地设置具体的德育目标,从多维度考虑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对症下药才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人生追求。

3 道德论与高校德育内容的丰富

3.1 道德论的主要内容

冯友兰著《贞元六书》时,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最深重之际,他认为“道德力”是凝聚人心、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因素。重视对人的道德力的培养,在厘清道德蕴意的基础上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不仅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是巩固社会所必需的。

3.1.1 道德的内涵

冯友兰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种事物,必依照所属社会之理,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其行动必定依照所属的社会之理所规定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就是道德。道德作为社会之理,是维持社会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是所以维护社会存在的规律。在一社会内,人愈遵守道德的规律,则其社会之组织必愈坚固,其存在亦愈永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尊重道德的传统的国风,与中国社会的组织的坚固,与中国民族的存在的永久,是有密切的关系。”[2]道德也是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需的。在境界说中,冯友兰指出,有的人之所以处于功利境界,是因为他们只是觉解到了人的功利性、个体性等人之辅性、人所有之性,而对于理性、道德性等人之正性、人之性甚少觉解或无觉。他们只见自己不见他人、不见社会,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对立。道德境界中的人已经对理性、道德性等人之正性有所觉解,他们认识到自己统一于社会之中,所以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他的尽伦尽职,只是尽伦尽职,并不计其行为所及的对象,是不是值得他如此。”[3]道德之人的行为是为道德而道德,为行义而行义,道德的第一目的在于养成品格,使人成为人。

3.1.2 道德行为的划分

在《贞元六书》中,冯友兰将人的行为划分为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和非道德的行为。他认为道德的行为是合乎社会基本规定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是违反社会基本规定的行为,而非道德的行为是与社会基本规定没关系的行为。冯友兰先生对道德行为的划分,点明了人的行为并非总在道德判断的范围内,如吃饭穿衣等不维持也不阻碍社会存在的行为是非道德的。同时,冯友兰认为,服从理性命令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出于天然倾向的行为只能是自发的合乎道德的行为。自发的合乎道德的行为之所以不能称之为道德的行为,是因为这类行为往往会失于偏颇,人们往往会无法顾及道德关系的所有方面;也会因为出于一时冲动而难以持久;且这类行为往往过于简单、肤浅。如此,冯友兰主张道德行为应是经过道德情感升华后,从理性出发做出的道德选择。

3.1.3 不变道德和可变道德

冯友兰将道德分为不变道德和可变道德,即“道德的规律,有些是随着社会之有而有者,有些是随着某种社会之有而有者。”[4]前者是不变道德,是各种社会所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律,不随社会更替而变更;后者是可变道德,是某一种社会所需遵循的规律,随社会变化而变化。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不变道德依然是每个社会的人都需遵守的道德,如五常“仁、义、礼、智、信”, 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要坚持的,无所谓新旧、无所谓古今。冯友兰还指出,不变的道德并不意味着复古或守旧,而是要保持正常的传统,同时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含义[5]。

3.2 高校德育需要道德修养的新考量

现实生活中,追求成功越来越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导价值取向,如何使大学生在追求成功的同时防止自己的行为触及道德底线,实现成功和做人统一,是当前高校德育与智育并肩的重要原因。《贞元六书》中对道德的独特见解和传承,为高校德育的教学、为内容的丰富提供了选择。

3.2.1 坚持底线,以道德树人

冯友兰对道德行为的划分,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人的行为并非只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非道德”规律支配下的人的行为是非道德的行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也是底线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道德绑架行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道德的就是不道德的,道德评价有失偏颇,使得人们长期背负道义责任的重压,道德教育的效果反而不佳。我们在追求道德境界时,也要回到人伦日用中来,具有崇高境界的“希圣希贤”也是从社会凡人逐步通过觉解步步提升的,是循序渐进的,遵循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规律,才能减轻道德绑架的沉重感,将道德行为落到实处,取得成效。道德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德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应该建立在底线道德教育的前提下,打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做到最基本的,才能从生活走向更高境界。

3.2.2 古为今用,丰富德育内容

不同时期有与之相对应的道德要求,但无论何种社会都有必须遵循的不变道德。这些不变的道德虽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传承下来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以适用于当今社会。《贞元六书》在不变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提出的行忠恕、尊理性、存诚敬、守冲谦等生活方法,都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德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精神,适用所有社会的不变道德规律。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落脚点,使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减少对教学内容的陈旧感。

4 教化育人与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4.1 阐教化

圣学始于哲学,终于德行。人生境界的划分和对道德的新考量最终都要落脚到人的德行培养上,那么如何保持并增进自身的觉解,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冯友兰先生在《贞元六书》中借用了“教化”这一概念给予了回答。“教化”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固有的范畴,蕴含深刻的哲理,冯友兰在其德育思想中为之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也是书中主要的两点大德育观念:以社会为师和以力行为范[6]。

4.1.1 以社会为师

冯友兰认为,民族的浩然正气只有通过教化逐渐深入到全体民众的意识中,才能培育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教化指教会你如何做人。“做人”是“人必须有一种道德的品格,可以使他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使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孟子所谓‘大丈夫’者”。道德品格的养成,并不靠“教”,而靠“化”,灌输式的知识传播只能教会人“做事”,使人成为“器”;而若达到君子不器,则需要“化”。以社会为师,突出社会对“化人”的重要性。冯友兰认为,在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家风和校风已经不足以“化人”,家风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学校虽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多以“教”为主,而人的道德品格,不是单单靠教就能培养的,正所谓“声色之化民末也”。当一个人处于社会中,只有社会的无形教育才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身人格,改过迁善而不自知。正如冯友兰说的:“社会是炉,社会上的领袖们是工;他们的行为是炭,而群众是铜。个人进了社会,大概都会为社会所熔化。”

4.1.2 以力行为范

当然,人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极易受社会风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化道德理论为实践行为的过程中,对事物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以力行为范,指人将道德化为实践,实现从“器”转化为真正的“人”,在人的行为中见其品格。书中,冯友兰还强调教育者力行为范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有品格,可以以之感化学生者”。正如 “若一个人压根没有遇见过了不得的富贵,了不得的贫贱,了不得的威武,我们不能知其必是不可淫、不可移、不可屈。固然一个人如真已遇见威武而不屈,我们可以推其亦必见富贵而不淫,见贫贱而不移;但若他压根儿什么都没有遇到,我们即不能知其是否有此道德品格。若一人没有机会使其品格现于行为,既不能“化”人,即不能成为‘人师’”。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人的道德品格仅仅靠在课堂上的讲演、言教,无法真正地学习和显示,只有且必须在实践中磨炼才能树立和展现。

4.2 高校德育需要教化育人的新视角

“使人有知识靠教,使人有道德靠化”。冯友兰提出“化”人,主要指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和行为主体身体力行的无形感化。道德理论自觉转化为能够凝聚人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力量,使道德落地需要的不单单是“教”,更多的是“化”。

4.2.1 环境熏陶,发挥社会功能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单纯靠家庭、学校的“教”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道德理论的一味灌输如同纸上谈兵。高校要将视角放宽,使理论学习融入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中寻找德育资源并引入德育课堂中来。如对社会道德案例的讨论、走进社区的实践服务等,让大学生切身实际地体验生活、感受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亲自实践、亲身体悟,如此大学生才能对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断并自觉其道德行为。发挥社会这个大家庭无形的教化作用,可以很好地弥补家庭和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的在做人方面的实践磨炼,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中为社会所用。

4.2.2 力行为范,以身作则

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知行合一、力行为范都是冯友兰先生在书中呼吁的。受教育者需要在实践中体悟道德的力量,教育者也需要在实践中能做到无形感化。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不仅需要创新德育教学方法、寻找德育资源,还需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课堂之外的联系。举办道德实践活动,不仅要鼓励学生参加,也要呼吁老师参与其中;重视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面的道德素养水平的评估,除了评教外,受教育者可以对教育者进行道德素养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时刻提醒教育者以身作则。

高校德育工作要秉持以社会为师、以力行为范的理念,才能将大学生从虚高不下的德育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帮助他们在感同身受中自觉践行道德规律,追求理想人格。

[1] 冯友兰.贞元六书(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 何柳.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大学生德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08):98-100.

[3] 张允熠.冯友兰的德育思想与“抽象继承法”[J].江淮论坛,2012(06):69-75.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OF SIX BOOKS OF ZHEN YUA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ZHANG Huaxin

(SchoolofSocialSciences,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TheSixbooksofZhenYuanwas written by Feng You-lan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He expounded the meaning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put forward the moral goal of pursuing the realm of heaven and earth. In his opinion, morality is the main bod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iviliz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contained inSixbooksoftheZhenYuan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Feng You-lan which is of inspir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xBooksofZhenYuan;moral education thought;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6-03-30

张华欣(1992-),女,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理与方法。

1673-1751(2016)02-0154-04

G641

A

猜你喜欢
六书冯友兰道德行为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最好的尊重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我不想让你误会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