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诗歌的观念变革

2016-03-06 21:55吕周聚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超文本日常生活游戏

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论网络诗歌的观念变革

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电脑网络给诗歌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导致网络诗歌观念发生一系列变革: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网络诗歌更加自由,范围更加宽泛,基本上没有了限制;在“如何写”的问题上,电脑网络给诗歌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新的表现手段,电脑无所不能的超强能力赋予网络诗歌以新的文本形式;在“为何写”的问题上,网络诗歌更多地强调诗歌的娱乐宣泄功能,娱乐、游戏、消费成为网络诗歌观念的核心。

[关键词]网络诗歌;观念变革;日常生活;超文本;游戏

诗歌与网络的联姻给中国诗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不仅改变了诗歌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而且改变了诗歌的观念。诗歌观念涉及诗歌是什么、写什么、如何写、为何写等复杂问题,在如潮水般的网络诗歌面前,原来已经清晰的“诗歌是什么”这一问题又变得模糊朦胧起来,并滋生出了许多新的问题:网络诗歌是一种诗歌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网络诗歌是否是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网络诗歌的观念与传统诗歌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网络诗歌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传统诗歌相比,是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些问题,既涉及网络诗歌的本质问题,又与当下乃至未来的网络诗歌创作有着密切关系,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

网络诗歌是一种全新的诗歌形式,它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与传统的纸质诗歌有何差异?这是引发大家广泛关注讨论的问题。

在中国,“网络诗歌”这一概念的出现落后于网络诗歌创作的实践,且由于网络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导致人们对“网络诗歌”产生不同的理解与阐释。当下我们所讨论的网络诗歌是从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化过程中的产物,因此它必然地带有传统纸质媒体和现代网络媒体的双重特征,这也正是网络诗歌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内在原因。所谓广义的网络诗歌,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创作或进行传播的诗歌。换言之,只要在网络上存在的诗歌都属于网络诗歌。所谓狭义的网络诗歌,是指运用网络语言技术创作并通过网络传播阅读的诗歌,此类诗歌无法转换成纸质媒体,脱离了电脑网络就无法存在。“网络”是网络诗歌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因此从网络的角度切入来理解、界定网络诗歌也就成了研究网络诗歌的一个主要切入口。尽管当下学界对网络诗歌观念理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准确地把握住了诗歌和网络的密切联系,将“网络”作为“网络诗歌”区别于传统纸质诗歌的本质特点。对网络诗歌而言,电脑网络是非常重要的。电脑网络是一种信息传播、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这个虚拟平台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发明,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写作方式,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生存命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诗歌的性质。电脑网络技术是一种集语像、图像、声音于一体的超级综合技术,这使得网络诗歌成为一种新兴的超级综合艺术。电脑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创造空间和创造技术,由此而创作出来的网络诗歌具有了超越以往任何艺术的综合特征,成为一种地地道道的超级综合艺术,被人们称为“第九艺术”。

在某些人看来,网络诗歌依然是运用文字语言进行创作,因此它与传统的纸质诗歌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来不无道理,但仔细考察便会发现它所存在的局限性,因为它只看到了网络诗歌的表面,而没有看到其深层的变化。电脑网络技术诞生的前提是计算机语言(computer laguage,又称编程语言)的出现,它由数字、字符和语法规划组成,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组合成计算机的各种指令,由此完成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对话,并设计出各种可以供人们运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C++等等,这些程序语言由计算机专家设计出来并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编程之中。那些熟悉精通计算机语言的人可以运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网络诗歌创作,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就是狭义的、真正的网络诗歌。而大部分人并不熟悉计算机语言,因此这些人只能运用编程专家已设计好的最简单的编码方式(如五笔、拼音等)输入文字进行诗歌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诗歌就是广义的网络诗歌。由此可见,网络诗歌创作涉及复杂的电脑网络技术。但无论是运用哪种编程语言来进行创作,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网络诗歌的创作、传播、存在形态,给网络诗歌带来了新的特征。

电脑网络是用比特(bit,指经过信源编码的含有信息的数据)、符号(symbol,指经过信道编码和交织后的数据)来进行编码传输的,比特具有无限贮存、软载体传播和压缩转换三个基本特点,由此形成一种共时场域,这个共时场域具有交互与分延的功能,人们可以在这个场域中进行交往互动(communication)。与这一共时场域相对应的是赛博空间(cyber space,又被译为“异次元空间”、“多维信息空间”、“电脑空间”、“网络空间”等),它是控制论(cybernetics)和空间(space)两个词的组合,指电脑和网络中的虚拟现实,它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而形成的以知识和信息为内容的新型空间,是人类用知识与智慧创造出来的用于知识交流的人工虚拟现实世界。这个虚拟空间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高度契合,因为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虚拟的、想象的,都是用知识(文字)、智慧创造出来的虚拟现实。赛博空间给诗人们提供了任意驰骋的艺术空间,诗人可以尽情地、自由地在虚拟的空间里为所欲为,中国新诗人所追求的自由诗境界终于成为了现实。

网络诗歌是用数字化符号来进行创作传播,这种数字化符号是一种动态、多维、直接呈现的具象符号,表现为屏幕中可触可感的视觉、图像、声音,而传统的纸质诗歌是通过文字符号来进行创作传播的,文字符号是一种静态的、平面的(一维)、间接呈现的抽象符号(象形、会意字的图像功能减弱),读者需要通过文字符号的想象理解在自己的大脑中将作品文本加以转换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虚拟世界。网络诗歌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了传统纸质诗歌所不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给网络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网络诗歌“如何写”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从世界互联网发展史的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叶是因特网(Internet)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基于调制解调器(modem)和电话线通信拨号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英文缩写BBS,电子公告牌系统)及其相互连接而形成的BBS网络,具有下载或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他用户交换消息等多重功能。BBS是纯文字性质的,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BBS的出现为中国网络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中国初期的网络诗歌大多都是在BBS上写作发表的,从这一角度来说,BBS是中国网络诗歌诞生传播的摇篮。在互联网刚在中国出现时,电脑网络还是新贵,只有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才有电脑网络。当时国内拥有电脑网络的大学网站上开设了BBS门户网站的讨论社区、新闻栏目,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北京大学的“未名”等,它们成为网络诗歌最早表演的舞台。这些网站渐渐代替了曾经一度非常流行的校园纸质刊物(大多为民间刊物),诗人们拥有了更加自由的写作发表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站上发帖(发表诗歌)、回帖(唱和、评论),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文本发生变化,诗歌的创作、传播、阅读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型。由于BBS是纯文字的,因此在BBS上所创作发表的诗歌与传统的纸质诗歌好像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将纸质上的文字搬到了网络上而已,变化的只是其传播方式,其写作方式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由于BBS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交互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一般诗人的写作需求,因此在当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即使到了电脑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一定市场,是许多诗歌网站、论坛的主要存在形式。BBS给诗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共享和参与的虚拟空间,诗人们在BBS上创作发表的诗歌成为一种开放的文本,由传统的只读文本变为现代的可写文本,诗歌创作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或者说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传统的纸质文本一旦写完之后就处于一种完成状态,只可阅读,不可随意更改。如果作者对纸质文本进行修改,那它就成了另一个独立的文本。BBS上的诗歌写作呈现出一种未终结性,作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来进行修改,不同的读者可以在不同角度、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来进行阅读理解,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并进行批评、修正,作者与读者处于一种互动状态,读者成为作者的一部分,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者的创作,或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写作,诗歌文本不再是封闭、同质、统一的,而是开放、异质、多元的,充满了众声喧哗,人的思维的开放性与赛博空间的开放性形成异质同构,这样,诗歌的审美特性(含蓄、朦胧、歧义)与网络的技术化审美特性(未完成性)融为一体,形成网络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20世纪末,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脑网络渐渐得到普及。与此同时,基于HTTP协议发展而来的多媒体网页开始盛行,纯文字式的拨号BBS和BBS网络已经逐渐被Web网页所取代。相对于BBS而言,Web网页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这就为网络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机,为狭义的网络诗歌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条件。狭义的网络诗歌是指网络诗人运用网络符号语言和电脑网络技术创作出来的融图、文、声、象于一体的“超文本”链接。超文本即“网络中的每一作品都将从符号载体上体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或者某一文本通过存储、记忆、复制、修订、续写等方式,向其他文本产生扩散性影响”*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通过这种“超文本”链接产生的超文本诗歌不但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文本,而且不同于在BBS上创作发表的网络诗歌。诗人们掌握了网络符号语言和电脑网络技术之后所创作出来的网络诗歌丰富多彩,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超文本”诗歌:代橘的《危险》是回环式超文本链接,用动画安排文字表现意识流动的过程;须文蔚的《凌迟——退还的情书》中的文字是动态排列,在动画中加上AVA程式强化动画的效果;苏绍连的《风雨夜行》运用FLASH技术来表现已故外公出现的梦境,将文字与图案融为一体,读者可通过移动鼠标来产生狂风暴雨的效果,成为一种诗歌TV;毛翰的《天籁如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音乐、图片整合为一体,将神秘的通感(如音色交感)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现实,成为一种典型的多媒体诗歌。若玫的《若玫文集》(www.netwonder.com/ruomei)是一部融诗、画、音乐于一体的多媒体艺术作品,其内容是古香古色的图片与诗文,以婉转轻柔的“迷笛”(MIDI,乐器数字接口标准。一种乐谱格式,是可以在电脑上演奏的电子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将文字、图片与音乐融为一体,是多媒体诗歌的代表。此外,文坛上还出现了摄影诗、多向诗、新具体诗(视觉诗)、超级链接(hyper link)等新的网络诗歌形式,声音、图像、动画成为一种新的互文,形成一种倚重技术编程语言的新兴网络诗歌。此类网络诗歌都是创意与技术的结合,创意要求网络诗歌要有新意,而非传统诗歌的老调重弹;同时,诗人必须运用复杂的网络技术将诗人的创意——独特的思想、富有新意的想法直观地呈现出来,创意与技术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张力。从这一角度来说,每一首超文本诗歌都各有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后期加工难度大、费时多,很难一蹴而就,而这也正是狭义的网络诗歌数量少的深层原因。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当下大部分的所谓网络诗人只是掌握了在网络上用汉字书写的简单技术,而并没有掌握复杂的超链接、多媒体等电脑网络技术,因此他们难以创作出真正的网络诗歌。桑克认为网络诗歌创作可以一种集体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可能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诗人提供文本(他必须对网络技术有一定认识),工艺美术师提供设计,网络工程师提供技术制作等。这样产生的诗歌将给接受者提供更多的视听享受,如诗歌MTV、活动图像、诗人朗诵的声音等等。”*桑克:《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诗探索》2001年第1-2辑。这是在目前形势下网络诗歌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与可行性。也许,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普及,未来的诗人们可以掌握并灵活运用电脑网络技术来创作网络诗歌,到那时,网络诗歌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诗歌形式。

诗歌写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古老话题,在今天的网络诗歌中又成了一个新话题。诗歌所面对的世界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主观的精神世界;三是客观世界进入主观世界经过主观的消化之后所形成的第三世界,或者说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思想情绪移入客观事物之中,以新奇的感觉想象创造出来的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应该属于一种“新现实”。电脑网络技术是由人发明出来的,因此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人文的色彩。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地呈现出新的思想内容。易言之,网络诗歌的“如何写”与“写什么”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网络诗歌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必然呈现出新的思想内容。

与传统诗歌相比,网络诗歌的本体是否发生了变化?对这一问题,人们持不同的观点。传统诗歌观念认为,诗歌的本体是“抒情”、“言志”,通过语言文字而呈现出来的“情”、“志”要有韵味、诗味,由此来看,网络上所发表的大部分广义上的网络诗歌的本体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与传统诗歌相比,网络诗歌尤其是狭义的网络诗歌又的确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它以“游戏”来代替传统的“抒情”、“言志”,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超链接技术使这种新的“游戏”成为现实。“游戏”的乐趣代替了诗味、韵味,或者说,在狭义的网络诗歌中,诗味、韵味已不像在传统诗歌中那样占主导地位,其所占的比重已经大幅下降。

在传统的诗歌写作中,“抒情”、“言志”受到现实的和道德的多重束缚。儒家将诗学与道德伦理融为一体,赋予诗歌以道德伦理内涵,形成了“思无邪”、“温柔敦厚”、“兴观群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儒家的诗学观念对中国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诗学观念的影响下,诗歌担负着“文以载道”的重任,诗人扮演着卫道者的形象,中国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中规中矩的正能量,偶尔有涉及负能量的作品不是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便是受到严厉的批判。到了电脑网络时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电脑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诗人们如同戴着面具(以笔名的形式)出现在电脑网络上,加之他们的作品无需经过现实的编辑之手编辑即可发布在网络上,这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人,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传统的诗教持反叛的态度。他们突破了“思无邪”的界限,甚至专门以表现“邪”作为自己的诗歌追求,于是,被压抑、禁锢了多年的欲望如同被从魔瓶里放出来的魔鬼,逐渐膨胀,成为网络诗歌的主角。

日常生活是世俗化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基本常态的生存方式,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便是所谓的吃喝拉撒睡,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换言之,日常生活是与人的生存欲望密切相关的。在日常生活状态下,人们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世俗化乃至庸俗化的本真欲望,这种世俗化的本真欲望是与崇高、神圣、伟大相反的。网络诗人从本真欲望出发对虚假诗歌进行反叛,以自我性情的自然流露为旨归,反对假大空和矫揉造作的抒情。从这一角度来看,网络诗人在网络诗歌里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另一方面则是对亚文化传统的回归。

网络诗人写作处于一种虚拟的状态之中,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自由地抒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加筛选随意地写到诗歌里面去,有些人甚至不是为了呈现日常生活的美,而是为了写日常生活而写日常生活,他们率真任性,甚至有点恣意妄为,他们以“真”作为自己的抒写标准,力求将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将之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来予以体认,这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是相一致的,“在这个审美化的商品世界里,百货商场、商业广场、有轨电车、火车、街道、林立的建筑及所有陈列的商品,还有那些穿梭于这些空间的熙攘人群,都唤起了人们如今半数已被遗忘的梦想,有如来往人群的好奇与记忆,经常受到来自于背景分离、变化的景象所刺激,并通过解读那些物品外表所散发的气息,产生出了某些神秘的联想。就这样,城市中的日常生活有了审美的意义。”*[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李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这样,日常生活就成为审美对象,自然也就成为网络诗歌的表现对象。于是,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油盐酱醋、吃喝拉撒、刮风下雨、上班下班等司空见惯的事情纷纷出现在网络诗歌中。网络诗人力图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其日常生活记录下来,甚至将自己的私生活诉诸诗歌,他们事无巨细地将日常生活细节呈现在诗歌之中,希望藉此使其平凡的生命在诗歌中得到保存与延续,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诗人们已习惯了日常生活,他们的思维已经定势,结果此类诗歌大多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人物的叙述或描写,满足于对日常生活表象的呈现或再现,没有能力穿透现象把握其本质,导致生活的本质被生活的表象所淹没,所谓的诗歌也就成了如同流水账一样乏味的文字记录,日常生活美学理论与日常生活诗歌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距离,这是当下网络诗歌创作的一大趋势,也是网络诗歌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是一种欲望的动物,且人的欲望无穷无尽,结果人沦为了欲望的奴隶,人被欲望所异化,这在所谓生活在当下的现代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人的欲望不仅合理化了,而且合法化了,其结果是导致欲望的泛滥。自然,欲望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权力、物质、金钱、肉体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对于日益边缘化的诗歌来讲,权力、物质、金钱已与诗歌没有了多少关系,诗人唯一能够把握的便是自己的肉体。于是,肉体写作、身体写作、躯体写作便成为诗人们追求的目标。部分诗人嫌肉体、身体、躯体过于模糊,于是便采取更加激进的态度,大胆地提倡“下半身写作”,要“从肉体开始,到肉体结束”,他们追求诗歌写作的贴肉状态,追求原始生命力的再现,“性”这一神秘的生命现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网络诗歌之中。下半身也好,性也好,原本皆是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因素,是习以为常的生命存在,但传统的禁欲思想却将它们视为洪水猛兽,它们长期受到禁欲思想的压抑禁锢,隐居在人的日常生活的幕后,成为个人生活的隐私,不被他人所了解,更不被允许进入诗歌的写作范畴,即便偶尔有人逾越雷池禁区,其作品也被列为禁书,不允许出版传播。到了网络时代,网络的自由写作与传播给此类题材的作品提供了生存空间,荷尔蒙旺盛的诗人们便开始赤裸上阵,大张旗鼓地提倡下半身写作,这其中最有影响者,便是沈浩波。沈浩波和其朋友在2000年7月发起创办了《下半身》同人诗刊,发表了《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一文,在文坛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下半身诗歌写作的理论宣言。沈浩波是先锋诗歌网站“诗江湖”的版主,这就为下半身诗歌在网络上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之门,下半身诗歌也因此而广为传播,在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也因此而成为文坛上颇具争议性的诗人。沈浩波以“流氓诗人”为荣,具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匪气,在他的诗中,表现出一个成年男性在面对女性诱惑时力必多的翻滚涌动,这些欲望原来被压抑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潜意识,而他用诗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除了沈浩波之外,朵渔、伊沙等也是下半身写作的大力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作品以性为调味剂,混合着荷尔蒙的气息,朵渔的《爱与做爱》、伊沙的《阳痿患者的回忆》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与男性诗人相比,女性诗人在下半身写作方面态度更为大胆积极,简直令男性诗人自惭形秽,巫昂的《青年寡妇之歌》、尹丽川的《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以沈浩波、巫昂为代表的男女诗人都属于7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他们的诗歌不是以描写色情为目的,他们只是将性、情色作为调味品来营构自己的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一种智性因素,这使得他们的下半身写作具有了思想的闪光,具有了用身体思想的特点。

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一大衍生物便是各种垃圾的大量出现,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层出不穷,环境污染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垃圾品种——网络垃圾、信息垃圾。在垃圾遍地的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一群特殊职业者——拾垃圾者,拾垃圾者与诗人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关系,“拾垃圾者或者诗人——二者都与垃圾有关,都是在城市居民酣睡时孤寂地操着自己的行当,就连他们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这样,“垃圾”与诗人、诗歌之间发生了密切关联,出现“垃圾派”诗歌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以徐乡愁为代表的“垃圾派”诗人以“垃圾”标榜,创办了民间刊物《垃圾派》和网络刊物《垃圾派》,后来又单独出版了《垃圾派(诗歌)专号》和《垃圾派理论专号》,在“垃圾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大批诗人。“垃圾派”的确是一个堪称“垃圾”的诗歌流派,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垃圾”,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气味。他们以“垃圾”为荣、以恶搞为手段来解构传统文化的崇高、伟大、优美,追求一种审丑崇低的价值观念,反饰、反崇高、反优美、反神圣成为他们的追求,“垃圾”堂而皇之地进入诗歌,不仅成为诗歌的表现对象,而且成为一种诗学观念和诗学追求。垃圾派标榜“崇低向下”,以此来表达他们特立独行的思想品质。他们违背传统的道德习俗和审美习惯,作出一些不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甚至触犯法律规章的行为,诸如损坏公物、大喷脏话等,以此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他们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眼睛往下看,徐乡愁的《我的垃圾人生》可视为“垃圾派”的诗歌宣言,在黑色幽默中表明了他们异于常人的人生态度和诗歌追求。在垃圾派看来,思想、文化、道德、伦理、知识、传统等都是虚伪的,只有垃圾才是真实的。他们用解构思维,将有价值的东西解构成为垃圾。“垃圾派”诗歌如同现实中的垃圾一样,其构成成分非常复杂,其中不乏真正的垃圾,也有可以变废为宝的潜在财富。诗人们将潜意识中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垃圾”宣泄出来,而这些情绪大多是一种负面的能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诗人个人来说未必是坏事,但其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却是一种负面的影响。诗人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呈现出来,揭示出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落后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从这一角度来说,诗人“崇低”到了地面,接了地气,具有了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这是“垃圾派”诗歌内含的合理因素,也是他们诗歌转型的方向与目标。诗歌如何处理社会垃圾、精神垃圾,如何将垃圾转化为精神财富,这是需要“垃圾派”诗人们思考的问题。

如上所述,部分网络诗人以日常生活写作、下半身写作、垃圾写作来标新立异,网络诗歌在“写什么”方面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固然拓宽了网络诗歌的表现领域,产生了部分有价值的作品,但大部分的网络诗人只是处于盲目的跟风状态,缺少对日常生活、欲望的独立思考,从而导致网络诗歌在题材内容上的大量复制,真正有创新价值的作品寥寥无几。

诗歌何为?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诗学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诗学观念强调诗歌的功利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许多诗人在强调诗歌宏大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将诗歌视为捞取个人功名利禄的工具与手段。在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经济时代之后,诗歌渐渐被边缘化,诗歌的载道功能与换取功名利禄的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诗人很难对重大的政治事件、社会事件发声,即使发声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下诗歌很难换成功名利禄,虽然近几年文坛上偶尔也有诗人获得各种不同的文学奖项(尤其是官方的奖项,如鲁迅文学奖)并随之获得功名利禄,但随之传出的相关负面信息常常让读者大失所望。在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诗歌何为”这个原本已经清晰的问题又渐渐模糊起来。部分网络诗人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在他们看来,诗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游戏,既不用来获得功名,也不用来获得利禄,它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是一种唯美主义的技术游戏。高度发达的电脑网络给游戏提供了新的空间,电脑网络游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这只要看一下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游戏和那些网络上瘾症患者,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诗歌刊物,或者能够发表诗歌作品的相关报刊,基本上都是官方刊物,这些刊物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要求诗歌作品须与当前的主旋律合拍,这是编辑们在抉择稿件时的一个重要标准依据。而网络诗歌不需要经过编辑、主编们的层层审查,不需要经过出版社(商)的市场考察,他们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作品的命运。诗人们多年来倍受压抑的写作激情以近乎变态的方式爆发出来,许多原本已远离诗歌的诗人又重新回到了诗坛,蓝蝴蝶紫丁香是其中的代表。她声称,“到了网络以后,我又对诗歌重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频频出现在诗歌网站论坛,我在无休止地进行肆无忌惮的灌水。所谓的灌水,不是指发口水帖一类的东西,而是不断地发帖回帖,以文字为水,以话语为水,以情感为水,以诗为水,不断地灌水。思维会越来越活跃,灵感会不断地喷发出来。奇思妙想,在灌水的时候层出不穷。不断地灌水,不断地给诗歌注入新的东西,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创造,也不断地分享灌水的快乐。”*蓝蝴蝶紫丁香:《为网络诗歌鼓与呼——在首届“福建青年诗人交流会”上的发言》,《诗歌报》论坛,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版。以前由于种种的束缚限制,她几乎放弃了诗歌创作,有了网络之后,她重新焕发了诗的激情,通过不断“灌水”获得的是快乐而不是功名利禄,这是网络诗歌创作的非目的的合目的性。诗人获得快乐的基本前提是创作自由,没有了种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了编辑的审查,诗人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愿意在那儿发布就在那儿发布,诗人们进入了一种相对自由的境界,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进行创作,许多诗人在没有任何酬劳的条件下乐此不疲,通过敲击键盘在虚拟的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诗歌作品,他们发表的作品数量非常可观。可以说,高科技的网络成就了中国网络诗歌的空前繁荣。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网络诗歌表现出一种大众化、娱乐化的倾向,反对诗歌的功利化、政治化,游戏、宣泄、娱乐成为其主要特征,诗人的创作目的发生了变化,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艺术形式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网络世界里,自由与平等是密切相关的,诗人之间、诗人与网管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纸质刊物世界中等级森严的关系消失了,没有了编辑、主编,没有了特权,“自由、平等、兼容和共享,就是互联网世界的基本精神和准则”*巫汉祥:《寻找另类空间——网络与生存》,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在传统观念里,诗歌是一种小众化的高雅艺术,只有少数人才享有诗歌创作与阅读的权力,大多数的民众被拒斥在诗歌的大门之外。现在,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精英权力的垄断,广大网民获得了进入诗歌大门的权力。大众化、波普(pop)化的网络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玩文学,文学不再是载道的工具,不再是宣传的利器,而是成了一种游戏玩耍的存在形式。网络诗歌的价值取向由艺术真实转向了虚拟现实,诗人们实现了技术化的“在线民主”——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诗人,每个人都是诗评家。蓝蝴蝶紫丁香认为,诗歌应该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游戏精神,“没有谁,可以告诉我们网络诗歌要怎么写;没有谁,可以告诉我们网络诗歌应该怎么写。我们写诗,我们可以用最自由自在的形式;我们游戏,我们可以用最自由自在的语言。我们生活在e时代,我们幸运。我也没有必要回避我自己。我好玩,我也思想;我思想,我好玩。我游戏,我写诗;我写诗,我快乐。自从我来到了网上,重新找到了偶的生命,我选择了一个叫蓝蝴蝶紫丁香的网名,就注定了我要在网络上快乐地疯狂,我喜欢在诗歌里找寻一种自由游戏的冲动。”*蓝蝴蝶紫丁香:《论中国网络诗歌的游戏精神》,《诗歌报》2013年1月14日。蓝蝴蝶紫丁香的这段话非常具有代表性,诉说出了e时代网络诗人的共同心声。他们将诗歌创作当作一种网络游戏,在游戏中获得自己的自由与快乐。在和平时期,他们不再承担忧国忧民的大任;在小康化的时代,他们不再担心温饱问题,他们通过诗歌寻找自己的快乐,或者将自己的快乐蕴藏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甚至将诗歌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

艺术创作自由的极致便是进入一种狂欢(carnival)的状态,其典型特征便是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形成一种“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广场文化,这种狂欢在网络诗歌中成为现实。于是我们看到,爱情、搞笑、调侃、滑稽、幽默成了网络诗歌多元化的主题风格形式,自恋、宣泄、游戏成了网络诗人创作的目的追求。于是,口水诗、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出现了,有的诗人甚至迷恋于自动化写作,发明出了诗歌自动写作软件,诗歌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字游戏,网络诗歌创作成了一种纯粹的网络游戏。网络诗歌是通过电脑书写、网络传播的方式来存在的,它与纸质媒体诗歌是有所不同的,其技术性更强,对技术的依赖性更大,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电脑网络技术就不会有网络诗歌的存在。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诗歌是一种现代技术性的诗歌文本形式,网络诗歌美学也就成了一种网络技术美学。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网络就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游戏场,给网友们提供游戏玩乐的空间与机会。网络游戏自然可以分为许多形式,网络上流行的各种游戏大多依靠暴力、色情、刺激来吸引玩家,其画面、音响、色彩等美学形式与网络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真正的网络技术美学。作为一种网络游戏,网络诗歌自然也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如前所述,网络诗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歌虽然也需要网络技术支持,但其所需要的网络技术相对比较简单;而狭义的网络诗歌对网络技术要求非常高,复杂的网络诗歌与网络游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将诗歌文本与网络技术融为一体,丰富的想象力、崭新的创意、复杂的网络技术、深刻的意蕴和多样化的审美融合创造出一种自由的诗歌形式,网络诗歌一跃而成为一种审美的游戏。

依靠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网络诗人们创造出了许多富有新意、只能在网络上存在传播的网络诗歌作品。网络技术不仅给诗人提供了实现自己创意的可能性,而且给读者提供了参与创作的机会。曾一度流行的接龙诗是一种将诗歌与游戏结合在一起的新的诗歌文本形式,诗人与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读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接续到原来已有的诗歌文本之上,完成自己从读者到作者的身份转换。接龙诗可以在不同的作者(读者)手中接力完成,如同一场接力赛跑,一棒传一棒,接龙诗因此而获得了异常的生命力,它可以不断地生长。从这一角度来说,接龙诗是一种开放的诗歌游戏,它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可以随时地发生变化,参与者既可从中获得游戏的快乐,也可以获得诗歌创作的成就感。网络诗歌中的超文本依靠超链接技术创造出复杂的诗歌文本形式,这种超文本只能用电脑技术创作、在网络上生存传播,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性诗歌,这种诗歌呈现出的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创意而非传统的诗歌意境。多媒体诗歌是将文字、音乐、绘画融为一体的诗歌形式,其优美的文字、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互为依存,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格式塔审美效应,可以将其视为传统诗歌的通感技巧在网络世界里的变种形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电脑网络的出现的确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创作方式、传播媒介给网络诗歌带来了变化,在“写什么”问题上空间更加自由,范围更加宽泛,基本上没有了限制;在“如何写”的问题上出现了重要的变化,除了传统纸质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方式外,电脑网络给诗歌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新的表现手段,电脑无所不能的超强能力赋予网络诗歌以新的文本形式——接龙诗、图画诗、多媒体诗、超链接诗、动画诗等,与传统纸质诗歌相比已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并且这种新的网络文本是无法移植到纸质媒介上来的,只能生存于电脑网络上;在“为何写”这一问题上,网络诗歌已摆脱了传统的载道观念和现代的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更多地强调诗歌的娱乐宣泄功能,网络诗歌成了一种众声喧哗与大众狂欢,娱乐、游戏、消费成为网络诗歌观念的核心。由此可见,从纸质媒介到网络媒介的变化,的确带来了诗歌观念的变化,诗人们对诗歌“写什么”、“如何写”、“为何写”等诗学问题有了新的理解,从而导致网络诗歌观念发生转型,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诗歌观念、标准来衡量评判它。

(责任编辑:陆晓芳)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3-0043-07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重点社科项目“网络诗歌研究”(项目编号:J10WD22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吕周聚(1962—),男,山东莱阳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5-09-11

猜你喜欢
超文本日常生活游戏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基于新闻翻译试析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数独游戏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疯狂的游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