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略下外译接受策略

2016-03-07 11:36梁林歆许明武
关键词:外译渠道对象

梁林歆,许明武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文化战略下外译接受策略

梁林歆,许明武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文化;外译;接受

中国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研究好、传播好中国文化,不仅能使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进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知之明,而且能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感受到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与智慧魅力。然而如何使中国文化有效输出,进而被广泛认同与接受,需要通过与若干国家的文化输出方式与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就影响外译接受的因素,如接受主体、接受对象与接受渠道,展开相关探讨。

随着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重要内容的突出强调,文化“走出去”工程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文化输出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根本。“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在奈看来,“软实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1](P20)而根据奈的观点,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2](P114)因此,体现文化软实力的文化战略成为实现国力提升与奠定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然而如何充分开发与有效整合文化软实力,使文化战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对目前的外译研究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外译接受研究的成果和不断变化的时势,极大地促使我们对外译接受的影响因素不断进行思考、分析、探索与总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外译工作,基本都是中译外,尤以中译英为主,这种“逆向翻译”的反其道性导致国外专门探讨外译工作与研究的学术性文献颇为难觅。以“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为主题,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得到检索结果总数只有20,从检索情况来看,已有文献更多的的是基于文学作品进行“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问题的探讨,较少触及接受因素的阐析,如Andindilile,Michael[3],Buffery,Helena[4]等。另外通过创建引文报告发现,研究成果的被引频次总计为3,每项平均引用次数仅为0. 15,并且引用年份仅在2010与2012年。由此可推断出国外对外译研究并未给予较多的关注,这或许与国外学者对翻译研究的定向思维有关,即一般遵循“顺向翻译”。

较之国外,“随着国家文化战略重点聚焦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化外译的研究不断升温”[5](P57),据中国知网检索可见,国内学者对外译的研究近年开始迅速发展,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并呈老中青合理梯队趋势,成果量逐年上升。对接受主体进行研究的有洪明[6]等,对接受对象进行阐述的有贾毓玲[7],文军[8]等,对接受渠道进行探析的有王颖冲[9]等。另外通过学术趋势搜索发现,外译的学术关注度于2009年开始上升,2011年开始增幅明显,且呈显著上升趋势;外译的用户关注度2013 年12月高于2013年11月与2014年1月,2014年3月高于2014年2月与2014年4月,且分别与前一数值点相比增长率都大于30%,这与国家召开的会议时间段有关,表明国内学者的学术研究紧随国家大政方针。虽然近年来国内对外译研究关注度不断提升,但量依然有限,从研究成果的被引频次来看,引用率不高,在质上也有所欠缺,国内学者如张威[10]已有相关阐述。

通过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分析发现,现有研究虽在研究成果、研究领域、分析力度与效度等存在不足,但也预示着未来可能的研究突破与创新之处。我们相信外译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前景良好。

二、文化战略下外译接受策略

在文化战略下,对接受方而言,文化自觉意识的不断提升,自然有助自觉与自主地接受他国文化的熏陶与浸染,以活跃本国文化,避免文化停滞不前,促使文化创新;而对于另一方,即表达方,有了文化自觉意识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推介和传播本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外译接受研究。由于现存研究基本是站在表达的角度对外译进行说明,多少偏离或忽视了对外传播的目的,因而我们转换表达视角,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具体的接受活动,分别以国际借鉴与本土探索两方面展开对接受主体、接受对象与接受渠道进行分析。

(一)国际借鉴:若干国家文化输出方式与策略对比分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其它国家文化输出方式与策略的对比分析,可以为我国外译提供参考与借鉴。为了更科学地对我国今后的外译提出相关建议,仅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国家进行探讨,分别是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韩国和日本,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接受主体来看,上述国家相当重视文化的对外输出,基本确立了适合各自国情的文化发展战略,美国、韩国、日本在接受主体上,侧重于青少年,以流行文化为载体将价值观、思想观念蕴涵于接受对象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尚在建构中的接受主体,而中国针对的是早已形成固有价值判断与观念的知识阶层,这也就预示文化输出要想获取成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接受对象来看,“不论是美国的大片还是肯德基、麦当劳,也不论是韩剧还是日本的动画片”[11](P15),美国、韩国与日本在接受对象的选取上都较我国更加富有生动性、灵活性与趣味性,由于图书相比于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易感枯燥,接受的主体也较有限,同时这种“娱乐文化”的浸淫性与渗透力相对较强,因而相比之下我国对外输出效果不是很理想。从接受渠道来看,由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量运用科技手段,采取现代渠道进行对外输出,如CD、网络等,相比以书、刊、报、杂志等为主的传统渠道,更易于快速传播与接受,而且现代渠道比传统渠道更易产生二次口头传播。总之,希望通过国际借鉴能够对我国外译的本土探索有所启发。

(二)本土探索:基于现状的我国外译接受策略相关探究

1关注接受主体——区别对待

根据现有研究,我们发现在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较少学者系统地提出针对不同的接受主体进行外译,一般情况下都是将接受主体视为处于同一层次继而进行外译的描述。对于世界格局的复杂微妙,我国外译时不能同等对待、平均用力,而应合理划分接受主体。根据地缘政治与外交关系,可把接受主体分为五类,即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中东,同时制定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推广计划,如:

(1)前期:(美洲、欧洲)

(2)中期:(非洲、中东)+(美洲、欧洲)

(3)后期:(美洲、欧洲)+(非洲、中东)+(亚洲)

外译是一个系统化的分时期分阶段的,在每个时期和阶段都有各自侧重的任务。由于地缘、外交等因素,美洲与欧洲同时对我国的误解与偏见较多,因而应是我国外译的重点,且是攻关点。非洲和中东与我国的关系密切,中国的崛起带动了非洲和中东的繁荣,较之美洲和欧洲而言应是外译中期的首要对象,但美洲和欧洲仍应囊括在内。中国虽处亚洲,与其它亚洲国家还有很多历史问题悬而未决,但由于文化同源、地缘因素、交流频繁使得中国与亚洲其它国家之间的联系未曾中断,因而亚洲置于外译后期阶段。除了既要区分各洲外,也要区分一国内部的接受主体,根据美国、韩国、日本的对外经验,选择容易接受新思维、新事物,并且价值准则尚在形成中的主体,文化输出的效果将会大有改观。当然并不是针对中上层阶级的文化输出不可行,只是对于价值观已根深蒂固的接受主体而言,要想改变其思维习惯、观点看法实属不易。另外,通过借鉴阐释学派施莱尔马赫的翻译观,帮助接受主体在不脱离本族语境的情况下正确而完整地理解接受对象,同时又能使接受对象更好地再现出自身文化,在文化战略发展的前期和中期,我们应以“接受主体为中心”,尽量不打扰接受主体而自觉将接受对象移近接受主体。通过前期和中期,接受主体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和沉淀后,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度与吸引力;在文化战略发展的后期,我们变“主动出击”为“自主输出”,以“接受对象为主体”,不打扰接受对象而使接受主体主动移近接受对象。这样变“妥协被动”和“一味迁就”为“自觉主动”的文化宏观战略,才能更加有效实现文化输出。

2扩大接受对象——分层推进

对接受主体的考察后,我们继而转入对接受对象的考察。接受对象作为承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文本,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载体丰富,在外译时,我们就需集中力量打造自身文化优势,凸显文化独特魅力,选取文化精华部分——集中体现我国文化精神与智慧的作品,从而突出文化个性特色,塑造优良的国家形象,避免消极悲观思想的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然而现有研究除刘和平等[12],以及张春燕[13]等对文化分层有相关阐述外,大部分学者都未谈及什么样的文化应当首先译介出去。为使文化能够有效衔接与传承,避免落差与参差,旨在更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和展现中国形象,我们应注重文化的分层,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力图给接受主体展示一个全景式的传统与现代交织、外在与内涵并重的文化图景,如:

(1)表层文化:涉及物态文化、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等外在文化内容的接受对象

(2)中层文化:涉及风俗习惯、社会习俗、礼仪风俗等行为文化内容的接受对象

(3)深层文化:涉及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内在文化内容的接受对象

对于美国、韩国、日本在接受对象上主打娱乐文化、流行文化等年轻人热衷的“文化牌”,轻而易举地将各国价值标准、生活习惯等传播出去。通过电影、韩剧、动漫等接受对象输出本国文化,不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所获益,对于改善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也都大有好处,值得我国借鉴与参考。另一方面,一定程度选取满足接受主体的喜好作品后,这就为接受主体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他们必定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渴求性与好奇性,愿意透过这扇窗去尝试、接触和领悟其它接受对象,这就促使他们主动扩大接受范围,打开视界,猎取其它题材的作品。刘和平等指出,外国人接受中国的文化由表及里,一般从名胜古迹、知名人士或与其母语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的信息开始,途径主要是电影、旅游、书籍或学习汉语。随着他们对中国认识的提高,他们更期待了解中国的传统和哲学思想(谚语故事、成语故事、儒学等),同时更希望接近现代中国(例如“30年改革开放后普通家庭情况”、“中国农村人口现状”、“中国人的业余生活”),了解中国普通百姓的真实情况。[12](P182)因而我们就需“趁热打铁”,“乘胜追击”,迎合接受趋势,通过创新文化理念与文化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扩大与丰富接受对象,使其多元化,不单仅局限于图书;开发和利用好文化资源,双管齐下,适时适当培育出文化副产品,增添文化新形式,逐步广泛覆盖各领域文化,变单一输出为多元输出,满足不同层次接受主体的需求;寻找适合于接受主体的文化载体形式,彰显多样的中国文化,创造客观和谐的文化环境以逐步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3拓宽接受渠道——协同合力

接受渠道是接受主体获取接受对象的途径。一个社会的信息交流,往往是由传统渠道与现代渠道、官方渠道与民间渠道、口头渠道与书面渠道等共同互补传递的,以加快传播速度与扩大接受范围。就目前而言,我国文化主要还是通过传统渠道、官方渠道和书面渠道进行对外传播。其中,中国外文局和中央编译局作为主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外翻译与宣传,除此之外,还有各外宣媒体,使领馆等。这就导致现有研究较多基于以上渠道展开探讨,如滕梅,曹培会[14],魏清光[15]等,如果能够详细阐述其它渠道并加以运用,将会对推广中国文化起到积极的促动作用。

(1)传统与现代渠道(海内外文化汇演,教育交流;电子、网络平台等)

(2)官方与民间渠道(非政府组织,非盈利性机构,民间协会等)

(3)书面与口头渠道(国际广播,海外频道,交流会,研讨会等)

传统渠道、官方渠道和书面渠道固然重要,但现代渠道、民间渠道和口头渠道作为强有力的补充,其作用同样也不可低估。在接受主体不太能接受或存有排斥、抵制官方渠道时,民间渠道就能发挥促进中外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必要辅助作用。任何层面的对外文化交流都离不开渠道的支持,渠道宽、路径多,才能有更广阔的的交流平台和更深入的沟通与合作,对外文化交流也才能更加富有成效。[2](P117)因此,在巩固现有渠道基础上,开拓出新的接受渠道、探索出新的接受思路很有必要。在提升现有渠道影响力、传播力的同时,努力拓展和拓宽其它接受渠道参与度与辐射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接受渠道模式与平台,使多元渠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活跃与完善渠道传播,确保渠道畅通,形成我国应有的国际舆论力量。

三、结语

在文化发展的宏观战略机遇期,外译是全球化时代增强我国话语权的有效途径,我们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接受的动态与方向,在夯实原有基础上,择机增“强”补“弱”,培“优”创“先”,助推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与效度,有针对性地调整宏观布局与微观策略,并且进行文化创新性结合研究,不断凝聚和激发文化创新意识,自觉自主输出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提升文化含量与分量,引导文化交流向更科学、平等、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促进积极接受与完全接受以达文化和谐互补、相识相知相守的目的。

[1]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 (1).

[2]李敏.文化外交与地方对外文化交流[J].理论学刊,2010(2).

[3]Andindilile,Michael.Beyond nativism:Translingualism and Ngugi’s engagement with anglophonism[J].Perspective-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14(2).

[4]Buffery,Helena.Negotiating the translation zone:Invisible borders and other landscapes on the contemporary"heteroglossic"stage [J].Translation Studies,2013(2).

[5]仲伟合,冯曼.翻译社会学视角下文化外译研究体系的建构[J].外语研究,2014(3).

[6]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7]贾毓玲.从断句谈如何提高外宣翻译的可读性——《求是》英译体会[J].中国翻译,2013(4).

[8]文军.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研究——以杜甫诗歌英译的个案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5).

[9]王颖冲.中文小说译介渠道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 (2).

[10]张威.中译外调查与分析——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J].中国文化研究,2011(3).[11]魏恩政,张锦.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理论学刊,2009 (3).

[12]刘和平,许明,张威.中国文化对外推广与“三贴近”原则[J].中国文化研究,2010(1).

[13]张春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选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

[14]滕梅,曹培会.意识形态与赞助人合力作用下的对外翻译——外文局与20世纪后半叶中国对外翻译活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

[15]魏清光.赞助人对译介活动的操纵[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Accepting Strategy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trategy

LIANG Lin-xin,XU Ming-w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4,China)

culture;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acception

Chinese culture is a common spiritual wealth of human beings.The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e not only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mong Chinese people to have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awareness and insight,but als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mong the people from the world to feel the uniqu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However,how to effectively make Chinese culture accessible to non-Chinese readers,and then be widely recognized and accepted.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ltural"goingglobal"mode and strategy among some nations,the paper looks into the issues on the reception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through translation,offer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ts research and work.

H059

A

2095-2708(2016)03-0079-05

2015-12-10

本文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资助(2015)。

猜你喜欢
外译渠道对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走向世界的汉语词汇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渠道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