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洗礼与信仰共享
——论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

2016-03-07 14:08胡龙华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仪式化场域仪式

夏 欢,胡龙华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心灵洗礼与信仰共享
——论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

夏 欢,胡龙华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仪式化传播的核心是“共享信仰”,这一文化传播理念克服了传统传递观的弊端,是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引入的新型传播理念。促进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需要把握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的“场域”特征,加强红色文化的仪式化“编码”,通过“事件传播”和“日常传播”相结合的形式促进红色文化广泛传播,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双重任务,要让红色文化更好地涵养社会主义道德、引导社会公众价值信仰,就需要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大力促进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让红色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切实转变红色文化的传播理念,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新思想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促进红色文化的大传播大发展,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课题。

一 “仪式观”:不同于“传递观”的一种文化传播理念

仪式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具有高度形式性和非功利性的活动”,[2]传播的仪式观最先是由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一种划分种类,是有区别于传统的“传递观”的一种新型文化传播模式,传播的“仪式观”的提出开辟了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对于红色文化传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传递信息:“传递观”的基本理念。

“传递观”是研究文化传播的一种传统的理论和观点,传递观认为,文化传播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传播源向传播受众线性传播的过程,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是一种控制关系,传播模型是一种信息发送者到接收者之间纵向传播的形式,信息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传播,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主动参与传播的过程,“获取信息”是传播受众的目的,传播的受众依据所获取的信息,作出与信息相一致的决定。对于文化的传播而言,“传递”是最初级的一种形式,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大多是以“信息传递”的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者都企图以大量的信息占领文化阵地,力图获取文化领域的控制权,这种传播模式无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转型,传播受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传递观”已无法解释文化传播的全部现象,也无法满足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需要。

2.共享信仰:“仪式观”的价值核心。

与“传递观”主张文化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观点不同,“仪式观”认为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信仰共享的过程,“仪式观”认为文化传播是平等参与的过程,主张群体之间共同参与文化传播,是一种信息的分享模式,仪式化传播的提出者凯瑞认为,仪式化传播的作用在于“通过符合的处理和创作,定义一个人们活动的空间和在这一空间所扮演的角色,从而确认与他人共享的观念和信念”,[3]可见,仪式化传播是通过文化表演的形式实现的,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的确立,人们在仪式的流程整体感受文化的魅力。至于仪式的类型,不仅包括传统的宗教仪式和祭祀仪式,现代意义上的仪式概念非常广泛,戏剧、歌曲、电视节目都可以视作一种特殊仪式。“仪式观”颠覆了传统传播中心论,通过仪式这一共同场域实现人的沟通,从而使得参与心灵受到洗礼树立仪式所倡导的信念和价值。

3.红色文化传播理念“传递观”向“仪式观”的转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红色文化传播以传统“传递式”传播为主,“仪式化”传播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理论灌输、宣传说教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依赖于这一模式的推广,红色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传播的有效性成为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单纯地被动接受信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人们的文化需求,人们更希望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红色文化也需要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这一需求的导向下,“仪式化”传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改变了传播的单纯传递信息的做法,通过确立红色文化仪式来构建人们体验红色文化的场域,人们在仪式中受到了思想熏陶和心灵洗礼,从而增进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二 共同场域: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的基本特征

场域是“仪式化”传播的基本载体,“仪式化”传播是通过人们对“共同场域”的体验得以实现的,“共同场域”是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的基本特征,与仪式可以具体分为内容仪式、过程仪式、形式仪式相适应,同样,内容场域、体验场域、形式场域是红色文文化场域的三种抽象的类型划分,把握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的基本特征和实现逻辑,也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1.内容场域:文化共享与崇高理念

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首先需要文化仪式承载红色文化的相应内容,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中、与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对话时产生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定的理念信念和崇高的价值理念。这就必然要求红色文化仪式与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一致,也必然决定着红色文化的内容场域是科学的、先进的,在组织红色文化的仪式时,必然需要挖掘红色文化的相应题材、反映红色文化历史史实、承载红色文化价值理念、凸显红色文化理论导向,突出对红色文化的共享与崇高理想信念的共享,在红色文化的仪式中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体味红色文化的价值,从而不断增进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接受与认同。

2.体验场域:心灵洗礼与情感共鸣

“仪式传播指受众参与在一个共同的世界,其对民族的归属感是想象出来的”,[4]这种想象就是来源于对仪式的共同体验,红色文化仪式承载着红色革命历史、蕴含着红色价值观念、体现着红色革命道德,这使红色文化仪式成为唤醒共同记忆、激发心灵共鸣、促进群体团结、增进民族认同的有效形式,仪式的参与者在共同的红色文化仪式中,再现红色文化历史图景,感受红色文化独特魅力,从而实现心灵的洗礼,排除错误价值观念的感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红色文化仪式就是人们接触、了解、体验红色文化的活动场域,没有这些红色文化仪式作为共同体验场域,红色文化就缺乏了联系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纽带,历史的幕墙会将红色文化隔离在现实之外,可见,共同的体验场域对于红色文化传播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的显著特征。

3.形式场域:群体组织与共同参与。

平等参与是“仪式化”传播和传统的“传递式”传播的本质区别,红色文化仪式最根本的组织形式就是群体的共同参与,只有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共同享有,才能使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有效。进言之,任何一种红色文化仪式都是一种共同参与仪式,离开了共同参与仪式将变得毫无意义。群体参与是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的共同形式场域,传播受众通过共同的仪式,共同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同时相互之间传递着对红色文化的解读与认同,交流红色文化的知识和信息,在这个仪式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信息的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呈网状发散的,这不仅增强每一个参与者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每一个红色仪式的参与者既是红色文化的接受者,又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从而颠覆了传统的传播中心论观点,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

三 “仪式化”: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

相对于有着红色文化赖以生存土壤的近代社会,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迁,历史主题和历史任务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特有的仪式已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实体性”存在已然日渐式微,更多的是以一种精神性、象征性的意义存在,现代社会特有的符号话语、礼仪规范、沟通方式正逐渐侵蚀着红色文化的生存场域,成为了阻碍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沟壑,要消弭沟壑的隔阂,必须重建红色文化的的生存场域,对红色文化进行专门化的仪式编码,以事件传播和日常传播两种形式推动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

1.专业化的符号编码。

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大众文化悄然兴起并逐渐“占领”人们的生活。进言之,“大众文化已然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修辞,为现代人生存编码了一套耀眼的符码”。[5]要跨过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沟壑,使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让现代社会的人们所理解和解释,必须对传统的红色文化进行话语转换。话语转换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解码和编码。解码是编码的前提,通俗地讲,就是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对红色文化特定的事件、人物、事物、话语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阐释,赋予其现代话语体系的内涵。编码即对红色文化进行话语转换,以现代化、专业化的符号系统进行“转译”,这其中还包括对红色文化进行网络化、数字化的编码,以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使传统的红色文化与现代的大众文化相融合。

2.宏大性的事件传播。

事件传播主要是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最突出的一种方式,通过大型的国家级事件为媒介,构建红色文化的传播场域,确立一系列相关的仪式,并对仪式进行编码,通过事件的标志性、象征性和影响力对受众进行思想感染、精神熏陶和心灵洗礼。事件传播通常以整体性、展演式的方式发生作用,是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产生整体认识和深度认同不可或缺的渠道。推进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就需要以宏大的事件传播为突破口,以红色文化相关历史事件的节庆日和纪念日为标志性事件,这些事件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往往是本年度较有影响力的媒介事件,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不能等同于普通的新闻宣传工作,应当把其当做特殊的文化事件予以对待,赋予一定的价值内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增强红色文化在科技社会、信息社会里的话语权。

3.广泛性的日常传播。

不同于事件传播的轰动效应,日常传播则是以持续性的、温和性的方式发生作用,同样,与事件传播的宏大叙事性不同,日常传播通常从微观视角切入展开文化仪式,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定期出版的红色刊物、连续播出的红色电视节目都是日常传播的典型形式。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事件传播与日常传播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之间可以进行转换,事件传播经过新闻工作者的挖掘素材、持续报道可以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所以,在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将事件传播和日常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推广红色文化的文化仪式,让红色文化更为广泛地进入现代生活,与大众文化交相辉映,与精英文化相得益彰,引导更多的人树立科学信仰,增进我国公民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1]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4.

[2]刘全亮.电视文化节目的仪式化传播分析[J].当代电视,2016(6).

[3]位常娥.两种满足模式的比较—— 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下的使用与满足模式[J].新闻传播,2009(10).

[4]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晏青.仪式化生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与表征模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Class No.:G129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Ritualized Dissemination of Red Culture

Xia Huan, Hu Longhua

(School of Marxism,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Jiangxi 341000,China)

The core of the ritualized dissemination of a culture is "shared belief", which overcomes the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ransmission. It is a new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that needs to be introduced in the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e aim is to promote ritualized dissemin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encoding of the red culture by combining "events dissemination" and "daily dissemination" and to enhance people's cultural ethnic and national identity.

red culture; ritualized ; communication

夏欢,在读硕士,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红色文化。 胡龙华,教授, 硕士生导师,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政专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培养机制研究”(13JDSZ2083)。

1672-6758(2016)12-0151-3

G129

A

猜你喜欢
仪式化场域仪式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狂欢建构、仪式化营销后的冷思考——以2017天猫双十一晚会的语言符号为例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Talking strategies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土家跳丧仪式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