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6-03-09 10:42谈福媛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SWOT分析

谈福媛

(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基于SWOT分析的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谈福媛

(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一直备受瞩目,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用SWOT分析法研究得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包括:足够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多的内在需求以及教师所特有的外向型、稳重的性格。劣势是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以及不可避免的职业倦怠现象。外部发展机遇主要有国家各种政策的支持,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以及社会文化和服务机构为教师发展提供的机遇。外部威胁主要是社会舆论导向的负面作用以及家庭、学生家长和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主要是以学校为本,将网络作为发展工具,切实注重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以实现整个教育事业、学校发展以及教师个人专业的相互促进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SWOT分析;路径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全面探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旨在探索出更有利于教师个人、学校以及整个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理解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理解,可以将其分为对“专业”的理解、对“教师专业理念”的理解,进而扩展到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解。

首先是对专业的理解。“专业”一词的本意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最早源于拉丁语。刘婕将“专业”理解为“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职业,即一群人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科学或高深的知识技能,并以此进行专门化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专门性职业。”[1]连榕在其主编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概括出了所谓“专业”应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的专业组织;具有不可替代性;专业人员需经过长期、严格的专业培养与发展。[2]

其次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理解。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也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的。以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狭隘理解,认为教师学历的提升、专业课程学习的增加即是教师专业发展,已为学者们所摒弃。教师专业发展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长期过程中,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意识的长期发展过程。“有意识的过程”是指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专业成长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认识专业自我、专业角色,以及对教育和学校有充分的理解,对学科以及学生的成长等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价值有所认识。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应是一个纵横交织、全面系统的过程。教师专业纵向发展是指教师职前、在职、职后的职业成长全过程,纵向发展的视角主要是教师个体。横向健康发展是指与教育组织各个层次的同行人员关系的正确处理,以期达到既能保证自身专业发展也能做到不影响其他教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最后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就是教师从非专业人士逐步过渡到专业人士,以及成为专业人士之后在教师这个岗位上继续前行的适合于自己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或途径。”[3]首先,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有选择有效路径的意识,世上道路千千万,但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有效的。其次,这条路径是适用于自身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它是教师从非专业走向专业,从专业走向专家的通道,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冲突的路径不能称之为有效路径。同时,有效专业路径的选择必须是建立在对自身以及外部发展条件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二、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S (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这四个要素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应是“能够做的”(即教师自身优势、劣势)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一)优势分析

1.足够的经济实力

教师薪资待遇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就像19世纪唯物主义提出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也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教师的经济收入是满足其生存需求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教师终身执教的前提,只有当教师的工资足够支付他们的生活支出的时候,他们才会从经济压力中解脱出来,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专业发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劳工组织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强调教育工作是一种专业,主张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但根据我国当时的状况来看,教师的专业地位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在职教师的专业意识还处于薄弱状态,究其缘由,离不开教师微薄的收入。1978年-1992年我国教师行业的工资在当时十二个行业中排第十,工资水平大大低于建筑业、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等行业。[4]当时的社会现象就是大部分教师都不能坚守岗位,人员流动量较大,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的差距是教师不稳定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2009年,我国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资,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选择教师行业的人越来越多,教师逐步走向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问题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直至今日相关研究仍然不断进行。正如柳斌所言高素质是由高待遇决定的,没有高待遇就没有高素质,经济收入的提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2.不断增加的需求

王正平、郑百伟指出自我意识到现实性并想超越它,不断努力于真实的自我创造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教师。教师是具有需求的,教师的需求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主要包括认知的需要、道德需要、情感需要。

教师对专业认知的需要是教师具有专业发展意识的体现,这表明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已然认识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愿意将其运用到不断的自我更新中去。专业认知的需求促使教师关注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拓展,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新动向以及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现有关于教师内容的开放式调查结果来看,51.53%的教师重视提高业务能力,36.68%的教师重视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5]有了认知需求的教师就会懂得自省,懂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内在优势。

教师的道德需求主要表现在对良好师生关系和良好同事关系的追求上。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渴望通过处理好这两项关系,使自己的知识、才干、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别人的尊重。有道德需求的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会尽最大可能做到爱学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做到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每个学生是教师的伟大之处。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上,教师的道德需求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尊重别人,更好的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配合。道德追求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职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助力。

教师的情感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情感需求促使了教师不断创造,使得教师勇于挑战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与管理风格,始终保持精神与活力。教师的情感需求帮助教师抓住一切有价值的发展机会,促进专业发展。

3.理想的教师性格

教师性格是指教师对待教学事件的稳定的态度体系及其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优秀的教师往往比其他职业的人更加稳定,更懂得自律。偏外向的性格是教师性格最基本的特点,外向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交流,稳定的性格有利于教师更严谨的对待教学,较强的自律性避免了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的急躁以及对待工作的懈怠。教师是一特殊职业,良好的性格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劣势分析

1.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

创新是教师保持活力的关键,也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对教师教育实习的研究来看,我国的教育实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快速适应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师,这种培养目标强调教师的适应性,这无疑会抹杀教师的创造性,使得万千教师成为从一个模板刻出来的“相似体”。对于刚入职的教师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似乎是他们无暇顾及的事情,这一阶段的教师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除了刚入职教师外,许多在职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也会忽视创新的重要性。教师评价过程要求的硬指标使得大部分教师执着于追求“达标”,同时,相关部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往往只看学生的成绩,这导致教师一味的严厉要求学生,而忽视自身专业的全面发展。

2.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对资源的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的状态。[6]马斯拉齐(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主要包括情绪的耗竭、去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奎尔提出“职业倦怠的感受正打击着无数具有爱心和理想并乐于奉献的教师,使他们逐渐放弃自己的专业工作,这个重大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7]

时间是消磨激情的利器,当教师情绪枯竭的时候通常会感到对工作失去热情,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时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畏惧、想要逃避的心理。情绪枯竭还可能伴随着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情绪波动较大等现象,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去人性化是指教师疲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往往不愿意主动与学生和同事交流,甚至是刻意的冷淡和疏远他人。另外一个极端是仇视他人,不尊重学生以及同事的人格,随意辱骂。

个人成就感低主要表现为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自我贬低。教师感觉到自己处理某项教学工作任务的能力在降低,即使完成了某项工作,在进行评价时也会出现自我贬低的情况。个人成就感较低的教师通常会认为自己已经不能给学生和同事带来任何积极的影响,继而出现离职等行为。

(三)机会分析

1.政策支持

我国颁布的教师相关政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各级人民政府要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1993年的《教育法》明确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5年的《教师资格条例》为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另外教育部、人社部等机构下发的部分文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8](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特别指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要以农村教师为提高重点,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关教师的地位待遇和管理制度,《纲要》强调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的环境来吸引优秀教师终身从教。在中小学逐步实行统一的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并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2015年8月2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9](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内容以及改革组织实施等相关方面做了详细指导。同时,该《意见》附录了《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阐述了各职称等级的教师应具备的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方向性指导。

2.技术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及传播媒介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MOOC”、微课、翻转课堂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模式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于2012年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巨大浪潮,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教育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与开放。现代教师被要求扮演知识专家、课程教练、课程设计者以及学习者等多重角色。MOOC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教师可以通过MOOC观看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并从中汲取精华、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以参与到MOOC的制作中,以网络教学新模式来完善自己。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恰当的微课分类有助于教师查找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增加了教师教学的系统性。

翻转课堂的出现给我国的课改带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翻转课堂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运用、师生交往的需求都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评价能力、科研能力提出较高的新需求。

“互联网+”模式在教育行业的使用为教师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以及更丰富的资源,新鲜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激情,网络将世界各地的教师联系在一起,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世界各地名师教学,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师的成长速度加快。网络学习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总之,网络教学在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教育”是常规教研活动的延伸、升华,教师学习打破了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3.社会文化与服务支持

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尊师重教,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教师对于社会的作用被再次强调,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程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支持主要是指教师专业培训机会的增多。学校与社会各大教师培训机构增多,教师不再是单单依靠自己独立研究与学习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使自己得到更专业、更系统的指导与训练。

(四)威胁分析

外部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威胁主要体现在负面的舆论导向。社会舆论是指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的集合意识及共同意见。[10]大众媒体在舆论导向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大众媒体的导向会将某件教育事件的负面影响放大化,这种放大有时是对事件不客观不全面的认识导致的,负面的舆论导向会将教师、学校推向风口浪尖,从而对教学人员的发展产生阻碍。

另外,教师生活中可能出现多种矛盾组合,这些矛盾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组合主要包括教师工作与家庭的矛盾,这类矛盾在女教师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照顾家庭的压力与教学工作的压力往往使得教师们力不从心。其次是与学生家长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方式与习惯,家长出于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而过度干预教师的工作会阻碍教师的发展。此外,教师与学校以及其他教育管理部门的矛盾,这类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教师频繁的考核上,教师通常会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而付出更多的时间,而为取得成绩所做的努力很可能会使教师偏离自己的发展路径。假设教师的发展是一条宽广笔直的路,这些矛盾体就是这条路上的绊脚石以及周边细小的分岔路,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绊脚石和分岔路很可能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止步不前。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探析

综合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劣势,总结出“四合一”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即将聚合优势、弥补劣势、抢抓机遇、规避威胁有机结合,以实现扬长避短、科学全面的发展路径。

(一)聚合优势:以校为本

聚合优势要求教师利用现有经济基础,在需求的促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研究中去,以实现学校和个人互为基础的发展。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学校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教师为学校发展出力。以校为本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11]在学校工作中,教师应做到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积极建立有活力的课堂,积极参与和谐校园氛围的创造。

1.实现角色转变

在以校为本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要摒弃自己只是教书匠的思想,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到教育家的高度,真切地认识到自己是校本研究的重要参与者。校本研究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的从学校实际问题出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前提,为更好的开展校本研究提供思想基础。

2.建设活力课堂

建设活力课堂要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首先是教与学的关系变革。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立足课堂,寻找新方法来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建立有活力的课堂。改革教师的教,不仅要改变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还要改变评价方式。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地进行探索与研究,从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研究的创造力。有活力的课堂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双向沟通比单向的知识灌输更具有价值。

其次是合理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远远大于教与学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关爱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不随意批评打骂,不将学生的错误放大化处理,还表现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学生不同于成人教师,他们的认知规律还处于形成与发展阶段,教师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学习思路与学习方法去要求学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更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

3.维护和谐的工作氛围

建设并维护和谐的工作氛围要求教师处理好与其他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的关系,为学校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校本研究中,教师应该妥善处理与同事以及与校领导的关系。尊重是前提,配合工作是义务,相互欣赏是最高境界,和谐的工作环境是专业发展的温床。

(二)弥补劣势:培养良好职业行为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因此习惯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的。教师养成好的职业习惯会促进其专业发展。将学习反思和创新实践作为工作常态将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

1.教学反思

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显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习惯性的教学反思息息相关。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经发生过的教学活动过程的重新审视,从再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将反思结果作为下一次处理类似教学问题的有效经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可以使教师反思的更广博,反思可以使教师学的更有效。

科学全面的教学反思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单一教学事件,教师的反思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深度是指反思不能浮于表面,不能止于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要更加深入的究其原因,找出改善现象的措施,并将反思得到的收获加以整理。广度是指将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相结合,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相结合,课前反思与课后反思相结合,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等。

2.实践创新

教师实践创新要求教师不墨守成规,勇于突破自我。让探索创新成为习惯,教师要在反思的基础上树立目标,不断尝试找到最近发展区,以量变促成质变。

创新的前提是大量的积累知识,创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来支撑。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的习惯。

合理利用工作环境,促成良好创新氛围。在中小学校里,各学科教师间应多交流思想,不同学科的教学理念可以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更好的理念,以促进各科教师创新出更实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三)抢住机遇:畅通网络信息渠道

1.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然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但是想要熟练的掌握并运用新技术,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尝试。在中小学校里仍然存在大批老年教师,这类教师在接受并学习新技术时往往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在接受新技术带来的新理念的同时又无奈于逐渐降低的学习能力。因此,形成互帮互助的教师小团体是十分必要的,小团体中的教师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有需要的教师,同时也从其他教师身上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2.拓宽信息渠道

互联网将全世界的教师融为一体,我国中小学教师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学习本校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方式,还可以汲取来自全国、全世界教师的丰富经验。信息渠道的闭塞,关注视角的狭窄会使教师囿于一个不利于发展的狭小平台。国内外各大教育网站、教师交流平台、国家开放大学都为教师拓宽信息渠道提供了便捷。

3.合理分类教学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教学资源包”的开发与应用案例是合理管理资源的显著表现。教学资源包,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将丰富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筛选、甄别、提炼、重组,“打包”共享给学校的每一位教学人员,以达到资源共享、提升管理效能的目的。每个教师也应该学会建立自己的资源包,教师通过个人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资源,适时地搜集、整理。资源包里的内容是网络众多资源中的精华部分,是对个人专业发展具有针对性作用的部分。资源包里的内容也是经过精心合理的分类,并不断更新的动态资源。

(四)规避威胁:用理智缓解矛盾

理智是教师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是辨别是非与利害关系并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教师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矛盾似乎是避无可避,但教师自身较高的德行修养以及对生活和工作各方面的规划能力将帮助教师有效的缓解矛盾,为教师专业发展扫清障碍。

1.重德行修养

用高标准的德行修养去避免和缓解矛盾。教师职业道德较之其它行业有着更高的标准,因为教师是知识与文明的传递者,教师德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其他群体的德行标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德行修养的自觉性,学会积极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学会自我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教师正确面对各种矛盾的前提。首先,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参加心理健康培训课程,全面系统掌握健康心理的理论体系,以期用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学会减压。压力不可避免,当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认识产生偏颇时,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缓解压力,正确处理各类教学事故。

2.学会规划与沟通

学会规划是指教师要学会合理规划工作与生活。教师的社会角色往往要求教师将工作放在首位,在家庭与工作产生冲突的情况下,首先考虑工作。这是社会对教师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教师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要求教师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工作和生活。

学会沟通要求中小学教师将家庭与课堂分开。首先,不把工作带回家,教师按时完成教学工作,不把工作带回家是教师工作效率高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家庭负责的体现,要避免将家庭变为另一个工作地点。其次,不把家庭消极情绪带入课堂,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应当用饱满的热情面对每一堂课。当教师与家人、学生及学生家长产生矛盾时,沟通是必要的,诚恳的沟通以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共同促进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 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2.

[2][6] 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4,148.

[3]宋亚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33.

[5]孙芳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视野[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郭瞻予.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29.

[9]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Z].2015-8-28.

[10]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3-0059-07

收稿日期:2016-03-14

作者简介:谈福媛,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SWOT分析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