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2016-03-09 06:57李向敏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

李向敏

摘要: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为完成某项建设工程施工任务而设立的组织,人力资源是提高工程项目效益的核心资源。依据工程项目的特定性、不可逆性、条件的约束及一定的生命周期性等特点,很多工程项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人力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有思想认识上、管理模式上和管理机制上的原因。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计划、合理配置、优化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强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在项目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加强 施工企业 工程项目 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再加上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国内各大国企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对任何企业来说,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施工企业要想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站得住脚,就应该适应市场、自我改革,抛却陈旧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把握好人力这一珍贵资源。而工程项目部作为施工企业的第一线机构,加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本文拟通过对国有基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特性的分析,了解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发现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一、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

1.具有临时性和周期性

工程项目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为施工企业的临时性派出机构。项目上马则成立,项目结束后即撤销,因此其人力资源管理也相对为临时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的结束意味着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入下一个循环,项目上人力资源管理周期对应着一个项目的周期。

2.人力资源需求波动性大

工程项目具体工作内容在其生命周期中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是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度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施工阶段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质量以及专业差异很大。项目经理部人力资源需求的这种波动性,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项目上对人力资源的培训针对性强且考核具有明确性

根据工程项目具体要求和对特定人员的需求,在项目中对人员的培训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工程项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具有明确的目标,其人员绩效的考核针对性明确,重视短期考核。使得人员在知识技能结构上存在着比例失调。

二、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

工程项目由于其自身临时性、周期性等特性,造成目前许多工程项目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战略价值和作用,对规范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习惯于按已经熟悉的路子走下去,使得规范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只是挂在口头上,很少在深层次的改革上下工夫。把人看作是成本而不是资源,是劳力而不是智力,对人才只使用不培训,缺乏开发人才、培训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使得工程项目的人才开发能力只停留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挖掘人的潜能,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新,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长期以来,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盲目无序。

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落后

从目前工程项目的状况看,人事管理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受传统人事管理文化的影响,这种管理方式往往忽视员工的个性、能力和需求的差异,管理缺乏一种统一、公平的规范系统,缺乏理性和科学性,容易滋生凭人情、靠关系来处理问题的不良管理文化,且一些项目管理者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对实现工程项目没有直接贡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项目管理中只是处于辅助位置,导致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自然也使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3.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第一,只知道招聘人才,不重视如何留住人才。一些工程项目组织只重视到处获取人才,却忽视了对员工的开发、培训、挖掘和有效使用,用人机制不灵活以及激励手段乏力、不能人尽其才,招聘来的人才往往另谋他路。

第二,只重视员工的数量,不重视员工的质量。目前一线工程项目员工队伍结构比例失调,普通型、技能单一型的人员富余,而从事经营管理、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不足。

第三,只重视员工的使用,不重视员工的开发。只重视员工的可用性,忽视员工的发展性,开发、培养人才的投资不足,甚至不愿意投资。

第四,只重视待遇平均,不重视工作效率。员工的工资差异很小,工作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付出多少没有与收入成正比。

三、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第一,施工企业从业人员很多,但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仍十分短缺。施工企业不仅需要会照图施工、按章办事的管理人员,还需要有技术、懂经营、擅管理、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正是目前我们所缺乏的。

第二,人员与岗位配置不合理。许多施工企业在企业成立之初,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部分层次较低的人才被委以重用,目前有些已成为关键部门或关键岗位的领导。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人员已明显表现出专业知识的匮乏和管理能力的不足,随时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第三,管理技术人员队伍不够稳健。工程项目在人员配置方式中,受制于各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按需配置,也难以按需流动,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和组织整体功效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了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与经济利益的损失。

2.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力度不够

第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当前情况来看,虽然项目管理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但往往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引进人才上,简单的向上级部门申请人员,而忽略了如何加强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更好的管理。

第二,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还没有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项目上的人事管理仍将教育培训作为辅助性的工作,投资很少,重使用不重培训,重经验不重潜力,造成了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

第三,“导师带徒”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对导师的履职情况、教学能力、管理办法、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跟踪考察及考核评价,新员工培养力度不够。

3.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健全

第一,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绩效评价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但多数项目经理部缺乏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对于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强大作用,不能定性定量的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仅仅把绩效评价作为一种利益分配的手段,在进行薪酬、晋升、培训时很少考虑绩效评价的结果,使绩效考核失去了改善员工工作绩效这个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绩效考核不到位的情况下,普遍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

第二,激励机制不灵活,激励力度不足。缺乏与工作本身相关的精神激励,缺乏主人翁精神激励和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生涯开发激励,直接造成员工责任感不强,工作热情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负面影响。

4.工程项目主要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施工企业市场化的完善以及与国际接轨,工程建设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些都对施工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善经营、精管理、通商务、懂法律、会外语的经验丰富的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然而,我国目前工程项目管理力量配备却相形见绌,一些国有施工老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项目主要管理者多出自基层,实践及技术经验丰富,但文化素质偏低、理论知识欠缺,高学历、高职称的综合性人才所占比例较低,尤其是项目管理的一些专业性岗位,如预算员、技术员、材料员等都达不到素质要求,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

四、加强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要想提高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之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从制度上和组织上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客观条件。

第一,搞好人力资源配置计划。明确项目管理中的项目角色和职责,确立科学的岗位数量,编制并实施岗位标准,将每项工作分配到具体的个人,明确不同的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的职责,确定负责人。

第二,做好人员配备管理计划。主要解决项目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形成人员需求的平衡,以利于降低项目的成本和降低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以防止成本的浪费。

第三,做好人力资源预测。人力资源预测是对未来环境的分析,是在评估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假设。一个工程项目的建立必须对整个项目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综合预测,确定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和权力,配备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且具有资格的项目经理和专业管理人员。

2.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及优化力度

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作用,加大对项目人力资源的开发及优化力度。

第一,多渠道招募人员。在确定了工程项目需要的人员数量和标准后,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得这些人员,这是实现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作。招募人员需要根据人员配备管理计划以及公司当前的人员情况和市场招聘的情况来进行。项目中有些人员可能企业中没有或无法提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招聘来获得。

第二,依据岗位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整。获得人员后,要使他们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潜力和积极性,关键是根据各自的特长、特点以及项目工作的需要等把他们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得人尽其才。同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考察后,及时做一些调整,把那些与工作岗位要求不够符合的员工及时调整下来,换到他适合的岗位上去,从而在动态管理中实现优化配置。

3.建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建立科学、务实、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不断培养和提高广大员工技术业务素质,是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第二,充分发挥项目骨干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切实抓好“双导师带徒”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做到过程中的追踪考察和动态管理,保证“导师带徒”活动不走形式,真正做到抓落实,见成效。

第三,建立健全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只有充分的激励才能很好地挖掘出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薪酬机制,体现个人能力、付出及贡献与收入成正比的关系。其次要建立多维的动态的用人、留人激励机制,并将尊重激励、情感激励和文化环境激励等运用到激励机制中来,促使全体员工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企业工作。

第四,帮助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做好职业规划,从精神上激励员工与项目共同进步。现代企业中员工激励机制的建设,不是强调“奖”,更应该注重“激”。不仅要在物质层面上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还要在价值层面上营造人性、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企业文化,从观念上为员工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建立健全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潜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员工正确认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迎接挑战,增强创新能力。工程项目上大部分岗位都应该是竞争性岗位,通过竞争将广大员工的惰性抑制到最低限度,将员工的才气和潜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4.发展、建立优秀人力资源团队

团队建设是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高级阶段和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一般而言,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就是形成工程项目团队的过程,工程项目团队的形成实质是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也是工程项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追求目标和理想状态。因此,工程项目人力资源配置达到一定水平时,就需要在工程项目实施动态管理过程中精心建设团队,建立健全对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积极提倡和大力推进项目经理专业化、职业化管理,以及积极培养技术、施工、合同、财务等管理方面的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以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组织的整体效率和充分发挥员工个体的潜力,适应当前工程项目发展的需要。

总之,面对日益深化的国企改革,以及竞争激烈的内外环境,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应居安思危。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的完成主体,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牢牢把握、开发、利用优秀人力这一资源,通过加强其人力资源管理来促进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在为广大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的同时,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助力加油。

猜你喜欢
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
党建工作与工程项目建设的深度融合途径
2014至2015年西城区老楼通热方式实现无煤化工程项目
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关于加强国企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网络信息技术在施工企业项目财务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