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服务“非遗”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09 06:57林剑敏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高校图书馆

林剑敏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高校图书馆要克服服务“非遗”保护的局限和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服务和进行非遗保护数据库开发等具体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非遗”保护 责任与担当

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素有“文化活化石”之称,被看作是“民族的情感基因”,是一个民族过往与今来的沟通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用美好的心灵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的文化。它表达着人们的情感,承载了人们的愿望与要求,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和精神食粮。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共同发表的《多元化图书馆宣言》更是明确了图书馆服务的使命,其中包括“保护语言和文化遗产,支持使用各种有关语言进行表达、创作和传播;支持对口头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两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与非遗保护有着天然的内在关系。高校图书馆作为存储及传播知识的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必然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当中。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国文化的记忆,更有利于长久的留存和传播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研究和管理、保护工作涉及范围广泛,需要众多领域协同参与。高校图书馆大多规模大,人员多,信息资源丰富,有相对专业的以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和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实力较强。不但拥有专门的人才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细致和系统的分析,而且具备了比较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挖掘及保护经验,对于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资源的整理也具有其他单位所不具备的优良条件,非遗保护越来越成为当今图书馆的核心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并不是由某个人或者某个单位单独就可以完成的,这项工程需要政府、各级文化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通力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广泛参与。2011 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可以在此项工作发挥独特优势、获得令人称赞的成果。但长期以来,众多高校图书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度和工作热情,无形中制约了图书馆非遗保护功能的发挥。因此,图书馆应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由理论更多的转向实践,由散兵游勇式的零散工作转向为更为专业化、系统化工作,为进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1.开展非遗保护是新形势赋予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政府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5 年 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2006 年 2 月,国务院确立了“中国文化遗产日”;随后,各省、 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本地区保护条例、法规。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措施保障有力,非遗保护工作正步入全面、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性及紧迫性日益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意见》规定各保护单位在当地非遗保护工作中责无旁贷,各有重点,图书馆重在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五条对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业务范围也作出了相应规定。可见,图书馆参与本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是新形势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成为其职能拓展的重要内容和全新新课题。

2.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充分体现图书馆的职能

1975 年,国际图联( IFLA) 大会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概括为四点,其首要职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就其性质和定义而言,近代以来,中外学界形成了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认为图书馆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体系的一个重要机关”( 谢拉);二是认为图书馆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把客观精神(人类创造的文化) 传递给个人的场所”(卡尔施泰特);三是认为图书馆是“社会记忆 ( 通常表现为书面记录信息) 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即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吴慰慈);等等。

由图书馆的定义和职能可以看出,人类文明记录的传承、保护始终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图书馆一直就是保存各民族精神文化财富的主要场所。作为人类文明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无疑应属于图书馆职责范围。但由于非遗载体大多口耳相传,呈现活态、流变等特性,受当时的观念及技术手段约束,没能用文字及时记录这种非物质文化,致使很多文化记忆处于遗忘和绝迹的边缘。作为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图书馆,应该将这种特殊的、活态的文化纳入到自身的体系范围之内,以完善自身的功能,完成自身的文化使命和历史使命。

3.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是一种社会需要

(1)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图书馆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岁月时空,伴随中华民族从远古到当今现代文明社会的历史演变。而当今世界,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生产方式极大发展的同时,中华民族本土传统精神文化在现代人的记忆中不断磨灭、消失。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流行文化的影响,使得几千年来口传心授的民间活态文化急剧流变和消失,非物质文化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生存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在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沙尘暴”式的冲击下,这类非物质文化珍贵遗产不断被冲刷和稀释,很多有价值的民间文化已然消失,更多的珍贵遗产正濒临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堪忧。在一些地方,传统农耕古村落正在大拆大毁,全面改造的“城市化”运动如火如荼,“拆土楼,改洋楼”的新农村建设火爆登场;一些基层农村干部和乡镇官员已经做好了全面毁改中国式家园的准备;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连同他们的文化根基,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洗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意识如此淡薄,不得不令人深思。对于当前一些地方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漠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做法,令社会各界强烈不满,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力度已经刻不容缓。而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满足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诉求。

(2)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是一种社会教育需要。国际图联概括图书馆的另一项职能即是社会教育。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和信息集散中心,其显著的社会性和公益性,能确保社会全体成员都可以零门槛、 无障碍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自身拥有数量庞大的读者群,是一个城市的学习中心,是百姓终身学习和享受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此外,图书馆拥有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储备,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馆藏,包括文献化和非文献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快速的社会变迁,激发公众对于非遗方面的知识和文化的求知欲。图书馆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与服务经验,为广大读者提供欣赏、学习和共享的条件,提供利于传统文化研究传承教育的场所,满足社会大众的现实需要。

(3)可以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非遗”文化服务。在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媒体技术等迅猛发展的今天,将非遗这种活态文化转化为有形的文献已经成为可能,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能为非遗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而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对信息搜集、整合、分析、加工、维护能力很高的专业人才队伍,他们在全程参与过程中,采取图、文、声、像立体记录方式,全方位展现非遗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并以数字化方式永久保存,通过多媒体技术得以重现,还可为非遗的传承利用搭建共享平台,更好服务于非遗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公共文化优质化服务。与此同时,对于任何踏进图书馆大门的读者,图书馆馆员都会熟练应用所学专业进行介绍、引导,提供非遗馆藏指导和专业咨询,帮助读者正确使用各种所需的非遗资料,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搭建图书馆与社会大众的桥梁。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和专业优势既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明,又能为社会大众提供完美的公共文化服务。

4.参与非遗保护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那赞有一条著名的经典理论: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即图书馆在功能上应紧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我,才能不断成长发展。在创新理念的实践中,图书馆通过对非遗的主动介入,不断拓展自身功能, 与传统图书馆文献构建融合在一起,将保存社会记忆、进行文化传播、开展社会教育、娱乐大众生活等新的服务方式有机结合,适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跟进,使这个有机体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发掘本民族、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时,与非遗的挖掘、搜集和整理直接关联,形成特色文化产品和非遗特色馆藏,为公众提供宝贵的知识参考财富。参与非遗保护既是图书馆自身业务功能的延伸,也是图书馆今后建设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大幅进步,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要重视利用图书馆本身的资源优势,善于开展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以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既认真落实上级文化部门文化政策,又主动关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动态,使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宣传的工作中打造一个相对系统、较为专业的平台。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具体举措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国文化的记忆,更有利于长久的留存和传播我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形态,这正是图书管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不但拥有专门的人才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细致和系统的分析,而且具备了较强的现代化技术、设备以利于信息资源的挖掘及保护,在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资源的整理方面,具有其他单位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服务

图书馆是一个强大的资料库,根据现代图书馆的功能,高校图书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中心,储备和提供有关人类发展进程的隐性及显性价值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珍藏珍贵的地方记录。随着图书馆介入非遗保护,其收藏功能也发生相应变化: 其一,收藏是保护工作的基础,收藏非遗越来越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长期的、基本的职能和任务。高校图书馆应进一步优化功能设置,完善人员配置和技术上保障,确保非遗收藏不断加强。其二,应对非遗原始素材进行原生态存储,囊括文字、实物、图片、 声像和影像等各类载体,而不能只停留在纸质文献的收藏上,将弥散在民间的、极易流变和消失的非遗印记转换为有形的文献永久留存,由“较低层次”保存变为“较高层次”保存,将枯燥、深奥的历史记忆转换为人们可感可触的形象记忆。 其四,搜集内容应从高文正典扩展到民间民俗文化,“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应兼收并蓄,归纳其中。其五,联合其他保护单位,共同参与搜集、挖掘、整理全过程,变“被动收藏”为“主动收藏”。对于非遗原始素材的采集和保存,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服务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民众进行非遗文化服务,开展各项能够引起民众兴趣的推广活动,是图书馆非遗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唤起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促进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这需要图书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非遗保护的理念深入民心,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上有所作为。具体而言,一是加强与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以及专家学者的交流与沟通,加大与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合作,主动关注非遗最新发展动态和情况,积极发挥图书馆职能优势和宣导功能;二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读者活动、讲座培训以及文献传递等方式,引导公众对非遗的关注,引发公众的兴趣和思考; 三是利用节庆活动,推出非遗成果展、传承人传习活动等,加大对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成员对传统文化 重要性的认识,使非遗保护上升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活文化,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保护是传承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推动其保护进程。各级图书馆正在不同程度地探索和实践这一新的课题,努力实现非遗资源共建共享,在尝试为公众提供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非遗保护数据库开发

《意见》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数据 库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保护非遗的重要途径与方式。通过搜集整合数据,建立结构合理的检索体系,打造功能完备、规模较大的全文型、网络化数据库,在这方面,目前国内一些专题数据库建设已取得初步成绩。在非遗保护项目分析论证过程中,要选择那些极富地方特色的、学术研究价值较大的手工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类别作为建设内 容,这样既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有利于非遗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建成后具有辨识度较高、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为图书馆在非遗保护及宣传中打造一个相对系统的专业平台,切实发挥图书馆保护非遗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为保护人类传统文化遗产提供良好的平台,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但是,作为高校教育的伴生物,为教育学者和广大学生提供教育科研资源、知识查询服务始终贯穿于其工作环节之中,为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提供辅助性服务,是其始终不可偏离的中心工作,这就使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非文化遗产的能力上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能力发挥不足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于教育、科研活动,辅助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师生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资料和专业方面的学习文献。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优势在于海量、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和高效、便捷、流畅的技术检索。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主要面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和老师查询相关学术信息及资料,大部分主要提供网络信息资源和纸质文献的查询。虽然我国学术界的学者们已经对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相关的信息和文献也不在少数,但是,由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的普及范围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较低,再加上受到高校图书馆职能的限制,导致高校图书馆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形成了理论研究多但实践操作少的情况,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馆藏方面,也难度重重。现如今,图书馆的职能已经不仅仅只限于传统的“藏书”,应利用高校图书馆自身特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保存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努力创新,寻求拓展。例如,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作为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在建立了地方文献资源的特色馆藏以后,还同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信息服务和特色数据库。并创办了淮海地区非遗数字图书馆,在其中设立了七项栏目供用户查阅,对每一项的栏目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图文并茂。而为了更好更加有效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徐州市文化局还组建了有图书馆人员参加的研究队伍,两者共同合作,携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开辟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新道路。

2.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经费制约

经费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费不足是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全国大部分高校扩招后没有按比例增加图书经费,部分高校根本就没有增加图书经费,有的甚至还有所减少。由于纸质书刊价格的增长,特别是外文原版期刊的价格居高不下,而学生人数在上升,因此按生均来看,文献保障率是逐年下降的。根据一项调查,山东某高校扩招前生均图书160册,生均纸质期刊0.4种;扩招后,虽然图书经费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额度不足,因此生均图书不足60 册,生均纸质期刊不足0.13种。

3.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地理环境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地方性和民族性,高校图书馆所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师生对其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当中,对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接触。这就是为什么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中综合性大学的图书馆多数都是民族类的高校图书馆,如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新疆大学图书馆等。而普通的非民族类的高校的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高校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宋华雷.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四川省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

[2]陶琳.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杭州图书馆对“西湖传说”的保护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6)

[3]徐红慧.发挥公共图书馆优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漳州市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

[4]郭文玲.“天地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信息,2013(1)

[5]惠青,李和娟.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以河北省保定地区为例[J].科技信息,2012(33)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高校图书馆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