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2016-03-09 06:57刘秀琴罗军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

刘秀琴 罗军

摘要:以财务管理课程为对象,探索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型理论教学模式,分析表明,相对于案例分析,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衔接了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通过题海练习掌握相关内容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堂讨论参与度,和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缓解了专业课教学学时紧张和教学经费匮乏的约束。教学方法和研究结论对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前作业 教学模式创新 财务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86

一、研究背景

近年的大学扩招使得大学入学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目前大学毕业生高达700多万的毕业规模,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而快速增长的招生规模也直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引发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上课动力不足,逃课率直线上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教师是高等教育质量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然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导向下教师教学积极性欠佳,教学效果较差。严重滑坡的教学质量,出现大学生“管理专业不知泰勒、经济专业不识斯密”的现象,毕业学生不能满足专业岗位的基本知识要求,导致高等院校的人才输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需求脱节,反过来影响到大学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基于此,很多教学研究和实践将创新大学教学模式,尤其是增加学生学习过程体验作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的途径,研究认为,在教师讲课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大学教学应该以“问题—发现”的新型模式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辅,从而提升大学的教育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工作坊”教学模式,强调通过融合体验式和互动式于一体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参与者的构建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等思辨性能力的培养。为使学生能够浸入教学过程,情景模拟法逐渐被使用于管理学专业教学过程,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一管理问题从管理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并设定工作场景,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由学生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材料或者现实管理实践中的相关素材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模拟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

然而,由于我国现有教育课程设置中刚性学时的公共课占比畸高,在增加选修、保障实践课的制度规制和政策导向下,迫使理论专业课程缩减课时。以广东某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曾经60学时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被严重缩减到48学时,而48学时的选修课学时被压缩到32学时,所有具有案例教学特性、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探索,无疑都会面临学时数匮乏、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瓶颈而无法推广。因此,如何面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各专业课学时极度缺乏、案例教学无法开展的困境,是高等教育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导向的产生及其教学模式分析

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是依照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依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过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以知识传递和输送为主,解决问题为辅。加上教学课时数限制,教师只能满堂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基于此,案例教学的方法应运而生。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解决现实工作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和问题,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理论主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拓宽视野,从而促进学生提高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花费数倍于课堂的时间来寻找、熟悉、讨论、剖析案例。但是,我国大学生因就业压力较大,更多时间配置在各类就业职业资格考试或者公务员考试上,没有激励花费大量时间应对案例教学,时间制约使得我国本科案例教学几乎面目全非,变成教师自娱自乐讲解案例,学生沦落为“打酱油”的旁观者。

2.问题导向创新模式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汲取了案例教学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精髓,将西方的案例教学模式与我国中小学一贯实施、学生习惯接受的、以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将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综合性较强核心问题作为练习题,以课前作业的方式预留给学生,在上课时提交作业的方式,迫使学生提前进入问题阶段,主动从课本或网络寻找答案,促使提前接触思考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和知识讨论的积极性。

依靠配合课前作业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将学生曾经经历的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在大学阶段发扬光大,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先于课堂教学吸收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关注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适合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习惯。同时,把满堂灌改变为回答问题,从而缓解了专业课程学时数极度缺乏的问题。

3.传统教学模式与问题导向模式的比较

传统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导向,遵循从理论到实践、最终获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思维下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导性,通过老师以作业方式抛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因需解答问题去寻找理论,扩充知识。通过这种从实践到理论的逆向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寻求现实世界的开放性答案。教学过程比较详见图1。

三、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践: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财务管理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学习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对公司财务的现实问题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然而,由于财务管理课程定量多、理论性强,学生常常感觉吃力、困惑。假设受制于不断压缩的课时,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成为学者的共同难题。

以广东某农业大学为例,财务管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学时,必修课为48学时,选修课为32学时。本院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多次全校性课堂出勤率考核名落孙山,低于学校均值10多个百分点,与出勤率最高的学院相比,几乎有20个百分点的落差。再加上大学扩招之后,教学压力增加,班级授课人数过多(一般超过150人,有的班级高达250人),学生尤其是选修课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深受教学进度束缚,课堂上一些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的学生无事可做;而学科基础差、接受能力弱、学习速度慢的学生跟不上,学习动力降低甚至彻底放弃。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进度,成为任课老师的困惑。基于此,本课题组开始探索课前作业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以下以财务分析一章为例进行阐述。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章节,相关知识内容难度系数较小,但是,不仅需要学生知识面广(涉及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和投资学),指标体系较为繁杂、每个指标内涵丰富,如果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难以有效消化吸收。因此,在相关内容开始之前,采取预留课前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内容。

具体方法采用:请上网搜索任意一家上市公司的2013年年报,全文阅读年报,并根据年报给出的数据,计算样本公司的以下4个财务指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和每股收益。相关比率的计算方法由教材相应章节内容作为参考。

本次实验样本为经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其中,48学时必修课学生人数为123人,32学时选修课学生选课人数为248人,分为三个教学班,总观测样本为371。其中,100人的选修课班作为对照组,271人为实验组,271人的实验组课前作业交回253份作业,回收率为93.26%。实验组的课前作业结果显示,所有提交作业的同学都认真查询资料并正确完成计算任务;对照组100人没有课前作业,考核方式采取随堂闭卷单项选择题型进行考试。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对于相关指标概念的理解效果普遍较好,具体数据请见表1。

实践表明,通过这种课前作业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熟悉的财务报表的现实版,也使得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独立完成简单比率的计算和结果经济含义的理解。当然,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和资金体量较大,财务行为较为复杂,尤其是涉及到集团财务的处理会有一定阻力,因此,在相应课堂上,既可以把课时集中在进一步解释、理解各个财务指标的深层次含义,也可以顺势而为,把学习引导到中高级财务管理相应内容,起到“师傅引进门”的作用,由此拓展同学的视野。

此外,在问题导向的教学实践中还有意外收获。典型例子有二。其一,学生根据公式计算每股收益,为找不到优先股所困惑,由此,顺带简单介绍优先股概念,为在后续筹资管理的相应内容中进行详细理论介绍奠定感性基础,同时结合我国当前优先股试点,以获得优先股审批募集资格的上市公司的优先股募集说明书,进一步强化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拓宽学生视野。其二,有学生自行寻找的上市公司是云南白药的财务报表,将理论上认为流动比率为2这个经验值,与样本公司3.57进行比较,简单认为样本值偏高,不利于提高企业总资产收益率;还有学生的样本是深圳机场股份公司,对其存货周转率计算结果为726提出了疑问。由此,在课堂上顺势将行业特性与财务指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讲解,诱导同学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教与学双方皆神清气爽,由此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结果显示,原本需要4个学时的课程内容,可以缩减到2.5学时,剩下的1.5学时,完全可以进行一次中国式的验证性案例教学:讲解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案例,以及全方位进行杜邦分析的应用,从而夯实相关教学内容。

四、结论

问题导向的课前作业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衔接、发扬光大学生大量题海练习掌握相关内容的学习习惯,发挥课后作业对于知识掌握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学生课堂理论学习的讨论参与度,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面对管理实践提出问题、通过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将学生推置于学习的首要位置,教师则“退居二线”,从满堂灌变为学习的引路人,指引学生习惯依靠自我教育解决管理的现实问题。

更加可取的是,当前我国大专院校不仅课时紧张,而且教学经费匮乏,依靠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以“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于缓解高校教学经费紧张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晓静.大学生“隐性逃课”状况的调查统计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3):42-43

[2] 谭志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职业与教育,2015(12):23-25

[3] 仇晓洁.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104-105

[4] 赵瑞平.“工作坊”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思辨性能力培养研究——以《英语写作》课程为例[J].求知导刊,2015(2):127-128

[5] 吴真.基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6):70-72

[6] 黎纪东.提高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273-274

作者简介

刘秀琴,1963—,女,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组织理论。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创新
学前专业《flash课件制作》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国际化人才
企业零售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合作教学理论的法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生态教学模式的《CorelDRAW》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