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廷辨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2016-03-10 05:40谢建寰
河北中医 2016年6期
关键词:名医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谢建寰

(江西省赣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西 赣州 341000)



名 医 传 承

邱家廷辨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谢建寰

(江西省赣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分期论治、预防调摄及外治等方面总结和分析邱家廷主任中医师治疗CUC的经验。邱家廷认为,CUC的基本病机以脾虚失健为本,湿热蕴结肠道为标;治疗上要重视调补脾肾,并强调了预防调摄及外治对CUC治疗的重要性。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中药疗法;名医经验;邱家廷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CUC)又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发病与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相关的炎症性疾病[1]。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亦可遍及全部结肠。目前,CUC缺乏特异性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极易复发,并与大肠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2]。

邱家廷主任中医师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3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在治疗CUC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深受教诲。兹将邱老师治疗CUC的临床经验简介如下。

1脾虚失健为本,湿热蕴肠为标

CUC属中医学“便血”“肠澼”“痢疾”“泄泻”等范畴。单兆伟[3]认为,以脾虚湿盛为主、兼夹湿热瘀血是CUC的主要病机。李乾构[4]认为,CUC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湿、热、痰、瘀、毒。董建华指出,CUC主要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脾胃虚弱是发病的根本[5]。邱老师总结他人及临床经验认为, CUC初起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素体湿热内蕴,复因过食肥甘、生冷不洁之物,或感受暑湿热毒之邪,或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胃运化水谷、肠道分清泌浊、传导糟粕等功能失常,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毒邪蕴结大肠,熏灼脉络,血溢脉外,或气血凝滞,壅而化脓,于是脓血俱下。病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又加重脾气虚弱,脾虚难以化生水谷为精微则气血不足;脾虚清阳不升则中气下陷,下利无度,病更难愈;脾病及肾,可致脾肾两虚,阳气衰微。因此,邱老师认为,CUC的基本病机以脾虚失健为本,湿热蕴结肠道为标。

2清热化湿,调补脾肾为治疗大法

我国古代医家对CUC的明确认识最早始于宋金元时期。朱丹溪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并提出了“通因通用”的治则,其《丹溪心法》云“初得之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下。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提”。历代医家对CUC的治疗强调祛除湿热毒邪,主张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治疗。邱老师认为,CUC急性发作期多因饮食生冷不洁,食滞内停,或外感寒暑湿热疫毒之邪,郁蒸三焦,不得宣泄,升降不利,气血阻滞,气血与湿热积滞等相互搏击,化为脓血而成,以邪实为主,治疗重在祛邪,以清热解毒、调气行血为主。慢性迁延期多因痢疾日久,脾胃受损,进而累及肝肾,乃致脏腑虚衰,气血阴阳俱损,无力抗邪而病势迁延不愈,又有脏腑素亏之体,更易受邪而成痢,以本虚为主,治疗重在固本,以调补脾肾、固摄止泻为主,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可使脾胃健运而湿热自除。

3分期治疗

3.1急性发作期本期治宜急则治其标,标本兼顾。CUC急性发作期可见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黏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电子结肠镜检查提示肠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细小的表浅溃疡,同时有出血,黏膜颗粒状改变,黏膜质脆,触之易出血。此期患者多因感受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郁蒸,或疫毒弥漫,气血阻滞,与暑湿、疫毒相搏结化为脓血而成。邱老师认为,此期治宜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自拟连榆清肠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连6 g,生地榆15 g,黄芩10 g,酒制大黄10 g,木香10 g,当归15 g,白头翁15 g,白芍药20 g,槟榔15 g,六月霜20 g,甘草6 g。方中重用白芍药,配伍当归调和营血,配甘草缓急止痛;白头翁清血分热毒;黄连、黄芩苦寒燥湿以解肠中热毒;大黄配黄芩、黄连则清中有泻,导热下行;配伍木香、槟榔能行气导滞,皆属“通因通用”之法;生地榆清热凉血解毒;六月霜,又名南刘寄奴,味苦涩性凉,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痛之用。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调气行血之功。

3.2慢性迁延期此期热毒虽解,但湿邪未除,湿性黏滞,蕴结于肠道,缠绵难愈,脾胃受损,脏腑虚衰,此期治疗宜缓则治其本。临床上多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乏力,临厕时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濡软或虚数。电子结肠镜检查提示肠壁黏膜充血水肿消退,溃疡愈合,可见假性息肉形成,肠腔变窄,肠管变短。邱老师认为,此期应以调补脾肾,固摄止泻,兼以利湿化浊为治疗原则,方可标本兼治,自拟二术健脾汤加减。药物组成:苍术15 g,焦白术20 g,党参20 g,炒山药15 g,薏苡仁20 g,茯苓15 g,陈皮10 g,砂仁6 g,黄连3 g,木香6 g,六月霜20 g,甘草3 g,诃子10 g,赤石脂15 g。方中白术味苦甘,性微温,苍术辛苦而温,二者均入脾、胃二经,共为君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炒山药味甘淡,助苍术、白术,既可健脾,又渗湿止泻;木香、砂仁性辛温,芳香醒脾,佐四君更能促中焦运化,使上下气机贯通,泄泻自止;薏苡仁性凉,味甘淡,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毒之功效;黄连药性苦寒,善清中焦湿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六月霜味苦涩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痛之功;诃子酸涩性收,入于大肠,具有涩肠止泻之功,为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赤石脂甘温调中,味涩质重,入于大肠,长于涩肠止泻。全方诸药合用,共奏调补脾肾、固摄止泻之功。

4中药灌肠

直肠给药是中医治疗CUC的特色,具有作用直接、见效快、无不良反应等优势[6]。邱老师认为,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使肠腔液体溶质离子充分交换,及时排除粪便和毒物,同时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使药物更有效地直接作用于患处肠黏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愈合[7]。灌肠的具体方法为: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20 cm,药液温度以40 ℃为宜,灌肠药液用量以100~150 mL为度。常用方:五倍子20 g,马齿苋60 g,白及20 g,青黛散3 g,云南白药4 g。有脓血者加败酱草30 g、黄柏20 g。先将五倍子、马齿苋、白及煎汤,浓缩至150 mL,然后将云南白药、青黛散冲入,每晚保留灌肠。

5预防调护

由于CUC病因不明,而无具体的预防措施。对于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的患者,邱老师认为,保持心情舒畅恬静,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劳累,预防肠道感染,对预防复发或病情发展有一定作用。此外应注意患者的心理调节和饮食控制,腹痛腹泻者,宜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对有或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虾蟹、牛奶、花生等,尽量避免食用,同时应忌食辣椒、冰冻、生冷食品,戒烟酒。

6典型病例

陈某,男,46岁,工人。2013-08-22初诊。主诉:反复解黏液血便2年余,加重15 d。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出现解黏液血便,每日约5~6次。曾在当地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并见多处小溃疡,伴有结肠息肉;结肠黏膜病理检查示:(结肠)慢性炎症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粪常规示:黏液+++,红细胞++,白细胞+++;粪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予醋酸泼尼松、柳氮磺胺吡啶等口服,并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保留灌肠,症状能缓解,但每因饮食不慎而复发。15 d前又因进食辛辣食物后,上述症状加重,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求诊。刻诊:患者神志清楚,精神不振,感腹痛,肠鸣,倦怠乏力,纳食减少,大便日行5~6次,夹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数。查体:剑突下及脐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活跃,13~15次/min。电子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粪常规示:黏液+++,红细胞+,白细胞++;粪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西医诊断:CUC。中医诊断:痢疾。证属脾失健运,湿热痹阻。治宜调补脾肾,固摄止泻,兼以利湿化浊。方以二术健脾汤加减。药物组成:苍术15 g,焦白术20 g,党参20 g,炒山药15 g,薏米仁20 g,茯苓15 g,陈皮10 g,赤芍药10 g,黄连3 g,木香6 g,六月霜20 g,谷芽、麦芽各20 g,甘草3 g,诃子10 g,赤石脂15 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灌肠方:五倍子20 g,马齿苋60 g,白及20 g,青黛散3 g,云南白药4 g。先将五倍子、马齿苋、白及煎汤,浓缩至150 mL,然后将云南白药、青黛散冲入,每晚保留灌肠。

2013-08-29二诊,诉服用上方有效,腹痛、腹泻稍缓,仍感肠鸣,乏力,大便日行2~3次,质溏,无黏液,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弱。口服方为初诊方去赤芍药,加防风10 g。15剂,每日1剂,煎服方法同前。灌肠方守初诊方。

2013-09-13三诊,诉大便已成形,日行1次,仍有矢气,纳食渐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调整用药如下:苍术10 g,焦白术10 g,党参20 g,炒山药15 g,薏苡仁20 g,茯苓15 g,陈皮10 g,枳壳15 g,六月霜20 g,谷芽、麦芽各20 g,甘草3 g,诃子10 g,赤石脂15 g。15剂,每日1剂,煎服方法同前。灌肠方及方法同前。此后加减治疗2个月后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大便日行1~2次,质软,无黏液、脓血。3个月后复查电子结肠镜示:(结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未见溃疡及糜烂。粪常规示:阴性。灌肠改为每周3次,6个月后停服中药及灌肠。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CUC属中医学泄泻、痢疾等范畴,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上热下寒之象。本例患者病程较长,泄泻日久,导致脾胃虚弱,同时又有肠中湿热留恋,故出现反复黏液血便,腹痛,肠鸣,倦怠乏力,纳食减少,大便日行5~6次,夹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细数等脾虚湿热中阻的临床表现。治疗上当标本兼顾,调补脾肾,并佐以利湿化浊,以二术健脾汤加减治疗,但单纯口服中药往往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疗效较差,故加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中药灌肠,以充分接触病灶,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灌肠方中马齿苋清热解毒以治痢;青黛散除有清热解毒作用外,尚可消肿止痛,对局部溃疡黏膜有保护作用[8-9];云南白药祛瘀止血;白及消肿生肌,促进黏膜愈合;五倍子收敛止泻,故能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魏玮,唐艳萍.消化系统西医难治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321-343.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11-415.

[3]单兆伟,沈洪.单兆伟治疗脾胃病经验撷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7-50.

[4]李乾构.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体会[J].北京中医,2000,19(1):5-6.

[5]王永炎,杜怀棠,田德禄.董建华医学文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4.

[6]韩涛,谭丹,张毅,等.中药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探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3):69-71.

[7]谢建寰,李冬春,谢艳梅.中药内服加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4,(19):347-348.

[8]谢智钦,李弘夏,杜立阳.青黛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31-33.

[9]邹莉波,刘悦,吴琦,等.青黛散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10(21):15-16.

(本文编辑:曹志娟)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6.001

作者简介:谢建寰(1977—),男,主治中医师,博士。从事消化内科临床诊疗工作。

【中图分类号】R574.621.05;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6-0805-03

(收稿日期:2015-02-16)

※ 项目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

猜你喜欢
名医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