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2016-03-10 23:24彭琴文
河北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桂术强心汤加

彭琴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彭琴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病,使心排血量减少所致的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心衰的相关证候,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湿等为标。近年来大量临床文献表明,中医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阐述了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就近几年来中医对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进展作简要综述。

心力衰竭;中医疗法;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表现,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潴留。它是多种心血管疾病不断发展恶化的终末阶段,治疗困难,且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慢性心衰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是严重的常见心血管并发症,也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长寿的重要疾病之一[1]。许多中医医家在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1.1 病名 中医学中无心衰这一病名, 但其相关的病名最早可见于《内经》。“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灵枢·胀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素问·脏气法时论》),“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素问·生气通天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素问·五脏生成》),“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逆调论》),这些论述都与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张仲景首先提出了“心水”病名,并在《金匮要略》中有“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等与心衰证候相吻合的描述。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中首次直接提出“心衰”这一病名[2]。可见,中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由来已久,如心水、惊悸、怔忡、喘证、胸痹、心痹等均为相关病名。临床常见心悸气短、胸闷心痛、呼吸困难、口唇青紫、肢体水肿、倦怠乏力等表现[3]。

1.2 病因病机 现代各医家多认为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病外因多为外邪侵袭,内因多为饮食失宜,劳累过度,情志失调,脏腑内伤,心病久延,年老体虚,调治失宜等[4]。心气虚是心衰的根本原因和病理基础。心主血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而心阳气虚衰则心气不足以帅血运行,瘀血阻脉,与水饮、痰浊、瘀血等互搏阻络,累及肺、脾、肝、肾等脏腑,最终导致阳虚、阴虚、阴阳两虚,甚至形成亡阳、脱证等危重证候。

2 中医对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

2.1 经方治疗 赵殿臣等[5]运用经方从心肾相关辨证论治慢性心衰,认为因心肾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当慢性心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产生少尿、水肿等与肾相关的临床症状,故辨为心肾阳虚、心肾气阴两虚、心肾阳脱3种证型,分别予以真武汤加减、炙甘草汤加减、茯苓四逆汤加减辨证治疗。顾颖敏[6]将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得出,真武汤加味可以通过阻断神经内分泌激素系统激活,从而逆转心肌重构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服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邱明亮等[7]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搜集单纯西药常规与西药加苓桂术甘汤及苓桂术甘汤加味方治疗慢性心衰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相关方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组,共计28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西药常规加用苓桂术甘汤或苓桂术甘汤加味方可提高心衰治疗的总有效率,可提高心脏左室射血分数。此外,分别有1项研究显示苓桂术甘汤或其加味方可减少血中脑钠肽(BNP)、心房钠尿肽(ANP)浓度。分析得出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苓桂术甘汤或其加味方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提高心脏左室射血分数,进一步提高心衰的临床疗效。于丽敏等[8]将4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组对比试验,得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疗效好,毒副反应少,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缓心衰的病程发展。张丰乐[9]将8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参附龙牡汤加味治疗。共治疗15 d。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参附龙牡汤加味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宋治孝[10]将96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给予抗心衰常规治疗,观察组48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苓桂术甘汤加味,1周后观察疗效,6个月后统计再次住院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83%,6个月内再次住院率为25.00%,对照组有效率77.08%,6个月内再次住院率64.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可更有效地改善心功能、降低再次住院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黄云声等[11]将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地高辛、氢氯噻嗪治疗,血压偏高者加用卡托普利,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加味四逆汤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明显优于对照组(76.6%,P<0.05)。说明加味四逆汤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张景岳等[12]将11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5%,对照组8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验方治疗 冯原等[13]将8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抗感染、化痰、平喘、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肺养心汤(药物组成:黄芪、熟附子、五味子、茯苓、丹参、葶苈子、枳壳),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血气分析及心功能参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张艳教授认为,本虚标实是慢性心衰的基本病机,即正气不足,瘀血内停,阳虚水泛等,运用经验效方强心通脉汤(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丹参、红花、三七等)治疗慢性心衰,取得满意疗效[14]。孔勇杰[15]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49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芪保元汤加味(药物组成:黄芪、红参、桂枝、瓜蒌皮、法半夏、薤白、葶苈子、泽泻),治疗10余天。结果:参芪保元汤可明显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可改善心功能,可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对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无显著影响。李新梅等[16]将58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例常规应用抗心衰药物,治疗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救心汤,药物组成:茯苓皮、党参、丹参、麦门冬、白芍药、白术、熟附子、生姜、炙甘草、五味子。随症加减:纳差、腹胀加陈皮、鸡内金;喘促、痰多、肢肿加葶苈子、大枣;失眠不寐加合欢皮、远志。每日1剂,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优于对照组(86.2%,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脏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P<0.05),救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疗效确切。王晓艳[17]将72例慢性心衰阴阳两虚瘀水阻络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参萸强心汤,药物组成:人参、山茱萸、白芍药、川芎、丹参、葶苈子、莱菔子、益母草、肉桂。疗程4周。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常规、心衰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中成药治疗 宋芳丽[18]将69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加用桂枝养心胶囊,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桂枝养心胶囊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BNP水平、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从而改善心功能。宫丽鸿等[19]将28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40例予抗慢性心衰常规治疗,治疗组1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强心通脉颗粒。结果:治疗组心衰计分、6 min步行距离、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徐小明[20]将80例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参附强心颗粒。结果:参附强心颗粒在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心功能分级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和生存质量。海丽等[21]将9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组30例予强心通脉颗粒治疗,中西药结合治疗组30例予强心通脉颗粒口服联合常规西药治疗,3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心衰计分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中药治疗组73.3%,对照组66.7%,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中药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强心通脉颗粒是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药物,配合西药治疗可以明显增加疗效。熊煜等[22]将10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抗心衰常规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必要时根据病情应用洋地黄药物,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心衰胶囊。2组均连续治疗28 d。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及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P<0.05)。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江建锋等[23]将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太极拳康复与温心汤(药物组成:黄芪、人参、茯苓、桂枝、白术、葶苈子、大枣、甘草)治疗。2组均治疗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76.67%,P<0.05),心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明显。刘孝蓉[24]将203例慢性肺心病伴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2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10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酚妥拉明静脉滴注。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09%,对照组62.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 针药结合治疗 吕光荣教授采用针药并用治疗慢性心衰,体针主穴:取内关、膻中、太渊、水分、天枢、气海、足三里、太溪、太冲,眼针取心区、上焦,随症配穴。并加以汤药辨证论治:心阳虚予真武汤加苓桂术甘汤加丹参百合饮加减;心阴衰败予加减复脉汤加大补阴丸加泻白散;血脉瘀阻予加味逍遥散加四物化郁汤加丹参百合饮;阴竭阳脱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独参汤加芪附汤。针药并用,效如桴鼓[25]。

小 结 纵观近几年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文献可看出,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西医单纯治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临床研究样本量小,可重复性差,诊断标准、辨证分型、药效评价等缺乏统一标准,且较少涉及生活质量评定、再入院次数、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远期预后等终末指标。因此,中医治疗慢性心衰应做更深入的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中医在治疗慢性心衰之路上取得更好的疗效。

[1] 肖群杰.慢性心衰中医病机及临床辨证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131-132.

[2] 周亚滨,邬慧美,孙静,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8-10.

[3] 许宽,龚少愚.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新进展[J].四川中医,2013,31(4):146-148.

[4] 李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5] 赵殿臣,张艳.运用经方从心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74-175.

[6] 顾颖敏.加服真武汤加味治疗阳虚水泛型心衰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2,35(2):12-14.

[7] 邱明亮,毛静远,王家莹,等.苓桂术甘汤及其加味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6):243-247.

[8] 于丽敏,吴志宇,仇小军.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42):305.

[9] 张丰乐.参附龙牡汤加味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43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5):14-15.

[10] 宋治孝.苓桂术甘汤加味佐治慢性心力衰竭96例疗效观察[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5):127.

[11] 黄云声,罗仁瀚,徐凯.加味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4):298-299.

[12] 张景岳,杨杰,安洪泽.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5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1):53-54.

[13] 冯原,陈斯宁,梁爱武.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43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11):82-84.

[14] 高嵩松,杜久钢,刘媛媛,等.张艳教授对慢性心衰的中医认识与辨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77-78.

[15] 孔勇杰.参芪保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16] 李新梅,杨雨齐,卓剑丰.救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8):17-18.

[17] 王晓艳.参萸强心汤治疗慢性心衰(阴阳两虚瘀水阻络)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

[18] 宋芳丽.桂枝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D].兰州:甘肃中医学院,2014.

[19] 宫丽鸿,张艳.中医药干预慢性心衰的治疗方案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166-168.

[20] 徐小明.参附强心颗粒治疗心衰病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1] 海丽,马晓梅,王石,等.强心通脉颗粒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5):1033-1035.

[22] 熊煜,张媛,何维夏,等.心衰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35-36.

[23] 江建锋,高积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12):1142-1143.

[24] 刘孝蓉.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906-2907.

[25] 李锦鸣,吕允,郝敬红,等.吕光荣教授针药并用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经验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5):75-76.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6.09.040

彭琴文(1986—),女,医师,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

R541.6

A

1002-2619(2016)09-1432-04

2016-08-02)

猜你喜欢
桂术强心汤加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苓桂术甘汤治疗内科病运用概述∗
苓桂术甘汤联合美托洛尔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单兆伟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胃下垂1例
益元强心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低LVEF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效果观察
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肾衰竭合并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