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经验体会※

2016-03-10 23:24李依洁朱佳杰史海霞杨俭勤苏晓兰
河北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穴位疗法疾病

李依洁 郭 宇 朱佳杰 史海霞 杨俭勤 苏晓兰 魏 玮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102)



经 验 交 流

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经验体会※

李依洁 郭 宇 朱佳杰 史海霞 杨俭勤 苏晓兰 魏 玮△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102)

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突出了中药在穴位上的治疗作用,集合了针刺和中药治疗之所长,具有制备简单、用法舒适、副作用小等优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胃肠功能较为薄弱,自身修复能力差,如胃痛、泄泻、便秘等常见疾病均适宜应用。

穴位贴敷法;消化系统疾病;穴,神阙;穴,涌泉

穴位贴敷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参照中药性味归经的属性,将中药制备为膏药,或液体调和粉剂制成糊状,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药性、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改善症状、调节机体状态、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清代名医徐灵胎云“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穴位贴敷疗法为中医特色疗法,是基于中医中药、经络学说和皮部理论的综合指导应用。《内经》提出“善治者治皮毛”。皮部理论属于经络学说的重要部分,位于经络系统表层,可反映和传输病变,并具有通络固表、调阴阳、密腠理等诸多功能[1]。我们应用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收效良多,体会如下。

1 穴位贴敷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传统应用

穴位贴敷疗法有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著《五十二病方》,其中载有“蚖……以蓟印其中颠”,即用芥子为泥贴敷百会穴,通过透发局部皮肤来治疗毒蛇咬伤。穴位贴敷属中药外治法,在治疗疾病时常与膏药为一类进行施治。宋至明时期,中药外治法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为人们熟知和广泛应用至今[2]。

“冬病夏治,夏病冬防,未病先防”,穴位贴敷疗法的传统应用中,三伏贴和三九贴最为人们熟知。三伏养阳、三九养阴的思想来源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一年之中阴阳消长的极点莫过于三伏、三九,前者为四时中阳气最盛时,后者为阴气最盛时,故冬病夏治适用于冬重夏轻病情从而补阳气,夏病冬治适用于夏重冬轻的慢性衰弱性疾病,以滋养阴液[3]。《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论及“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讲“长夏胜冬”,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的属性和生克关系奠定了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理论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炎炎夏日,多食冰冷寒凉之品,或误食酸腐坏败食物,诱发泄泻、胃脘痛、呕吐、霍乱等疾病。若夏日未得尽愈,病情迁延至冬日,季节转换,寒性收引,疾病自然减轻或向愈,此时积极进行反季节治疗,“损有余而补不足”,可达到纠正机体状态、治病求本功效[4]。应用穴位贴敷疗法进行治疗,此法用药、取穴变化多样,适宜各种体质、证型和疾病,具有费用低、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副作用少、老少皆宜的优势[5]。

2 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现状

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各科皆有应用,而涉及到内科病种最多,占频次百分比43.64%,占病种百分比33.48%;其所针对的疾病中,泄泻、胃脘痛等消化系统疾病占前5位[5]。有研究显示,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应用于胃痛、泄泻、便秘、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6]等大部分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腧穴选择包括神阙、涌泉、肺俞、心俞、膏肓、脾俞、肾俞、膻中、命门、大椎、百劳、定喘等[7]。

3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

3.1 神阙穴与脐疗方 有专家认为,中阳虚损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8]。脾主中焦,中焦主运化,运化因温煦而动;脾阳受损,虚寒内蕴,则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调,胃失和降,脾难升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升清降浊之功紊乱则腹泻寒痛,痞满泛酸,寒热错杂,阴阳失序,百病丛生。故以温中健运为中焦调理之本。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创脐疗方温中活血,益气通络。药物组成:黑附子10 g,党参30 g,川芎15 g,丹参10 g,冰片10 g。药物使用方法:研末调糊,外敷于神阙穴。此法可用于治疗各种胃肠系统虚寒证疾病,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伴有排便习惯异常、腹泻等症状的功能性疾病,成因复杂,但医家多强调根本因素为肝郁脾虚,认为脾胃虚弱和肝失疏泄贯穿了疾病的全部过程[9]。我们认为,脾肾阳虚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根本病机[10],久泻者,阳气受损,真阳衰微,故以热方刺激“神居之所”—神阙,助阳化气,温补真阳,推动运化。医圣张仲景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言胸中宗气“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其实不止宗气,中焦气机运转,则痰、湿、瘀得化。《内经》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肝郁乘脾,脾胃受损,脾升不能,胃气难降,气机停滞中阻故胀闷痞满,发为消化不良之症。以此法运转中焦,则气机升降有序,脏腑各司其职。

传统认为附子辛热燥烈,有毒,通行十二经脉,走而不守,外达皮毛而除表寒,内达脏腑而温冷痛,具有回阳益火、温中散寒功效。《医学启源》言附子“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黑附子为盐制而成,可确切降低附子的毒副作用,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11]。党参健脾益气生津;川芎为血中气药、气中血药,性味辛香走窜,上行头目可祛风,下入血海善调经,而外用更善祛风胜湿,行气驱寒[12];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党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含有的苍术内酯Ⅲ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13];丹参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14]。穴位贴敷疗法常用到一些促渗剂,包括烧酒、冰片、肉桂、薄荷等,而脐疗方中使用的就是冰片。冰片,又名龙脑、瑞龙脑等,清香宣散,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除冰片自身可透过血脑屏障外,还可促进某些亲水性物质共同透过血脑屏障;此外,冰片在角质层也有促透作用,可能是由于改变了脂质分子的排列和流动性,增加了皮下毛细血管扩张,使药物易于进入血液循环[15]。脐疗方中诸药辛散有序,气血同调,攻补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神阙穴在近年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已成为研究热点。中医理论中,胎儿赖脐之宫阙,输送营养,灌注全身,逐渐发育,变化莫测,遂名神阙。神阙穴为中焦、下焦之间,是肾间动气之处,故与脾、胃、肾关系最为密切。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脐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其下无脂肪组织,角质层薄,屏障功能差,故渗透性强[7]。药物可自此快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与门静脉互通而直达肝脏。

综上,神阙穴联合脐疗方,可充分吸收药物,直接作用于中焦,温中散寒,健脾暖肾,减少药物毒性刺激胃肠之弊。

3.2 涌泉穴与吴茱萸 针对气机上逆、胃火上炎之口疮、口臭、泛酸、呃逆及火热上行之证,我们常用吴茱萸研末,以食醋调和成黄豆大小丸状,每日白天贴于涌泉穴治疗。此法渊源久远,早在《本草纲目》中即记载了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的方法。涌泉,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涌泉穴是足少阴经井穴,五行属木,有滋水涵木、潜阳熄风作用,为养生要穴、阴阳相交之所。《灵枢·经脉》曰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药予涌泉,能贯中焦而入心肺,使药力循经,补其虚损,调和阴阳平衡。吴茱萸性温、味辛苦,对气机辛开苦降,有温中、理气、引火作用。涌泉穴位于人体底端,针对火热上行疾病,以吴茱萸外敷可达引火下行、引火归元之功。食醋色黑,性酸敛入肝、肾经,同时制约吴茱萸发散之性而增药效[16]。贴敷时间选在白天,基于中医学“天人相应”“因时用药”思路与方法,原因:一是昼夜人体阳气变化不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有言“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现代医学也发现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差异非常大[17]。白天人体阳气盛而阴气弱,机体运化代谢旺盛,此时刺激用药事半功倍。二是随着白天走路的动作,可以起到按摩、刺激足底穴位的作用。

4 小 结

穴位贴敷疗法应用历史悠久,集合了针刺和中药治疗之所长。优点在于制备简单,用法舒适,副作用小,药力专注,疗效确切。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胃肠功能较为薄弱,自身修复能力差,其中老幼虚弱之人难以药物内服吸收者,或不肯服药、外出难以口服药物者,尤适宜此法。与口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疗法避免了肠道消化酶对部分药物活性的破坏和肝肠循环的效应,经皮给药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需注意的是,有些药物对皮肤刺激较大,如附子、芥子、生姜等,应用时应减少剂量或改变用药方式。此外,不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存在个体差异,用药需注意患者的耐受情况和皮肤情况,避免皮肤糜烂破溃。

穴位贴敷疗法疗效确切,但具体的吸收途径、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的探索和规范的适应证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应用规范也值得多加探讨和总结经验。

[1] 王茵萍,蔡红,周静珠,等.皮部理论与穴位贴敷疗法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6):1554-1557.

[2] 朱晓龙.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2):1-3.

[3] 李宏运,王周伍.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机理探微[J].国医论坛,2006,21(4):17-18.

[4] 徐重明,汪自源.肠功能紊乱夏病冬治述评[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4):289.

[5] 张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穴位贴敷疗法效应特异性规律与特点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

[6] 胡冬青,曹志群.穴位贴敷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2,32(9):1248-1251.

[7] 周炜,王丽平,张树源.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06,26(12):899-903.

[8] 王彦,魏玮.魏玮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1):50-51.

[9]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10] Su X,Tang Y,Zhang J,et al.Curative effect of warming kidney and fortifying spleen recipe on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J Tradit Chin Med,2013,33(5):615-619.

[11] 马显志.外用附子摩散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2] 毛振勇,刘天骥.川芎临床外用举要[J].中医外治杂志,1996,5(1):34-35.

[13] 王洁,邓长泉,石磊,等.党参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279-281.

[14] 周艳妮,邓汝玲,梁紫玲.丹参液外敷对浅静脉输液药物外漏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10,45(4):381-382.

[15] 张仲源,张惠生,张丽敏.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作用机理[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6):3-4.

[16] 吴少霞,刘真真,李丽霞.吴茱萸加醋外敷涌泉穴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34-35.

[17] 王炎龙.中医学“因时用药”规律的文献整理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本文编辑:习 沙)

10.3969/j.issn.1002-2619.2016.09.030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编号:81273746)

李依洁(1989—),女,博士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

R245.9;R321.54

A

1002-2619(2016)09-1395-03

2016-05-08)

△ 通讯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102

猜你喜欢
穴位疗法疾病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