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2016-03-11 12:38周艳华
中国市场 2016年48期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思想

关 磊,周艳华,韩 丽

(1.华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 学生工作处,广东 广州 510642)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关 磊1,周艳华1,韩 丽2

(1.华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华南农业大学 学生工作处,广东 广州 510642)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以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1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扩散、应用和融合,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的本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互联网+”的中心词是互联网,符号“+”即是加号,代表添加和融合,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商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滴滴打车。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指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趋势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快捷性、互动性、虚拟性和即时性等明显特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发展同频共振,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最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3 互联网发展的现状

根据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总规模达到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8.8%,较2014年年底增加3679万人,提高了0.9个百分点,是2005年互联网普及率(8.5%)的近6倍,手机网民达到5.94亿人,占到整体网民的88.9%,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3.1个百分点,10~29岁网民比例占55.2%,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用户占20.6%,而大学生网民群体占非常重要的比重,互联网正日渐被大学生了解和使用。在这样的趋势和背景下,如何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进一步推进和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4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1“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4.1.1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不良影响

不可否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向其他国家强行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了强烈冲击,如当前大学生热衷过洋节日、追求外国影视文化等现象,也折射出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大学生的深刻影响。

4.1.2 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受到不良影响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和娱乐方式,但也对大学生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上。一是互联网对学习状态的不良影响主要反映在一些大学生沉迷于互联网娱乐,根本无心向学,大学生集体住宿,某一同学沉迷网络的不良风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宿舍其他同学,从而造成宿舍不良风气的蔓延。二是互联网对学习方式的不良影响主要反映在一些学生对于学习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过于依赖互联网,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4.1.3 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受到不良影响

互联网强大的互动性拓宽了学生之间交往的平台,从以往的面对面交流到互联网时代的虚拟交流。网络交流主要基于文字、符号和虚拟表情,缺少实实在在的肢体语言和真实表情。过于依赖虚拟交际,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会造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存在障碍。

4.2 “互联网+”时代下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互联网存储的知识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图书、政策等资料都能在互联网上收集和利用,直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互联网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文章和信息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互联网相关终端传播给学生,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书本阅读和教师授课这种方式,多媒体感官刺激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3)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互联网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同时畅通了沟通和反馈渠道,互联网也成为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利器。如辅导员在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平台终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向学生群体公布QQ号和微信号,拓宽学生反馈问题和意见的渠道。

5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站在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基于上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下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5.1 统筹分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又包含了很多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持统筹规划和分类实施的原则。统筹规划是各高校要牢牢把握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要求和目标,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台总体实施意见。分类实施指的是各高校和各学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所涉及的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构建各子系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同时将网络平台版块、功能和内容多样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平台的细分。

5.2 凝练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凝练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在内容选择上,各个高校应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鸣点和切入点,摆脱生硬的政策文件和官话套话,选择学生喜于听闻、易于理解和乐于互动的内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二是在内容包装上,要将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等多媒体相互结合,各取所长,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生动灵活的方式呈现在大学生眼前,更容易被广大大学生所学习了解;三是在内容传播上,要开通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并做好平台前期的公布和推广,如QQ、微博和微信,让大学生在主流平台上都能方便快捷接触和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四是在内容反馈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期待,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厘清这些问题有利于内容的改进,这就需要建立意见反馈机制,鼓励或奖励学生通过留言板或电子信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意见和建议合理的予以采纳,从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5.3 培养造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努力建设一批兼具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从观念、技术和知识三个层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观念层面,一些长期从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老教师认为自身丰富的教育经验无需借助互联网,同时也有一些老教师认为互联网技术太难掌握,要花费很大精力重新学习和掌握,导致这些教师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各个高校应邀请专家学者介绍互联网知识和宣传互联网优势,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体会到互联网技术推动思政工作的巨大优势。技术方面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学习和掌握实用的互联网技术,各高校可邀请互联网技术精通人员到校开展技术培训,在专题学习网站增开互联网技术学习课程,发放互联网技术指南书籍等,多渠道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实用的互联网技术。知识层面主要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熟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思政工作者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各个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日常理论和政策学习,确保思政工作者的知识不过时和不断层。

5.4 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各个高校要按照国家关于加强互联网管理的实施意见,制订和落实高校校园网管理办法,明确校园网管理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和网络监控,建立信息进出网络的安检制度,对于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予以过滤,净化网络空间。此外,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各高校建立舆情反馈和分析机制,定期收集大学生近期热点话题,对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话题、影响高校稳定的话题要及时上报并处理。如一些高校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变质”,高校应在第一时间对此类事件向公众做出解释和反馈,澄清事件的真相,引导舆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提高网络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理能力。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graduate.cqnu.edu.cn/student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81&id=mn.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5/0119/c1006-26412100.html.2015.

[4]郭彦懿.“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5(5).

[5]熊龙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13939/j.cnki.zgsc.2016.48.186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网络社团生存状况及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JDSZ3054),课题主持人周艳华;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JDSZ2040),课题主持人韩丽;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3JKDY002),课题主持人邱亚洪。

关磊(1987—),男,广东开平人,研究生,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