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推动专业深度转型发展

2016-03-13 01:12王芙蓉刘良国
广州化工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工学结合工学

贺 江,王芙蓉,刘良国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推动专业深度转型发展

贺 江,王芙蓉,刘良国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时代任务,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以“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推动专业深度转型发展的有关做法,并对基地建设的瓶颈及相应突破口进行了讨论。通过探索多途径建设“工学结合”基地,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相关经验可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

工学结合;基地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

以地方本科院转型发展为突破口,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1-4]。湖南文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务院、教育部关于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于2013年在湖南省率先启动全面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度推进专业(集群)转型发展的工作,并将此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方向。目前,学校已先后筛选了两批转型发展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位列其中。专业深度转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校内外实验实训平台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等诸多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是推进专业深度转型的前提和保障。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5-8]。其具体要求一般包括:学校与基地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建设”的原则,签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合作协议;学校和基地共同构建培养方案,共同拟定教学内容并组织实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习均可在学校或基地完成;教学形式可为集中授课、分散指导或任务式自修;学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受双重制度管理,双重文化熏陶;实习时间可以延长,一般不低于三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学生课程考核及成绩认定工作由学校和基地协同完成,学校最终进行学分认定。

由此看来,“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9]。近年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学结合”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专业深度转型,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能给国内各兄弟院校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介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方面有关做法、并对建设中的一些瓶颈与突破口进行讨论。

1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情况介绍

湖南文理学院的前身常德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曾开设有食品检测、食品加工、发酵工程等相关专业,后因有关原因停止招生。合校升格为本科后,于2008年恢复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目前招生规模为每届80人左右。专业重新开办以来,学校对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较为重视,2015年被列为湖南文理学院第二批转型试点建设专业。

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本专业以食品行业岗位群分类为依据,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设置了水产品加工与贮藏、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营养与健康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方向的开设是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在的生命科学学院建有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及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水产高效健康生产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而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是这些平台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置,是基于食品加工自动化程度逐步增加,食品加工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将缩减;但食品行业对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日趋增大,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将逐步增加。食品营养与健康管理专业方向的设置,则是由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届约有40%的学生会报名考取食品营养师相关资格证书,我们基于学生兴趣开设了本专业方向。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本专业逐步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核心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厚基础,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强化了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工程学基础有关课程。宽口径,体现在我们合并了各类食品加工工艺课程,并以“面广、精讲”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学生选修一个个性化专业方向,并积极考取专业方向相关的资格证书。

2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重视“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每年都以立项的形式号召全校各个专业积极申报“工学结合”教学基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专业实际,一方面扎实开展“工学结合”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也积极申报校“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努力,无论在基地建设数量上还是基地建设实效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全校处在领先的位置。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结合”基地建设的具体情况如下:

(1)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杨品红教授曾长期担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与公司共建有大湖股份·湖南文理学院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的建设,体现了从科研合作到人才培养合作的基地建设的思路。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淡水鱼放养销售为主业,兼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综合性集团公司,依托公司,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水产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实习。

(2)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于2012年获校级“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该基地的建设,源于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要求,体现了与地方龙头企业结合的基地建设思路。依托基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曾合作开设了“酿酒工程”专业方向,并成立了订单培养形式的“武陵班”;此外,还从企业引进了《酿造工艺学》、《酒类风味化学及感官品评》等特色课程。

(3)南京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于2013年获校级“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该基地的建设,体现了与行业知名企业结合思路。依托基地,我校学生每年驻厂实习三个月,期间定期进行各类产品加工工艺的培训、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培训等;此外,我校曾还安排教师驻厂挂职锻炼,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4)常德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该基地的建设,源自于中心与我校教师之间的业务合作,我校贺江博士曾作为兼职人员,在该中心从事水产品安全检测相关的指导。此外,该基地的建设,还体现了迎合专业方向课程教学需求的思路。依托基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每年可开展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参观实习;每年可接纳少量学生顶岗实习;此外,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教师还可参与中心的部分检测任务。

(5)山东天瑞集团公司:于2015年获校级“工学结合”教学基地立项。公司下辖天瑞(国际)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济南富国天瑞科技有限公司、天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奥尔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多家分公司、服务站及健康会所。该基地的建设,既体现了与行业知名企业结合的思路,也体现了紧跟新型产业的思路。依托基地,合作开设了“食品营养与健康管理”专业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每年驻公司实习3~6个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可驻公司挂职,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此外,还共同开设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功能性食品、疾病与营养专题等专业方向课程。

3 “工学结合”基地建设的瓶颈与突破口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工学结合”基地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并获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在建设的过程总也曾遇到过一些瓶颈因素。我们针对所遇到的瓶颈因素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积极的思考,并找到了合适的突破口。

瓶颈因素之一是,思想认识跟不上。在推进“工学结合”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有部分老师、甚至领导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职业教育应该实施的教育模式,本科教育主要是学习高深学问,半工半读有损的形象。国务院高瞻远瞩,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为这思想认识跟不上的瓶颈因素找到了突破口。

瓶颈因素之二是,学生职业定位多样。在落实“工学结合”建设的具体工作要求是,我们部分学生不愿潜心在指定企业定岗实习;另外,作为本科层次的学生还有的想考研究生,想考公务员,想从事其它行业。针对这一瓶颈,我们通过建设涵盖各类食品加工、食品安全检测、食品营养与健康管理等多样化的“工学结合”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瓶颈因素之三是,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在推进“工学结合”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积极性不高的企业。缘由在于,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只是“协办方”。针对这一瓶颈,我们一是通过分散安排学生,以减轻企业压力;二是将工学结合与人才招聘相结合;三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合作。除我们在学校层面所作的这些工作外,我们认为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还可从政府层面着手,通过免税减税等政策加以引导。

瓶颈因素之四是,学校制度跟进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而学校的一些传统管理制度往往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需求。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开展一定的科研试验或设计工作,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生在大四学年往往都在企业开展实习。针对这一瓶颈,我们积极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大胆推进改革,允许学生以工作总结代替毕业论文。此外,还积极与企业进行分段、分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学生通过4个暑期可以有半年多的真实工作经历,毕业时学校给合格的学生颁发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签发的“实践证书”,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了优势。

4 结 语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值得大力推广,而“工学结合”基地建设,是开展这一教育模式的前提。湖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学结合”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专业深度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总结了基地建设的几种思路:(1)科研、业务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合作;(2)立足地方,与地方龙头企业结合;(3)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树立品牌;(4)紧跟新型产业,扩大专业外延。当然,“工学结合”基地建设应该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现并突破各种瓶颈因素,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

[1] 关丽梅.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14(12): 72-74.

[2] 谢艳娟. 地方高校专业转型发展述评及改进策略[J]. 河池学院学报, 2015,35(03): 88-92.

[3] 唐卫民, 彭万英.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转型[J]. 辽宁教育研究, 2008 (04): 26-28.

[4] 郭卫芸, 高雪丽,田文翰,等. 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食品工程实践类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J]. 农产品加工, 2015(11): 83-85.

[5] 陈解放.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08): 22-24.

[6] 李继中.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04): 136-140.

[7] 徐涵. 工学结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9(07): 5-8.

[8] 姚芳, 刘靖. 乳品加工专业“工学结合4+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05): 94-96.

[9] 肖付刚. 食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广州化工, 2015, 43(08): 211-212,256.

Promotion for Deeply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by Construc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Base*

HEJiang,WANGFu-rong,LIULiang-gu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 Science, Hunan Changde 415000, China)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 is the current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educational pattern well reflects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ure applied talents. Using the major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es of promoteing the deeply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by construc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base was introduced, and the choke points of base construction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discussed. Good actual effect was obtained by multi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base, and hence set foundation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similar colleges.

work-study combination; base constructio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transformation

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JGYB1620)。

贺江(1983-), 男,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食品生物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G642.0

A

1001-9677(2016)021-0199-03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工学结合工学
盐工学人
——宋辉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黑夜的献诗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