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公益组织服务递送研究
——以“金太阳”社区养老服务为例

2016-03-13 08:42
关键词:金太阳社区养老养老服务

张 赛 玉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女性公益组织服务递送研究
——以“金太阳”社区养老服务为例

张 赛 玉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摘要:社会福利事业是女性公益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女性公益组织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是女性以公益慈善为平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也是女性公益组织社会化的重要通道。女性公益组织显著优于其他主体的养老服务,具有女性特有的养老服务优长:对老年群体独有的性别关注,与各级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强大志工团队参与养老服务的灵活性,愈趋人性化的精神慰藉与临终关怀,等等,这也是新形势下深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养老;养老服务;服务递送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呈现明显的增速态势,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时代。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4150万65岁以上的城乡空巢老人,自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超过1亿,超过100万的家庭为失独家庭,失独、丧偶、空巢、独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活动能力(ADL)量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等六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参见吴宏洛:《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基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考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数量呈较快增长态势[1]。据统计,我国不同程度失能的老年人中,84.3%为轻度失能,中度和重度失能的比例分别占到5.1%和10.6%。截至2012年底,失能老人达3600万,占老龄人口的19%,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1亿人左右[2]。这些群体有可能选择机构养老,但囿于传统观念束缚、“孝”文化缺失新内涵以及经济条件限制,在现实中,养老机构住不满、住不进与供不应求的状况并存,如何养老成为多数老年人的困厄。

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服务质量不高、养老供需矛盾是导致老年人入住不积极、少数公办养老院和多数民办养老院住不满的主要原因,“适老化”的综合性养老面临诸多挑战[1]。社会福利事业是女性公益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女性公益组织是指那些非政府的、基于人道主义原则、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女性社会组织,它体现了社会建设性、公益慈善性、社会性别主流意识等理念,有助于最大程度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增进和谐因素、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老年弱势群体等向来是公益组织的主要帮扶对象,而女性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亦具有诸多优势:女性善良、坚韧、细腻之性格特质,给予老年群体更高的性别关注度,与各级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其强大志工团队参与养老服务的灵活性,愈趋人性化的精神慰藉与临终关怀等。可以说,女性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明显改善了养老资源浪费现象,大幅提高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质量,同时推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随着“银发浪潮”来袭,积极探索多元化、分层次养老服务模式,促推女性公益组织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战略性发展,加强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递送力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是女性公益组织的价值涵摄

积极服务社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进和谐因素、助推实现中国梦是女性公益组织的现实诉求。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做好党的妇女工作,关系到团结凝聚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关系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充分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3]。现代公益组织的蓬勃发展让民众体验到社会参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女性作为“半边天”也不例外,各类女性公益组织活跃在社会服务的诸多领域。而女性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是女性公益组织重要的价值外化之一,是女性公益组织在养老领域开展社会服务与公益慈善的重要实践活动。

(一)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辨识

社会嵌入理论认为,人类个体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并缠结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经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有形与无形的社会资源。社区居家养老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和社会支持网络下,能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因此,生活在社区是养老的一条基本原则,这在1982年维也纳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此计划要求“应该设法让年长者能够尽量在自己的家里和社区独立生活”,并建议“社会福利服务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各方面的服务”[4]。1991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第46/91号决议),原则包括“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等方面,大会鼓励各国政府尽可能将这些原则纳入本国国家方案*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重申大会1982年通过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和1991年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再次强调社区养老的作用,宣言明确规定:“以社区为单位,让老人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参见“联合国老龄化议题”(http://www.un.org/chinese/esa/ageing/vienna.htm)。。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老龄群体的特殊化、多元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的高质化、多元化,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递送力大幅下降且愈来愈难以维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我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5],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功能不完善,亟需提高公益组织和公共领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水平。在传统社会中,当政府无暇顾及老年福利需求时,女性公益组织已积极开展“扶弱恤老”行动,递送养老服务,发挥了有效的补缺作用。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今天,人性化、社会化、高效化的女性公益组织仍成为不可替代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递送者。

女性公益组织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供给和传输的重要渠道,基于性别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尊重老年人现实诉求和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力,助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第一,发挥女性公益组织的感化作用,弘扬女性公益组织所蕴含的尊重人、爱护人、同情人、帮助人及善待人的伦理精神,藉此规劝和感化民众尊重老人、孝养老人。第二,发挥女性公益组织更贴心、更人性化的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优势,迎合老年群体精神需求。女性作为女性公益组织的实践主体,其细腻、无私、慈爱的性格特质,能更有效地排解老年人的情感矛盾与精神困扰。第三,女性公益组织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递送中,主要有现金给付、实物供给和服务提供。以居家养老救助和兴办养老院为主的实物供给和服务提供,极大地提高了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资源服务递送的效率,也有利于科学管理和绩效评估。第四,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女性公益组织具有灵活多元的筹资优势,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提供更夯实的物资保障,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五,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与家庭养老、宗教慈善养老、政府养老等其他主体的养老服务相得益彰[6],联动并集结多元养老福利供给者,协同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

(二)老年公益慈善政策发展和女性公益组织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邹东涛等认为,“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叠加出现的今天,应当响应社会呼声,在法律层面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和制约公益慈善发展的系列问题,为各类公益慈善行为提供更加宽松、更加规范的法律依据”[7]。21世纪开启了公益慈善规范化、法制化发展道路,2005年3月,国务院将“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其最为突出的亮点是新增了老年人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以立法形式力促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展,鼓励慈善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标志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与相关服务发展进入新一轮有法可依时代;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举措中明确提出:“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引导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提供,使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积极培育发展养老服务公益慈善组织,积极扶持发展各类养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这些政策的出台,客观上为女性公益组织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解决了女性公益组织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产生的各种困扰,助力其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女性公益组织通过递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社会化,同时推进和奠定了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挥自己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9]。女性的价值通过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表现出来,从女性哲学价值层面上,社会建设离不开女性真善美的人格魅力。女性公益组织作为公益慈善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社会力量的有机整合,被赋予崇高的道德美誉和社会期许。女性公益组织积极投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不仅能充分发挥女性的独特优长,更能从社会职能角度填补社会化养老服务缺口、缩小阶层差距、助推和谐社会进程,因而具备强劲的向心力、宏大的正能量和恒久的社会发展动力。

二、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的相对优势:以福州“金太阳”*这是一家国内领先的养老综合服务机构,其倡导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国内的养老服务业独树一帜,在探索中国式养老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作为一家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始终坚守“社会价值要大于经济价值”的理念。金太阳相信,用心把服务做好,持续创新,开放合作,金太阳的助老事业就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随着金太阳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不断设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得到金太阳的关怀与服务,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爱心企业参与到金太阳的助老平台中来,金太阳正致力于成为新时期社会企业的典范。参见:http://www.968885.org/?page_id=1196.为例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公益慈善事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公益慈善组织介入养老服务递送,支持与引导公益慈善组织有重点、分领域地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服务供给。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女性公益组织随着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壮大,表现出越来越出色的社会贡献力。福州金太阳个案研究表明,女性公益组织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公益慈善服务范畴,不仅是公益慈善领域重要有效的实现路径和女性公益组织社会服务活动的延展,而且充分体现出公益慈善事业由政府主导、社会监督、民间组织运作的特征。投身社区养老服务递送的专业化优势有助于合拢与集聚社会各界零散性的公益慈善资源,从而催生联动有效的女性公益组织活动,有利于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的覆盖面,并逐渐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网络,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幅提升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效率,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等带来的养老供需矛盾具有显著的相对优势。

(一)服务理念:传播孝文化与恪守公益善念

福州金太阳团队的服务理念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传播中华孝文化,为普及‘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而努力。”金太阳团队持续地传递正能量,是因为金太阳团队有着一份使命感——“为老人提供全方位、便捷周到服务,为子女尽孝心,解决后顾之忧;为社会弘扬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美德,构建和谐社会”,这种使命感在具体的工作中落实成为标准与规范:GB/T 19001-2008/ISO 9001∶2008标准以及城市社区助老服务规范标准。

传统慈善积极元素的传承,现代慈善理念的培植以及公益慈善法规与机制的日臻完善,以关怀、正义、责任、奉献为主的现代慈善精神渐入民心,人人可慈善、全民皆公益之风盛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妇女慈善研究所所长德布拉·梅斯博士指出:“这是一个慈善风暴席卷的完美时代,各种运动风行全球,女性在慈善运动中的力量逐渐上升。”[10]在各地的SOS儿童村、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无数“爱心妈妈”、“代理妈妈”,就是女性志愿者的形象代表。根据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举办的“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显示,2009年被调查女性中,37.5%选择愿意“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工作,35.1%选择“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活动”,选择公益宣传活动和社区志愿服务的分别占29.3%和28.4%[11],这表明在女性中潜在的志愿服务热情非常高。作为女性与生俱有的慈悲情怀,黄小蓉女士内心秉持“关爱弱者是我的职责”,她作出“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承诺,经过八年的摸爬滚打,这家“金太阳”公益性机构拥有近2400名助老员,其中1700名是志愿者,而助老员中绝大部分为20~70岁的女性群体[12]。金太阳志工团队的公益善念与奉献精神使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二)服务能力:志工团队强大与服务系统完善

女性公益组织和志工团队有自身稳定且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政策法规、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媒体机构等支持网络,共同为女性公益慈善发展助力。金太阳为提供便捷服务,建立了300多个社区服务站点,由中国电信赞助支持的968885二十四小时热线平台,实现会员老人信息终端与老人机绑定,覆盖面广的助老支持网络有效保障“服务15分钟到家”的承诺。金太阳多年被评为“福州市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金太阳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基于公益善念与信仰,不断成立的女性公益组织及其日益壮大的志工团队使得社会支持系统持续扩大、增容与完善,推进女性公益组织向纵深发展。

在服务系统中,精神慰藉与临终关怀尤其专业化和优质化。邬沧萍指出:“人到老年出现身心衰老现象和在日渐脱离社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适当对策很容易出现失落感、孤独感。这些十分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社会稳定。”[13]精神性的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只是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如聊天、散步等,也能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尤其是独居、失独和失能老年群体。因此,养老服务递送不应该只是忽视或抛开老年精神需求的物资递送,相较而言,人性化的精神关怀更能体现孝内涵。金太阳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包括精神慰藉与临终关怀,为追求精神慰藉与临终关怀高质化,除了志工团队尽己所能之外,宗教公益慈善组织还提供专业化的精神慰藉服务,为老年人填补精神上的空虚,使老年人获取情感关怀与精神支撑,这些都成为金太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的亮点而明显优于其他养老组织与机构。

三、消解困厄:制约女性公益组织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乎两性平等和女性发展的重大社会课题让女性公益组织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众多项目的开发也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2013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成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不再需要主管单位审批同意之后,各地的民政管理机关纷纷效仿,对公益慈善类组织的登记打开方便之门,这一举措有力解决了公益慈善组织登记注册难的问题,排解了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的“身份问题”,大力推进了女性公益组织注册合法化和常态化,有利于拓展女性公益组织覆盖面和开辟养老服务新领域,助力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由于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力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困难。

(一)女性公益组织制度建设

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公益慈善领域不断加强改革与完善,但由于一直以来缺乏社会工作和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在尊重女性的主体地位、赋权女性意识等方面仍显不足,女性公益组织的登记注册、组织发展与活动开展等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倾斜与扶持,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的稳步发展,从数量上看,大量存在于基层的女性公益组织虽然数量可观,但大多属于小规模、资金与人力资源短缺,变数较大,全国性有影响、成规模的女性公益组织仍为数不多,且增长速度缓慢、增长幅度小。因此,在现行公益慈善法规政策框架下,开辟女性公益组织政策扶持与制度建设的“绿色通道”,使其在法定范围内更加规范化地运行,为女性公益组织助力养老服务事业排难解困既必要又急迫。

(二)女性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

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使得各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与专业化,社会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尽管目前女性公益组织呈现出多元化特色,但专业化能力与科学化水平仍显较大不足,多数女性公益组织尚处于自发性、碎片化状态,缺乏战略规划和专业化、系统化的指导,服务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持久广泛的号召力与影响力,社会支持度有待提高。整合资金、技术、管理与人力等资源,实现女性公益组织界内联合和跨界联合,提升女性公益组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递送建设水平,增强递送效应,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能力提升,显得尤为迫切。

综上,女性公益组织拥有悠久的公益慈善传统,是女性特质与公益慈善的高度契合,其社会价值与经济发展双效显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女性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表现方式,是女性公益组织价值化与社会化的关键渠道之一,同时也大力彰显了政府政策主导风向、社会民众意向以及民间非营利社会团体运作特性。因此,深度推进女性公益组织制度化,努力实现女性公益组织的战略性发展,成为时代诉求。

参考文献

[1]王广州.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1):57-65.

[2]吴宏洛.论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对失能老人的救助功能———基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模式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3-29.

[3]新华网.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EB/OL].[2016-03-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31/c_117956150.htm.

[4]杨立雄.老年福利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4.

[5]史薇,谢宇.城市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主体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基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的研究[J].西北人口,2015(1):48-54.

[6]王振坡,陈松虎,王丽艳.我国多层次多样化养老社区发展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5(3):77-82.

[7]蒋正华,邹东涛,王再文,等.中国企业公民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7.

[8]王振耀.现代慈善与社会治理:2013年度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0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10]Tim Newcomb.The charity divide: study shows women more generous givers than men[DB/OL].[2016-03-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be0d050100p8pr.html.

[11]韩湘景.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6.

[12] CCTV4走遍中国——没有围墙的养老院[M/CD].http://www.968885.org/?page_id=1196.

[13]程姝.文化养老:老年人的“精神保姆”[N].团结报,2011-11-05(4).

[责任编辑彭国庆]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BSH045);福建省软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4R0040).

作者简介:张赛玉,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经济福利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6;R4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16)03-0328-05

猜你喜欢
金太阳社区养老养老服务
安徽:砀山早熟金太阳杏货畅价高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养老模式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定位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目录(第二批)
黄河白云和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