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历史环境与近代侨批业的兴起

2016-03-13 09:24徐翠红焦建华
关键词:汇款

徐翠红,焦建华

(1. 厦门市博物馆 郑成功纪念馆;2.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市场、历史环境与近代侨批业的兴起

徐翠红1,焦建华2

(1. 厦门市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侨批业是近代经营华侨汇款和信件的一个特殊行业,其兴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数额巨大的汇款是侨批业兴起的前提条件,缺一不可,而华侨自身特殊因素为其兴起提供了可能,近代邮政和银行服务不足则直接刺激了侨批业的兴起。

关键词:侨批业;华人移民;汇款;历史环境

侨批业就是经营侨批①(华侨汇款及信件)的行业,主要分布于中国闽粤(包括海南)两省、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另外在上海和广西也有部分业务。侨批业大约出现于19 世纪初期,20 世纪30-40 年代逐步进入鼎盛时期,40 年代末逐渐衰落。侨批业为何兴起?学界过去也略有涉及,但多强调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对侨批业兴起的市场与历史环境关注不够。本文将全面讨论近代侨批业的兴起原因,以期完整与准确地揭示侨批业兴起的历史规律。

一、前提之一:华人移民

侨批业的兴起与近代华人移民分不开,没有移民,哪来的海外汇款?因此,华人移民是近代侨批业兴起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大规模的华人移民

随着18世纪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开发,西方殖民者认为“华人不只为居民中最多,而且为最勤奋、最有用的亚洲最勤劳之民族”,[1]因而大力吸引中国移民。闽粤沿海居民或因经济因素,或因其他因素,②纷纷向亲戚朋友借贷旅费,或与客头或船主签订契约卖身,开始大规模移民东南亚。[2];[3]48;[4]实际上,唐宋以后就有商人移民东南亚,明中叶时,菲律宾、印尼、马来亚和暹罗等地已逐渐出现华人定居点,并形成华人社区,如印尼就有以苏鲁马益、三宝垄和旧港为中心的三个华侨社区。但是,中国人大规模移民则始自西方殖民者开发东南亚。

1. 福建移民

从1840年到1949年百余年间,经福建海关出国并留居国外者(包括埋骨国外者)累计近187万人。[5]这一数据所涵盖的只是部分实际出国者,还有一些人以非正规方式出国。另外,还有海外出生、随父辈隶属于中国国籍者也不少。根据厦门侨务局1940年调查显示,东南亚有闽南华侨约206万多人,占闽籍旅外华侨的95%以上,主要分布在马来亚(约98万)、荷属东印度(81万余)、菲律宾(8万余)、安南(8万余)、缅甸(约8万)以及英属北婆罗洲(约2万),其他地方人数甚少。[6]除东南亚外,日本等亚洲地区,以及美洲、澳洲和欧洲等地也有少量华侨。

2. 广东移民

东南亚的广东移民主要来自于潮汕和海南地区,1876-1898年,经汕头迁东南亚人次达150 多万;1904-1935年,经汕头出国侨民共298 万余人。[7]542另外,海南移民也不少,据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所载,从1876-1898 年23 年间,仅通过客运出洋的海南人就达24.47 万人,平均每年1万余人,而通过其他途径出洋的人数也不少。1943 年,海外潮汕华侨总数达250 万人,其中泰国达150 万人,占总数的60%;马来地区约28.7万人,占其全侨总数的12%;荷属东印度地区约15 万人,占其全侨总数的10%。[7] 548-549

3. 华侨性别与职业

最初的华侨社会几乎都是单一的男性苦工,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如1880 年西婆罗洲华侨男、女比例是10∶5.83, 1905 年是10∶6.38;[8]1891年新加坡华侨男、女比例是47∶1;[9]1886 年菲律宾华侨男女比例高达1000∶3。[10]由于男女比例失衡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各地政府先后采取措施以改善,另外因部分华侨收入增加而将妻儿接过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南亚华侨男女比例才有所改善,平均比例才达到1.43∶1。[11]由此可见,早期东南亚华侨男女比例相差悬殊,也反映了华侨妻儿、父母等仍留在家乡,需要接济与赡养的现实。

除少数华侨能成为富商外,大多数均以小商贩、帮工、店员、杂役、自耕农、苦力等为生,尤在资源开发和工矿企业等占有较大比重。如马来亚胶园三分之一为华侨经营,新加坡大部分树胶工业为华侨经营,60%-70%的马来亚锡矿经营者为华侨,越南和缅甸的碾米业大部被华侨控制,菲律宾华侨经营包括农、矿、米、木、蔗及烟草等,其中以木材和米业势力最大。[12]由于多因经济因素移民,因而绝大多数华侨能日夜劳作,克勤克俭,节衣缩食,获取收入,既要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又要改善国内家庭的经济条件。

二、前提之二:华侨汇款

由于中国特殊社会与文化因素,大量华侨移居东南亚等各地后需要赡养父母或抚养后代,侨汇随之产生。侨批业是经营华侨汇款的行业。随着移民不断增加,侨汇数量也逐渐增加,从而刺激了侨批业的兴起与发展。因此,侨汇是侨批业兴起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侨汇出现的原因

我国侨汇最早记载见于福建石狮《蔡氏族谱》,大约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侨汇的出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学界对此有不少分析。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本位”社会,个人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家庭或家族的延伸。华侨虽身在海外,但其妻、子、父母、姐妹及其他亲人仍留在家乡,因而一直与家乡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他们离乡别土,去国南下,但还一直保持着对家庭或家族强烈的责任感、忠诚感和认同,故乡始终是他们最后的归属,即“叶落归根”之地。这种责任与认同并非外来政治力量的强制形成,也非经济上的利益关系,而是基于对同一祖先、亲情关系的认同,由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熏陶而成,很难变更。只要个人始终保持对家庭或家族承担的责任或义务,对故乡的认同,他就会持续汇款回国,[13]“他们(华侨)并不是等发了大财才回故乡,而是每年将所赚的一部分寄回家去,这样做法是很普遍的。因此一个贫苦的劳工愿做双倍的劳动,以赚两三块钱寄回中国”[14]。通过汇款,移民能维持或提高在同乡中的威望及其家庭的地位。寄钱回家的行动逐渐在海外华人社区仪式化和制度化。人们以寄钱多少和频率评定(也被别人评定)自己的道德行为。从心理上而言,寄钱回家也经常是一种精神净化活动。它净化人的灵魂,减少内疚,再次确立男人对妻子、孩子和双亲的责任感,也是对他种族和传统及过去之延续的责任感。[15]凡此种种因素促使了侨汇的产生并持续。

另外,回批(回信)也是华侨了解家眷和亲人动态、保持彼此情感联系的一种重要媒介。如新加坡有信庄,“除店前外,还须间派专人,深入各个橡胶园、锡场、工厂揽收,按期送回唐山亲人回批。不少送批员还代寄批人写批和宣读回批,务使寄批人心满意惬。有的在听到乡音家讯时,感至流泪,而问长问短,抱头痛哭,误认收批员亦和旧时水客一样从唐山来!”[16]

当然,如果没有与故土情感上的联系与认同,华侨可能就不会汇款回国。陈达指出,“汇款回国者大概是与家乡比较有关系,有联络、有感情的侨民”,“有些在南洋的中国人是不汇款到中国的,如离国已久,和中国已没有接触的人,或本人生在南洋,或家住南洋已经几代,这些人和家乡大概已无亲族,与国内已无经济上的联系,他们大致是不汇款回来的”。[3]91当代学者王赓武先生也指出,汇款关键在于海外华侨个人是否认同和归化中国,若认同中国或认同中华文化,爱护家乡宗祠、陵园,汇款就多;若被外国同化,华侨子弟就会失去乡土感情,就谈不上爱国,更谈不上汇款回国。[17]二战后,随着东南亚民族国家纷纷建立,定居当地多年的华侨的认同也开始转向居住地,汇款就逐渐减少。

(二)款额庞大的侨汇

虽然中外学者、官员及研究机构对侨汇估算数额不一,[18]但其体量巨大则是无可否认的。据福建省政府郑林宽估计,自1864-1949年85年间,华侨向中国国内汇款总额约达35.1亿美元,[19]平均每年约48.58万美元。因20世纪以前侨汇较少,这个平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全貌。据南京侨务委员会统计,1931-1940年侨汇达51.75亿元国币,年均约5.18亿元,[20]约合1亿多美元。另据港沪两地1930年对前60年国际金融往来状况调查,每年侨汇约有4亿元,[21]约合美金1亿至1.2亿元。如此可见侨汇数额之大,每年少则数百万美元,多则数千万美元。如此庞大、而且持续的资金输入足以支撑一个行业的发展。

(三)侨汇输入地区集中

侨汇几乎都集中在广东和福建两省,1931-1940年广东侨汇占全国侨汇比重在76.7%-81.2%间;[20]1864-1949年福建华侨汇款为6.4亿美元,[19]约占同时期全国华侨汇款总数的19%。广东侨汇有美洲侨汇和东南亚侨汇之分,美洲侨汇以四邑和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主,东南亚侨汇则以潮汕、梅州以及海南岛为主,美洲侨汇多于东南亚侨汇。[22]广东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侨汇,但数量远不能与上述地区相比。20世纪30年代,上述两区域占广东侨汇总额的85%以上。[23]福建华侨以闽南最多,因此福建侨汇输入几乎全部集中在厦门一埠,福州、福清和莆田等闽东地区仅占少量。[24]

侨汇的数额巨大,输入区域集中,其输入自然会刺激地区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兴起与发展,侨批业即由此而生。

三、特殊的历史环境

侨批业的兴起也是特殊历史社会环境的产物,既与华侨文化水平等特殊因素有关,也与邮政和银行服务不足有关系。

(一)华侨自身条件限制

首先,华侨文盲比重大。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大多数是文盲与半文盲。[25]如1931年缅甸人口普查显示,识字华侨占华侨总人口的31.8%,文盲占68.2%。[11]若年代更早,文盲比重估计更大。

其次,华侨居住偏远,交通不便。华侨广泛分布于矿山、种植园以及偏远山区,往来城市很不方便。不管是邮局还是银行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广大边远地区很少或根本没有邮局与银行分支机构,华侨和侨眷无法“享受”其服务。即使有,因文化水平低,语言不通,华侨也不知如何办理,麻烦复杂的汇款手续、汇款地限制等都阻碍了他们利用邮局和银行办理汇款,而中国邮局与银行则没有设立海外信件与汇款的服务机构。[26]82

最后,华侨以普通劳动者为多,收入低,因而汇款数额小。如前所述,仅有少数能成为富商,大多数华侨均以小商贩、帮工、店员、杂役、自耕农、苦力等为生,尤在资源开发和工矿企业等较多,收入低且不稳定,因而汇款数额小,三五元有之,百十元亦有之。据陈达20世纪30年代对100户有汇款的华侨家庭调查显示,华侨以商人和劳动者占多数,商店主汇款额在125元以上者占85.7%,商店经理汇款额则在20-125元之间居其次,商店店员及行贩过半数汇款在20-50元之间,佣工汇款整体较低,20元及以上者占38%,其中20元以下者占佣工汇款的79.3%。[3]299由此可见华侨汇款之零碎,早期的邮局与银行根本不愿意从事小额汇款业务。

(二)邮政服务不足

东南亚地区的现代邮政机构出现比较早,但是相较侨批业发展已经很晚。1876年新加坡设立第一家华人小邮政局(Chinese sub-post office),规定凡寄回中国的银信必须经过该局,并在邮政总监通告第二号中公布了相关办法和程序。然而,早在3年前,即1873年,新加坡侨汇批信的寄递已被少数华商垄断。[27]小邮政局设立遭到侨批业者的强烈反对,开幕之日便发生大规模的暴动及罢市,新邮局被捣毁,数人死于暴动,主要煽动者就是经营侨汇的华商。[28]小邮政局仍在英国殖民当局的支持下成立,但是直至1887年,所收款项只能送达中国汕头和厦门两地,1889年后营业范围才有所扩大。[29]

中国传统通讯机构也不能为侨民服务。驿站专为官方通讯服务,民信局为国内商民服务,东南亚远隔重洋,民信局没有服务机构。中国现代邮局最早由外国人开办,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1834年在广州驻所开办“英国邮局”,直属英国邮政总局,这是最早的“客邮”。“客邮之设立并未得中国之允许,或竟忽视中国之意而不顾……此种设置实侵犯中国主权”。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政府以派驻各通商口岸的英国领事为英国邮局代理人,称为“领事邮政代办所”,直属伦敦英国邮政总局。其他各国竞相效法,法、美、日、德和沙俄等国先后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邮局。到1897年,“客邮”共计25处,1913年“一战”前有187处。[30]中国对外邮政业务基本由“客邮”把持。中国海关在1878年试办邮政,直至1896年经光绪帝批准才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大清邮政),此后邮政服务才陆续展开,在国外根本没有分支机构。此外,邮局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如潮汕地区近88%的乡村到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邮政服务系统。[31]

(三)银行服务不足

西方人很早就在东南亚地区设立现代银行,如新加坡的英国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在19世纪70年代设立分行,经营存贷款及汇兑业务。新加坡第一家华资银行是“广益银行”(The Kwong Yi Banking Co.Ltd),由广东台山籍华人黄亚福在1903年创建,从此华侨才开始在银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相继创办的华人银行有四海通银行(1906年)、华商银行(1912年)、和丰银行(1917年)、华侨银行(1919年)等。这些银行的发展、营业网点的设立和服务完善均需一定时间。侨汇数额小而零碎,若直接从事华侨汇款的相关业务,也是成本高而收益低,银行也不一定愿意从事这种小额汇款。相较东南亚而言,北美地区银行服务较完善,因此北美地区也有金山庄经办华侨汇款,但更多侨汇是由银行汇至香港,这也说明银行服务不足是侨批业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为钱庄,势力一度遍及大江南北,但是海外分支机构很少。中国最早的新式银行是英国建立的东方银行(Orient Bank)。汇丰银行1878年在厦门开设分行,为侨批业务收汇、承转和解付分工提供了条件。中国自己的新式银行则是1897年由盛宣怀主持开设的中国通商银行,大清银行、交通银行随后相继成立,辛亥革命前全国共新开设私营银行17家,[32]到1911年,历年所设的中国本国银行达30家。然而,这些银行一直都不曾涉足东南亚华人移民的信款解送市场。[26] 93-951914年1月,中国银行在福州开设福建分行(即“闽行”),才开始关注侨汇业务。[33]东南亚侨汇绝大部分都是经香港转驳,广州中行(粤行)在1917年9月设立香港分行,开始注意开拓国际汇兑业务。[34]但是,涉足侨汇的中行分支机构并不直接与侨民打交道,而是通过中间机构从事大宗侨汇业务。

四、结论

由上可知,侨批业的兴起是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饶宗颐先生曾言:“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因果相成。”[35]华人移民和汇款是近代侨批业兴起的前提条件,大批华侨的出现和持续不断的汇款奠定了侨批业兴起的基础。没有大量侨民,少量侨汇成不了气候;没有侨汇,即使再多的移民也不会产生侨批业,二者缺一不可。同时,华侨自身也有一些特殊因素,文化程度低,从事职业收入低,居住偏远而分散,汇款以小额为主,“人数之繁多,款项之琐碎,既非银行依照驳汇手续所能办理;其书信书写之简单,荒村陋巷地址之错杂,亦非邮政所能送递”,而且他们对现代邮政与银行服务不熟悉。[35]但是,他们存在广泛的需求,需将款项寄递回家供养家庭,必须有相应的替代机构来解决,这为侨批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现代邮政与银行机构较少,集中在大中城市,因成本缘故,也不愿从事小额汇款。凡此种种,促进了侨批业的兴起与发展。

注释:

①所谓侨批,俗称“番批”,指华侨汇集成批寄回国内的汇款与家庭书信。

②学界对近代华人移民原因探讨很多,如李长傅从地理、文化角度分析了移居东南亚多为闽粤人的原由;陈达从地理、历史、文化特征等角度阐述了闽粤居民的文化特征并探讨华人移民的原因,其中经济原因占近70%。现在大多以“推拉模型”解释华人移民。“拉力”指移民的外部因素,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开发殖民地或新兴地区的原料与市场,世界市场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东南亚需求特别大,中国人受到普遍欢迎。“推力”指移民的内部因素,人口过剩、农业破产、经济衰败、战乱频繁、宗族械斗、归国的成功人士的示范效应等都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推力中最主要并持续发挥作用的是经济因素,中国人移民南洋以拉力为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1] MILLS L A.British Malaya 1824-1867[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204.

[2]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6-9.

[3]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

[4] 王赓武.没有帝国的商人:侨居海外的闽南人[J].李原,钱江,译.海交史研究,1993(1):111-125.

[5] 戴一峰.论近代福建华侨出入国规模及其发展变化[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2):33-39.

[6]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华侨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2.

[7] 王琳乾,邓特.汕头市志:第4 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8] 凯特.荷属东印度华人的经济地位[M].王云翔,蔡寿康,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175.

[9] 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53.

[10] 杨建成.华侨之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112.

[11] 何启拔.南洋华侨人口结构的剖视[J].社会经济研究,1951(2):79-89.

[12] 日本南方年鉴刊行会.南方年鉴[M].台北:台湾总督府外事部,1943.

[13] 杜桂芳.潮汕侨批:义务与权力——以强烈的心理需求为特征的家族观念[J].华人华侨历史研究,1995(4):42-49.

[14] 陈碧笙.南洋华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180.

[15] 陈国贲.烟与火——蒙特利尔的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1.

[16] 芮诒埙.有信银庄(批局)琐忆[J].汕头文史,1987(4):94-106.

[17] 王赓武. 同化、归化与华侨史[C]//吴伦霓裳,郑赤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亚洲之海外华人.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89:17.

[18] 杨建成.三十年代南洋华侨侨汇投资调查报告书[M].台北: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3:42-45.

[19] 郑林宽.福建华侨汇款[M].永安: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1940:39-42.

[20] 侨务委员会.侨务统计[A].1942:117.

[21] 广东省档案馆.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第2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477.

[22] 冯肇伯.南洋侨汇与美洲侨汇[J].社会经济研究,1951(2):91-110.

[23] 姚曾荫.广东省的华侨汇款[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41.

[24] 吴承禧.厦门的华侨汇款与金融组织[J].社会科学杂志,1936,8(2):193-252.

[25] 华族村史调查小组.星马的开发与华族移民[M].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学系,1970:26.

[26] 杨建成.侨汇流通之研究[M].台北:中华学术研究院南洋研究所,1984.

[27] 柯木林.新加坡侨汇与民信业研究[C]//柯木林,等.新加坡华族史论集.新加坡:南洋大学毕业生协会,1972:163.

[28]SONG O S.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M] . Rev. ed.Singapore:University of Malayan Press,1967:185-186.

[29] 许云樵,等.星马通鉴[M].新加坡:新世界图书有限公司,1959:626.

[30] “中国近代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14-17.

[31] 陈丽园.潮汕侨批网络与国家控制(1927-1949)[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增刊):6.

[32]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全国银行年鉴(1937)[M].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7:A7-A8.

[33] “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行史资料汇编”编写组.中国银行厦门市分行行史资料汇编(1915-1949):上[G].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23.

[34]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67-68.

[35]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商业[M].汕头:汕头艺文印务局,1949:72.

[责任编辑李夕菲]

收稿日期:2015-12-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跨国网络与民族国家——近代侨汇业与邮政及银行业关系研究(1912-1958)”(批准号:08CJL029)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翠红(1974—),女,湖北随州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福建地方史、博物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4;F83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16)02-0001-05

猜你喜欢
汇款
刑法占有问题的教义学展开——兼论错误汇款领受行为的法律评价
天津:看守所被监管人亲属可网上汇款
2017年《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订阅指南
开拓境外业务须重视境外汇款格式的规范性
2011年《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订阅指南
一分钱谁不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