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式行动研究优化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

2016-03-15 11:29邓永超赵红军许梦阳
关键词:服刑人员分析法子女

邓永超 赵红军 许梦阳

中央综治委特殊人群专项组办公室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排查帮扶工作的通知》(特殊人群办[2013]15号),强调要对服刑人员子女进行帮扶。社会工作运用社会的和心理的科学原则,以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并减除个人的生活逆境和压力。社会工作介入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预见式行动研究能优化社会工作介入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

一、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需要优化

司法部调查报告显示,有70%的在押服刑人员子女跟随父母走上犯罪道路。[1]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在押服刑人员子女都或多或少受到别人的疏远,甚至歧视。[2]社会工作目的就是运用社会的和心理的科学原则,以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并减除个人的生活逆境和压力。

社会工作无论在价值理念还是工作方法上,在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中有独特的优势。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治疗模式,而且还受到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的影响。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两大要素。前者确定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后者则是实现社会工作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核心,即帮助人们认识并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平等待人”是社会工作在人与人关系上所坚持的一种理念;“强调服务”也是社会工作的一大特色和理念,服务人群、贡献社会,帮助人或社会解决问题一直是社会工作的宗旨和目标。[3]

已有学者研究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如冀伟丽指出,社会工作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专业的社会工作救助,应该成为民间救助机构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特定必须服务。冀伟丽认为新乡市太阳村缺乏年轻有活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面对孩子们变化的特点和种种问题,应该有专业的社工人员进行指导。[4]谭晓慧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问题。[5]

社会工作从偏重治疗性实践( remedial practice)走向治疗性社会工作与发展性社会工作并重。从已有研究来看,社会工作在介入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中,主要偏重治疗性社会工作,对发展性社会工作注重不够,缺乏预见性和长效性,与社会工作走向发展性不符合。在押服刑人员子女遭遇困境,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应该从多个层面反思成因,特别要深入到世界观层和心理层,要重视反思性实践。社会工作介入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问题,是一个强调互动、预见和循环研究的过程,需要优化。

二、预见式行动研究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预见式行动研究(An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新范式,是未来研究与行动研究融合而创生的新兴研究方法论,也是未来研究文化转向中方法创新的结果,汲取新的哲学理念,以过程本体为理论基础,坚持参与认识论和多层认识论原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开发独特的质询未来的方式以变革组织机构和社会。[6]预见式行动研究拥有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伊纳亚图拉创立的“原因层次分析法(Causal Layered Analysis)”与史蒂文森提倡的“对话未来法(Conversations about the Future)”,与社会工作有很高的契合度和相通性,能优化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

(一)基于“对话未来法”优化发展性社会工作

对话未来法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互为因果,在谈话多方对话未来的过程中始终要反思过去和现在,才能更好地预见和建构未来。平等对话是建构新的未来图景的有效方式,是预见式行动研究的中心。预见式行动研究强调行动者、研究者协同参与,不同群体之间、不同个体之间、不同认识论和价值观之间会有碰撞和交流,可能会出现认识间距,需要凭借对话在协商中达成共识。对话未来法保障预见式行动研究始终在质询未来的动态过程中变革现实和优化未来,能从以下两方面优化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

1.优化社会工作的预防性和反思性

在押服刑人员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处于发展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面向未来预见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好需要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的对话未来法预防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具有前瞻性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面向未来开展社会工作,能优化社会工作的预防性和发展性。通过两轮以上的预见式行动研究,在实施社会工作时,边行动、边研究,及时反思、总结和调整,不断完善社会工作。

2.优化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从优势理论来看,社会工作要发展个人优势,为个人赋权增能。社会工作从注重治疗性走向发展性。发展性社会工作强调案主的优势和增权的重要性,尊重个人尊严、个人价值及案主自决,预见式行动研究强调行动者与研究者通过对话形成共同体,强调发挥对象的积极主动性。对话未来法通过对话,能最大范围地吸纳相关利益者参与行动,促进社会工作者与在押服刑人员子女互动。基于对话未来法,社会工作者能更好地与在押服刑人员子女合作和互动,促进案主参与和自决,鼓励和支持案主提出解决方案,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助。预见式行动研究基于过程哲学,强调动态发展,通过对话未来法,能更好地优化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二)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整合治疗性和发展性社会工作

原因层次分析法强调从多个层面分析问题的成因,不仅在社会原因层分析导致在押服刑人员子女困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原因,将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整合起来,将发展性社会工作与治疗性社会工作整合起来促进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的成长,还能创新性地深入到一般的分析方法难以深入到的世界观层和心理层,根据在押服刑人员子女存在困难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工作,具体如下。

1.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优化发展性社会工作

人们的思想观念强烈影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构成思想的逻辑支点是具有“逻辑强制性”的隐匿的“手”,制约人的思维和行为按照既定的路径进行。不转变不合理的思想,不转变隐匿的构成不合理思想的逻辑支点,就只能被动地按照原来的思维和行为进行下去,形成不合理的未来。只有深入到“隐匿”的世界观,解构了这一制约人之思维和行为的逻辑支点,通过哲学反思批判性地超越现实,重构出更合理的逻辑支点和未来方案,新的思想和行动才能真正生效,才能建构出新的更合理的未来。原因层次分析法能超越难以探察到世界观的传统方法,找到隐匿的构成思想的逻辑支点,解构并转变这一支点,形成新的更合理的思想,从而能建构未来。

一般的社会工作介入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较注重治疗性,很少注重激发其子女的理想、信念,较少注重世界观教育。要运用优势理论,实施发展性社会工作,给在押服刑人员子女赋权增能,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奋发向上。当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有了努力目标,并通过努力取得成功,就会自信、乐观,自然而然就会消解自卑心理。

2.进行心理辅导,优化治疗性社会工作

弗洛伊德(Freud, S.)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认为支配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多是无意识,但无意识通常连自己都难以察觉到,要借助“梦、神话、艺术、文学、穿着”等隐喻“争到生活的表面来”才能被人意识到,进而加以调控。原因层次分析法吸收关注隐喻和无意识的新时代/绿色精神观(New Age/Green spiritual perspective)等,因而能超越极少关注隐喻的传统方法,解构隐喻所隐含的支配人思维和行为的无意识的情感、心态、直觉等,并转变其中不合理的要素,吸纳和重组优质要素,从而能更彻底地变革现实。[7]案主常常希望自己的感受或表达出的情感,能得到工作者的了解、支持与共鸣。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适度的情感和心理治疗,正适合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在心理层剖析案主的情感和心态,优化治疗性社会工作。

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社会工作者可以创新性地深入到世界观层和心理层剖析在押服刑人员子女遭遇困境的成因,将发展性社会工作和治疗性社会工作更好地整合起来,优化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子女由于父母在押服刑,产生应激反应,表现在心理上,可能出现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等情绪。[8]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可以运用应激理论,帮助在押服刑人员子女进行心理调适。

三、预见式行动研究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的对策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 U.)提出的生态模式(Ecological Models),可以把社会工作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空间系统和时间系统两种维度。空间系统指其的共时结构,时间系统(chronosystem)用以捕捉系统内、系统间的发展动态,是一个历时的视角。这两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的互为关联的结构。预见式行动研究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优化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

(一)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的空间系统

原因层次分析法可以用于预见式行动研究的预见未来和考查改进等环节:如在预见未来阶段,可以通过原因层次分析法创设多元未来愿景供优选,对未来进行规划;在考查改进环节,可以针对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多个层面解构成因,重构对策并改进。[9]如表1所示,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可以从多个层面分析在押服刑人员子女遭遇困境的成因,将治疗性社会工作与发展性社会工作更有效地整合起来,优化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

1.在制度层,优化治疗性和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整合

分析遭遇困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原因,进行社会帮扶,优化治疗性和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整合。如建立容纳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的儿童村,通过立法将在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儿童福利的范畴。

2.在世界观层,优化发展性社会工作

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社会工作者可以创新性地深入到一般的分析法难以触及到的世界观层,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进行世界观教育,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消解不良习惯、思维定势。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发展性社会工作,激发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的主体性。

3.在心理层,优化治疗性社会工作

一般来说,在押服刑人员子女心理发展状况欠佳,在个性方面比较孤僻、自卑,自我认同感和对他人的信任感都不强烈,情感通常比较冷漠,情绪波动比较大,生活比较悲观、压抑,容易失眠等,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10]可以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在心理层采用解构隐喻、心理治疗等方法,优化治疗性社会工作。

(二)循环研究优化社会工作的时间系统

预见式行动研究是行动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一般进行两轮以上,包括反思过去、预见未来、实施行动、考查改进四个环节;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行动、评估和结案六个阶段。预见式行动研究的四个环节与社会工作的六个阶段是融为一体的。

1.环节一:反思过去

在预见式行动研究的环节一,要“反思过去,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反思成因并接案”。该环节的反思内容与表1“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相对应,在原因层次分析法的体制层主要反思造成在押服刑人员子女困境的社会原因,在世界观层反思观念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不足,在心理层反思不良心态和消极情绪。要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2.环节二:预见未来

在预见式行动研究的环节二,要“预见未来,基于对话未来法,实施社会工作的预估”。要预见服务对象可能存在的问题,预见问题的性质、成因、程度及对服务对象的影响。了解服务对象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要预见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状况,及其自身对问题的认识和改变的动力和能力。要预见服务对象所处环境系统的状况,从中找出有利于和不利于服务对象改变的因素。

3.环节三:实施行动

在预见式行动研究的环节三,要“实施行动,基于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制订并落实计划”。预见式行动研究强调尽可能纳入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一起边行动和边研究,强调行动者与研究者融为一体。要设定目标,签订服务协议,制订行动计划。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形成共同体,协同落实行动计划。

4.环节四:考查改进

在预见式行动研究的环节四,要“考查改进,基于预见性评估,实施社会工作的评估”。预见性评估是一种未来导向的评价,是在评价中贯穿预见式行动研究。其“预见”性体现为:预先对评价体系进行评价;预测某活动可能产生的作用,预防消极影响;科学预设促使评价对象达到的目标;指引评价对象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未来路径。[11]采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社会工作者协同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循环进行第二轮预见式行动研究的四个环节,不断反思和完善,之后实施社会工作的结案。

总之,预见式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有内在契合性和相通性,预见式行动研究特别强调预见性、行动性,强调利益相关者形成共同体边行动、边研究,强调发挥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预见式行动研究能优化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介入,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能创新性地深入到一般的分析法难以触及的世界观层和心理层,能优化治疗性社会工作和发展性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整体介入;基于对话未来法,能优化介入的预见性,能优化社会工作对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的赋权增能,能预防在押服刑人员子女的不良发展等。要基于预见行动研究优化社会工作介入在押服刑人员子女扶困的空间系统和时间系统。

[1]张铮,段志远.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社会弱势群体救助模式研究——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为例[J]. 管理世界,2015(7):176-177.

[2]王庆雨,刘艳雪. 服刑人员子女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儿童村为例[J]. 知识经济,2011(17):65-66.

[3]陶惠敏. 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4]冀佳丽.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工作救助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5]谭晓慧.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分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问题[J]. 法制与社会,2014(16):291-292.

[6][7]邓永超,黄甫全. 原因层次分析法:预见式行动研究的有效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2014(6):21-28.

[8] 邓永超,庞日君.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J]. 社会工作,2016(5).

[9]付翠. 监所在押人员心理症状及适应机制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37-43.

[10]王庆雨,刘艳雪. 服刑人员子女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以陕西回归儿童村为例[J]. 知识经济,2011(17):83.

[11]邓永超,李春兰.预见性评估的缘起、特征[J].法制与社会,2012,(24): 164-165.

猜你喜欢
服刑人员分析法子女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监狱管理局厅官充当服刑人员“保护伞”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服刑人员生育权论要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大选登记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三释课堂”为新入监服刑人员上好“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