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理解古诗的捷径

2016-03-15 18:06龚清平
湖北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园田陶渊明杜甫

●龚清平



补遗:理解古诗的捷径

●龚清平

古诗成文久远。由于学生对很多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不了解,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运用“补遗”的方法,或勾联意象,或巧妙穿插,或类文品读,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一、勾联意象,对比理解情怀

古诗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等一般寄寓在各种意象中。教学时,教师及时补充相关意象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折射出空旷、高远、雄浑和静穆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一般的教学设计,教师往往着眼于赏析这一经典名句的艺术技巧,而忽略了“蓬”这个意象,导致学生不能切身体悟到诗人的遭遇、心境和情怀。如果教师换一种思路,用补遗法引导学生关注“蓬”这个意象,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比如,理解诗意时,教师适时补充“蓬”的小知识(蓬,草名,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又称飞蓬、飘蓬、孤蓬),接着追问,“诗人为什么用‘蓬’自喻呢?”这样一引导,学生很快就从“欲问边”“过居延”中感悟到诗人凄苦的心情:自己离开亲人,远赴塞外,就像断根的蓬草一样漂泊无依。还有学生透过“单车”,体悟到诗人孤独的处境。

教学至此,教师顺势出示白居易《望岳有感》中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学生结合前面对“蓬”的理解,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诗人“一夜乡心五处同”的离别之痛。有了这样的理解基础,学生再读《使至塞上》,就对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激愤和抑郁之情有了深切的感悟。

二、巧妙穿插,突破思维拐点

穿插,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学生知识链接方面的缺失,以贯通学生的思维,促使其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陶渊明山水田园组诗中的第三首,其中撒播着诗人的思想和理想。陶渊明的这种思想境界、人生追求在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散文《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中清晰可见。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了刚刚学过的《桃花源记》,与他们一起重温了陶渊明创作“世外桃源”这个虚构的美好世界的背景,以及其中寄托的政治思想,为学生理解诗人辛苦辗转却“不足惜”的异样声音作了铺垫。

当诗人呼出“但使愿无违”的声音时,教师又及时链接了《归园田居(其一)》,并提问: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学生结合“尘网”“樊笼”“性本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等意象,有效地突破了思维拐点,感悟到了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贵品质。

三、类文品读,求同存异悟志

类文品读就是关注相同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或是不同诗人的同类作品,在对比中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或直击社会问题,或叩问自己的心灵,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教学《春望》时,教师以诗人的思想为核心,以“望”的内容为引子,引导学生赏析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运用触景生情、情境相生的艺术手法,尽显“安史”之乱,表现出诗人为国家前途担忧之情。随即,教师提问:景只是浅层次的“望”,诗人深层次的“望”体现在何处?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前面赏析写景句子的铺垫,“望”的深层意蕴——杜甫忧国思家的情怀——就勃勃于学生面前了。

教学至此,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但教师没有止步,而是补充了晚唐诗人雍陶的《天津桥春望》,“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两首诗创作背景相似,诗题也相似,但两位诗人的思想境界迥然不同:雍陶描绘了两幅景象,一是明媚绮丽、引人入胜的津桥春日图,一是金殿闭锁、宫苑寂寥的大唐衰败图。前后映衬,表达出诗人对唐王朝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之情。这种情感仅仅停留在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层面,与杜甫深沉的家国之思不能同日而语。

这样的补遗,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而且让他们对杜甫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作者单位:沙洋县马良中学)

猜你喜欢
园田陶渊明杜甫
你好,陶渊明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杜甫改诗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杜甫与五柳鱼
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