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漳州南词传承与保护现状

2016-03-15 22:43王秀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王秀萍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系,福州 35010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漳州南词传承与保护现状

王秀萍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系,福州 350108)

摘要:2007年,漳州南词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实地考察、史料分析、人物访谈、综合分析等方法,先就漳州南词做简要概述,其次,透视当下漳州南词传承与保护所面临主要有两大问题;最后从“深入了解曲谱,重视理论研究”、“珍惜高校人才,利用高校资源”、“加强社团活动,打造城市名牌”、“加强媒体宣传,开展相关活动“等四方面对漳州南词所面临的两大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南词;传承;传承人

近几年来,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问题付诸于实践当中;例如2002年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在经济一体化、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为增强全民保护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随着《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的发布,漳州南词于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来临,福建省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漳州南词也通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平台为更多市民所认知。

一、漳州南词概述

福建的南词音乐主要流传在南平市、三明市、漳州市等地区。古乐隐传的南词音乐是优秀曲艺乐种之一,它的曲牌、曲调、音律优雅动听,音韵清脆悦耳。根据《秦云撷英谱》记载,南词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明皇时期盛行于宫廷的唱、吟、歌、舞总称的“霓裳之曲”。南词最早流传于苏浙、赣州一带,分为苏、赣两派,漳州南词则属于赣州一派。在苏州滩簧流入江西时与湖北荆襄文曲相互交融,在赣州一带形成新的南北词,在曲目、演唱技巧等方面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据漳州南词第六代传人苏水泉先生介绍,清朝道光年间,漳州府官总爷将南词从江西带进了漳州。漳州南词与其他地区的南词音乐最大不同之处亦是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它的原汁原味——漳州南词经受住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时代发展的大考验,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特色,并未注入所谓的“新鲜血液”。

初期的漳州南词以坐唱为主,人数约在三至十余人,人人都自拉自弹自唱,因每人手上均持一种乐器,故在舞台上并无其他表演程式。直至20世纪30年代,第五代传承人成功创演了“踩高跷南词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南词爱好者。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因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部分乐谱被毁。

南词的基本唱腔主要分为正韵、北调,此外还有杂韵小调和器乐曲牌。正韵是学习南词的启蒙唱腔,因主腔有八个乐句,一个乐句为一韵,故亦被成为“八韵”。正韵属于板腔体结构,五声调式,八韵转接灵活。其曲调旋律优美委婉,通常一字多腔,并伴有大量间奏,使得乐句之间、乐段之间承前启后,也使得整体更加完整统一。漳州南词的正韵唱腔代表曲目主要有《天官赐福》(天官、福、禄、寿、喜星唱段)、《秋江》等;北调跟正韵最大区别在于多为一字一腔的演唱形式,一板一眼;因此,其旋律流畅,节奏轻快。代表曲目有《乌龙院》(宋江唱段)等,此外还有一些杂韵小调,常见的有《卖杂货》里头的部分小调——《杂货调》、《送情郎调》、《进郎房调》等。

此外,常见的漳州南词伴奏管弦乐器主要有扬琴、北琵琶、北月琴、高胡、二胡、北三弦、苏笛、唢呐等乐器,更有甚者加入古筝、古琴;打击乐器主要有大小锣、狼帐、堂鼓、木鱼等。随着时代发展需求,偶尔也加入了部分西洋乐器,如大提琴。

二、对漳州南词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相对于福建南平、江西等地区的南词传承发展,漳州南词的传承发展现状主要有两个特点,分别是:

(一)南词爱好者老龄化现象

说起“非遗”的传承人,漳州南词传承人年龄老化已经是一个摆在眼前的不争事实,第六代传承人苏水泉、蔡锦波等人均已过花甲。而在漳州,南词爱好者多为一些中老年人,以民间退休老干部、老同志为主导力量,其排练多为自发性组织,或于公园的凉亭里,或于浦头港的霞东钧社,或在某某热爱南词古乐的老同志家中,但随着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揭牌,南词爱好者们又有了一处可以进行南词音乐排练活动的场所了。只是他们一直心中存忧,忧愁的是岁月随时会将他们带去另一个世界,同时也将这美好的曲调一并带走。苏水泉老先生曾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多次提及寻找南词下一代传承人,关于下一代传承人,老先生说他就只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真正热爱南词音乐,第二要是个年轻人。很显然,传承这代传承人所承载的南词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市政府以及相关单位刻不容缓的职责和义务。

(二)保护传承方式单一化

传统音乐的保存除了专业的博物馆式保存,值得关注的还有社会化保存。从目前漳州南词的保护传承现状来看,其并未构建一套属于南词音乐的保护传承体系。

笔者认为,漳州南词的传承发展现状面临这两大瓶颈的成因主要是:

1.由于南词音乐所表现的文化背景以及内涵距离当代青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以及心理特征相对较为遥远,不仅如此,现如今的快节奏、多元化的社会中有着许许多多可供少年儿童选择学习的音乐(及非音乐)科目,再加上流行音乐、大众音乐的冲击——这些因素都导致当代年轻人未来很难体会南词音乐所蕴含的韵律美、形式美和内涵美,进而导致当前缺乏学习南词古乐的年轻人。

2.漳州南词活动基本停留在民间爱好者自发地组织进行南词音乐的学习与排练。“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古琴传承构建体系值得引起相关单位的借鉴和思考。从专业院校、普通高校到中小学校园再到民间组织,都能构建起属于南词音乐保护与传承的体系,上述提及的李福平老师还提到了,早在几年前已经有让高校里音乐专业学生学习漳州南词这一想法,但苦于“人微言轻”。

正如张伯瑜教授提及的“传统音乐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人会否认,但现实的审美意义却很少人能够捕捉得到”。 漳州南词古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意义值得去挖掘和反思。

三、对漳州南词发展现状的思考与探讨

彭一敏、欧阳绍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提到:“非遗”应“合理利用”传承人、高校、国家与地方立法。该观点对现阶段践行传承漳州南词起着重要引导作用:

(一)深入了解曲谱,重视理论研究

第六代传承人苏水泉老先生根据其师傅演唱,用简谱记录了大量的南词唱乐,器乐演奏部分的工尺谱等相关材料也在苏老先生的艰辛努力下躲过了六十年那场大“浩劫”,顺利保存至今日。此外热爱南词古乐的苏老先生还不分昼夜整理出了关于漳州南词音乐的来源、流传、发展等方面的简介。这些曲谱及史料都为今天漳州南词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文本材料,亦是后人研究南词的理论依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集到漳州南词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从南词到北管:滩簧流传闽台的例证研究》、《漳州南词新考》、《漳州南词的传承与发展初探》、《漳州南词》、《漳州南词源流及其音乐形态分析》等期刊文章,此外还有多篇当地报刊上刊登的小文章,例如《漳州南词:凄美的“独舞”》,还有一篇博士论文亦有提及。从这些文章的标题不难看出,主要从理论层面上对漳州南词音乐进行系统的阐述,对其源流进行探究论证的比重偏多,对其音乐形态分析的比重偏少,包括对今后如何传承及保护漳州南词的文章也很鲜见。这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思考和探究。

(二)珍惜高校人才,利用高校资源

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学者们开始关注并重视传统音乐进高校的研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曾提及“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事实上,那些照着谱面调式音高来唱的人已经是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与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古琴所奏之曲一样性质,许多音韵是无法在曲谱上完整地体现,靠的只有老师的口传心授及示范。现今音乐院校学生多接受的是西方十二平均律视唱练耳这一音乐体系,但这一体系并不能很好运用在我国一些民歌、古乐之中。许多民族音乐学者在将田野采风时录下音频转换成谱面形式时会发现,将自己根据所录音频记的乐谱经自己或者他人演唱或演奏出来后多少总跟所录音频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个民间艺人在不同的时间演奏(唱)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民间艺人在同一时间演奏(唱)同一首乐曲,或多或少都有些区别。笔者在采访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负责人李福平老师时,她说道:“对漳州南词的学习而言,口传心授是最佳教学方式。”笔者以为,李福平老师和漳州市艺术馆馆长王燕成提及的“在漳州师院(后改名为‘闽南师范大学’)的声乐专业人才中挑选学习南词音乐者,由传承人手把手教授”的想法具有可践行性。将音响、影像、曲谱等相关史料放入非遗馆、艺术馆、博物馆的同时也应将优秀的经典作品片段带进课堂,让更多的年轻一辈学习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但是想让这一切实现需要加强艺术馆、院校专业负责人、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协作能力。

(三)加强社团活动,打造城市名牌

最为熟知的漳州南词的社团莫过于漳州“霞东均社”了。该班社是第二代传承人杨瑞庵和高歪两位先生带头组建,经历了抗战时期和1962年国家精简机构时期,南词曲艺团受精简而解散,南词艺人纷纷为了生计不得不“另寻出路”。20世纪60年代中旬,在众南词爱好者的热心帮扶下,南词业余活动得以继续进行,后来也在政府帮助下成立了“民艺社”,开展生产自救,解决了南词艺人的温饱问题。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民艺社”被解散,直至1999年6月,在杨镇江等人的自发寻找南词老艺人,积极抢救南词音乐的带动下,“霞东钧社”再一次恢复活动。社团活动是一个曲艺种类得以生生不息的坚实后盾。社团组织的建立需有传承人的带领也需得到政府部门的物质条件支持,社团与社团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让南词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能成为漳州的文化品牌。这里介绍笔者田野调查的一文化品牌实例:同样位于漳州的长泰县有过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是漳州府上唯一一位被载入史册的状元,他叫林震。林震高中状元同时也令其家乡长泰县为之感到自豪。在如今的长泰县境内,尚存留着与状元林震有关的各种遗迹,例如张氏家庙、状元祠、状元井、状元巷等。伴随着这些遗迹流传至今的,还有长泰县历久弥新的状元文化。如今状元文化成了“状元故里”长泰县的名牌,并被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发展“状元蜜桔”产业、建设“状元文化公园”、“状元大道”等。

(四)加强媒体宣传,开展相关活动

此外,通过市电视台、广播站、当地报刊杂志对漳州南音进行宣传报道也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2008年,一部名为“守”的漳州南词专题记录片诞生了,正是这部纪录片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漳州南词的“过去”、“现在”的关注并进行深入探究,同时也让更多的市民们走近漳州南词去了解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漳州市现存的传统音乐文化财产是丰富多彩的,开展传统音乐比赛也是传承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从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足以看出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价值。

福建漳州地区的音乐文化既有与泉州南词并称为“闽南民间艺术的姐妹花”的“漳州锦歌”又有用闽南语演唱的汉族戏曲剧种“芗剧”,还有具有东山方言特色的“东山歌册”,此外还有华安畲家民歌、闽南龙船歌、漳州哪吒鼓乐等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使用官话演唱的漳州南词能从唐朝流传到如今的21世纪实属不易,随着社会进程的飞速前进,当代流行音乐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少的市民知道在本市有南词这样的音乐形式存在,会演唱或演奏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其消亡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所想象的范围,对这匠心独运、旋律优美、乐声动人的文人雅士之乐及其文化的保护将对保护漳州地区乃至整个福建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乐音乐文化平衡发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蓝雪霏.论传统音乐的社会化保存[J].人民音乐,2005,(11).

[2]彭一敏,欧阳绍清. 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问题的探讨[J].学术探索,2012,(02).

[3]施咏.南京古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2).

[4]田青,秦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个案调查与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5]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Z].文社图发[2004]11号文件。

[6]许国红.漳州南词新考[J].中国音乐学,2006,(4).

[7]许佩晖.漳州南词源流及其音乐形态分析[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8]徐钰.漳州南词的传承与发展初探[J].大众文艺,2010,(20).

[9]杨丽霞.从南词到北管:滩簧流传闽台的例证研究[J].中国音乐,2015,(1).

[10]张伯瑜.民族音乐学视阈中的音乐美学问题[J].音乐研究,2013,(5).

[11]郑蔡乐,杨特团.漳州南词:凄美的“独舞”[N].福建日报,2014-07-29.

责任编辑:胡栩鸿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Nanci in Zhang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NG Xiu-ping

(Department of Music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In 2007, “Zhangzhou Nanci” was included in the second batch of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takes field work, interview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Firstly,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overview of “Zhangzhou Nanci”; Secondly, two current main problems regarding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Zhangzhou Nanci” have been well-analyzed; 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four solution: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music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cherish the talents and use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engthen community activities of ‘Zhangzhou Nanci’” and “build the city brand” and “Strengthen Media publicity and hold some activities about ‘Zhangzhou Nanci’”.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hangzhou Nanci; inherit; inheritance

收稿日期:2016-02-15

作者简介:王秀萍(1991-),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07;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4-0066-04

猜你喜欢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