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淑敏散文的女性生命伦理*

2016-03-16 04:27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毕淑敏伦理学母爱

刘 丽 芬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LIU Li-fen

(School of Arts,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论毕淑敏散文的女性生命伦理*

刘 丽 芬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文章以毕淑敏的散文为分析对象,研究了毕淑敏散文对女性生命伦理的思考。毕淑敏在散文中提倡女性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得到生理与心理方面的更多关怀。毕淑敏散文的女性意识还体现在她对母性情怀的抒写,对母爱的歌颂,她的理智的婚姻爱情观,关于女性伴侣的选择以及家庭相处之道,以及她独特的生命与死亡意识。

毕淑敏; 散文; 女性意识; 生命伦理

LIU Li-fen

(School of Arts,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毕淑敏经历过艰苦的军旅生活,当过医生,对生命与死亡有其独特的见解。她的散文彰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思考。她将医者的高尚情怀与作家的审美相结合,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同时从女性的视角,探索了女性的生存状况,“作为一个女作家用不同于男人的目光看待世界,以女性特有的方式来探讨女性自身的性别,同时又不拘泥于女性话语形态。”[1]67除此之外,毕淑敏的散文还充满了温情,母爱是其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也体现了对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另外,婚姻问题也是毕淑敏散文主题的重要内容,她语重心长地教导人们守护好自己的家庭,表现了她的生活智慧。

女性伦理学是针对女性的有关伦理道德的研究,其中的关怀伦理最具代表性。生命伦理学涉及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各个方面,它对生命存在作出评价,对生命实践进行深刻思考。有学者认为,生命伦理学中有许多和女性有关的问题,其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伦理学和基督宗教伦理学,包括其中的价值论、功利主义、人道主义和义务论。这两种伦理学都受到父权制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性别问题应该成为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视角,而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则应该成为生命伦理学理论的一个构成部分[2]3。

一、对两性平等观的积极倡导

毕淑敏的很多散文都涉及到女性问题,表达了对女性这一性别的认同,表明女性这一性别是伟大的。西方重要的伦理学家彼得·辛格不赞成将种族、性别以及个体等方面的事实依据作为平等原则的伦理基础。他认为,种族、性别不能作为利益平等原则的伦理基础。

毕淑敏认为,女性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女性主义伦理学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女性也享有平等的权利。毕淑敏认为,男女平等也应该体现在地位的平等上,女性在社会活动中也要拥有和男性平等的地位。一次,毕淑敏担任年度十佳人物的评委,她发现候选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认为这是极其不公平的,应该呼吁全社会给女性以更多的机遇。

女人拥有一份工作才拥有一份保障。女人可能会遭受爱人的背叛,可是不会遭到自己所拥有的工作的背叛。毕淑敏强调女性必须爱一份工作,这不仅是男女地位平等的一个体现,而且是女性尊严的实现。有学者提出:“中国女作家关心的有关妇女的另一主题是,如何保证男女两性在发展各自事业上的平等权利和如何进一步实现男女两性在人格上的平等。”[3]72两性的平等不是一种绝对的等同,两性的差异是不可抹杀的,它其实是一种自由与公正。也就是说,应该在家庭和社会方面给予女性更大的选择空间。

毕淑敏是一位女作家,还是一位医生,能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女性的不易。她主张要从生理方面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怀。她认为从生理角度出发,关爱女性的身体,是对女性更有人性的关爱。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毕淑敏对女性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上。她提倡女性朋友之间进行倾诉,异性之间因性别或观念的不同往往难以沟通,难以理解,而同性间的陪伴则是情感宣泄的有效途径。有学者也认为,女性主义的性别路线正是建立在“促使妇女形成社会群体的姐妹情谊”之上[4]170。毕淑敏指出,化妆是女性不自信或缺乏勇气的一种体现。她鼓励女性自信,认为美丽的脸庞并不能储藏自信。封建时代把女性当作 “性”的生物,是性的物本化;还把女性看作“神”的抽象物,是性的神本化,这是彻底的女性主体异化。社会发展到现代,真正的女性解放和自由从来都没有真正实现,还是《礼记·檀弓》说的 “妇人不饰不见舅姑”[3]39。毕淑敏主张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关心女性,把女性看成是血肉与灵魂相谐和的人,这是毕淑敏女性意识的一个很好体现。

二、对婚姻爱情观的理智思考

毕淑敏散文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她对于女性爱情与婚姻问题的关注。毕淑敏的爱情婚姻观是理性明智的。她认为,伴侣的选择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不要设置唯一的标准,爱情是需要经营的。爱情是女性创作的母题,是艺术创造的内驱力。从伦理学的角度看,爱情是一个基本道德范畴,是维系两性之间道德关系的纽带。恋爱婚姻是一个寻找对方更是寻找自己的过程。你整个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在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中都得以延伸和凸现。毕淑敏把婚姻比作鞋,体现出毕淑敏明智的婚姻观,也体现出毕淑敏对待爱情的忠诚。毕淑敏对爱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年轻人进行谆谆教诲,这对于年轻人形成恋爱基本道德,进行健康交往,培养高尚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爱情的奥秘,确定爱情的科学范畴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重视爱情,赞美爱情,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发挥爱情的积极能动作用。毕淑敏从情侣选择、恋爱过程到男女双方如何相处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年轻人遵守恋爱基本道德,为将来的婚姻家庭美满打好基础。

对女性自己的定位以及家庭相处之道,毕淑敏也有自己的论述。她认为,男女双方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家人相处应该宽容。传统的观念认为,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以丈夫的事业为重,为了丈夫家庭应该放弃自己的事业,无论做出多大的牺牲都是情理之中的。然而,毕淑敏认为,家庭的天平应该是丈夫与自己共同向前的,女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在家庭中,女人和男人的地位也应该是平等的。在伦理学中,有学者就强调男女平等体现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这个观点有着深刻的道德意义。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现代社会离婚现象愈加普遍。毕淑敏的散文对爱情婚姻家庭相处、对男女双方相处、家庭利益、个人尊严等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精神,应是个人权利自由与对家庭的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强调家庭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庭成员的个体权利与价值,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因此,毕淑敏的散文在促进家庭和谐稳定,构建符合现代社会新的家庭伦理精神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

三、对母性情怀的热情抒写

毕淑敏的散文还注重母性情怀的抒写。她从两个方面歌颂母爱:一是歌颂母爱的伟大,二是探讨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学者说过:“在女性的个人经验中,最强烈、最重要也最辉煌的莫过于为母的体验了。”[4]166在毕淑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无私、伟大的母爱。同时,她还塑造了许多感人的母亲形象。因此,毕淑敏被看作继冰心之后母爱的竭力传唱者,爱与美的追随者[5]72。毕淑敏写的母爱不仅是母亲对子女的爱,还在于母亲反思对子女的教育。毕淑敏认为,爱是需要学习钻研、总结经验和精耕细作的。她说,母爱的初级阶段是盲目和自恋的,可能不尊重孩子,难以清晰地界定孩子是另一个完整的个体。毕淑敏关于女性的散文从多方面多层次展现了女性的生活,体现了对女性这一性别的认同、对女性多方位的关爱、对女性婚姻爱情的关注、对母爱的歌颂、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等等。毕淑敏写女性的散文,不只是将眼光停留在女性身上,而是将视角转到对于世界问题的关注。例如散文《假如酋长是女性》,以女性视角看待战争,更多地看到战争让家庭支离破碎,因此应该尽一切办法在战争中减少牺牲,争取和平。

毕淑敏散文中的母亲形象无私、慈祥。毕淑敏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正是她关心女性的体现,也显现出女性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

四、正视生命与死亡的积极人生态度

毕淑敏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能深刻地思考生命与死亡,使她拥有独到的生死观,而生与死的问题则是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毕淑敏的作品以死亡为直接的书写对象,表达了对生存的态度。她以死亡来重新审视生存,认为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最终归宿,所不同的在于个体生存的过程。

在毕淑敏看来,死亡并不可怕,我们应该淡然地面对死亡。为什么有人会格外怕死,有学者这样说:人越是孜孜于身外之物,就越会为身外之物所占有,越会丧失自我和人性,思想狭隘心胸窄陋,工于算计而疏于情义,活得庸俗而冷漠;同时,他就越害怕“死”的虚无,因为“死”将一笔勾销他的全部占有,使他穷极一生的占有行为归于徒劳。毕淑敏认为,要不惧怕死亡,首先应该正确看待死亡,死亡是生命最终的成长过程,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本质。这正如海德格尔的生死转化观点,认为,“出生”即“入死”,敢于“生”的人就要敢于“死”。笔者认为,倡导精神的永存是对死亡的一种超越。有学者说:“超越死亡就是对死亡恐惧的正视和直面死亡的承担,它不是人类事实上获得了不死的可能性,而是在精神上超越了死亡的界限。”[6]16死的必然性和精神的永存,使我们看淡死亡,使我们认识到死与生拥有平等的地位。

毕淑敏正视死亡,理性接受死亡,同时也为死亡做准备。毕淑敏意识到,对死亡的准备并不仅仅在思想意志方面,涉及死亡的物质和事物是相当繁杂的。也许,年富力强的人考虑死亡是一件似乎很可笑的事情,但是,死亡往往发生在一个不可预料的时期。因此,她说,经常想想自己明天或者最近就可能死其实很有益处。经常想想自己濒临死亡才能够更好地珍惜现在,在死亡到来那一刻才能够坦然面对。把死亡承担起来,就会有勇气面对死亡,从而摆脱常人对死亡的恐惧,看到生活本来的面目和意义。

毕淑敏倡导人们正确看待死亡,也要求人们给予即将面临死亡的人以临终的关怀。在临终阶段,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主要是对死亡的恐惧。为此,毕淑敏主张让死亡回归家庭,主张要有尊严地死去。在科学不发展的年代,老人一般都在家中死去。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把死亡地点改为了医院,陌生的医院成了老人们死亡的地点。也许老人并不想去,可往往不得其愿。而且,现代人认为,老人死在家里是子孙没有尽孝,没有好好照顾老人,死在医院里才算是尽到了责任。毕淑敏认为,死亡是不需要抢救的,死亡不是一种失败,医生要做的是让病人安详舒适地死去。很多人死去时身上还插着各类医学器械,还有放射和电击的痕迹,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是不人道的做法。让死者有尊严地死去,给予死者临终关怀,让死者回归家庭,是逝者的福音。前些年,英国的临终关怀专家,在参观北京的时候曾感慨北京没有临终关怀医院,而现在北京也已经有了临终关怀医院。现阶段,一些发达国家的临终关怀已经做得比较好,而我们中国才刚刚起步,但不管如何,这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毕淑敏看淡死亡,坦然面对死亡,并不意味着她不珍视生命。相反,思考死亡会带给人更大的力量。她认为,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会有勇气探讨死亡。只有对死亡有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有哲学家曾说:“意识不到生存的另一面——死亡——也就不可能领悟本真的生存。因为,作为生存另一面的死亡其实是生存自身的可能性,它并不在生存之外,死者不会死亡,生者才会死亡。死是属于生的。”[7]155生命的脆弱使我们对生命怀着敬畏之心,但这并不阻挡人类继续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死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毕淑敏用来揭示生命意义的一个重要载体。毕淑敏告诉人们:要热爱我们的生命,明白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同时,毕淑敏也在思考人生的苦难。人生的苦难不知道何时会降临,只有在灾难面前做到不屈服,在灾难之后才会更珍惜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毕淑敏审视死亡与生存的价值定位,追求生命的质量和意义,这对我国临终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临终关怀就是要让病人在心理上接受死亡的事实,要让病人明白死亡的必然性,死亡符合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五、结 语

毕淑敏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家,她关爱女性的生存状况,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女性的婚姻爱情作出自己的阐述。她大力歌颂母爱,也在生活中思考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毕淑敏特殊的经历也使得她格外关注生命与死亡。她关爱生命,思考死亡,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毕淑敏的文字语言冷静、雅致而又充满哲理,她的散文特树魅力,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1] 鲁 琳.后现代视域下的女性生命伦理研究[D].无锡:东南大学,2006.

[2] 许 辉.毕淑敏散文的女性视角[J].闽江学院学报,2003(1).

[3] 谢玉娥.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4] 陈凤珍.女性主义文艺美学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 詹小红.毕淑敏对冰心母爱主题的继承与发展[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6] 盛 婷.一曲庄严的生命之歌——论毕淑敏作品中的生命意识[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7] 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Study on Female Life Ethic in Bi Shumin’s Prose

This paper takes Bi Shumin’s prose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and studies the female life ethics of Bi Shumin’s prose. As a female author, Bi Shumin expresses her consideration on female status and marriage love. She proposes that women should possess equal status with men in her prose. She suggests providing care for women i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Bi Shumin’s female consciousness is also manifested in the expressions about maternity and eulogy about mother love. Prose of Bi Shumin mostly manifests her sensible view of marriage and love with explanation about selection of female partner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The prose of Bi Shumin also manifests her unique consciousness of life and death. She indicates that death is life’s normality. We should treat correctly death at the meantime treasuring existence of life.

Bi Shumin; prose; female consciousness; life ethics

2015-09-23

刘丽芬(1993-),女,浙江龙泉人,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I26

A

1672-2388(2016)02-0057-03

猜你喜欢
毕淑敏伦理学母爱
《毕淑敏心灵独白》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母爱大于天
善良是颗种子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