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2016-03-16 08:22范迎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信仰理想

范迎春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



政治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范迎春

(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471023;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政治信仰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特定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信仰主体对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的信服与敬仰,并奉为自己政治生活支撑的精神体系。政治信仰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之一。

信仰; 政治信仰; 意识形态

政治信仰作为人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特定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处于一定政治生活中的社会成员对于其所处的政治系统及其政治系统的意识形态等的相信与追求,其本质是属于社会成员个体政治价值观的最高层面。基于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天然联系,对政治信仰的研究总离不开意识形态的追溯。

一、 信仰的内涵与特征

信仰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客观的人立足于社会实践中通过对自我的反省、思考而指向未来的价值追求,是人关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自我认识,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践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对于人的存在来说,信仰能给予人心灵的慰藉、使人勇敢地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信仰与人类的生存处境、生存状态之间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由于人们的具体生存处境、自我认识水平的不同,人们的信仰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看,信仰是人的生存自觉的表露,生动而具体的信仰对象作为人类心灵的整体抽象弥补了人自觉生存的缺憾,而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丰富而热烈的信仰情感源自于人生的基本需要。人在信仰情感里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以此来弥补人生的缺憾。正如弗洛姆认为的:“存在方式的信仰首先不是一种对特定观念的信仰(尽管也可能是),而是内心的一个目标,一个态度。也许这样说更恰当,人在信仰中存在,而非占有信仰。”[1](P344)总之,信仰由一系列信念体系构成,是信仰主体的最高价值指向。

1.信仰具有主观的可靠性。信仰的主观性表现在信仰是信仰主体对某种理论或理想化的人崇拜的心理体验。这种主观性是从主体的内在需要出发来选择对象的。费尔巴哈曾这样来描述信仰的主观性:“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跟限制、也即跟本性与理性之规律相对抗的主观的东西。”[2](P177)同时,信仰是人的生存的反映,是人的存在在精神层面的折射。它是我们生命中应有的和情感上的依靠,它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又超越于生活实践。

2.信仰具有非逻辑性。信仰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它位于人的精神状态的最顶层。信仰是信仰知识、信仰情感、信仰意志、信仰行为为一体的综合体。信仰知识是信仰对象之所以被信奉的理论根据,使信仰对象具有被主体信仰的合理性,可信是信仰中的理性因素。但是仅有理性因素的信仰知识还不能称之为信仰,以非理性为特征的信仰情感和信仰意志为表现的确信是信仰指称为信仰的根本。所谓确信是可信在情感上的强化。任何信仰都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可实证性的知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信仰依靠于非理性的情感共鸣和意志的体悟。这种确信具有明显的非逻辑性特征。

3.信仰精神层面的超越性。信仰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并不仅仅指对某种现实实在的观念和事物的信奉,更多的是指信仰主体对超越于现实的精神层面对象的信奉。这是因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追求物质、生理需要之外,对超越于现实世界的精神的追求也是其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的超越是无限对有限的超越,是超越于眼前的、可变的,去追求长远的、恒定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于自我的超越。在精神层面的超越性特征是信仰使人的精神乃至整个生命都在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人们决心超越有限、渴望无限,使永恒无限侵入自己的有限生命之中。

二、政治信仰的基本内涵

对政治信仰既可以从信仰维度来理解,也可以从政治维度来理解。信仰维度的理解也就是把政治作为信仰的对象,政治信仰成了诸多信仰形态或类型之一,也即是用“政治”来修饰“信仰”,着力点在于信仰,其侧重于对政治现实的超越。政治维度的理解侧重于从信仰的角度来关注政治,认为政治信仰属于政治心理的范畴,和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意志等共同构成政治心理。也即是用“信仰”来修饰“政治”,其目的是服从和服务于政治。而事实上,政治信仰是一个具有完整内涵的独立范畴,是政治和信仰的内在融合,既要关注信仰形成中的政治因素,又强调政治形成中的信仰因素。因而,政治信仰主要有两个基本的内涵: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政治信仰是指特定的社会和国家在政治治理过程中所追求的精神基础和最高价值目标;从个人层面来说,它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对体现其所确认的终极政治价值的政治体系以及其理论学说等的信奉,进而奉为自己政治生活的支撑的一种精神体系。它包含着丰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内涵:

1.从形式上来看,政治信仰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特定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处于一定政治生活中的社会成员对于其所处的政治系统及其政治系统的意识形态等的相信与追求,其本质是属于社会成员个体政治价值观的最高层面。政治信仰的主观性强调的是从信仰主体的内在主观需要出发,对终极政治价值观的理解与把握,主要表现为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等。信仰认知是信仰主体对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的感知、理解、判断和评价,是信仰主体根据自己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以及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做出判断的主观认知过程。信仰情感是信仰主体对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为政治信仰提供了生机与活力。信仰意志是信仰主体自觉按照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的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目标与政治理想,并为实现政治目标与理想,克服各种困难与阻力,有意识地调控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它决定着政治信仰主体的兴趣、热情及实行时的坚韧程度,是信仰主观形态中的骨干因素。总之,政治信仰总是以某种价值观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总是反映了一定的价值选择趋向。

2.政治信仰具有理想性。政治信仰的理想性是信仰所具有的超现实性的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终极关怀和对社会理想“政治模式”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指向未来的,具有明显的时间向度,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应然状态和政治生活的理想状态。政治信仰的理想性不是单纯地从现实向未来超越,而是相反,更着力于用它的理想性来批判、感召现实。政治信仰的理想性是政治信仰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正是政治信仰的理想性使政治信仰发挥精神纽带的作用,能够把信奉它的社会成员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的政治价值目标和政治理想社会状态努力、奋斗。也是政治信仰的理想性精神指向能够为参与政治活动的社会成员确定方向,提供信心和勇气,鼓舞他们为实现政治信仰的理想目标而奋斗。但政治信仰的这种理想性是立足于和包含着现实性的理想性。

3.政治信仰具有现实性。政治信仰虽然表现为信仰主体的主观精神状态,但是作为信服对象的政治理论、政治理想、政治制度等政治系统都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现实而产生的。政治信仰是在本质上是信仰主体生活的现实政治生活的反映。首先,从信仰的主体来看,信仰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信仰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人以外的其他事物。一方面,人作为信仰的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自然的人是人得以存在的自然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作为信仰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3](P122)由于人作为信仰主体的社会现实性,使得人的信仰必然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具有现实性。而且,体现在政治信仰中的政治情感、要求和愿望,也总是特定群体政治生活的现实反映。其次,从信仰的内容来看,政治信仰是现实政治生活在信仰主体精神的内化,信仰的对象和内容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最后,政治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信仰主体的生存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这种改变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从而导致政治信仰的改变。

4.政治信仰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由于政治所涉及到的是公共领域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政治信仰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所体现的就是对社会公共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价值关系的感觉和意识。”[4](P17)一方面政治信仰反映了个人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理解和个人的社会政治理想。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征,人会基于社会利益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信仰主体也总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个人的政治信仰是其所在的利益群体共同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想在个人的反映。另一方面,政治信仰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体系的政治理想和最高价值目标。它是联系政治体系所有成员精神生活的纽带。马克思曾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5](P319)政治信仰不仅维护政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也十分关心、维护个体的利益。不管是中国传统政治信仰儒家思想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曾经作为西方主导政治信仰的基督教都倡导对个体的利益的关注与满足。当代中国的主导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是强调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价值性是信仰得以确立的重要特征,体现为人们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现了信仰主体对最高价值观念的追求和信奉,一个人的信仰也即是这个人所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最高表现。故政治信仰既是政治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政治体系的政治价值观往往又是通过意识形态来体现的。政治体系的意识形态既是政治体系对政治生活的一般准则、意义的概括,是政治体系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意识形态通过宣传、引导、教育等方式又会对居于其中的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产生影响。而政治信仰则是以某种终极政治价值为追求的精神体系,其所信奉的政治价值就成了判别政治信仰的根据,通过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有着必然的联系。

政治信仰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内涵,或者说政治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之一。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他们没有就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做过直接的论证,但是马克思却对宗教的“抚慰”世界的功能做过相关的论述,通过表达宗教是苦难尘世的“神圣光环”,是“人民的鸦片”来表达宗教在中世纪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政治信仰起作用的。也即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时,其根本目的在于说明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是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的,马克思、恩格斯把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虽然是一种超验性的意识,但却是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宗教的批判企图还原宗教于现实世界之中,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实现对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的批判。在他们看来,宗教是一种虚假意识,是一种幻象、颠倒和隐瞒真实性,宗教的意识形态性体现在他对劳动群众的慰藉作用和对统治阶级的补偿作用。宗教是现实苦难的展现又是对现实困难的反抗。“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6](P453)于是劳动人民利用宗教的观念代替现存的社会政治关系,以获得虚幻的精神满足,统治阶级把宗教作为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时宗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或宗教信仰就是政治信仰,起着对现存政治和社会辩护与论证其合法性、维护其统治的作用。在任何社会中,起主导的政治信仰一定是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政治信仰的现实形态便必然表现为意识形态中的“集体无意识”。政治信仰就是经过政治社会化过程,经过训练的意识形态中的“集体无意识”。也即是说,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政治信仰往往借助于意识形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既包括具有解释功能的政治知识层面,也包括具有为了理想指向的信仰层面以及最终指向目标的行为层面。政治信仰是意识形态信仰层面的展现,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精神的发挥作用需要不断把自己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才能发挥其目标指向的作用。同样,政治信仰也需要借助于与现实联系更密切的意识形态来表达和实现自己。二者就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社会而言,意识形态只有成为这个社会的政治信仰,才能够整个社会的共同精神支撑,实现最终的理想目标。对个体而言,只有当社会成员实现把意识形态与自己的政治价值观的对接,才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也才能为个体提供心理支持,才能使政治体系获得合法性。

[1]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On Connotation of Political Belief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deology

FAN Ying-chu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China;Center for Post-doctoral Studies of Marxism Theor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The political belief is a subjective spirit state of people. It is self consciousness reflection in political field in specific times and belief subject’s convincing and admiration to the reality social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ory, and served as a spirit system supported by one’s political life. The political belief embodies the unity of ideals and realities and individual and social unity. The political belief and ideology have a natural connection and it is one of the leading components of the ideology.

belief; political belief; ideology

2016-03-30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4YJC710023)、河南科技大学校基金(2013QN048)、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2016B1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获得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范迎春(1980—),女,河南郸城人,博士后,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研究。

D0-05

A

1673-0313(2016)04-0029-04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信仰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你是我的理想型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