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再生
——历史建筑中的意大利博物馆

2016-03-16 13:50陈哩尔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史建筑意大利博物馆

陈哩尔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100102)



传统与再生
——历史建筑中的意大利博物馆

陈哩尔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100102)

摘要:意大利是世界遗产数量居于全球首位的国家,绝大多数博物馆建于历史建筑之中。历史建筑中的意大利博物馆在保护、修复、改造与利用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意大利博物馆充分利用历史建筑,反过来历史建筑通过博物馆获得再生,“建筑即博物馆”,建筑构造赋予了博物馆的意义,博物馆建筑的本身则成为博物馆文化与历史的最真实的部分。

关键词:历史建筑;意大利;博物馆

意大利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不胜枚举的博物馆地遍布在意大利全国的城乡各地,向人们宣示着属于亚平宁半岛灿烂辉煌的历史和文化。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意大利博物馆就有3500多座[1],其中绝大部分的博物馆都是在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建立的。一部分博物馆承袭了历史上传统博物馆的原有功能与格局,但更大一部分则充分利用了历史建筑本身,通过对其修复、改造与利用而改建成为各类博物馆。意大利在保护、修复、改造与利用历史建筑方面始终处于世界前列水平,“关注和尊重历史建筑表现为保持原来历史建筑遗存的风貌但并不放弃使用当代的材料和技术[2]”。这种被称为“典型意大利式”的态度,形成了具有独特意大利风格和特色的博物馆文化。

以笔者曾学习生活过的城市佛罗伦萨为例,仅这座保持着中世纪格局的“百花之城”中就有40多座博物馆与美术馆,它不仅因为文艺复兴时期被冠以的荣光而被誉为“艺术之都”,其“博物馆之城”的称谓也名声在外。佛罗伦萨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一直为欧洲艺术的巨擘,在美迪奇家族的领导下,层出不穷的大师与杰作为现代博物馆群的形成奠下了历史的基石。除了韦奇奥宫(Palazzo Vecchio)、美景堡(Forte di Belvedere)、乌菲齐宫(Uffizi)、瓦萨里廊厅(Vasari Corridor)、碧蒂宫(Palazzo Pitti)和博波尔花园(Giardino di Boboli)、学院美术馆(Galleria dell’Accdemia)、圣马可博物馆(Museo di San Marco)、巴杰罗美术馆(Museo Nazionale di Bargello)等这些城区内主要的艺术博物馆之外,城郊的一些古老的私人别墅也通过修复、改造建成了博物馆,它们经纬纵横,共同交织构成了佛罗伦萨繁纷丰富的博物馆网。

意大利的博物馆充分地利用了历史建筑,而历史建筑也在另一个层面上通过公共博物馆获得了再生。“建筑即博物馆”,“建筑构造赋予了博物馆意义”[3]。博物馆建筑的本身即是博物馆文化历史中最真实的部分,并且博物馆在传统与再生之中就如同底片叠加一般,呈现出了历史的景观,成为文化的载体。

一、意大利博物馆的整体保护与功能延续

意大利境内大量而完整地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的原样外形,这座欧洲文明古国奉承着保护而非改建的原则,延续了古建筑物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博物馆以其珍藏藏品的收藏保护性质也使得保存、展示作品的建筑物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成为世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灿烂宝库。

以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为例,它作为文艺复兴的结晶而被世人所知,被誉为“世界三大美术馆之一”。其所在的佛罗伦萨古城区也被列为意大利的“世界遗产”一类保护区,受到了意大利政府严格而精细的保护。乌菲齐美术馆作为近代意义上最早的美术馆,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洗染,依旧保持着绰约的风姿,成为世界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整体延续其历史原貌与功能传统美术馆的典范。有学者曾言:“100多年前去乌菲齐参观名画,学者推荐的首选就是《春》。直到今天,《春》的地位乃至乌菲齐的展室格局都没有变化。”[4]而乌菲齐宫(Uffizi)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文艺复兴建筑杰作,乌菲齐初始设计的建筑功能并不是美术博物馆,著名艺术家瓦萨里按美第奇家族的柯西摩一世(Cosimo I de' Medici(12 June 1519, Florence-21 April 1574, Castello))旨意设计建造是用来作为佛罗伦萨公国政务厅的办公室。办公厅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为乌菲齐奥(Uffizio,乌菲齐Uffizi是其意大利语复数之变体),于是这便成了这座美术馆后来的名称。不同于古根海姆博物馆一开始就以博物馆为设计目的而建,乌菲齐宫如何从办公厅的初始功能变迁为现代意义的美术博物馆,这也成为美术博物馆学者所关注的课题。

乌菲齐宫始建于1560年,直至1581年才竣工。这座庞大的宫殿式建筑时间耗时漫长,甚至于在1574年其总设计师乔治·瓦萨利(Giorgio Vasari)去世前仍未看到它的完工的风貌。在后代的修建中,为了适应接受美第奇家族的丰富藏品的需要,也作了一些改建,例如:凉廊的更改,廊台的加建,以及室内的专门设置等。这一改建为日后专门用于陈列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建筑树立了一种有深远影响力的标准。

“当瓦萨里把‘大厅’的行政中心和仪式功能亦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乌菲齐的同时,无意中亦促使了‘大厅’的封闭性在乌菲齐中转化为一个开放的空间,更确切地说,转化为一个类似于敞廊的观赏空间”[5]。有学者认为著名的“瓦萨里走廊(Galleria di Vasari)”建立伊始,就已经使乌菲齐宫完全失去了预定的办公室功能,使之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gallery”(通道),使其后来成为一个真正的“Gallery”(画廊)成为可能[5]。瓦萨里在有意或无意中的设计中,为后来的美术博物馆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虽然瓦萨利没能活到亲自为乌菲齐画廊整理藏品,但他所著述的《最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生平》给予后来乌菲齐画廊对作品选择与展示弥足深远的影响。

1584年,瓦萨里的继任者博塔兰提(Bernardo Buontalenti)在把乌菲齐宫二层东翼建成“画廊”(Galleria)之后,又完成了一个被称作“讲坛”(Tribuna)的独特的八边形建筑。“讲坛”是最初辟作美术馆用的专门建筑物,其邻接诸室所构成安置收藏品的场所,成为当时最吸引观者的展示场所。“瓦萨里走廊”、“讲坛”这种建筑空间,不仅奠定了目前乌菲齐美术馆的基本格局,同时也影响后来诸多美术博物馆的陈列样式。乌菲齐美术馆历代都被人们作为一个神圣的空间,成为传统博物馆“圣地范式”的经典。

二、意大利博物馆的外观修复与改造

遍布在意大利境内,由于年代久远或战乱等原因,遗存着大量失去原有功能的历史建筑。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Carta internazionale sulla conservazione ed il restauro dei monumenti e dei siti detta Carta di Venezia,1964)其主要精神之一就是“使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圆满完整传下去”。由于历史建筑不能支撑当代生活的复杂功能,因而博物馆项目作为修复再利用的文化保护工程,成为实施意大利“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最好的典范。最符合维持已有空间的需要。欧共体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修复和再利用意大利国有历史遗迹的博物馆,使意大利历史遗迹博物馆的修复与再利用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积累了可供世界各地借鉴的经验。

在意大利历史遗迹博物馆修复与改造的工程中,有两种截然不同方式。一种是“修旧如旧”的方式:以恢复历史建筑原有面貌为宗旨。米兰的斯福尔扎城堡博物馆就是这种修复原则个案中的翘楚。

斯福尔扎城堡(Castello Sforzesco)是米兰最重要的建筑博物馆之一,是城市历史沧桑的象征。14世纪时由斯福尔扎伯爵作为城堡而建,而后成为斯福尔扎家族的住所,整个城堡四周高墙相围,呈方形平面。城堡具有很高艺术和历史价值,历史上许多大艺术家都投身参与其中的修建,多才多艺的达·芬奇就曾规划过堡内的水利工程和剧院内的机械结构。其中最著名的是达芬奇所作的天花板画《Sala Delle Asse》。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盟军轰炸该城堡受到严重破坏。战后,按原貌重建并改造为博物馆群,包括古代艺术博物馆,家具博物馆,乐器和应用艺术博物馆,考古博物馆埃及和史前馆等,Pinacoteca del Castello Sforzesco(斯福尔扎城堡的画廊)最著名的藏品包括米开朗基罗最后的雕塑作品《荣达尼尼圣母抱耶酥悲恸像(Rondanini Pietà)》和达芬奇的《提福兹欧手稿(Codex Trivulzianus)》原稿。斯福尔扎城堡博物馆的修复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从立面外观和整体建筑结构是完美修复了其历史的原貌。

另一种方法则是“以新补旧”:即用新的元素、材料与原立面相互交构,对损毁的部分的改造采用原来不同的材料,在新旧部分之间形成明显的界限,达到古建筑保护“可识别性”的重要原则。这是修复改造工程的另一种风格与思路,一种被为“典型意大利式”的态度,即尊重保持原来历史建筑遗存的风貌但并不放弃使用当代的材料和技术的。当人们走进博物馆,其建筑的外表本身就让观者强烈感受历史年轮的沧桑,文化底片叠加似的积淀。

都灵市郊的里沃利现代艺术博物馆,原是1718年始建的一座巴洛克风格一个宏大城堡,从1979年起经过数次整修,城堡其中部分的公爵的画廊(Manica Lunga)被修复改建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部分。修复前面对损坏十分严重的城堡,总建筑师安德烈·布鲁诺(Andrea Bruno)没有简单采取原样复原,而是采取了一种被称“自然的光线和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对话”的理念,使得里沃利艺术博物馆呈现出与其他博物馆完全不同的面貌与风格[6]。

在修复之前建筑结构已经被严重地破坏,因此要实现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必须增设相应的现代设备。为了不损坏原有建筑,保持室内空间的完整性,建筑格局中的楼梯、电梯、卫生间被设计安置在主结构北墙的外侧。用一系列金属梁支撑起新的屋顶,光线可以通过屋脊方向的天窗透进顶层空间,改变原有历史建筑采光不足的问题。一些建筑部分采用落地的大玻璃窗,使室内外空间与景色交相生辉,人们在博物馆室内观看现代作品时,不经意的眼光就可游离于对面的城堡间,现代与古代可在瞬间转移。设计师在博物馆内部的改造的其中一部分部分使用镜面墙,通过反射出博物馆的内部,在视觉上延伸了空间的长度。画廊的主入口位于中庭一侧,对面就是通向城堡的大楼梯。另一个入口在中庭旁边,用新的砖墙砌筑的楼梯通到楼上。

在都灵的现代艺术城堡博物馆一方面到处都可以看到修复中完整保留历史存在的痕迹。原有建筑富有历史感的肌理,高贵典雅、与众不同。修复中设计师尽量“避免任何对建筑毫无根据的歪曲或者对未完成部分毫无意义的完成,而是最大限度的尊重建筑本身,仅恢复它的材料和形象”。另一方都灵的现代艺术城堡博物馆,完全采用现代钢结构重新构造了原有丧失功能的屋顶,大量采用镜面墙与原有面砖石墙材料形成对比,营造现代博物馆的气氛与功能,博物馆外廊楼梯入口处补充的一段砖墙,尽管使用的材料与原墙材料相同,力图维护古建筑的整体感,但近观仍能看到新旧材料形成明显的界线,“整体但决不混淆历史信息”从这一细处就可以看到该博物馆的新亮点。

三、意大利博物馆内部空间的重构与利用

内部空间的重构与利用,也可说是历史建筑的空间再生,这是历史建筑中意大利博物馆修复、改造与利用的重头戏。修复者充分尊重和利用原有建筑的结构,重新定义原有空间内的建筑属性呈现新的建筑面貌。

意大利用于改造成博物馆的历史建筑在空间上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大而单一的开敞空间,如大型城堡、手工工场和近代的工业厂房;二是空间虽小但组合结构精妙的意大利贵族府邸和私人住宅等建筑。

佛罗伦萨主教堂博物馆(Museo dell’Oper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建于1891年,位于百花广场圣母玛利亚歌剧院旧大厅内,里面除了陈放着主教堂的艺术品外,还有大量从其它地方移至这里的建筑构件与装饰物。随着1974年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圣母玛利亚》,1981年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圣殇(La Pietà)》也先后入藏馆内。主教堂博物馆成为参观者的向往之地后,原有空间与设施都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藏品和参观者。2000年博物馆等待已久的改造机会终于到来,调整方案在注重保留其原有的功能之外,对一些空间的功能进行重新划分加以利用:如扩建其中的一个偏房,用于新藏品的陈放,使其宽大的空间中有主次分布的层次。为了适应现代博物馆的需要,两部电梯取代了已无法使用的一座废弃的楼梯,其中最重要的改造则是在一个天井上增加一个玻璃穹顶,在原有的空间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厅堂,以容纳从圣洗池移来的雕像,拓展了空间又充分利用自然的采光。通过对博物馆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设计,新的科技手段巧妙用其中,历史建筑与新结构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常对于历史建筑用于博物馆的大空间改造,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在垂直方向增加夹层,在水平方向增加隔墙来拓展展示空间。帕尔玛的国立美术馆(Galleria Nazionale)A区,内部是—个大型的单层空间,A区采用了可拆解组合类似于脚手架的结构,在单层空间中增加了一层展览空间,人们可以通过一个钢质楼梯到达夹层之上,欣赏悬挂在墙面高处的绘画和陈设其中的展品。新结构的固定与古建筑的地面、墙面并无接触,只是利用原来墙面的开口位置作为固定点。帕尔玛的国立美术馆充分利用了古建筑保护“可逆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同样大量应用于大空间中水平空间的重构,运用可组合的展架、展框灵活组合空间,例如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亦是如此。

与上述大空间改造相反的是小空间的组合,意大利许多博物馆是由古旧贵族府邸改造而成,其特点是由多个复杂的小空间组成,通常院落周边有一层的连续的柱廊围绕。因此,改造方法就是把各个原来相对封闭的小空间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系,如那不勒斯的国家考古博物馆(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用玻璃将柱廊封闭起来,用作各展厅的联系空间。另一种是不封闭原来旧建筑的首层柱廊,而是把柱廊里面各个小房间打通进空间的串联。如那不勒斯的圣马丁诺修道院博物馆(Certosa di San Martino)中的美术馆,就是用玻璃将房间原来通向柱廊的门封闭,而将各个房间打通形成完整的参观流线。

历史建筑中的意大利博物馆改造与利用过程中,探索了许多空间立体的穿插的手法来丰富展示空间:

水平联系——桥(Ponte):在大型的空间中,高于地面的部分水平连接经常使用“桥”。例如在帕尔玛的国立美术馆当中,由入口进入展厅,要首先经过一座桥。它是架在摆满展品的地面之上,走在上面可俯瞰下面陈列的作品,同时在行走时也可观赏悬挂于桥两侧的展品。

垂直交通——楼梯、电梯:古旧建筑的大型空间往往需要添加垂直交通,这时楼梯和电梯就成为设计的亮点。因为这些元素往往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而且在形体上也与古旧建筑形成对比。都灵里沃利当代艺术博物馆物城堡部分,将原有通高的空间中的临时楼梯拆除,形成了一个26米高的自由空间。在改造中仍然保留了它原来的功能,新建了电梯和楼梯,它们完全是和周边的墙面分离的,悬挑在空中。而在都灵的电影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el Cinema)当中,垂直交通作为空间中最重要的元素存在。缓缓上升的坡道沿着建筑的外墙呈螺旋形布置,人们在向上走的过程当中就参观了墙上的展品。它作为交通空间的同时,也成了构成空间的载体。

空间实体——盒中盒:将原来的建筑只看作是一个外皮,在它的遮盖之下安置盒子空间,这样“盒子”里面和外面就形成两个新的空间。在大型的古旧建筑空间内部,这种处理手法打破了原来单一的空间,起到了丰富空间的作用;并有利于不同功能间的空间界定。例如200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中,意大利的展厅就是一个独立的盒子,当人们进入盒子,感受到的完全是自身的内部空间。而走出来之后就会发现这个斜置的盒子与旧建筑的墙面所围和的是另一种空间效果。[7]

“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美术史有着一个相当特殊之处,就是它和公共美术馆(public art museum,或称为公共艺术博物馆)的密切联系”[8]。从意大利乌菲齐作为最早的美术博物馆的开始,到遍布各地博物馆,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筑的本身就是博物馆历史最真实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与历史建筑之间关系,在保护、修复、改造与利用中,各自所侧重的策略成为意大利历史建筑的博物馆发展中最重要而有意义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曹兵武.博物馆热·博物馆学·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是博物馆人[M].北京:中国博物馆,2008:46.

[2]Antonello Stella. The Restoration and Reus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Italy:Examples of Museum Projects Art & Design[J].2007(8):10-12.

[3]迈克尔·吉百尔豪森.建筑即博物馆[A].珍妮特.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8):47-69.

[4]王纪潮.美第奇家庭与乌菲齐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十五世纪——二十世纪〉侧记[J].中国文化遗产,2010(5):94.

[5]李军.佛罗伦萨“乌菲齐画廊”与美术博物馆生成考:关于博物馆起源问题的艺术史与哲学考辨之一[M].北京:美术研究,2008:41,43.

[6]杰弗瑞·艾布特(李行远译).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美术馆[M].广东:美术馆,2007.

[7]辛慧琴.意大利的博物馆改造[M].北京: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7:44-47.

[8]巫鸿.美术史与美术馆[M].北京:读书三联书店,2007:58.

(责任编辑:华伟平)

Tradition and Relive:ltaly Museum in Historic Buildings

CHEN Lier

(School of Art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National Art University,Beijing 100102)

Abstract:Italy is the country that has the max number of the living heritages in the worl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museum was built in the historic building. During the protection, restoration, re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Italian museums of historic buildings accumul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the Italian museum full use of historic buildings, historic buildings in turn obtained by regeneration of museums. It is well believed that“the building is the museum”.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was given the meaning of museum, and the building itself has become the most historical part of the museum culture.

Key words:historic buildings; Italy; museum

中图分类号:G269.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2-0050-05

收稿日期:2015-09-05

作者简介:陈哩尔(199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术博物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建筑意大利博物馆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变魔术”
博物馆
新形势下对加强重庆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百年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和
浅谈恩阳古镇历史建筑的现状与保护构想
露天博物馆
意大利
前人栽树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