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前置思考

2016-03-16 14:08覃彩芹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普通本科大学教育

覃彩芹

(湖北工程学院 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前置思考

覃彩芹

(湖北工程学院 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机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把创新理念放到教育的核心位置,把塑造人格健全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公民作为教育之根本,注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广谱性,促进学生获取全面发展的能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贯彻创新创业精神时,要体现自身特色,适当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在学生心中播撒创业理想的种子,把师生与其孵化的企业共成长作为培养学生双创精神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

一、对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基本认识

1.我国内地本科教育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内地人口13亿多,高等学校不到3000所,其中有120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公办普通本科学校约800所(约400所本科大学、400所本科学院,有博士学位授权的约300所)。我国香港特区,人口730万,有12所本科高校;澳门特区,人口60万,有6所本科高校。我国台湾地区,人口2300万,在160所高校中,叫“大学”的公立高校有40余所。

我们的邻国韩国,人口5000万,有本科高校175所;日本人口不到1.3亿,有本科高校775所。澳大利亚人口2000万,有38所本科高校。英国人口7000万,能够培养博士的大学有134所。美国加州人口4000万,在公立高校中加州大学有10所学校,加州州立大学有23所学校;另外加州还有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等众多的私立大学和学院。德国人口8500万,高校总数为421所,包括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大学;瑞士人口820万,有28所综合大学,9所应用技术大学;芬兰人口550万,有10所综合性大学,25所应用技术大学。发达国家和地区综合性大学的密度都比较大,水平高。[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内地本科高校的数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有差距,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相比,也是不够的。

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有很大发展。按照2014年教育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7.5%,正在向普及化迈进。目前,我国中部地区一个具有500万人口的地级市一般只有1-2所本科高校,而我国“985工程”高校的毕业生很难到中西部的县乡工作扎根。同时,我国将要落实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免除贫困生普通高中学杂费等利好政策,大学将能够拥有更多的优质生源。因此,每个地级市有必要建设一所综合性或者多科性本科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2.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培养了大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一批杰出人才。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不仅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坚力量,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有人担任了省部级及以上的领导职务,有人成为两院院士,还涌现了马云、任正非、孙涛勇等创业代表性人物。即使在世界名校林立的美国,地方高校学生也群星灿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就读于加州社区学院西方学院,希拉里毕业于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乔布斯只是奥勒冈州的里德学院的肄业生。

这些事实雄辩地证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也可以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袖人物。如果我们以就业为名,把学生往“灰领”“蓝领”路上赶,泯灭了一些学生的梦想,也消磨了一部分学生往上冲的激情,社会将可能失去一批杰出精英。

3.地方普通本科毕业生在探索自己的就业之道。施一公院士讲,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什么程度就会提供什么样的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经济繁荣时,农民工就业也容易。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因此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并非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造成的。本科生对就业待遇和发展有一定的期望值。当前,只要你身心健康,找份工作并不难,但本科毕业生不太愿意下基层,更不愿意到边远山区。

目前企业“用工荒”现象的存在,关键是用人单位不想付出岗前培训成本,想用熟练工,把他们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学校。其实,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去单位只要肯学,半年就足以熟悉岗位,特别是流水线生产工作;要做一个杰出的“工匠”,重点在锲而不舍的磨练。在上世纪,人员进新单位可以拜师傅,单位安排人指导;而现在老板们都想用现成的人力资源,都想“摘桃子”,不想“栽桃树”。我们不能把普通的新大学毕业生与已训练有素的农民工相比,同一个人只要他不停止奋斗的脚步,读大学肯定比没有读大学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生上学不仅仅只是找个饭碗。他们中的一部分暂时没有就业的人,有一部分重新考研,一部分准备出国,还有一部分准备参加各种招考,少数准备创业。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可上可下,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要正确看待。如果上大学时就告诉学生仅仅为了一个饭碗,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哪里?志存高远如何会有?地方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比例不很高[2],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说明“广谱性”可能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需要培育的特质之一。

二、把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作为根本

1.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界要时刻牢记的问题。在目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要坚守教育的根本使命不动摇,任何改革和创新都不能偏离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这个目标。

如何使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系统研究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制定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大学要有一套好的教材体系,要借鉴一些好的德育书籍的编写方法。其次,要有一批有献身精神的专业传播教师,他们把该项工作当事业做,而不仅仅是当谋生的手段。特别要强调的是,青少年期,适当的灌输是必要的。

人格健全的公民就是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地方高校的青年学生,践行这些价值观,首先就要热爱学习,有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远大理想。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理想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培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是大学教育必须追求的。

英国教育家纽曼说过,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那就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大学教育的艺术就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其目的就是使人适应这个世界,大学教育是一条通向伟大而平凡的目标的伟大而平凡的途径。不管社会发展变化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也是管长远和管未来的事情。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更要培养他们具有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理想和能力。

2.以“严以治学、诚以立身”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地方本科高校处于高等教育的中间地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严以治学、诚以立身”。地方本科高校学生来源的质量特点是处于同龄人中的中等偏上的位置,他们的未来发展可上可下,他们的成功更多在于奋斗的“汗水”而不在于智商。所以“严以治学”是关键,重点还是师生要坚持“严”字当头。严师出高徒。教师要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要通过勤学苦练掌握服务人民的本领。地市州高校的“严”更要体现在师生能“吃苦耐劳”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上。大学生要有理想,有目标,也要有能力。大学生还要有立身之本,那就是“诚”。“诚”是达到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最基本前提。要培养学生树立“诚”的观念。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样性,需要地市州本科高校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时重视广谱性。要重视学生的常识教育。由于当前高考的指挥棒式的使用,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常识;没常识的人走入社会很难与他人沟通。一个人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了解了常识,才能增长见识,与他人形成共识。要抵御防范激进与极端思想的渗透,细心引导、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看人待事,以理性克服感情,达到同他人的和谐相处。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自食其力,家庭幸福美满,还要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个体特色发展。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现代大学要继续坚持其精神,又要超越其具体内容。[3]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首先要求教师要高于学生,即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当今是知识爆炸和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量可能不如学生的多,接受新事物的程度可能比不上学生,但是,教师的优势在于掌握了获取信息并把它们加工成知识的方法,在于掌握了如何教学的理论和技巧。

现在,学生利用网络阅读的时间大幅增加,教师讲授多点少点学科知识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学生自我学习有了更加方便的条件,如灵活全面的网络检索、互联网知识库以及网络课程。因此,引导和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获取加工信息成为有用知识的方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叶圣陶先生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要相信:真理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而非教师所教;师生完全平等,教学相长。学生有崭新的头脑和超越范式的思维,教师自己也会受到学生的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由于教师的尊重会自由地生长,更容易提出超越范式的新思想。教师应当培养出超越自己的经验、想象力和期望的学生。

教育的本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给人带来快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早已被人们功利化了,成了就业谋生的工具;学校没有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而用同一个模式统一培养不同的个体,像工业化流水生产线一样统一生产,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地市州的一些本科高校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进校时学业质量不高,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不足,如果一刀切,不是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和个性化“3D打印”,会导致部分学生厌学,学习积极性下降,缺课或者上课玩手机。

地市州本科高校学生中,来自普通工农家庭的大部分男孩子更希望尽快掌握谋生赚钱的能力,对他们要重点强化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一部分家境好的女生希望将来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但重点是相夫教子,做好全职太太,那么对她们而言,相应的人文素养及知识面更为重要;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学读研甚至出国读研,学校有必要开设外语、高等数学的高级班;还有部分学生希望将来创业做老板,相关的经营课程要可供选择;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需要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分类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特长,与学生交朋友,发现他们的优点,顺势表扬和激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如此他们才能更有效率地获得进步。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上大学不再是梦想与奢望;教师要关注大学生个体需求,做学生真正的伙伴,在陪伴学生前行的过程中自身得到发展和愉悦。

三、贯彻“创新”理念要体现自身特色

1.培养创新精神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要贯穿一切工作,大学教育更要首当其冲。人才培养离不开师资力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进行创新教育时,一定要避免因为要“创新”,重视实践教学、二课堂活动,反而弱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现象。地方高校学生总体来说,在基础知识储备、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有所不足,特别是学习态度方面,上课时三无一有(无课本、无笔记本、无笔,有手机)学生比例不小。创新是要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以此为导向来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如果学生在校没有学好基础知识,不了解目前相关方面的进展,所谓的“创新”可能就是重复别人已走过的路,包括失败的路,做无用功。

地方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时,重点要在创新思维训练上。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近几年地方高校师资学历虽然有所改善,但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占比还不很高。特别是地市州政府所在地的新建本科高校,不仅有创新能力的师资比例不高而且物质和信息资源条件也不十分充裕;所以,它们的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更加用心地备课。如此,地市州的本科高校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才可以办到。

教师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时,要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并且对学生的批判要有包容性。地方高校学生的生源质量与部属高校相比有些差距,他们在中学阶段,在班级里成绩不出众,导致在学习中很少发言或者不敢发言,更不会质疑。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易于获取信息,要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参考书重多样性,理论观点宜多元化,实验结果要未知化,课外阅读多前沿化。

要培养学生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就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先认识已有的东西,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质疑权威。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要提倡学生多阅读最新研究成果,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要站在前人的肩上,学会理性思维,不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交流、协同合作。

2.创业教育重点在培养创业理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大学生是最具创新与创造活力的群体,是生力军,他们需要培养、训练才能从生力军蜕变成主力军。教师授课要能结合行业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引发学生创业的燃点。

创业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是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因素,是创业者素质系统中的第一个子系统即驱动系统。创业理想是创业意识的核心。创业理想是指创业者对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未来奋斗目标较为稳定、持续的向往和追求的心理品质。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要在学生心中埋下创业的种子,让它们将来遇到适当的机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不要指望一夕之间都成为企业家,不要有一夜暴富的想法,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经过艰苦创业。俞敏洪讲,创业要有理想、思想和创想,通过实现阶段性的理想一点点拔高我们人生的高度。

创业有风险, Timmons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4]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天马行空的创意是一方面,而四年学习的专业背景更不能丢。有了创业理想,大学生首先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其次要掌握必备的创业知识和技巧,关注创业政策。绝大多数学生将来要先就业做“好员工”,为顺利创业做好积淀,然后创业成为“好老板”。

3.以师生与孵化的企业共成长构筑“双创”新途径。近几年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又出现了部分中青年教师学历高而实践经验不足,部分中年教师学历不高且实践能力也不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大部分将要退休或已退休的情况。因此,地方高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还不足,特别是社会影响力还不大。大型企业还没有对地方高校建立信心,加之,我国校企合作还有一个面子工程问题,一个新技术是名牌高校研究的,有可信度,可宣传,如果是一个小学校,企业宣传感觉没面子。打铁还需自身硬,地市州所在的高校要通过自身努力、示范,提高影响力。

创业如果作为一个商业领域,可以把它定义为发起、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的有目的性的行为。创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创业者带领志同道合者锻炼的过程,是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创业,教师可以使自己的事业得到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可以激活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使得许多新科技、新发明、新专利、新创意迅速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和产品,实现对社会贡献的最大化。鼓励学生创业必须先让教师创业。

结合湖北工程学院的实践,师生与孵化的企业共成长的理念探索正在不断深入。当大量的教师参与到创业过程时,学生才能被感染,“泡菜”效应才能发挥。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入股与社会资本结合创办企业,让学生参与其过程。学生参与创业一般可分三步走:第一步,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进入创业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校内工作室或者实验室见习,主要是了解相关教师的研发情况,充实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步,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参与教师团队的孵化企业的技术或者管理工作;第三步,四年级下学期跟随老师学习企业运营和市场营销。毕业后可与教师共同发展孵化企业,也可自主创业。这种方法既为企业发展培养了人才,又使教师通过新技术成果重新参与孵化新企业,或者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由于教师也是企业的股东,因此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占有主导权。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0.

[2]彭妮娅.大学生对口就业有提升空间——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及影响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4-10-27(5).

[3]卢晓东.培养创新人才还需超越因材施教[N].光明日报,2015-03-31(13).

[4]Timmons J A,Spinelli S.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lst Century[M].8th.Irwin,Sydney:McGraw-Hill,2007.

(责任编辑:张晓军)

Prepositive Thinking about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in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Qin Caiqin

(The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HubeiProvinceForBiomassConversionandUtilization,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Abstract: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ocal ordinary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ought to pu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in the core position of education, cultivate good citizens with sound personalities,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broad spectrum adaptabilit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students to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When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local ordinary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hould embody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guide students to create appropriate critical thinking, sow the seeds of entrepreneurial idea in the students’ hearts, makes it sure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grow up together with the enterprise they have created as the important way of training students’ spirit of double innovations.

Key Words:local ordinary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s and entrepreneurship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1-0072-05

作者简介:覃彩芹(1965-),男,湖北赤壁人,湖北工程学院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1356)

收稿日期:2015-11-2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按照这些要求,大学教育必须把创新放到核心位置。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在进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之前,需要对地方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系统的认识。

猜你喜欢
普通本科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211高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四川、广东和广西三所高校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