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学籍管理

2016-03-16 14:08许中华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籍管理人才培养

许中华

(湖北工程学院 教务处,湖北 孝感 432000)



基于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学籍管理

许中华

(湖北工程学院 教务处,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学籍管理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现,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出发,通过对学籍管理的性质与作用的分析,探讨了多样化培养方式发展趋势对学籍管理的挑战,提出了适应多样化培养方式发展趋势的学籍管理改革思路。

关键词:培养方式多样化;学籍管理;人才培养

学籍管理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近年来,教育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知网以“学籍管理”为篇名共有1300篇研究论文,总体上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宏观上对学籍管理的制度建设进行论述。如郑卫英从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制度改革的策略性思考。[1]林静等更是从总体情况、主要内容和不足之处综述了我国二十年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理论研究。[2]二是从微观层面对涉及学籍管理的具体措施、方法、理念、队伍等环节进行改进探讨,以提高学籍管理水平。如张波等以学分制改革为目标,论述了高校学籍管理的观念、模式、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3]易和平基于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角度,设计应用系统,把分散的相关数据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多数据库的学籍管理系统,提高学籍管理的效率。[4]还有学者从德育渗透[5]、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6]等角度出发强化学籍管理的理念。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的研究,从人才培养方式的视角探讨学籍管理的还比较少。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生源多样化、求学意愿多样化、社会分工多样化趋势的增强,高校的改革创新造成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对传统学籍管理模式带来影响;只有在学籍管理上进行相应的调适,才能使其适应新的培养方式。

一、学籍管理的性质与作用

“籍”,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指作为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它包含三层含义:1)它是一个正式的书面簿册;2)它体现一种隶属关系;3)这种隶属关系用登记的方式来表明。由此,我们可以推演出,学籍就是登记学生姓名等信息的册子。这是一静一动的结合体,静的是学生姓名等信息被记录下来,产生了与学校的隶属关系;动的是通过登记的方式予以完成,自然产生了一种管理行为。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现代学籍管理的性质。

1.学籍管理是对学生学习资格的认可和保护。自古以来,学艺必先登堂、拜师,然后师傅才可传其技艺,徒弟才有资格从师傅那里学习。现代入学学习虽然形式上没有古之繁琐,但在性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经过高考,达到学校录取的分数线被录取,入学后经过学校严格的资格复查,合格的予以注册学籍,取得学习资格。这一过程就是一种登记注册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与学生正式产生隶属关系的过程。学生自此依法享有参加学习、申请奖学金、获取学历证书等等权利,学校不得非法剥夺学生学习资格。

2.学籍管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激励。学籍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机制,而这种保障机制建立在一系列的学籍管理制度及管理行为实施的基础之上。高等学校新生入学教育,都要进行专业介绍和制度宣传,教育者要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过程怎样,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方能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校学习应该遵循哪些规范,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习表现优秀有什么样的奖励等等。第一次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对大学学习过程的一种心灵震撼。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升级、留级、退学、延长学制、学籍注册、成绩公证等等学籍管理行为始终监督学生学习态度,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籍管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记载。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和规格的实现,取决于学生四年或五年的学习过程中点滴积累的结果。中外高等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往往都要进行一定的评价,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这种评价和记录是学籍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学籍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作,不仅仅是狭义的学籍管理者的事情,还应该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涉及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管理者的工作。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微观上的学籍管理;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是一种中观的学籍管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维护,是一种宏观的学籍管理。每一门课程的分数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微观记载,每一份毕业(结业)证书、学位证书,是学生学习结果的全面记载。当今社会,弄虚作假、欺瞒骗诈等丑恶行为层出不穷,因此,客观公正、高度负责地做好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与记载工作,就是切实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多样化培养方式对学籍管理工作的挑战

从学籍管理的性质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籍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籍管理是对学生核心利益的维护,必须建立严格、规范、有序的学籍管理体制。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信网的开通,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推进,基本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学籍管理体制。但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越发突出内涵建设,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呈现多样化趋势,使得刚刚被建立起来的稳定的、程式化的学籍管理体制,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种种挑战。

1.打破了单一的录取和学籍注册体制。虽然当下一年一度的普通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同时,高校的录取方式和注册机制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高考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自主招生的规模和试点不断扩大。目前有90余所大学实行了自主招生试点改革,2013年以自主招生的方式录取超过10万人。[7]并且,艺术、体育类考生录取方式基本是普通高考加专业高考,录取这类考生,高等学校自主性更强。二是直接注册制已在高职院校中率先推行。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来,招生规模连年急剧扩大,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高考录取率超过76%。[8]在这种情况下,处于金字塔底层的高等学校面临着生源竞争的巨大压力,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始实行直接注册制,报名即可入学。三是特殊类招生录取也是一种重要录取方式。国家为建立高职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机制,应届普通高职毕业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攻读本科学历。这种方式是对普通高考形式的一种补充。四是,预科教育形式的产生。目前有部分院校开展了预科教育。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考生可以被这部分院校录取,进行一年左右的预科教育,合格转正,取得正式学籍。录取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学校培养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这自然也给稳定的注册工作增加了不少变数。

2.学籍异动情形更为频繁和复杂。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实施,使得学籍管理特别是学籍异动管理更为复杂。一是休学创业的学生愈来愈多。传统意义上的休学,主要原因是因病而不能继续在校学习,是被动休学;但近几年提出创业实践而休学的学生愈来愈多,是主动休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日趋提高,企业希望刚入职的大学生能够直接独当一面,而不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职前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也更趋于务实,希望通过自身的创业实践,提前深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回校后更有针对性进行学习。同时,国家从政策层面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毕业前后的创业实践。二是转专业现象愈来愈普遍。转专业在精英教育时代基本上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时至今日,各高等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过转专业学习。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近三年每年有超过10%的学生转专业,并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扩大。转专业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促使学生对实施改革的专业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比如统计学专业开展数学与经济实验班改革,促使许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申请调至该专业。三是提前或延长学制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给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目的是让人人都能成才,人才百花齐放。有的学生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多班上课,在大三就能达到毕业条件,申请提前毕业。有的学生学业不佳,但态度端正,不能如期毕业,申请延长学制。还有推迟入学、转学、应征入伍保留学籍、退学等各种异动情形,且不断增多,使学籍管理工作更为复杂。

3.学业评价和鉴定走向多元化。通过试卷以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业,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但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实施过程中,有些环节不适宜以试卷来考核,而必须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学习课程,企业导师是任课教师,考核也在企业里完成;作为企业导师的工程师们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试卷考核显然在这里无法进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许多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考核形式本身就存在着探讨的空间。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业的真实水平,而开放、灵活、多元的形成性评价更能凸显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功能。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需要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课堂表现、阶段成果、学科竞赛、作业完成、课外实践等等考核方式都应该引入。学籍管理过程中的学习水平的评价和记载,无论在过程还是结果上都变得更为多样和复杂。

三、适应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学籍管理改革

1.进一步厘清学籍管理的权限。国家实行以电子注册为特征的学籍监管制度。这种制度对保证教育的公正性、严肃性、合法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电子注册监管制度为学籍管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秩序,同时也更加强化了学籍管理的政策性、原则性、统一性。我们认为,人才培养过程是“有刚有柔”、“刚柔相济”的博弈过程,学籍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服务,不能“只刚无柔”或“刚多柔少”。在国家层面,应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自主权。一是扩大高等学校转专业自主权。目前高等学校转专业除了学科大类和专业类别一致即部颁专业代码前四位数相同的可以自行转专业外,其他类别转专业都要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我们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只要控制不同批次转专业情形即可,其他情况应交给高等学校自主决定。二是扩大高等学校毕业时间设定自主权。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的背景下,有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可能会提前1-2年毕业,这种情况应由高等学校自主决定,勿须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在高等学校层面,应剔除一级管理、交叉管理的陈旧理念,确立教务处、学院、辅导员三级联动机制。休学、复学、留级、升级、退学等学籍异动行为,由学院负责具体实施,报教务处备案即可。

2.进一步改革学业评价和认定机制。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与记载,从阶段上来讲是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从全学程来讲是对学生毕业资格的评价。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改革学业评价和认定机制。一是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当今时代,高等学校合作办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既有国内校际之间的合作,亦有国际校际之间的合作,合作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学生在合作学校所修学分应得到相应的承认,当然必须有充分、有效的证明材料。二是建立多方评价制度。在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主体,其他主体自然也应有相应的学业评价权。比如,企业导师对学生在企业进行课程学习结果的评定。三是建立多元考核方式。高等学校应建立试卷考核、面试考核、作业考核、课题考核、论文考核、操作考核、实验考核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考核制度,根据课程特点灵活使用。四是建立学分认定机制。学科竞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对课程内容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认定机制。一定程度上,高等学校对学生课程的考核不一定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竞赛考核的结果应该认定为该课程的学分。改革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机制,一方面要注重考核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考核的程序。

3.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学籍管理是以数据为载体的管理,数据的录入、输出、查询、发布、修改、上传、下载都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手工管理根本无法完成学籍管理的大量工作。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的实施使学籍异动更加频繁复杂,只有方便、快捷、准确的数据处理,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平台是学籍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但是系统与学校校情的吻合度、系统对学校改革的适应性不是很好,这就需要高等学校从实际出发,加强平台的建设与开发。比如慕课的选修、学习、考核要有充分、可控的信息化平台,而不是简单的网络管理;比如休学、复学、留级、转专业、学分认定、重新学习、补考、学籍预警、毕业审核等要有灵活方便、准确可行的配套操作流程和应用实现。这需要不断厘清学籍管理思路,需要网络技术的不断跟进。二是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化人才的管理活动,是使良好的管理机制和平台实现其自身作用的重要保证。平台好,不会操作,是无用的平台。学籍管理需要强大的网络平台,更需要强大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学籍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教务管理能力,更应具备基于SQL、FOXPRO、ACCESS等数据库软件的操作能力、开发能力。只有这样,信息的处理才能适应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卫英.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46-47.

[2]林静,陶爱萍.我国近二十年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2(1):60-62.

[3]张波,李英杰,万树峰,等.思想创新 手段创新 模式创新——论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现代化[J].教育探索,2005(12):14.

[4]易和平.分布式多数据库高校学籍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92-95.

[5]王中,王雨露,辜庆.高校学籍管理中的德育渗透实践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中):74-75.

[6]范丽萍,李元君.关于高校学籍管理制度设计理念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0(11):211-213.

[7]教育部: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达90所 录取逾10万[EB/OL].(2013-04-04)[2015-10-20].http://gaokao.eol.cn/kuai_xun_3075/20130404/t20130404_926599.shtml.

[8]上好大学难的现实焦虑[EB/OL].(2014-09-09)[2015-10-20].http://news.hexun.com/2014-09-09/168282737.html.

(责任编辑:张晓军)

The School Rol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Diversifi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Xu Zhonghua

(TheDean’sOffice,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Abstract: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 roll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laws and policies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 for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t higher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e and role of student roll management,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for the student roll management brought by the diversifi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so a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cultivation mode diversification; student roll mana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1-0088-04

作者简介:许中华(1978-),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工程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3B195)

收稿日期:2015-10-13

猜你喜欢
学籍管理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思考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应用策略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