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资产证券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6-03-17 13:43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田思雨金鑫
中国商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证券化评级杠杆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田思雨 金鑫



试析资产证券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田思雨金鑫

摘 要:资产证券化为企业增加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为相关方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重复证券化、资产审查不严和高杠杆率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就需要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体系、限制重复证券化、加强资产质量审查和限制重复抵押及高杠杆率。通过以上举措,可以合理运用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重复抵押经济效应

1 引言

融资一直是企业扩张规模、加快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企业以往主要依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这两种传统融资渠道。对于股权融资来说,要么通过公开市场发售,要么通过私募发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达到公开上市的严格要求;而通过私募所获得的资金,虽然不需要支付本金和利息,但新股东的进入也就意味着企业引入了新的合作伙伴。那么,新股东在企业决策和管理理念上如果与原有股东不一致的话,肯定会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债务融资来说,无论是向银行或其他机构借贷,还是通过发行债券融资,都会涉及较高融资成本的问题,还会涉及需要融资企业提供相应担保。而且,在向银行或其它机构借贷时,对方所设置的借贷门槛往往较高,对融资人的条件审查较为严格。在通过债券融资时,有些融资企业的信用等级不高,导致企业不具备发行债券的条件或债券发行后投资人不愿意认购的情况。

鉴于上述两种传统融资渠道存在的一些问题,企业亟待寻求新的融资方式。这时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金融领域创新技术出现了。它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增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不啻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之外的另一个全新的、重要的融资渠道选择。但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人们对资产证券化产生了质疑和批评。究竟资产证券化是天使还是魔鬼,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剖析,并加以科学运用。

2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及经济效应分析

2.1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实际上,资产证券化就是将所持有的某一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几项资产的组合,在对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剥离和重组的基础上,最终转换为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产品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资产主要包括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信贷资产、证券资产和现金资产等,有的情况下也专指信贷类资产。

2.2资产证券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发起人、特定目的机构或特定目的受托人(SPV)、增级机构、评级机构、承销人和投资者的参与。以上相关各方的有效参与,有助于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当然各方也会从中获得收益。

整个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发起人无疑是最大的收益者。首先,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资金是一种补充,同时增加了发起人资产的流动性。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强的证券,保障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有助于企业寻找更多的投资和赢利机会,也避免因流动性不足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资产证券化降低和转移了发起人的风险。不论是企业的应收账款还是银行的信贷资产,不确定性很强,都存在着一定的减值和坏账风险。通过上述资产的证券化,将存着较大风险的资产转化为证券出售,无疑是降低和转移了自身的风险。通过将风险资产剔除在表外,不但能够改善发起人的各项财务指标,还能够在不增负债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再次,获得了一种低成本的融资新渠道。融资渠道和来源的增加,给了融资人更多的选择,选择越多,融资人获得低融资成本的机会就越多。而且,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需要增级机构和评级机构的参与,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而且,信用等级越高,发起人付给投资者的利息就越低,从而降低发起人的融资成本。最后,资产证券化还有助于发起人优化其资产结构,将期限长、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期限短、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最终实现资产的风险合理配置。

投资者也是资产证券化的受益者。其购买的该类证券是由相应资产支持的,信用质量要比政府担保类的证券还要高,能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资产担保类证券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期限及利率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资产组合或证券组合,向不同投资者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品种。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有利于投资者抵御不同时期现金流的波动。除了发起人和投资者之外,二者之间的SPV、增级机构、评级机构和承销人都通过提供相应的服务而获得收益。

3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证券化在为整个过程中的各相关方带来收益的同时,背后还暗藏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不能科学运用资产证券化,将会给上述各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正如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源于资产证券化,扩展至房地产业、金融业和其他有关行业,影响到全世界大多数经济体。因此,在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3.1重复证券化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将资产证券化后,再对其进一步的证券化,这种重复证券化使得最初资产与最终的证券产品之间涉及的环节过多,有关资产和证券信息的传递途径过长。重复证券化最终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异常严重,而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首先,最初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于投资者是信息透明的,投资者更容易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而当重复证券化后,投资者对最终的证券产品掌握的信息减少,无法明确各层次证券产品之间的关联信息。这时,一旦某个层次的证券产品违约率上升,就会造成最终投资者的市场恐慌,从而疯狂抛售手中的证券产品,最终引起市场的剧烈震荡。其次,重复证券化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无法自主投资决策,而过度依赖相关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而评级机构所依靠的历史信息量不足,运用的数学评级模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靠性,导致评级结果的不准确。而且,各家评级机构之间为了争抢生意,会人为地改变实际的评级结果。这些都会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失误,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3.2发起人对证券化资产审查不严

发起人原来所持有的资产,尤其是信贷资产,属于其表内资产。持有该资产的全部风险由发起人自担,为了有效降低和控制风险,发起人往往采取较为严格的资产评估和审查制度与标准。而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由于对发起人的最低风险自留比例并没有较为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其所持有资产的全部风险全部转移到表外。发起人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发起并分销的作用,因此不会积极地评估与审查资产风险的情况,导致发起人更重视信贷资产的数量,而不关心其质量。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和行为,导致很多质量低下的资产在被证券化后,风险过度转移给最终投资者,一旦原有资产出现问题,就会波及和影响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3.3资产证券化推高了杠杆率

前文已经提到了发起人对证券化资产的审查不严,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这就导致一些原本不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最终获得了信贷,最终导致居民的杠杆率升高。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升高则更为明显。很多投资者将其所投资的证券进行抵押而再融资,而其投资者则再抵押融资,这就造成了资产重复抵押的问题,从而形成较高的杠杆率。通过重复抵押,一方面有它的益处,就是能够加快抵押品的流通速度,进而提高资金使用率和利润率。但另一方面就是当出现负面状况时,投资者不得不进行去杠杆化的痛苦过程。当信贷资产恶化,证券信用评级下降,抵押链条上的各级投资者就会选择降价抛售,在这种去杠杆化的连锁过程中,损失会不断扩大,最终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

4 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对策

资产证券化运用得当,能够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盘活企业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和提高资金使用率及利润率。而如果运用不得当,则会导致不良资产被重复抵押,杠杆率过高,从而引起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的波动,甚至引发危机。因此,必须加强监管和风险防控工作。具体有以下几项举措。

4.1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体系

资产证券化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关的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因此,应该结合本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企业在推进证券化的过程中有法可依。对诸如证券化产品的审批、财务处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加以明确和细化。资产证券化将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涉及面广且复杂。因此,建立和完善一个协调统一的监管体系至关重要,提高监管的力度,解决原有监管效率低、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为金融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另外,还应该完善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资者对相关证券化产品的信息尽可能了解和掌握,并据此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还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避免其盲目投资。

4.2限制重复证券化

结合本国国情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设计更加符合本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需求的证券化产品。特别需要对重复证券化加以限制和管控,避免无限制的重复证券化。缩短资产证券化的链条和减少过多的中间环节,防止因重复证券化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努力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避免同一基础资产的重复衍生而造成的虚假市场繁荣,否则会偏离资产证券化的初衷。

4.3加强资产质量审查

证券化产品是以相应的资产作为支撑的,资产质量如何将决定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和风险情况,那么资产质量的评估与审核应该放在首要位置。规定恰当的最低风险自留比例,可以促进发起人对资产质量的重视,只有真正做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才能够有效避免和控制发起人的道德风险。评级机构应该认真厘清资产质量情况,做好资产的信用评级工作。将评级机构经济收益与评级业务量解绑,避免评级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成为评级对象的帮凶,真正体现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也不能放松,将证券化产品的信用和风险情况与评级机构的信誉与收益挂钩,促使其提高评级质量。

4.4限制重复抵押和高杠杆率

重复抵押导致信息不对称加剧和产生较高的杠杆率,实际上杠杆率升高,在经济繁荣期会带来更高的收益,反之在衰弱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要防患于未然,增强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特别要加强对重复抵押的限制,将杠杆率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当危机发生时出现投资者对说证券化产品的疯狂抛售,防止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对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邹晓梅,张明,高蓓.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起因、类型、问题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

[2] 李佳,罗明铭.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变革[J].财经科学,2015(2).

[3] 胡威.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及其经济效应[J].浙江金融,2012(1).

[4] 王元璋,涂晓兵.试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建议[J].当代财经,2011(3).

[5] 张明,邹晓梅,高蓓.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上海金融,2013(11).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3(b)-114-03

作者简介:田思雨( 1993- ),女,辽宁西丰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级会计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会计学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金鑫(1981-),男,黑龙江五常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证券化评级杠杆
问评作杠杆 督改常态化
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实务的思考
杠杆应用 随处可见
实践 挑战 建议——交通运输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与思考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一年
分析师最新给予买入评级的公司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
创投概念股评级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