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后中日关系的新变化

2016-03-18 10:13
学术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矛盾竞争

武 星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后中日关系的新变化

武星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21世纪,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至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后,两国经济实力对比关系呈现显著变化。日本仰仗日美同盟的安全保护,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鼓舞下,右翼势力抬头,导致中日历史问题、领土争端问题迅速升温,两国民族情绪高涨,中日关系从“政冷经热”陷入“政冷经冻”的长期僵持对峙困局。但从总的发展态势来看,中日关系的发展呈现出“矛盾多于互惠,竞争大于合作”的新变化特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是引发日本战略焦虑情绪和中日关系发生变化的直接动因。通过分析中日关系的新变化特征,提出处理中日关系应秉持的理念,为中国和平发展赢取有效的战略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中日关系;矛盾;竞争;新特征;秉持理念

进入21世纪,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带动了周边国家的共同繁荣。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太平洋西岸与东岸遥相辉映,为太平洋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周边国家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增加了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程度。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被日美国家视为对原有亚太地区秩序的挑战与威胁,即撼动了日本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地位,对美国的亚太地区主导权构成潜在威胁。日本为实现“正常国家”的愿望,抓住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契机,利用美国对中国的牵制,选择“联美抑华”的对外政策,激化中日矛盾不断升级,导致中日关系进入长期僵持对峙的阶段。在此阶段,中日关系呈现出“矛盾多于互惠,竞争大于合作”的新变化特征。

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中国军事、科技等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也带来了中国国际声望的不断提高。中国周边国家近水楼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并加深了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这里笔者就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科技、军事能力和国际声望的变化做初步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后带来中日关系的新变化。

(一)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特别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在美国、欧共体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相对衰落的时期,中国的经济却保持了稳步增长,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2]

从近15年的经济数据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外汇储备额逐年递增。就经济体制而言,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使中国经济迅速摆脱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在世界经济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外汇储备逐年递增,外汇储备余额位于世界第一位。至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30年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攀升,2014年经济总额10.36万亿美元,超出日本一倍有余。[3]2008年9月至2015年期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足见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将加入特别提款权(SDR),届时特别提款权的价值由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这五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确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1.73%、30.93%、10.92%、8.33%和8.09%。[4]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意味着中国经济迈入全球金融体系,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另外,中国凭借经济影响力推动了地区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的设立,其中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新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即“金砖银行”,丝路基金(Silk Road Fund)。可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亚、中亚、中东、非洲、欧洲以及其他国家的联系,使中国成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科技与军事能力的整体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科技能力、军事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在科技领域,中国重大科技专项进展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战略高技术研究加速推进。例如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探测海洋生物、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科技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行科技惠民以及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中国加大了对“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和“走出去”的力度。实施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加强中俄科技合作,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以科技伙伴计划为重点,积极推动对非洲、东盟、南亚和其他周边地区科技援助合作,完善对外科技合作全球布局。[5]中国科技能力水平的提高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技领域持续研究与创新提供平台和动力。

在军事领域,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军事现代化进程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第一,为实现军事现代化增加投入。在过去15年里,中国军费投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得到增加。按照国际规则,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实现军事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时,适当提升军事力量,是履行国家责任的需求,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更好履行国际责任的需求。当前,中国所拥有的战略预警、战略威慑能力和打击能力等现代化高科技武器装备正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军事能力整体提高的体现。虽然中国军费总量有增加,但中国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军费占经济总量比正在逐年下降。

第二,中国军事保护本国海外利益和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走向世界,中国正在提升保护本国海外利益能力与增强履行国际责任能力。在保护本国海外利益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一是中国在海外投资项目与日俱增,中国企业的足迹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需要政府为这些资产提供保护;二是走出国门的中国公民人数激增,需要政府对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护;三是中国渴望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以激励发展全球能力,国际社会支持中国并希望中国承担起更多的全球责任。[6]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增加军事投入、提升军事力量符合中国履行国家责任、更好保护本国海外利益的需要。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方面,中国经济上主要是通过参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提升,其军事力量也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中国除了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下的“维和”活动,还增加了全球反海盗巡逻、人道主义救援、海上通行安全行动来履行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中国国际声望的提升

中国在经济领域的非凡表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从短期效果上看,中国经济崛起被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国际社会接受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事实,并将中国视为处理全球问题的关键大国,这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7]中国正在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包括利用国际平台开展双边及多边的对话合作;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例如在非洲,中国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扩大融资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住宅、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信、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国向非洲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免除非洲有关国家债务。

从长期发展看,中国将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但不会动摇中国的发展进程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政策正确、基础条件到位并能够保持稳定的投资环境,起初落后的国家都可以发展得很快。[8]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基数较大,增速相应放缓是一种合理和持续性的增长路径。而中国与美国、欧洲和东亚国家存在贸易上的互补性,中国依然存在进一步扩大贸易的可能。中国经济放缓将是有序和渐进的增长,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做出预测:2015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将降至7.1%,2017年降至6.9%。[9]2015年全球经济仍有望实现2.8%的增长,2016~2017年将提高至3.2%。[10]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11]基本完成了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远超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值。随着中国实力的整体提升,其开放性越来越强,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符合欧亚大陆经济利益整合,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将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战略惠及周边,将增加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国,其中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等美国的亚太盟友。尽管中日关系长期僵持,双边出现“政冷经冷”的局面,但日中贸易在日本的对外贸易中仍占较大比重,下文我们将做详细分析。周边国家大多采取经济上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便车,安全上靠美国的“两面下注”政策。以韩国为例,韩国对中国的经济贸易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并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经济依赖。根据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理论,即在非对称依赖中,权力被视为对资源的控制或对结果的潜在影响。韩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进而限制了韩中两国矛盾的升级。韩国和日本同是美国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而韩国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机遇期,分享中国经济提升带来的红利。同时,韩国产业的兴起对日本产生强烈的冲击,抢占日本在美国、欧洲、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市场。尤其在东亚地区,韩国抓住中日“政冷经冷”机遇期,积极拓展中国市场,加速韩中自贸协定谈判,两国金融领域合作逐渐升温。周边国家在中国经济发展红利与本国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大多没有选择同日本“联美抑华”的路线。尽管贸易关系不能代表中国与他国关系的紧密度,但在区域范围内中国经济的增长巩固了自身的影响力,深化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拓展了国家间的合作领域。

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中日关系的新变化

中日关系是双方互为重要的国家关系,也是国际社会国家关系中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超越日本后,中日关系复杂多变,一波三折,中日历史问题、领土争端问题持续升温,两国民族情绪高涨,政治对立导致两国贸易往来持续走低,中日关系从“政冷经热”陷入长期“政冷经冻”的僵持时期。但作为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也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中日关系看似迷雾重重,但从总体走势来看,两国关系呈现“矛盾多于互惠,竞争大于合作”的发展态势。

(一)中日领土争端升级,中日关系持续低迷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之前日强中弱的局势出现逆转,接着出现的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论以及政治右倾化行为步步紧逼,足以证明日本对中国整体实力提升的恐慌与焦虑。同年,中日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持续发酵,日本选择追随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亲美弃华”政策,2012年日本政府上演“购岛”闹剧,中日关系跌回冰点,中日战略互惠名存实亡。

中日政治关系的持续恶化严重影响了中日经济贸易的发展,中日关系进入了寒冬期。受两国政治关系恶化的连带影响,中日经贸关系受到严重的冲击。从2010~2015年中日双边贸易数据来看,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初期,两国经贸往来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但随着日本政治右倾化行为以及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上演“购岛”闹剧开始,中日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日贸易持续下滑,两国关系由“政冷经热”迅速陷入“政冷经冷”的僵持局面。2013年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两国高层往来处于中断的状态。2014年初,安倍在瑞士讲话将中日关系类比同一战前期的英德关系,为原本紧张的中日关系再添隔阂。

在中日贸易额骤降的前提下,至2015年日中连续四年贸易赤字,这是两国有史以来贸易赤字规模最大的一次。由于日本对中国进口的增长,2014年上半年贸易总额有所增加,中国继续位居日本贸易进口排名首位,但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仍在减少,中国连续五年位居日本贸易总额第一,而在2014年降至第二。[12]中日贸易萎缩,2014年看似有所增长,但在中日两国紧张的局势的影响下,2014年1~7月份,日本在华投资同期相比下降45%,成为在华投资下滑最大的国家。[13]从2015年1~10月中日贸易数据看,中日经济依然处于低迷状态。未来如果中日关系继续保持僵持对峙的局面,两国贸易很难回到“购岛”之前的水平。

中日双边贸易(2010~2015年)*该表系笔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资料整理而成。

日本依靠《日美安保条约》的庇护,借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契机,将政治右倾化行为愈演愈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领土争端态度上,日本对华态度强硬,拒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二是在历史问题上,日本频频制造事端,表现消极动向,无视亚洲人民的感情高调参拜靖国神社;三是在军事手段上,日本在应对中国“常态化”的维权巡航执法活动时,刻意突出强烈的军事色彩,同时加速解禁集体自卫权,修改和平宪法制造紧张气氛。2014年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2015年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修订完成,日本为彰显其军事能力,积极配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多次在东海、南海海域举行联合军演,而日本介入南海争端使原本僵持的中日关系更加复杂难解。总之,中日关系长期陷入僵持对峙的状态,不利于缓解两国经贸往来,不利于营造和平发展的地区安全环境。

(二)中日展开竞争新领域

在中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后,中日在区域开发机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1966年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以来,行长均由日本人担当。在亚开行成员当中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亚洲其他国家并未获得亚开行的实质性帮助而摆脱贫困。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历经亚太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实力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2016年1月16日,中国倡导的首个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以下简称“亚投行”),亚投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由来自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的57个国家加入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行列。亚投行是由发展中国家倡议成立并吸收发达国家加入国际金融机构的成功案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日本拒绝加入亚投行并公开提出质疑,认为亚投行尚未设立环境和社会标准或保护措施,不符合亚开行与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现行标准。日本多数官员认为亚投行是对日本控制的亚开行的直接挑战。亚开行行长中尾武彦在公开场合表示,欢迎亚投行的设立并提出与之展开项目合作,但他对于亚投行的未来并不看好。中尾认为,“亚开行资金雄厚,规模更大,历史悠久,能力技术更胜一筹。亚投行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在资金规模和潜在影响力方面与亚开行比肩”。[14]中国倡导下的亚投行将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提高亚洲资本的利用效率,补充亚洲开发银行在亚太地区的投融资与国际援助。同时,推进亚洲地区一体化进程,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进一步改革。尽管两家开发机构在亚洲市场形成了竞争关系,但亚投行与亚开行之间存在互补性,能够共同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中日的经济利益矛盾主要表现在双边贸易严重失衡、西方国家对先进高端技术出口的限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不认可以及在国际重大工程项目的竞标中针对中国采取不正当竞争策略等问题上。以高铁竞争为例,中国具有价格低、成效快的高性价比优势。在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竞标过程中,日方对中国高铁质量进行诋毁,试图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占领地区市场。而中国凭借自身实力向印尼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最终在竞标中胜出。在中国倡议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日本利用同盟关系、外交优势挤压中国在美国、印度等海外市场。中日竞争色彩浓烈,两国正在上演没有硝烟的战争。

(三)中日关系新变化的态势特征

中日是世界经济大国,既存在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等矛盾,也存有合作共赢的基础。中日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合作频繁,民间往来密切。尤其在2006年安倍晋三提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后,两国为实现互惠互利增加高层互动,中日关系一度经历“破冰”“融冰”“迎春”“暖春”的过程,至2009年鸠山由纪夫执政初期两国仍在积极开展“战略互惠”。然而在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急转直下。其中,日本以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为契机,以“购岛”闹剧为转折点,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大肆宣扬“中国威胁”挑衅中国底线,趁机发展日本军事能力加速中日矛盾升级,导致中日“战略互惠”名存实亡。而在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后,日本国内面对“失去的20年”民族主义情绪上升。面对日本的挑衅行为中国民族情绪高涨,中国政府坚定维护主权领土的立场,表现出空前的战略自信。中日关系进入长期僵持对峙阶段,明显呈现出矛盾多于互惠,竞争大于合作的特征。

中日两国矛盾凸显,竞争激烈,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地缘环境无法回避。两国除了传统的贸易往来,仍存在着诸多共同利益与合作领域,例如地区安全、能源合作、环境治理、民间交流等领域。而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中日关系仍将表现出矛盾多于互惠、竞争大于合作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国际形势的压力下,日本将继续选择“联美弃华”。日本需要美国为其提供军事安全保障,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日本政策做出重新调整,强调日本发挥亚太战略“基石”作用牵制中国。二是日本为了实现“正常国家”的战略目标,仍将积极配合美国战略部署选择“联美抑华”。日本与美国拥有共同战略目标,即遏制中国崛起,护持各自地位。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已经解禁集体自卫权,正在朝着实现“正常国家”的方向努力。日本为实现战略目标仍将继续选择“联美抑华”的对外政策,甘愿做美国亚太战略的“马前卒”。第三,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坚定。针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的挑衅行为,中国采取了对日本严重交涉、向联合国提交反对照会等举措;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以立法方式明确规定钓鱼岛归属中国;通过对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保持巡逻、管理的常态化。另外,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涵盖了钓鱼岛区域。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国不会动摇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基于以上理由做出判断,中日关系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仍将表现出矛盾多于互惠、竞争大于合作的特征。

三、应对中日关系新变化中国应秉持的理念

当前,中日竞争激烈,军事上东海对峙已成常态,政治上长期僵持,经贸往来持续走低,甚至频频遭遇恶性竞争。僵持的中日关系不利于地区长治久安,不利于中国和平发展。而“中日矛盾的深层症结就在于没有战略合作的共识和目标,从而导致双方缺乏政治互信和在战略上相互猜疑”。[15]为实现和平崛起创造稳定的区域环境,中国需要破解僵持关系困局,因此,处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超越日本后带来中日关系的新变化我们应秉持以下理念。

(一)继续贯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发展理念

中国经济总量排名超过日本已成事实,但中国是经济大国并非经济强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落后于日本,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选择通过以非传统方式和平崛起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尝试,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调整自身战略,影响周边地区形势变化的节奏。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并不代表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强国,我们不应因排名超过日本而庆幸。中国需要理性客观面对崛起的现实,承认中国与世界一流强国的现实差距,尤其是在军事、科学技术等领域。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大国崛起的标志,经济崛起是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的基础,因此,发展依然是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为了避免重蹈20世纪末日本经济崛起引发美日关系“漂流”的覆辙,中国应继续贯彻“韬光养晦”的发展理念,在“有所作为”的同时谨记“韬光养晦”。从这一层面上我们应充分发挥对外宣传导向,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通过不间断的意识灌输弱化“中国威胁”的声音,拉长规避矛盾的战线,赢取更多的战略发展时间和空间。

(二) 转变思维模式,增强机遇意识,灵活处理中日关系

日本是一个惯于随强者为伍的国家,虽是经济强国却丧失了振翅的羽翼,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的保护。而中日历史积怨、民族情绪延续至今,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滋生了日本的战略焦虑情绪,日本急需强化日美同盟关系,遏制中国崛起的势头。同时,日本也是善于抓住机遇的国家,抓住美国全球战略东移的机会调整对华政策,不惜牺牲中日战略互惠,激化中日矛盾,引发东海主权领土争端,其目的是借助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其“正常国家”的愿望。日本试图借中美博弈之际,利用自身的地缘战略优势来实现美日同盟关系的转型。从对日本的认识上看,我们以往对日本的认知大多仍停留在纠缠的中日关系,而忽视了借鉴日本抓住机遇调整对外政策具备的洞察力与实施力。因此,中国应灵活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特别是与日本的关系,抓住战略机遇期,提升对势态的敏感度,实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三)认清局势,利用美日同盟困境间隙加速自身发展

美国对日政策是影响中日关系起伏的关键因素,也是中美两国在亚太权力地位争夺的折射。日本过于接近中国而排斥美国和过于强调日美同盟而敌视中国都是不现实的。今后,中日关系既不应唱高调而期望过高,也不因摩擦而失去理性,要正视有竞争也有合作才是两国关系的新模式。[16]中美关系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重点。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正在经历守成大国的种种阻挠,依据权力转移理论,中美作为崛起国与霸权国有可能陷入“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修昔底德陷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已大为降低,但守成大国为护持其主导地位、降低战略成本,正在上演选择集结亚太盟友遏制中国崛起,对亚太权力的平稳再分配及权力转移设置障碍。奥巴马政府强化美日同盟,为护持其领导地位进行战略布局,重新定位日本的区域安全角色,联日抑华以满足美国推行“再平衡”战略的需求。虽然中日矛盾升级一度令地区安全局势紧张,但美国介入中日冲突的可能性有待考量,中美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低。中国应利用美日同盟“被卷入”的困境心态,加紧实施自身发展,待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中日关系困局将不攻自破。

总之,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已成事实,但这并非引发中日矛盾、分歧和竞争的根本原因。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布局下,中日关系是中美关系的折射,而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仍然存在大量合作、互惠与共赢的空间。因此,我们要理性客观认识当前中日关系“矛盾多于互惠,竞争大于合作”的特征,秉持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理念破解中日关系难题,使中日关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EB/OL].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Display=default.

[2]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储备规模[EB/OL].http://www.safe.gov.cn/wps/portal/!ut/p/c5/hc2x.

[3]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EB/OL].http://data.worldbank.org/country/china.

[4]新华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63.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大科学计划年度报告2014[EB/OL].http://www.most.gov.cn/ndbg/2014nd -bg/.

[6]Oriana Skylar Mastro,“China’s Military Is about to Go Global”,The Nationa Interest,December 18, 2014[EB/OL].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hinas-military-about-go-global-11882.

[7]Kenneth Lieberthal,“Is China Catching Up with the US?”,Brookings Institution, August 2010,p13[EB/OL].http://www.brookings.edu/~/media/research/files/articles/2010/10/08%20 china % 20development%20lieberthal/08_china_development_lieberthal.pdf.

[8]Dwight H. Perkins,“China’s Growth Slowdown and Its Implication”,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Analysis Brief,November 4,2013[EB/OL].http://www.nbr.org/publications/analysis/pdf/brief/110413_Perkins_ChinaSlow -down.pdf.

[9]Economy and region specific forecasts and data[EB/OL].http://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global-economic-prospects/data?region=EAP.

[10]A World Bank GroupFlagship Report, “GlobalEconomicProspectsGlobal Economyin Transition”,June2015, pxiii[EB/OL].http://www.worldbank.org/content/dam/Worldbank/GEP/GEP2015b/Global-Economic-Prospects-June-2015-Global-economy-in-transition.pdf.

[11]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国2015年经济运行情况[EB/OL].http://www.tjcn.org/jjfx/201601/29765.html.

[12]Japan Ec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 Survey:Analysis of Japan-China Trad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4”,August 22,2014[EB/OL].http://www.jetro.go.jp/en/news/releases/20140822008-news.

[13]Aileen Wang and Koh Gui Qing,“China January -July FDI falls for first time in 17 months”,August 18,2014[EB/OL].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4/08/18/us-china-economy-fdi-idUSKBN0GI08O20140818.

[14]金融时报.亚开行行长:亚投行象征意义更大[EB/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 001061639.

[15]黄凤志,逄爱成.德法和解历史对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借鉴与思考[J].东北亚论坛,2010,(5).

[16]廉德瑰.“竞合”模式是常态[N].解放日报,2011-9-1.

〔责任编辑:左安嵩〕

The New Changes of China-Japan Relations after China’s GDP Surpassed Japan

WU Xi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130012, Jilin, 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has brought about the obvious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 Especially, to 2010 China’s GDP ranking beyond Japan has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thus the two countries hav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economic strength. Since then, the right-wing forces gain ground again depending on the security protection of Japan-US alliance and the inspiration of the eastward shift of the American global strategic pivot, which in consequence brings about the rapid rise of Sino-Japanese historical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high nationalist moods in the two countries. By now, the Sino-Japan relations have fallen into a long-term predicament of confrontation, changing from “cool politics, hot economy” to “cool politics, frozen politics”. 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future tre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presents a new change of more contradiction and competition than mutual benefit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rapid increas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it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re the direct forces that cause Japan’s strategic anxiety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y analyzing the new features of Sino-Japan rela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in dealing with Japan, so that more effective strategic time and space can be won for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China’s economic growth; China-Japan relations; contradiction; competition; new Features; concepts to be upheld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6)02-0025-07

作者简介:武星(1981- ),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通化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440020031357)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矛盾竞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