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反思*

2016-03-18 07:05刘晓英文庭孝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13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6年1期
关键词:信息量海量智能化

●刘晓英 文庭孝 (中南大学 湖南长沙 410013)



社会信息化反思*

●刘晓英文庭孝(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13)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趋势和基本特征,社会信息化带来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取代学习、手机取代交流、电视取代书本、浏览取代思考、智能自动取代手动已成为社会信息化追求的目标和普遍大众生活的常态。参考文献6。

[关键词]信息技术社会信息化海量信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趋势和基本特征,社会信息化带来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方面社会信息化带来的键盘加鼠标或按钮加触摸屏式的智能化方式大大拓展了我们获取信息的范围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另一方面社会信息化产生的海量信息让我们疲于应对,无所适从。

在社会信息化光鲜的外衣之下,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变革正在悄然进行,少数技术精英和商业精英的大脑正在高速进化,他们利用科技之剑和信息之剑,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慢慢挥斩芸芸大众的智慧之根,使之弱智化,从而达到控制社会大多数的目的。而大多数人正乐在其中,尽情地享受着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的“好处”。这一社会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社会信息化将把人类社会引向何方?我们该如何有效控制社会信息化之剑?

1微量纸本变为海量信息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进步,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所拥有的知识信息量正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海量知识信息中,纸质知识信息量仅为240TB,而胶片知识信息量有427 216TB,磁介质知识信息量有1 693 000TB,电子邮件知识信息量有11 285TB,UseNet知识信息量有73TB,Web网页知识信息量有21TB,广播知识信息量有788TB,电视知识信息量有14 150TB,电话知识信息量有576 000TB,纸介质知识信息量仅为磁介质的0.00014%[1]。

知识信息量的这种高速增长和极差结构无疑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过去的微量纸本知识已经变成了海量数字信息,“信息过载”、“知识爆炸”正在困扰着人类,我们正迷失在知识信息的海洋里无所适从。正如奈斯比特所言“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渴求知识”、“信息泛滥比没有信息更可怕”。海量知识信息的存储不再是时间和空间问题,而是数量和效率问题,是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问题。另一方面,知识信息量的高速增长与人们特定的知识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海量知识信息的高效组织和检索是信息处理中的最大难题,物理空间与符号空间的映射矛盾演变为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映射矛盾。如果说在微量纸本时代,我们可以用文化素质(由受教育程度来反映,其中知识量和知识结构是基础,知识量和知识结构由阅读时间、阅读量和阅读范围直接决定)和学习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最为重要)来反映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话,那么在海量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无疑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其中信息获取、信息检索和信息评价能力是核心,因为“知识的一半是知道哪里有需要的和有用的知识”。在海量的知识信息面前,我们用于知识信息吸收、理解、消化和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正在减少,而用于知识信息采集、获取、检索和鉴别的时间与精力正在与日增长。真正有用的知识信息正在被广泛稀释,有用知识信息的获取成本正在急剧上升。“信息泛滥”和“知识饥渴”已成为现实,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信息化带给我们的悲哀。

2快速浏览取代掩卷沉思

在信息时代,我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观看视频、即时通信、互动聊天、玩电子游戏和从事网上购物等,人的大脑整天受到各类海量视频信息的高度刺激,感官逐渐丧失敏感,变得麻木和疲倦,来不及思考。我们正在由信息烹饪时代进入信息快餐时代,深度阅读和积极思考所带来的思维快感和内心陶醉已经被肤浅阅读和快速浏览所取代,在鼠标加键盘的操作中我们只剩下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因为深度阅读和积极思考是一种注重知识信息的眼光、视野、思维、思想和精髓的深层次阅读方式。而肤浅阅读和快速浏览是一种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追求短暂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不需要思考、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假如说深度阅读和积极思考曾经是一场饕餮的思想盛宴,它在知识信息贫乏和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的话,那么肤浅阅读和快速浏览就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兴奋猎奇和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正如盖瑞·斯莫尔和吉吉·沃根所言[2]:不断翻新的网页使我们陷入持续性的局部注意力状态。有人把大脑的这种状态描述为不断忙碌,追踪一切,但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任何事情。注意力连续地被分散令我们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人们不再有时间进行反省、思考或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注意力的这种无法持久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价值越来越短暂,美国学者斯各特·拉什在《信息批》一书中指出:一本论说性的书的价值能延续20多年;报纸上消息的价值只有一天,一天之后我们就把它丢进垃圾桶;更极端的是,国际贸易商讯和网络信息有时只有区区20秒左右的有效期(价值)。在信息化时代,这种“短命”的信息每天正在排山倒海地吞噬我们的时间、生命和注意力。没有价值的信息就是垃圾,甚至比垃圾更糟糕。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崇尚“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种掩卷沉思一朝顿悟的狂喜让我们的内心更充实、思想更深隧。而社会信息化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放下了书本,时时面对屏幕,处处紧握手机,唯恐错过最精彩的瞬间,谁也无法平静地关闭电脑、电视和电话,静下心来安享阅读带来的片刻愉悦,取而代之的是鼠标加键盘式的搜索、浏览、拷贝和粘贴。在滚动的视频中,我们得到的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发布的片断信息,我们发出的也是来不及深思的信息片断。长此以往,我们的大脑就会萎缩,思想变得肤浅,被泛滥的信息牵着鼻子四处漫游。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就像吸食鸦片成瘾一样,被“电脑综合症”和“网络综合症”缠绕,社会信息化正在箝制芸芸大众的思想,腐蚀人们的心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否则,我们最终会发现,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最锋利的信息化之剑刺穿了我们的灵魂之盾,我们就像一尊坐在屏幕前只会操纵鼠标和键盘、死死盯着屏幕的木偶。

伴随计算机和网络使用量剧增的是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的下降以及不均衡,我国尤其突出。据调查,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 64 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为 55 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 50 本的计划。而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成为世界上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和民族之一。另据美国皮尤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调查数据表明:过去一年,美国16岁以上人群人均阅读17本(包括电子书)。我国2011年的统计数据是人均4.35本传统纸质书,1.42本电子书,即人均5.77本(包括电子书),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 400 万字,如果每本书是 10 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为 40 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 5 本。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在信息化时代,尽管世界各国人均图书阅读量都在减少,但我国尤为显著[3]。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失在闪闪发光的屏幕中,成为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奴隶”。

3被动接收多于主动获取

客观信息和自然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而主观信息和社会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几千年以来,如何快速有效地捕捉和获取信息是我们的梦想。人类一直在苦苦追寻并发明了一系列延长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先进工具和技术手段,五次信息革命(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报、电话和电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记录了人类追求信息解放的历史演变轨迹。然而,正是这些先进工具和技术手段在慢慢地改变我们传递、获取、接收和理解信息的方式。面对急剧膨胀的海量信息地狂轰乱炸,我们感觉有点无助,心力交瘁。为什么突然有了这么多信息我们却仍然困惑和迷失,我们需要的信息在哪里,哪些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在信息贫乏的时代里,我们感觉孤独无助,期盼得到来自远方的声音,信息多么珍贵!我们会不遗余力地主动去打探、去获取并慢慢咀嚼、消化、吸收、思考,然后珍藏。在信息富余的现代信息社会,我们只要打开电脑、电视、手机等任何信息终端,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你来不及反应和反馈,更不要说咀嚼、消化、吸收和思考,整个大脑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滤筛,快速、被动地接收并过滤信息。我们获取信息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并没有随着信息数量的高速增长而成正比例上升,相反,海量信息却带来了注意力的分散和贫乏。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信息被高度图像化和多媒体化,并且对你反复轰炸,而我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正在被丰富的视觉感官冲淡。由于计算机和网络传递信息的多媒体化和快速高效功能,由电子图像主导的“影像时代”和“读图时代”已经来临。数字技术所导致的三维图像,一方面生动具体,强化了图像认知能力,吸引了注意力。而另一方面如法国学者R·舍普在在《技术帝国》一书中所言[4]:图像技术带来的首先是直接性占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就是拒绝抽象和中介。重要的被关注的是具体和图像,而从这个充斥着图像的世界上消失的是想象。关上电脑、电视、手机,一切又都消失在远方,我们两手空空,内心也空空。浮躁的信息世界哪里还能容下平静的书桌。

社会信息化带来了便利,更多的人不愿意自己动手,主动出击,劳动获取,而宁愿被动接收,不劳而获。纷繁复杂的信息结构,反复跳转的信息链接,过度序化的信息组织,感觉一切都自然而然,无需我们过多思考,信息世界似乎就应该这样。大家都在被动适应,而不会主动改变。更多的人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接收者和利用者,只有极少数人从事有用信息的生产、加工和提供。这种信息获取方式最终会使我们大多数人像被少数技术精英(技术优势)和商业精英(商业利益)攥住线的风筝,难以挣脱。由他们来决定我们信息获取的方式、获取什么、获取多少、如何获取。这正应了经济学里的一句名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4智能自动代替手动完成

信息技术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而且改变着我们的感觉、行为以及大脑发挥功能的方式。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基本趋势是智能化和自动化,人的干预越少表明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越高。智能化是指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针对特定领域的综合应用,如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系统、智能化设计、图书馆智能化、办公室智能化等。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

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系列智能产品,如“傻瓜式产品”、“傻瓜式操作”、“一键安装系统”、“全自动系统”、“无人控制区”、“全智能机器人”、“智能图书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自助图书馆”,等等。这些智能化和自动化傻瓜产品不仅能代替人做各种体力劳动,而且能根据人的需要在各种条件下自动做出必要的反应。一方面体现了设计者们的大智慧和高智商,而另一方面却反映了使用者们的弱智化和低智商。因为每一种先进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傻瓜产品在提升人的一些认知能力的同时,也损害了人的其他一些认知能力。比如说阅读,过去我们喜欢翻动书页时发出的美妙声音,使我们的内心得到安宁。而电子书却可以自动翻页、任意搜索,催促你向前。我们过去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而今写阅读笔记成了一种奢侈。正如范尼姆韦根所说[5]:如果我们继续通过书籍和言语来获取新信息,可以从中受益。纸和笔已经使我们丧失了许多,而今我们连纸和笔都不愿意用了。又比如说借阅,过去我们喜欢在书堆里寻找和发现书籍的喜悦,使我们感觉富足和充实。而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可以准确指示任何一本书的收藏之所,无线射频技术(RFID)甚至直接可将任何一本书的藏所呈现在我们眼前,搜索引擎可以可视化展示知识网络,使你在需要的信息之间自由跳转。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不仅能辅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如科学计算、实验控制、数据处理、知识发现),还能替代我们从事文学和艺术创作。只要开发出相应的写作软件、绘画软件、书法软件,输入不同文学家、艺术家的风格,在选定设定的主题和风格后,点击鼠标和敲击键盘即可完成需要的任何作品。这种超视觉、超感官的艺术作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如科幻电影和动画片中的特技效果。我们人类引以为豪的创造、创作和创新,我们积累了数十年才会拥有的灵感,轻敲鼠标和键盘就可瞬间实现。也许有一天,人类会成为一切创造性劳动的旁观者。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悲哀,令人五味杂陈。

社会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一方面使部分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具有高智商,但同时又使另一部分人变得越来越笨,日趋弱智化;一方面我们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的越来越多,但随之失去的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我们一直最珍视的东西[6]。例如,亲身参与的乐趣,手动完成的体验,解决问题的思考,创造收获的智慧,都被智能化和自动化产品无情的替代了,你已经变成了一个旁观者,可能成为技术精英和设计者们的玩偶。更可怕的是,你还无知,正在高度赞叹着技术精英和设计者们的高明,欣然享受着智能产品带来的“悠闲”和“乐趣”,却不知这是一个技术陷阱和信息紧箍咒。

数字网络信息时代,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变化,网络取代学习、手机取代交流、电视取代书本、浏览取代思考、智能自动取代手动已成为社会信息化追求的目标和普遍大众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学校、办公室、课堂、会议、车站、家庭等场所获得的信息日渐增多,但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和掩卷的思考正在减少,结果是,我们正日益落入少数技术精英设计的信息化陷阱,成为社会信息化的俘虏,少数精英的智能化和普通大众的弱智化正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两极且不断强化。我们该如何破解这一魔咒,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文庭孝,刘晓英.科学知识增长及其评价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4):12-18.

[2][4][5][6]肖峰.“技术性大脑疲倦”及其他[J].社会学家茶座,2011(3):112-118.

[3]叶翠,文庭孝,刘灿姣.中美全民阅读比较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3):35-41.

(刘平编发)

Reflection of Social Informatizaion

Liu Xiaoying Wen Tingxiao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3, China)

Abstract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the general trend and basic feature of the world. Social informatization brings automatization, digitalization, networkization and intellectualization to us, and has radically changed the pattern of our working, learning, living, thinking and behavior. Network has replaced learning, mobile phone has taken over communicating, TV has displaced books, browsing has substituted thinking,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automatization have permuted DIY. 6 refs.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informatization. Massive information.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刘晓英,副研究馆员;文庭孝,博士,现在中南大学图书馆工作。

[中图法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16)01-0091-04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的数字资源融合及其服务研究(13YBA347)”研究成果之一。

【思辩·感悟】

猜你喜欢
信息量海量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重磅!广东省发文,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加大住房供应……信息量巨大!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基于信息理论的交通信息量度量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
如何增加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的信息量
一种海量卫星导航轨迹点地图匹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