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18 23:19王波1王晓峰2
高师理科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时基础

王波1,王晓峰2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波1,王晓峰2

(1.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与就业处,河南 三门峡 472000;2. 河南科技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因生源类别、区位因素等引起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以及教学模式传统化等方面的问题,结合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无缝衔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类教学;项目驱动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1],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以及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深入,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始普及化并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由于各高校生源的差异,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挑战.为此,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招生为例,2015年学校共招收全日制大专学生6 000人,其中5 200人来自普通高中,占86.7%;800人来自中职类学校,占13.3%. 从生源地域来看,有500人来自青海、新疆、宁夏、贵州、甘肃、四川等西部地区. 尽管目前各高中、中职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高中、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教育目标的差异,致使中职类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普高类学生,再加上地域差异,生源所在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致使一部分新生入校前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能力,部分新生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而还有部分新生由于家庭条件、入学前所在学校条件等原因,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没有接受过任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更谈不上熟练掌握了[2].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让所有类型的新生适应统一的教学进度,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为感觉教的内容太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另一部分学生会感觉计算机太深奥,因为掌握不了所讲内容而失去学习兴趣,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2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

现阶段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科类安排,普遍采取“2+1”教学模式[3],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第3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在教学计划制订上,就要充分考虑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的特点,在课程、课时安排上要做调整.计算机基础课时为4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0学时,实践课时26学时.在内容上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文稿排版、数据分析与处理、制作演示文稿、多媒体技术与信息安全及职业进阶等8大块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教学内容重点较多,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就需要广泛涉猎.同时又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学时数较少,任课教师不得不选择性地开展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3教学模式传统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要求实践性较强的技术性课程[4]. 目前,课程大多安排是每周 2 个理论学时,2 个实践学时.理论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一边讲一边演示;实践学时主要在机房进行,以学生练习为主[5].这种教学模式导致理论教学讲解速度过快,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困难. 另外,计算机基础课还受到实践课条件限制,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安排较分散,理论课所讲内容,到上实践课时大部分已遗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上处于被动的局面,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2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建议

2.1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教学

针对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学生入校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对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分类组班,并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需求. 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过教学改革,学生最终以参加全国计算机考试为考核手段,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最终以参加考试为依据.而现实是,新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已拥有计算机证书,如护理3,4班共90名学生中已通过计算机考试并取得计算机证书的学生有10名,超过了10%的比例. 在组织教学时,根据考核成绩先行分类,已通过考试并取得计算机证书的学生可以免学、免考,学校层面开设计算机公选课,针对这部分学生强化计算机教学. 没有通过计算机考核的学生中,根据考核成绩可按专业把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分开组班上课,通过分级、选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具体操作上,以专业为单位,依据入学时开展的计算机基础考核成绩,将本专业所有学生分别编入快慢班,2个班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针对免考学生,学校安排足够多的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计算机相关课程作为公选课,供学生自主选择. 学院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程度不同,诸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电子商务、会计、财务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对计算机要求及依赖程度较高,这些专业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做充分考虑,在教学内容上要满足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学时分配上要有充足的时间保障,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7].

2.2采用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以让学生掌握每步操作对应的知识点为主[8],缺乏系统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学生来说,需要背书式学习,而不是通过实践快速掌握并举一反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 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在组织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广泛采用项目驱动法. 具体操作是,将整个计算机基础知识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是采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案例[9].例如:在教授网络技术应用时,可以设置组建办公局域网项目,通过这个项目,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网络技术.从任务目标(向学生明确所要掌握的知识或能力)、任务分析(了解有什么样的要求,需要执行什么样的操作)、任务实施(每一步操行是如何执行的)、必备知识(针对每一个操作还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任务拓展(让学生学会更深层次的操作)、任务总结和实践训练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充分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的动力[10].

2.3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无缝衔接

计算机课程实践性较强,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践[11]. 因此,要改变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实践课在机房的上课模式,建议计算机课程一律放在机房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机房安装多媒体投影仪,实现师生共同操作,方便学生现场操作,实地体会,更好地掌握知识.为方便上课,可以在计算机机房安装上课软件,教师现场演示,学生观看结束后直接进行操作,提高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快速掌握相关知识[12]. 这种衔接,避免学生在理论课上一味地观看教师操作,死记硬背每一步操作,而是通过具体动手实践,快速掌握操作步骤.

3 结语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出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参考.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也将发生变化,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广大计算机教育者不断探索.

[1] 马亮.论基于Flash动画技术的交互性动画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8):5069-5070

[2] 代小红,王光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 322-325

[3] 李晓.“2+1”培养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J].考试周刊,2011(22):17-18

[4] 赵晓敏.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9-20

[5] 余志刚.探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展望,2015(21):186

[6] 张利红,卓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34): 103-104

[7] 孙卉林,杨波.高职教学改革中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探讨[J].四川建材,2012,38(1):244

[8] 刘红梅,高倩,王官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5):93-96

[9] 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2):54-57

[10] 俗堪宇.自助学习的指导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2):76-78

[11] 韦凝芳,王海熔.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8):221

[12] 赵江声,廖明宏.软件学院“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42-4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non-computer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 Sanmenxia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WANG Bo1,WANG Xiao-feng 2

(1. Office of Admission and Employment,Sanmenxia Polytechnic College,Sanmenxia 472000,China; 2.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China)

Taking Sanmenxia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the current statu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basis about computer class in non-computer major have been studied.And questions about the different students′ computer level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category,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less hours arrangements of teaching contents,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lso have been analyzed.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such as,implementation of individualized and classified teaching model,using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strength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and achieving seamless of theory and practical lessons a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applied characteristics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 College,which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level in non-computer major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learning computer.

non-computer major;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classification teaching;project driven

TP301∶G642.0

A

2015-11-12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2015-JKGHYB-0643)

王波(1980-),男,河南内乡人,讲师,硕士,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E-mail:jdxwangbo@163.com

10.3969/j.issn.1007-9831.2016.03.020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学时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整式”基础巩固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