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2016-03-21 10:08周晨蕊孙众
中国远程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电子书包影响因素满意度

周晨蕊++孙众

【摘 要】

电子书包发展已十余年,但对使用满意度的研究为数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网络对我国某省市使用电子书包的71所小学的5,788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建立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可作为预测因子积极影响电子书包满意度,而自我效能感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学生个人背景信息中,性别差异对电子书包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影响,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的不同显著影响电子书包满意度水平。最后,从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技术角度对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技术接受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2—0017—10

一、引言

近年来,个人数字终端设备逐渐进入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电子书包作为更新传统教材形式的重要工具,凭借其特有的个性化、移动性、按需服务等优势,使“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互动学习”等新学习理念成为现实。全球权威机构新媒体联盟(NMC)发布《地平线报告》(Horizon),连续两年(2010-2011年)将电子书列为近2-3年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1]。电子书包逐渐走进促进教育信息化、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研究进程当中。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概念、优缺点的辨证分析;技术规范的设计与研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课堂实施可行性、实施策略、需求等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 [2]。已有研究侧重于从概念层面、实用层面及物理层面探讨电子书包,较少关注电子书包在使用过程中的输出效果评价,使用效果验证的新视角成为电子书包未来研究趋势之一。信息系统研究表明,用户满意度是评估系统应用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3],满意度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4],缺乏满意度成为使用者成功采纳信息系统的障碍。因此,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将从一个新的角度为电子书包发挥学习效果做出贡献。

国内学者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探讨较少,较具代表性的是江丰光等人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混合式研究方法深入电子书包一线实验学校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对电子书包的现有功能系统比较满意,不同学科的教师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所不同[5],为未来电子书包系统设计提供了指导和启示。如今,电子书包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已陆续开展实际教学应用实验,学生是电子书包的直接使用者,是影响电子书包试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研究教师对该项技术的满意度外,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测评必不可少。研究表明,使用电子书包有如下几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学生角度包括学生态度、行为意向、计算机技能等;教师角度包括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对电子课本需求性的认可度、能否提高学习效率等;电子书包本身角度包括学习资源、功能需求、内容编排等[6]。那么,这几类维度下的某些因素是否影响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如果有,又将存在着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即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二、满意度相关研究

学习者对学习经历的满意度越高,其持续学习的能力越强[7]。满意度作为影响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是探究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效果的一个研究点。由于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千变万化,因此大多数研究都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综合考虑多种相关理论,提出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进而确定假设,开展实证研究。研究过程中,从变量确定、提出假设、问卷设计、数据采样与分析到提出结论都相当严谨细致,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得出精确研究结论[8]。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参考和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和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者为在线学习定义过多个重要变量,其中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和期望确认模型(Expectation and Confirmation Model)对理解在线学习有一定贡献,这些模型聚焦于信息技术,模型中的决定性因素被用来作为预测信息系统满意度的变量。Davis在技术接受模型中提出将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两大核心因素作为影响行为意向的重要变量,用于预测和衡量使用者接受信息技术的趋势,被众多学者证实与学习者满意度存在一定联 系[9-11]。此外,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项因子决定使用态度,使用态度通过影响行为意向进一步决定学习者采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个人信念和行为。Sun等人将学习态度作为学习者维度下的一个重要因子,对在线学习的学习满意度进行预测,发现积极的态度将导致学习者对学习系统更高的满意度和有效性感知,并增加成功的学习体验[12]。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对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的态度是影响学习系统满意度的因素[13][14]。除了技术接受模型所涉及的变量,Bhattacherjee针对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提出的期望确认模型,被相关研究证实能够作为理论基础预测信息技术的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向[15][16]。模型中的“期望确认度”因子基于期望确认度理论,表明用户实际使用某信息系统后的感知效用与期望符合的程度,与最终满意度呈正相关,并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可作为预测信息系统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研究。教育研究领域对该因素进行满意度研究的为数较少,Liaw在预测学生使用Blackboard系统的满意度、行为意向和感知有效性的关系中发现,对学习系统的感知有效性与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这里的“感知有效性”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系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动机和学习表现的期望[17]。

除了以上模型中涉及的变量外,环境特征和学习者特征中的重要因素对系统发挥学习效果同样具有关键作用[18][19]。环境特征,如同步或异步互动学习环境,能够创造一种高层次的交流氛围,学习者与教师或学习者之间通过有效的信息分享对学习环境进行认知和评价。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影响学习者的行为与表现。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是学习表现的有效预测变量,积极的互动交流氛围将带来更高的学习满意度。当学习者认为学习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师生及生生互动环境时,学习过程的满意度会得到加强[20]。学习者特征,如自我效能感等,能够通过学习者的自我认知影响对学习系统的满意度和有用性评价。自我效能感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作用于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相关研究表明,增加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和持久性,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业表现和效果期 望[21][22]。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假设模型来验证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如图1)。模型包含六项自变量,即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满意度作为因变量。上述相关研究已表明该六项自变量可作为预测学习系统满意度的影响因子,那么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是否依然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需要进一步加以证实。除此之外,本文还加入了学生个人背景信息作为协变量,如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等,并探究这些变量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作用。研究问题如下:

1.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六项变量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关系是什么?

2. 学生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差异是否会影响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水平?

图1 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三、研究假设

TAM的理论框架可用于预测在线学习满意度,研究表明其中的变量对学习者满意度有显著影 响[23][24]。Joo等人在对网络大学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学习者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因子,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对学习满意度有直接积极影响[25]。Lee证实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网络课堂的满意度有积极显著影响[26]。Cao等人在对网络社交媒体的教学效果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有积极显著影响,能导致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的增加[27]。因此,研究假设1、2如下:

H1:感知有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H2:感知易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学习者的态度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态度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系统的接纳程度,并影响对学习满意度的感知与评价。满意度作为对学习工具接受度的一种体现,在计算机辅助学习研究中常用来衡量学习者的态度[28]。Hannafin和Cole指出态度影响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学习有积极的态度会增加成功的几率[29]。Sun等人认为,学习者态度对在线学习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并将态度作为影响学习满意度的重要因子[30]。因此,研究假设3如下:

H3: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感知有效性表现为学习者认为学习系统能够实现预期学习目的的效力,例如学习系统中学习资源是否简单易懂便会影响学生对该系统的有效性感知。Keller的研究表明,学习满意度与学习者对学习效果的直觉和感受直接相关,并将学习成效作为学习满意度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31]。Hui等人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发现,感知有效性与学习满意度呈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研究假设4如下:

H4:感知有效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学习者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便能够以较高的自信力完成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对学习过程的满意性评价。增加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最终导致对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期待的提升[32]。Wu等人对混合在线学习环境中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表明,计算机自我效能是学习满意度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通过积极影响表现期望来间接影响学习满意度[33]。Liaw和Huang对有在线学习经历的1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满意度有积极显著影响[34]。因此,研究假设5如下:

H5:自我效能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依据Moore的研究,学习活动过程有三种类型的互动,分别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习资源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35]。以学习系统为中介,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之间的互动越频繁,学习满意度越高[36]。Kang和Im的研究表明,通过在线学习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预测学习满意度,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成就有显著相关关系[37]。Liaw和Huang将互动学习环境作为因子,预测在线学习环境中对学习者的自我调节作用,发现互动学习环境对自我调节和感知满意度均有积极显著影响[38]。因此,研究假设6如下:

H6:互动学习活动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我国某省市71所使用电子书包的小学,通过网络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于2013年11月4日发布在问卷网上,数据收集于2014年1月8日。共回收问卷7,90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的5,788份问卷用于数据分析。5,788位研究对象中,男生2,983人(51.54%),女生2,805人(48.46%)。学生分布于一至六年级,低年级(一至三年级)共1,519人(26.24%),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共4,269人(73.76%)。另外,研究对象个人基本资料还包括电子书包的学习背景信息,如在“电子书包课堂使用频率”中,几乎每次课都用的有3,537人(61.11%),几节课用一次的有1,870人(32.31%),一学期偶尔用一两次的有381人(6.58%);在“家长对自己学习的重视程度”中,非常或比较重视的共有5,571人(96.25%),一般、不太重视或从来不管的共有271人(3.75%)。

(二)测量工具

通过网络问卷收集研究数据,网络问卷主要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等)和七项测量变量,分别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互动学习活动以及满意度。为了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所有测量项目均基于已有文献,并做了适当调整以符合电子书包主题的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的认知程度。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两项变量参考Davis在1993年编制的用于衡量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度的“Perceived Usefulness of Electronic Mail”和“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Electronic Mail”量表[39],将量表中的技术关键词“electronic mail”改为“电子书包”。感知有用性主要测量学生认为使用电子书包对学习业绩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主要测量学生认为电子书包容易使用的程度。使用态度变量参考Moon和Kim在2001年将TAM进行拓展并预测用户对万维网(World Wide Web)接受度研究中的“Attitude toward Using”量表[40],将量表中的技术关键词“WWW”改为“电子书包”,主要测量学生使用电子书包的积极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和满意度三项变量分别借鉴Liaw在2008年预测学生对Blackboard系统的满意度、行为意向和感知有效性三者的影响因素时制定的“E-learning Effectiveness”“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和“Perceived Satisfaction”三项量表[41],将量表中的技术关键词“e-learning”改为“电子书包”,感知有效性主要测量学生认为电子书包对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程度,互动学习活动主要测量学生借助电子书包与同学和老师发生的互动学习过程,满意度主要测量学生对电子书包提供的知识内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满足程度。自我效能感变量参考Morgen和Jinks在1999年编制的儿童学习自我效能量表(MJSES)[42],主要测量学生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如“当我努力时,我会取得好成绩”“我能回答其他同学不知道的问题”等。问卷选项采用5级里克特量表,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三)数据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首先,使用因子分析法来提取能代表问卷中测量变量的因子,并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7的题项,以提高研究数据的信效度。其次,对因子分析后的测量变量进行信效度检验,使用Cronbach's ɑ系数、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以及平均萃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三项指标进行验证。再次,使用Pe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再其次,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来预测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六项自变量对满意度因变量的影响作用。最后,运用T检验和ANOVA分析法来检验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以及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四项协变量对满意度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五、研究结果

(一)因子分析

对七项测量变量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7的题项,减少可能重复的题目(见表1)。感知有用性变量提取出一个公因子(PU),包含5道题项;感知易用性变量提取出一个公因子(PEOU),包含3道题项;使用态度变量提取出一个公因子(ATU),包含3道题项;感知有效性变量提取出一个公因子(PE),包含3道题项;自我效能感变量提取出一个公因子(SE),包含3道题项;满意度变量提取出一个公因子(PS),包含4道题项。提取出的七个公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各项测量项目载荷系数均大于0.7。

表1还呈现了各项测量变量及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在对电子书包进行评价的六项变量(自我效能感变量除外)中,满意度得分均值最高(M=4.59),说明研究对象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电子书包提供的知识内容”能够满足学生需求,而在“提供个性化学习”维度上得分相对较低:感知有用性得分均值次之(M=4.58),电子书包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成绩方面得到了较高的评价;感知易用性得分均值最低(M=4.40),尤其在“很容易地使用电子书包完成想做的事情”维度上比较其他维度而言评价最低。除此之外,其余三项变量(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和互动学习活动)的得分均值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二)信效度检验

信效度检验使用Cronbach's ɑ系数、组合信度以及平均萃取方差三项指标进行分析。Cronbach's ɑ系数大于0.7,表明因子具有较好的可靠性;CR值大于0.7,表明因子的指标信度较好;AVE值大于0.5,表明因子的收敛效度良好。七项变量(PU、PEOU、ATU、PE、SE、ILA、PS)各项指标均符合上述要求(见表2),整体问卷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和良好的效度。

表2 信效度分析结果

[测量变量\&Cronbach's ɑ\&组合信度(CR)\&平均萃取方差(AVE)\&PU\&0.89\&0.92\&0.701\&PEOU\&0.78\&0.88\&0.67\&ATU\&0.85\&0.91\&0.78\&PE\&0.88\&0.92\&0.81\&SE\&0.77\&0.87\&0.68\&ILA\&0.84\&0.91\&0.76\&PS\&0.88\&0.92\&0.74\&]

(三)Person相关分析

使用Person相关系数呈现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见表3),发现所有测量变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假设模型的六项自变量中,使用态度与满意度之间具有最强的显著相关性(r=0.80, P<0.01),其余与满意度具有显著强相关的变量依次为:感知有效性(r=0.78,P<0.01)、感知有用性(r=0.73,P<0.01)、互动学习活动(r=0.73, P<0.01)以及感知易用性(r=0.69,P<0.01)。而自我效能感与满意度的相关性相对较弱(r=0.44, P<0.01)。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测量变量\&PU\&PEOU\&ATU\&PE\&SE\&ILA\&PS\&PU\&1\&\&\&\&\&\&\&PEOU\&0.70**\&1\&\&\&\&\&\&ATU\&0.75**\&0.69**\&1\&\&\&\&\&PE\&0.76**\&0.66**\&0.77**\&1\&\&\&\&SE\&0.43**\&0.50**\&0.45**\&0.45**\&1\&\&\&ILA\&0.70**\&0.65**\&0.68**\&0.74**\&0.44**\&1\&\&PS\&0.73**\&0.69**\&0.80**\&0.78**\&0.44**\&0.73**\&1\&]

注:**表示Sig. 在0.01水平上显著。

(四)假设检验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用来预测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显示,六项预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五项,分别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和互动学习活动,多元相关系数为0.859(R=0.859),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738(R2=0.738),即五项自变量共联合预测满意度因变量73.8%的变异量。其中,使用态度的预测力最佳,对因变量的解释量为63.7% (b=0.350,R2=0.637,p<0.001),其余依次为感知有效性(b=0.238,R2=0.069,p<0.001)、互动学习活动(b=0.182,R2=0.022,p<0.001)、感知易用性(b=0.103,R2=0.007,p<0.001)、感知有用性(b=0.095,R2=0.003,p<0.001),其解释量分别为6.9%、2.2%、0.7%、0.3%。

标准化回归方程为:电子书包满意度=0.35×使用态度+0.238×感知有效性+0.182×互动学习活动+0.103×感知易用性+0.095×感知有用性

表4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自变量\&因变量:满意度(PS)\&β\&R2\&T\&感知有用性(PU)\&0.095\&0.003\&7.93***\&感知易用性(PEOU)\&0.103\&0.007\&9.95***\&使用态度(ATU)\&0.350\&0.637\&29.25***\&感知有效性(PE)\&0.238\&0.069\&18.94***\&自我效能感(SE)\&──\&──\&──\&互动学习活动(ILA)\&0.182\&0.022\&16.58***\&F(d.f. 5,5782)\&3264.91***\&R\&0.859\&R2\&0.738\&调整后的R2\&0.738\&]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显著。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除自我效能感外(p=0.439>0.05),其余变量均对满意度有积极显著影响,因此除假设5,其余假设均成立(见表5)。

表5 假设检验结果

[假设\&是否成立\&H1\&感知有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2\&感知易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3\&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4\&感知有效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5\&自我效能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否\&H6\&互动学习活动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

(五)T检验与ANOVA分析

T检验方法分析性别差异对满意度的影响效果,表6显示性别对满意度无显著影响(p>0.05)。

表6 性别与满意度T检验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t\&性别\&男\&4.58\&0.66\&-1.36\&女\&4.60\&0.62\&]

ANOVA方法分析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以及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表7显示年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p<0.001),低年级学生(一、二、三年级)相对于高年级学生(四至六年级)来说对电子书的满意度评价更高。

表7 年级与满意度ANOVA分析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F\&年级\&一年级\&4.98\&0.11\&5.97***\&二年级\&4.83\&0.51\&三年级\&4.55\&0.65\&四年级\&4.59\&0.64\&五年级\&4.60\&0.61\&六年级\&4.59\&0.79\&]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显著。

表8显示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p<0.001),从“基本每次课都用”到“一学期偶尔用一两次”,随着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下降,满意度均值也逐渐降低,表明学生使用电子书包的频率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使用频率越高,满意度越高。

表8 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与满意度ANOVA分析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F\&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基本每次课都用\&4.67\&0.59\&74.96***\&几节课用一次\&4.47\&0.68\&一学期偶尔用一两次\&4.44\&0.75\&]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显著。

表9显示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p<0.001),按重视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从“非常重视”到“不太重视”维度下满意度均值逐渐降低,表明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重视程度越高,满意度越高。

表9 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与满意度ANOVA分析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F\&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非常重视\&4.65\&0.59\&70.25***\&比较重视\&4.29\&0.80\&一般\&4.20\&0.69\&不太重视\&4.21\&0.90\&从来不管\&4.34\&1.05\&]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显著。

六、讨论与结论

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六项变量和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以及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四项学生个人背景信息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关于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以及自我效能感六项变量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关系是什么?

表3的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六项变量均与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学生对电子书包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的提高能够促进满意度的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学习活动有助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反之亦然。表4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六项变量中有五项可作为自变量来预测满意度因变量,按解释力度的大小依次为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用性,联合预测满意度73.8%的变异量,而自我效能感无法作为自变量来预测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这说明学生的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用性的提高能够导致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反之亦然。

关于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差异是否会影响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水平?

表6的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差异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无显著影响;表7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差异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对电子书包有更高的满意度评价;表8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使用频率越高,满意度越高;表9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重视程度越高,满意度越高。

除此之外,表1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对电子书包能够提供所需的知识内容有较高的评价,而在电子书包提供个性化学习方面则评价相对较低。

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效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并具有因果关系。提高电子书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效性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满意度;电子书包有用性、易用性和有效性的良好感知,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2. 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并具有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的使用态度,有助于提升电子书包的满意度;积极的使用态度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3. 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学习活动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并具有因果关系。提高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频率,有助于提升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有效的互动学习活动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4. 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电子书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不具有因果关系。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程度越高,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评价就越高,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并不会影响满意度评价。

5. 在学生个人背景差异中,性别差异不会影响电子书包满意度评价;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和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评价。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提出的电子书包满意度假设模型包含的影响因素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并只选取较为代表性的变量。其次,研究的因变量为单一指标,即满意度。以往类似研究表明,学习成绩等同样可以作为因变量来进行预测[43][44] 。再次,提出的假设大都基于对在线学习系统的研究结果,并直接迁移到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最后,使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预测因变量的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以使用其他分析方法如SEM、神经网络等来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七、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建议

当前,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未来电子书包研究趋势之一[45],本研究发现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学习模式能够促进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这为该研究趋势提供了研究切入点。因此,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中,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不要简单地将电子书包视为“高级课件”,而应多借助电子书包与学生发生互动交流,围绕电子书包中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功能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电子书包相应功能实现动态链接,从而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效果。祝智庭指出,在由学生、机器(电子书包)、教师所构成的新型生态系统中,如何使“师—生”互动、“生—机”互动、 “生—机—生”互动、“师—机—生”互动,在课前、课中、课后协调有序,将是对未来教育的重大挑战[46]。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电子书包教学中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依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机动延展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为学生构建创新的技术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

电子书包在家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学生在家学习和家长辅导,家长角色作用的发挥同样对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要提高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利用电子书包中的资源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行有效辅导;要与教师保持沟通,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指导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虽然家长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判断产生重要影响[47],但本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并不会显著影响其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评价。因此,对处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家长在对其使用电子书包学习表现出重视和认可的同时,也应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批评指正,不必过分担忧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电子书包的直接使用者——学生而言,认为使用电子书包学习“是一个好主意”“是一件开心的事”都会影响学习过程的满意度。本研究发现,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力最高,即抱有积极的使用态度是该项工具发挥学习效果的关键。此外,虽然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会使学生感知到学习任务容易实现,但在电子书包的小学学习环境下,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若都能够顺利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将有助于获得学习过程的满意性认知与评价。

衡量一项技术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接纳与有效应用程度,即技术接受度[48]。对于技术接受度而言,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核心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影响学生对电子书包的学习满意度,电子书包在促进学习绩效和操作程序简单化方面的效果有所提升,将积极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满意性感知。牟智佳和张文兰在电子书包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学生的使用意向,并提出在电子教材的设计上,需要从知识内容和用户体验两个层面出发,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电子内容、知识管理服务和社会性阅读三个模块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其对电子书包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使用意向[49]。此外,本研究发现,感知有效性同样有助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主要包含电子书包在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三方面的有效感知。电子书包系统主要由学习终端、学习资源和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通过技术优化学习功能,如学习终端便携式、界面简单、操作流畅;学习资源多媒体化、多元化、微型化;服务平台个性化、多样化、满足学生需求,从而发挥学习效果并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孙众和骆力明提出的电子课本“三层次五要素”的设计理念,强调学习目标聚焦度高且可智能推送的学习资源,符合学科特色且实现离线使用、在线更新的学科工具,与资源实现多对多关联的学习活动,支持人际交往的社会认知网络,实现按需生成的个性化教材[50]。这些都从技术角度为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的借鉴。

[参考文献]

[1][6] 吴永,雷云鹤,杨飞,马晓玲. 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与发展述评[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2):3-13.

[2] 贺平,郑娟,王济军. 电子书包应用现状与未来研究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2):52-56.

[3] Delon, W., & Mclean, E.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2, 3(1), 60-95.

[4] Maki, R. H., Maki, W. S., Patterson, M., & Whittaker, P. D. Evaluation of a web-based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course: i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in on-line versus lecture course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of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2000, 32(2), 230-239.

[5] 江丰光,郑娟,贺平. 电子书包满意度与需求调查——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J]. 开放教育研究,2013,(8):68-73.

[7] Johnson, R. D., Hornik, S., & Salas, 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reation of successful e-learning environ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8, 66, 356-369.

[8] 张海静. 网络学习环境下技术接受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0.

[9] Roca, J. C., Chiu, C. M., & Martinez, F. J. Understanding e-learn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8, 64, 683-696.

[10] Chiu, C. M., Hsu, M. H., Sun, S. Y., Lin, T. C., & Sun, P. C. Usability, quality, value and e-learning continuance decision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5, 45, 399-416.

[11][36] Arbaugh J B. Virtual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internet-based MBA cours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00, 24(1):32-54.

[12][30] Sun P C, Tsai R J, Finger G, et al. 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4): 1183-1202.

[13][23] Arbaugh J B. Managing the on-line classroom: 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eb-based MBA courses[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2, 13(2): 203-223.

[14] Piccoli G, Ahmad R, Ives B.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J]. MIS quarterly, 2001: 401-426.

[15] Hayashi A, Chen C, Ryan T, et al. The role of social presence and moderating role of computer self efficacy in predicting the continuance usage of e-learning system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2004, 15: 139-154.

[16] Sabrina F S S, Matthew L K O. Explaining IT-Based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with IS Continuance Model and Social Factors[J]. PACIS 2006 Proceedings, 2006: 24.

[17][41] Liaw S S. Investigating students perceived satisfacti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Blackboard system[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1(2): 864-873.

[18] Liaw S S, Huang H M. Developing a collaborative e-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users perceptions[M]//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III.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 751-759.

[19] Shee D Y, Wang Y S.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the web-based e-learning system: A methodology based on learner satisf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3): 894-905.

[20][33] Wu J H, Tennyson R D, Hsia T L. A stud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a blended e-learning system environ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1): 155-164.

[21][32] Francescato D, Porcelli R, Mebane M,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face-to-face and computer-supported university context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6, 22(2): 163-176.

[22] Johnston J, Killion J, Oomen J.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the virtual classroom[J].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Sciences and Practice, 2005, 3(2): 1-7.

[24] Atkinson M A, Kydd C.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World Wide Web us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layfulness and motivation[J]. ACM SIGMIS Database, 1997, 28(2): 53-62.

[25] Joo Y J, Lim K Y, Kim E K. Onlin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and persistence: Examining perceived level of presence, usefulness and ease of use as predictors in a structural model[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 57(2): 1654-1664.

[26] Lee J W. Online support service quality, online learning acceptance,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0, 13(4): 277-283.

[27] Cao Y, Ajjan H, Hong P. Using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college teach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 44(4): 581-593.

[28] Chou S W, Liu C H.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a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learner contro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5, 21(1): 65-76.

[29] Hannafin J J, Cole D D. An analysis of why students select introductory high school computer cours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83, 23(4): 26-29.

[31] Keller J M.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J].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1983, 1: 383-434.

[34][38] Liaw S S, Huang H M. Perceiv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s predictors to self-regulation in e-learning environ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 60(1): 14-24.

[35] Moore, M. G.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89, 3(2), 1-6.

[37] Kang M, Im T. Factors of learner-instructor interaction which predict perceived learning outcomes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3, 29(3): 292-301.

[39] Davis F 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1993, 38(3): 475-487.

[40] Moon J W, Kim Y G.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1, 38(4): 217-230.

[42] Jinks J, Morgan V. Children's 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 inventory scale[J]. The Clearing House, 1999, 72(4): 224-230.

[43] Alavi, M., Yoo, Y., & Vogel, E. R..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dd value to management educ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6), 1310-1333.

[44] Vogel, D. R., Davison, R. M., & Shroff, R. H.. Socio-cultural learning: a perspective on GSS-enabled global education[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 2001, 7, 1-39.

[45] 王佑镁,陈慧斌. 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4,(5):4-10.

[46] 祝智庭,郁晓华. 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4):24-27.

[47] 高建江. 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 心理科学,1992,(6):39-43.

[48] 朱元琨. 教育用户信息技术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建模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9] 牟智佳,张文兰. 电子书包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4,(3):67-71.

[50] 孙众,骆力明. 数字教材关键要素的定位与实现[J]. 开放教育研究,2013,(4):60-67.

收稿日期:2015-06-10

定稿日期:2015-09-01

作者简介:周晨蕊,硕士研究生;孙众,博士,副教授,本文通讯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00048)。

责任编辑 石 子

猜你喜欢
电子书包影响因素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探析
电子书包的使用误区及出路*
运用电子书包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