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积极角色体验下的科学学习

2016-03-21 09:49邹晓东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变量科学家科学

邹晓东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科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一样,这一积极的角色体验,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强化其学习的动机与责任,促进其主动参与。

一、摹其形,求其神:学习科学家的“精气神”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首要的就是培养他们像科学家一样的气质、态度与精神,从“形似”逐步得其神韵。

1.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好奇心与探究欲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家最异于一般人的重要特质。好奇心就是学生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对陌生、神秘的事物容易产生新奇感与疑问。探究欲是指对某事或某一问题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渴求通过“刨根问底”式的探索行动一探究竟的想法和内在需求。好奇心和探究欲被认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品质,也是我们科学学习的起点。呵护学生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并以此维持、促进他们科学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是科学教学的责任所在。

2.帮助学生形成细致、务实、求真的作风

科学研究讲求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科学性,假设背后理由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实验探究设计的严密性与可行性,实验探究方法与过程的规范性与恰当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结论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等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务实求真的作风。

3.培养学生们树立勇于创新、乐于担当的探索精神

科学贵在创新。创新与探索精神是科学家身上闪烁着光芒的最宝贵的特质。科学教学就是要充分解放学生们,让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天性得到释放与弘扬。具体来讲,我们的教学要始终基于儿童立场,凸显以问题发现、问题探索及至问题解决的科学探究教学特性,以更加宽容的心态与包容的胸怀,鼓励他们作为“发现者”,始终大胆、勇敢地行进在对于他们来讲依然是未知的探索道路上。

二、习其法,得其能:学习科学家的“术业有专攻”

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最主要还是因为其掌握着一整套解决科学问题的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学生希望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掌握一把“金钥匙”——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开启科学学习道路上的神秘大门。这是一种可贵的动力源。

1.像科学家一样去搜集证据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与实验贯穿始终。重视指导学生对观察与实验方法的掌握,就是在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以实证方式去搜集证据。

(1)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课堂中,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一般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观察情境的设置,通过让学生扮演“科学家”的角色,强化积极情感体验,提高观察的责任性,自觉开展好观察活动;二是重视观察方法与技能的指导,包括工具材料的使用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习得科学、规范的观察方法与技能。如在教学《观察岩石》一课时,教师通过PPT、标本实物等创设“野外考察”情境,引导学生从“地质学家”的角色要求出发,领取研究材料、标本、工具等。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及须知。

(2)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实验。科学实验是指在合理设定的条件下,验证或质疑科学假说的活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验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实验,就是要充分把握实验类型和特性,让学生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学会去设计实验变量的控制与改变,并通过正确的操作,寻求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在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充分讨论哪些变量需要控制不变?哪个量需要改变?在控制不变的变量中,怎样保持不变?

2.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推理

科学家的思考,最大的特点是理性。在科学课中,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就是要围绕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思考如何从问题出发,去形成合理的解释,如何基于搜集到的数据与事实,通过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获取结论。比如,在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学生往往会想当然地说: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这时,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搜集数据,以数据来推理出使用定滑轮是否省力。

3.像科学家一样去交流解释

开展科学交流活动、对科学现象做出科学解释,是科学家工作的一部分。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交流解释,主要表现为:

(1)敞开科学开放的胸怀。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其乐于分享自身研究成果,能包容不同意见,并在汲取他人智慧的基础上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科学见解。

(2)使用科学概念和语言。在科学学习中,运用科学的概念与语汇来表达,可以显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能够充分显示科学学科的学习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3)构建科学交流的平台。课堂上,我们通过搭建科学探究信息发布会等平台,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交流。比如,在指导学生开展对岩石标本的观察后,组织“岩石观察报告会”。当学生介绍到页岩时,教师就会进一步提示请注意其结构上具有“层状”的特点;介绍到砂岩时,教师就会提示其沙一样的颗粒,中等、均匀的颗粒大小,等等。这种提示与补充,对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精细度与表达的恰当性,无疑具有促进作用,这正是交流的价值。

三、历其行,悟其情:获得像科学家一样的“真体验”

像科学家一样,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角色,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能力。小学科学教育泰斗刘默耕先生曾鲜明地提出要让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强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亲历亲为与真正参与。

1.真正地卷入探究活动

美国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说:“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像科学家一样的积极角色扮演,意味着我们要贯彻“做中学”理念,让学生甩开膀子、迈开步子,真正“卷入”探究、研讨过程,心向往之、乐徜徉之,终发展之。

2.真切地感受探究体验

体验是在亲身经历与参与中获得的一种对科学的认识、理解,既有对科学知识即“理”的洞明,又有对科学情感即“趣”的感悟。在这种情与理、理与趣的融合体验中,学生方能真正体味科学学习、探究妙趣,获得美妙的科学学习感受。

3.真实地表达探究见解

“科学求真”是科学家最为显著的精神。所谓真实表达,就是发表的见解完全基于事实、基于证据,而非迎合老师、畏于权威,或者凭主观经验,甚至是凭空而说。现实中,以教师为权威的课堂容不得学生有更多真实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常常以猜中教师心思为荣,“表达”异化为一种教学的“谄媚”。追求真实的表达,就是要重建课堂的民主观,帮助学生找回自己,找回自信,找回自己的思考。♪

猜你喜欢
变量科学家科学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轻松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