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音乐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审美体验

2016-03-21 09:49季玉堦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竖笛乐学音乐

季玉堦

本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音乐课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但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反复地唱,尽管学生的声音已经慵懒厌倦、毫无激情;让学生重复欣赏音乐,却忽视学生的注意力早已游离于音乐之外;每次都提问“情绪如何”之类的问题,虽然学生的回答已千篇一律、毫无创意;每首歌曲教完后都程式化地进行“爱劳动、爱生活”等教育,也不管是否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这些都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只重视音乐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引申这一半天空,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受到了程度不等的禁锢和扭曲。因此,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更要关注学会歌曲,掌握音乐技能过程中的感觉:快乐、自由、兴奋、感动……这才是更加重要的另一半天空!

一、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的快乐充分绽放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怎样理解“乐学”呢?乐学就是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心境愉快、情感融洽的情境下,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教授的是低年级,讲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方式,因此我基本上都会用小故事来连接课堂的各个环节。就拿《数鸭子》来说吧。这首歌是想让孩子明白做事情不能分心、对待学习要认真、不能贪玩浪费时间的道理,并能够充满感情地、有语气地表现歌曲。

我在课前根据歌曲内容做好了教具,让图画代替生硬的文字。带领学生律动扮演小鸭子导入,营造一个小鸭家族外出游玩的情境,然后将歌曲内容改编成符合情境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并适时加用了课前准备好的画面,生动地将歌曲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记忆歌词。当学生快乐地进入我所创设的愉快的教学情境当中来时,我再提问:“为什么小孩会抱个鸭蛋回家?”“你们要学他吗?”大家就会很快乐地回答这些问题了,而且还引出了课题,为突破重点——“不做贪玩的孩子、学习要专心”这一思想教育埋下伏笔。

宋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打节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他们认为有困难时就不再“乐学”。为此,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将它变简单。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将歌曲中× × ×× ×|×× ×× × o| ×× ×× ×× × |×× ×× × o|的节奏型拎出来,加上问句:“我 是 季老师,我找×××。”学生用节奏回答:“老师老师 我在这,我是×××。”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力,也巩固了歌曲节奏,学习充满了乐趣。

教唱歌曲时,为了让学生快速地学会歌曲,我让他们先“听老师范唱,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学唱”,这样做学生就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学唱喜欢的那一句。然后,当第一个学生学唱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然后让他做小老师教其他同学学唱这句,这时不仅这位“小老师”兴趣浓厚,其他学生也会充满兴趣地来学唱。一会儿,教室就成了歌声的海洋,此时大家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快乐。在突破本课难点——“有语气的表演唱”时,我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听觉体验来初拟歌曲音乐形象,以视觉体验将音乐形象具体化,当学生充分感受后再来唱,并互相比一比谁学得最有趣、最形象,这样,这个难点就在这种快乐的竞赛过程中变得容易了。

二、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的自由充分释放

有位作家说过:你要种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不是一棵被修剪捆绑得伤痕累累的盆景。生命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健康地成长。音乐课应该充满着动听的歌声、琴声,洋溢着舞动的青春,带给学生更加亮丽的色彩,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比如,适当给学生对音乐知识选择的权利。在学校举行拉歌竞赛时,三年级学生要求不唱书本上的儿童歌曲,选唱流行歌曲,可能有的老师会担心现在的流行乐坛充斥了很多质量不高的靡靡之音,我也一样。但是我们要有胆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选择,让他去笑,让他偶尔跌几跤。我们必须充分相信:这些十岁孩子是有分辨能力的!最终,他们选择的结果令我很满意,《想唱就唱》《隐形的翅膀》这些歌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展示、自我欣赏、自我奋进的激励,我很欣慰地看到:学生是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他们给予的是老师理解他们、释放他们后的回报。

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合作、思考、创新都是中心点,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而不是桎梏人性。当然,自由不代表不需要纪律,不需要老师的扶助。而是要在自由和扶助间取得一种协调,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体验总结。

三、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的差异充分闪光

差异教学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且潜心研究实践的一个话题。生命本来就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方法,不同学生发展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我觉得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和引导。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还有集多样才华于一身的达·芬奇,都被老师判为绝不会有出息的人,但他们恰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要归功于他们的母亲对孩子始终不变的信任和支持。我从中体会到:人的智力、情感、气质、能力各不相同,我们更要关注接受能力较差、情绪意志不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几乎每个班都有。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的成绩特别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各方面也未有过突出表现,大家对他都有些排斥,就连他的父母也不例外,始终不明白双方都很优秀的他们为何有个如此糟糕的儿子。一直以来,我都在找契机让同学们接纳他。一段时间后,我发觉他的嗓音条件很好,于是在音乐课上我特别表扬了他的声音,同学们立刻羡慕地转向他,我感觉得到,那时他的眼里充满着激动和喜悦。之后我还让他做了音乐课代表。经过课堂的长期积累渐渐锻炼了他的胆量,在一次区合唱团选拔中他顺利被选入其中,并且参与了许多演出。在他找回自尊和自信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试想如果当初我们没有保护他的自尊,没有承认他的差异,而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他,那就糟了!

所以,父母和老师都不要拿学生作比较,揭自己孩子的短处,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而是要用另一只眼睛去发现,去赞赏。学生会有多样的选择,我们要尊重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并要求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老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获得快乐。

我还想起了日常生活中上下公共汽车时,一般都遵循先下后上的原则,但试想一下,若在进出车门发生矛盾时,要上车的是一位老人、孕妇,我们是否应该变通一下,为他们让一让呢?教育同样如此,我们不能死守固定的教育原则,而是要换一种方式来思考我们应受的教育。

傅裕刚是个很优秀的学生,但是一上竖笛课他就失去了自信。吹奏竖笛要求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持笛,可是他怎么都无法控制自己僵硬的手指。奇怪的是,当他反手吹时却手指自然、指法纯熟。虽然他违反了竖笛吹奏基本指法的要求,但我们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能够体验到器乐教学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成就感吗?教学要求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人的特性而有所变通。所以,我就特别允许他可以反手持笛。现在的他吹竖笛可棒了!这就是教育所体现出的差别对待,开发、完善人性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要用另一只眼睛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它、开掘它,这或许就是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吧。

教育是个永远都研究不完的话题,教育的乌托邦是人的发展,人是第一主角,发展是终极目标。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不能陷于艺术层面的浅谈,而是要有精神的舒展,理念的转变,要能从跳跃的音符中释放飞扬的激情,从学生涌动的青春里感受生命的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温润的精神家园,带领学生体验艺术的人生,享受艺术带给他们的欢愉。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关注音乐教育的另一半天空:音乐教育,应充满欢乐,去点燃学生涌动的激情,享受生命的乐趣;音乐教育,应充满自由,以宽松的方式去唤醒学生心灵的生命意识;音乐教育,应承认差异,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能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满足感。♪

猜你喜欢
竖笛乐学音乐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如何提高竖笛教学的质量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音乐
我们班的小能人
成功的背后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