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过渡性问题的设计

2016-03-23 13:11商翠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提问课堂教学

商翠美

[摘 要]“过渡性”问题是指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通过前后关联、层层递进、加强实践,巧妙运用过渡性问题进行教学,将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过渡性问题 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50

“过渡性”问题是指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对课堂上的数学问题进行整合,设计出恰当的“过渡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过渡性问题的引导下,思维更流畅,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一、前后关联——把握旧知性

【教学片断1】“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市场上一种自动文具盒的价格是24元,买5个这样的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生1:24×5=120(元)。

师:你是运用所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生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如果我想买10个这样的文具盒,又应该如何计算?

生2:24×10=240(元)。

师:你是运用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解题的?

生2: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如果老师决定再买12个同样的文具盒,又该如何计算呢?

生3:24×12。

师:想法不错,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后再和同学交流。

【分析与思考】在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新知的学习上,教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24×5”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24×10”,通过过渡性问题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24×12”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上来。这样教学,衔接自然,既有助于通过旧知带动新知,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的生成,而且真正明白了数学知识的由来,教学效果显著。

二、层层递进——体现层次性

【教学片断2】“认识平行”

师:一辆小汽车在一条笔直的土路上行驶,你仔细观察一下车轮留下的痕迹,会有什么发现?

生1:有两条笔直的线很长。

师:假如小汽车就一直这样开下去会怎样?

生2:这两条线会无限延伸。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无限延伸是什么意思?

生3:这两条直线会无限长,不会相交,没有止境。

师:是这样吗?如果汽车上坡或者拐弯,还会存在这种现象吗?

生4:不会,必须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请大家把刚才自己的发现总结一下。

【分析与思考】教师主要从学生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过渡性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广阔的空间,给枯燥无味的平行线的教学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理解了“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的真正含义。由此可见,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上,教师如能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过渡性问题,层层递进,必将能够有效地化静为动,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加强实践——关注操作性

【教学片断3】“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在刚才的教学中,我们知道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占总苹果数的二分之一。那么,给你一张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又该如何表示?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

师:请大家把自己折的二分之一展示一下。有横着折的,有竖着折的,它们都表示二分之一,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

师:从刚才大家的折纸情况来看,虽然折法不同,但是它们都表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你还能折出长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吗?你们瞧,数学学习是多么有趣啊!

【分析与思考】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几分之一”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在过渡性问题的设计上,主要采取了具体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想一想、做一做,对于几分之几表示的实质意义的理解逐渐加深,有效提高了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在过渡性问题的设计上,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总之,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在过渡性问题的导向作用下向更深层次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提问课堂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