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优1540”生育特性及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6-03-27 16:33夏余良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农技站311612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籼粳单季稻秧龄

夏余良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农技站 311612)

“甬优1540”生育特性及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夏余良 (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农技站 311612)

“甬优1540”是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其较好地解决了生育期、株高、后期转色及米质等籼粳杂交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促进该品种的种植推广,现将近年来“甬优1540”示范种植表现出的生育特性及其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甬优1540;生育特性;栽培技术

“甬优1540”(编号:浙审稻2014017、国审稻2015040)是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联合育成的新一代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较好地解决了生育期、株高、后期转色及米质等籼粳杂交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广适型品种,可在浙、赣、鄂及皖南、苏南作单季稻种植或广西桂南作早稻种植。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介绍了“甬优1540”的生育特性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 产量表现

“甬优1540”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2010年参加浙江省单季粳杂预试,平均每667 m2产量628.3 kg,比对照“嘉优2号”增产13.4%,达极显著水平。浙江省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675.2 kg,比对照增产5.7%。2013年参加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668.5 kg,比对照“甬优9号”增产6.7%。国家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714.77 kg,比“常优1号”增产20.43%。浙江省高产示范,每667 m2产量稳定突破800 kg。2014年在建德市航头镇梅岭村连片种植,平均每667 m2产量714 kg。2015年在大同镇三村种植3块田,平均每667 m2产量分别达821.7、797.3、732.9 kg。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浙江省籼粳杂交组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46.5 d,比对照“甬优9号”短7.7 d。在建德市一般于5月中旬播种,10月中旬成熟,适合冬种茬口。

2.2 米 质

据浙江省区试送样检测,“甬优1540”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据国家区试送样检测,“甬优1540”米质各项指标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该品种的米粒外观好、适口性广,在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多地试种,均反映米质优、适口性好。

2.3 抗 性

“甬优1540”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易感褐稻虱。

2.4 形态特征

“甬优1540”属籼粳杂交品种,株高适中,须根发达,茎秆健壮,抗倒性好,谷色黄亮。浙江省区试,每667 m2有效穗数13.1万穗,株高117.5 cm,穗长21.5 cm,每穗总粒数255.3粒、实粒数218.4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3.3 g。

3 育秧技术

3.1 旱育秧技术

旱育秧不但省秧田、省工、省成本,而且秧苗素质好,插种后秧苗发根早、起发快、低位分蘖多、成穗率高、产量高而稳,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3.1.1 选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

选择菜园地、油菜田或临近单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边角地作旱育秧田,每667 m2大田需秧田15~20 m2,施三元复合肥(含量45%)50 g/m2加过磷酸钙50 g/m2作基肥,施肥后细耙苗床畦面。

3.1.2 药剂浸种,适时播种

每667 m2秧田用种量为750 g左右,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种(即5 mL对水10 kg,可浸种6 kg),浸种时间一般为30~36 h。催芽露白后,于5月10~25日前后均匀地播种在苗床上,用木板压实并浇水,然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如遇下雨天或阴天还可覆盖一层小拱棚地膜,以防雀、防鼠。天晴时,小拱棚两头要及时通风,防止高温伤苗,晚上要盖好通风口,既保暖又防鼠。齐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拔秧前3 d完全揭膜。

3.1.3 适时起苗,适龄移栽

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2~15 d,最长不超过18 d。这是因为播种较密、秧龄太长(超过18 d)将影响秧苗质量,最终影响单季稻产量的提高和增产潜力的发挥。

3.2 半旱水育秧技术

对缺少旱育秧经验的农户来说,也可采用传统的半旱水育秧技术,只要严格将秧龄控制在20 d以内,也能取得较高的产量。

3.2.1 施足基肥,适时播种

一般在5月10~25日播种,每667 m2大田需半旱秧田30~40 m2,每10 m2施碳铵500 g拌过磷酸钙250 g作耙面肥,并挖沟起畦做秧板,然后以满沟水为基准,整平畦面。播前要求药剂浸种,然后洗净催芽至露白,每667 m2大田用种量为850 g左右,播后塌谷防止雀鼠为害。

3.2.2 适时拔秧,适龄移栽

适宜秧龄为16~18 d,秧龄最长不能超过20 d。这是因为秧田面积较小、播种密度较高,应避免秧龄过长、防止秧苗徒长,影响秧苗素质和产量。

3.3 病虫害防治

不论是旱育秧还是半旱水育秧,都要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般在1叶1心期时使用吡蚜酮、乐斯本、敌敌畏等农药防治稻蓟马、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等害虫,同时预防南方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虫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移栽前3 d也要喷施相同的农药,并做到带药下田,确保稻苗健壮生长。

4 大田栽培技术及后续工作

4.1 净化土壤

播种及插秧前20 d翻耕秧田和本田,使前作残留物及杂草充分烂透,除了可减少基腐病的发生和促进早发外,还可防止与往年田间落谷混杂。

4.2 双本稀植,方形栽插

人工插植密度为27 cm×23 cm,双本插秧,每667 m2插1万穴左右;机插密度为30 cm×20 cm,每667 m2插1.1万穴左右。

4.3 早搁促根

移栽后4 d稻苗返青,排干田水,晒田2~4 d,待田间无明显积水、稻株新根发出后灌5~18 cm水层,然后施苗肥。

4.4 足肥足水促蘖

施足基肥,一般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500 kg、过磷酸钙35 kg、碳铵30 kg(或加尿素12 kg或加复合肥35 kg)作基肥。离养猪场、奶牛场较近的农田,可每667 m2施不超过20 t的沼气液或奶牛尿原浆液作基肥,这样基肥的化学氮肥可减施2/3。栽后6~8 d,每667 m2施尿素6 kg作苗肥,隔5~6 d后再每667 m2施尿素7.5 kg加氯化钾7.5 kg作促蘖肥。

4.5 够苗烤田,湿润壮秆

于播后40 d,即移栽后20余d、每丛分蘖12~14个时,排水烤田6~8 d,促进根系下扎,使稻株基部粗壮。此后采用间歇灌溉,灌水2 d,再排水搁田5~7 d,直至灌水孕穗。

4.6 穗肥后移,足水扬花

主茎剑叶枕距为0时(约7月底~8月初)灌5~8 cm水层,每667 m2施尿素5~7.5 kg加氯化钾7.5 kg(或单用复合肥20 kg)作穗肥,确保颖花成花率及提高结实率。破口到灌浆初期,每667 m2施喷施宝30~40 mL或富硒增产剂1包,结合防病治虫冲水进行根外追肥1~2次,以利于籽粒饱满、提高千粒重,确保高产丰收。

4.7 使用富硒营养剂

在单季稻破口到灌浆初期,结合防治病虫害,每667 m2用富硒营养剂1包进行根外追肥,不但能提高水稻产量,还能提高稻米品质,使稻米香味明显增加、口感变好。

4.8 严防病虫,慎用除草剂

重点防治恶苗病(用施百克等药剂浸种)、病毒病(防治好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稻曲病(用拿敌稳等药剂防治)、稻瘟病(苗期和抽穗期用三环唑防治)。除草剂要选用籼粳兼用型除草剂,严禁在水稻拔节或幼穗分化(单季稻在7月5日左右)后施用化学除草剂。

4.9 活水养稻,充分成熟收割

抽穗扬花结束后,采用间歇灌溉,每隔7~8 d灌1次跑马水,直至收割前7~10 d断水,严禁断水过早。待90%谷粒黄熟后收割。

4.10 晒干烘干稻谷

将“甬优1540”稻谷含水量控制在13.5%左右,用较干的稻谷加工而成的稻米,其整精米率会略有降低,但稻米的储存期会更长,米饭也会更香。

4.11 稻米加工

用成套的大型加工机械进行稻米加工,不抛光或只抛光1次,以减少稻米营养成分的损耗,并确保较高的出米率。

4.12 严格掌握保质期

在稻米含水量13.5%的情况下,在日平均温度低于20 ℃时,“甬优1540”一般保质期为6个月;而日平均温度高于20 ℃时,保质期只有3个月。

4.13 设计专用优质新米包装袋

使用专用商标,严格控制“甬优1540”稻米质量,力争打响品牌,做到优质优价,提高经济效益。

2016-06-26

猜你喜欢
籼粳单季稻秧龄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水稻籼粳性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判别体系的建立
利用SNP标记进行水稻品种籼粳鉴定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
秧龄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及产量影响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绍兴市单季稻机插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机插秧移栽秧龄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