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书证引古典文献失误拾零

2016-03-28 07:15黄毓芸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书证辞书

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成都 610031)



《汉语大词典》书证引古典文献失误拾零

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都610031)

书证是辞书的血肉,其质量是衡量辞书编纂水平的重要标准。古典文献又是辞书书证的重要来源,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的源流,也为立目提供可靠的依据。《汉语大词典》书证在引古典文献时出现的失误类型包括文字失误、书证出处有误及篇名称引错误、意引失误、引用格式不一、词条收录欠妥等。此外书证时代较晚及以孤证为书证的情形同样影响了辞书的科学性,在编撰中也应引起重视。同时,作为全国性的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更应认真修订以提升词典的典范性。

辞书编纂;书证;《汉语大词典》;古典文献

辞书书证既是释义的支撑材料,也是立目的依据。书证的基本要求有三:1)以文献之正确形式为要;2)以始见书或早期形式为要;3)以标明准确出处为要。[1]中国古典文献是辞书书证的重要来源,引用的合理性、准确性亦直接影响辞书的编纂质量和水平。《汉语大词典》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辞书。本文以《汉语大词典》引古典文献的书证为例,分析辞书编纂中出现的书证失误,特为举出,申说如次。

一、文字失误

古典文献书证中的文字错误主要表现为原文及注文中的讹文、脱文、衍文,这些失误不但降低了辞书的准确性,严重时亦影响辞书释义。如:

【载辞】亦作“载词”。记载在盟书契约上的文辞。《仪礼·觐礼》:“及祀方明”。汉郑玄注:“及盟时,又加于坛上,乃以载辞告焉。”

按:阮刻本《仪礼注疏》经文中“及”作“反”,即“反祀方明”。[2]1093《说文解字·又部》:“及,逮也,从又人。” “反,覆也,从又必有覆之者。”[3]227二者在意义上毫无联系,且不属古今字、异体字或繁简字,故 “及”为讹文。结合文义,“反祀方明”实为诸侯会盟中一礼仪,“方明”指四方神明之象,“反祀方明”即反复祭祀神明之象。贾公彦疏:“云‘及盟时又加于坛上,乃以载辞告焉’者,对前祀方明加于坛上,祀讫,退而乃朝诸侯讫,又加于坛上,以载辞告之。”[2]1093言达成会盟前,须反复祭祀神明之象,故“及”字龃龉不合。致误之由,盖受注文“及盟时,又加于坛上,乃以载辞告焉”一句影响,误以为“及”为“及盟时”,又因“及”“反”二字字形相似,遂误用。

【轮】面积的纵度。《礼记·檀弓下》:“既葬而封,广轮揜次,其高可隐也。”

按:阮刻本《礼记正义》经文中“次”作“坎”,即“广轮揜坎”。[2]1313陈澔注:“横为广,直为轮,下则仅足以揜坎。”[4]亦作“坎”。陆德明《经典释文》:“揜坎,本又作掩,于检反”。[5]作“揜坎”而非“揜次”。“次”与“坎”词义不相关,亦非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盖因字形相似,混用于此。

【輠】转动。《礼记·杂记下》:“叔孙武叔朝,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輠轮者。”孔颖达疏:“关,穿也;輠,回也。谓作轮之人以扶病之杖关穿毂中而回转其轮。”

按:阮刻本《礼记正义》孔疏作“关,穿也;輠,回也。谓作轮之人以扶病之杖关穿车毂中而回转其轮。”[2]1562《大词典》书证缺一“车”字。

【車童】古代冲城陷阵的战车。《诗·大雅·皇矣》:“与尔临冲”。唐陆德明释文:“冲,昌容反,《说文》作,阵车也。”

按:抱经堂本《经典释文》作“冲,昌容反,《说文》作,陷阵车也。”[5]359《大词典》书证缺一“陷”字。

【军礼】军法。《左传·襄公三年》:“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杨伯峻注:“军礼犹言军法也。”

按: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下杨伯峻注:“军礼犹言军法。”[6]《大词典》书证多一“也”字。

尚有一些失误乃因古今字、异体字引起,为遵原文,宜予以修正,如:

【载】盟词。《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杜预注:“载,载书也。”

按:阮刻本《春秋左传正义》经文中“太”作“大”,即“载在盟府,大师职之。”[2]1821。杜预注:“大公为大师,兼主司盟之官”。[2] 1821“太”与“大”实为古今字,《说文》收“大”,但未收“太”[7],“太”为今字,由古字“大”略加增损而来。为遵原文,宜用古字。

【轩輖】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輖。引申为高低、优劣。《仪礼·既夕礼》:“志矢一乘,轩輖中,亦短卫。”郑玄注:“輖,也。”胡培翚正义:“《士丧礼》‘轩輖中’,郑曰:輖,也。挚、、轾,同字。輖双声,许书有輖、挚而已。挚者依声托事字也。轩言车轻,輖言车重,引申为凡物之轻重。”

按:清木犀香馆刻本《仪礼正义》:“志矢一乘,轩輖中,亦短卫。”下胡培翚正义中“托”作“託”,即“挚者依声託事字也”[8]。《说文解字·言部》:“託,寄也”。[3]190与“托”均有“寄託”之意,二者为异体字[9]。为遵原文,宜用“託”。

二、书证出处及篇名称引误

表明准确出处及正确称引篇名乃书证的基本要求,如若有误会直接影响读者的使用,在引用古典文献时应尤为注意,如:

【车辙马迹】车马行过的痕迹。《左传·昭公三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按:此例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2]2068,《大词典》注明引文出自《左传·昭公三年》属错引时间。

【轮舆】轮人和舆人。古代造车的工人。《周礼·考工记·轮人》:“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

按:此例出自《周礼·考工记序》[10],并非《周礼·考工记·轮人》。

【輴】古代载柩车。《礼记·丧服大记》:“君殡用輴,攒至于上,毕涂屋。”

按:此例出自《礼记·丧大记》[2]1571,《礼记》此篇并不称《丧服大记》。孔颖达疏:“案郑目录各曰《丧大记》……《别录》属丧服《丧大记》”[2]1571,此处既引自“九经”,当称《丧大记》。

三、意引失误

意引是书证的一种。陈澧指出:“所引之书,其说甚长者,当择其要语,或不必直录其文而但浑括其意,如孔疏引郑注有云郑以为者,此亦引书之一法。”[11]但若引用不当,则会对解释词义产生影响,如:

【辁车】一种车轮没有条辐的车子。用以载棺。《礼记·丧大记》:“大夫葬用輴”。汉郑玄注:“辁车,柩车也,尊卑之差也。”

按:该例所引注文只对“辁车”作出解释,而所引原文并无“辁车”,故导致原文与注文连接有漏洞,会引起读者疑惑。该例引用时省略了“輴”与“辁”意义连接之处的注文,阮刻本《礼记正义》郑玄注:“輴,皆当为载以辁车之辁,声之误也。辁,字或作团,是以文误为团。辁车,柩车也,尊卑之差也。”[2]1571引用完整方能达到逻辑上的连贯。

【解人】见事高明,通解理趣的人。《三国志·吴志·孙霸传》:“解人不当尔邪!”

按:该例书证出《三国志·吴志·孙霸传》:“基侍孙亮在内,太平二年,盗乘御马,收付狱。亮问侍中刁玄曰:‘盗乘御马罪云何?’玄对曰:‘科应死。然鲁王早终,惟陛下哀原之。’亮曰:‘法者,天下所共,何得阿以亲亲故邪?当思惟可以释此者,奈何以情相迫乎?’玄曰:‘旧赦有大小,或天下,亦有千里、五百里赦,随意所及。’亮曰:‘解人不当尔邪!’乃赦宫中,基以得免。”[12]依文意此处“解人”当释为“替人解决疑难问题”之意。而独引词句则有多种诠释如“解救人”“善解人意”等,读者无法据上下文进行理解,故书证无法贴切地佐证释义,当引用完整。

【昔】昨天。《庄子·齐物论》“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按:该例书证出《庄子·齐物论》“未有成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13]上下两句为联系紧密的比喻,意为“如果说心中尚无成见时就已经先有了是非,那就好像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就到了一样可笑。” 独引下半句是舍去了比喻的本体,极大地影响了释义,亦当引用完整。

四、引用格式不一

规范统一的引用格式有利于辞书释义,以《汉语大词典·车部》引“九经”书证为例,引书体例多样。其中经注同引者,释词时先引原文,再附注文于后,一靠所引经文本身内容,一靠注文内容补充说明,共269例,如:

【车甲】兵车和铠甲。《礼记·王制》:“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郑玄注:“乘兵车衣甲之仪。”

其次有单引经文者,针对经文可直接为释词佐证之类,共92例,如:

【舆人】造车工人。《周礼·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

再有单引注文者,只需利用注疏内容诠释词义,仅1例:

【转轴】车轮。《仪礼·既夕礼》“轴状如转辚”唐贾公彦疏:“汉时名转轴为转辚。”

更有单引篇名者,仅1例,针对无需释义而只需出处者,如:

【辕】姓。春秋陈有辕涛涂。见《左传·僖公四年》。

上述体例随释词需要而调整,正是《汉语大词典》灵活运用书证的体现,然而有些体例的差异则是辞书编纂需要注意之处,这里以引曹操、陈琳、左思作品的书证为例:

(1)【原燎】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云散原燎,罔有孑遗。”

【墟】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若使水而可恃,则洞庭无三苗之墟,子阳无荆门之败。

(2)【光显】三国魏曹操《报荀彧》之二:“况君密谋安众……”

【谦亮】三国魏曹操《报荀彧(二)》:“以二事相还……”

(3)【壮心】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之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土灰】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伏枥】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榴】《文选·左思<吴都赋>》:“龙眼橄榄,棎榴御霜。”

【龙眼】晋左思《吴都赋》:“龙眼橄榄,棎榴御霜。”

按:以上诸例均引同一篇目,而篇名称引格式前后不一,其中引曹操《龟虽寿》就出现三种不同格式。就篇名格式而言,采取何种体例无妨,但应前后一致。

更有作者时代前后不一者,如:

(1)【奔牛】三国魏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摅八阵之列,骋奔牛之权。”

【塞路】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罾缴充蹊,坑穽塞路。”

【土崩鱼烂】汉陈琳 《为曹洪与魏太子书》:“若乃距阳平,据石门,摅八阵之列,骋奔牛之权,焉肯土崩鱼烂哉!”

【奓】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前初破贼,情奓意奢,说事颇过其实。

(2)【七香车】三国魏曹操《与太尉杨彪书》:“今赠足下……画轮四望通幰七香车一乘,青牸牛二头。”

【年纪】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去官之后,年纪尚少。”

【唱】汉曹操有《气出唱》。

按:陈琳、曹操均是汉魏年间人,取何种说法《汉语大词典》应有统一的认识,否则影响辞书的权威性。

五、词条收录欠妥

《汉语大词典》中有一些词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语,若要作为一个词目在词典中列出还需再斟酌,例如:

【载生】生长。语本《诗·大雅·生民》:“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按:毛传:“既生之,则长养之”[2]528言“载生载育”之义,“载生”表生长之意实际仅是“生”字之义,“载”在此并无实际的意义,仅仅是一个语助词。故《大词典》将“载生”作为一个词目列出,稍欠妥当。

【载脂】抹油于车轴上。谓准备启程。《诗·邶风·泉水》:“载脂载舝,还车言迈。”朱熹集传:“脂,以脂膏涂其舝使滑泽也。”

按:毛传以为“载脂载舝”言“则为我脂车,则为我设舝”。[2]309可见“载”在此句中起连接“脂”和“舝”两个动作的功能,若将“载脂载舝”拆开,“载”则无法体现其语法意义,亦没有实际含义。因此将其作为一个词目列出同样欠妥。

六、结语

以上问题具有一定典型性,可囊括大型辞书引用中国古典文献时易产生的失误。但有些问题称不上失误,却又一定程度影响了辞书的科学性,例如某些书证时代较晚,未能反映词语的早期使用状态。《汉语大词典》释“占籍”一词:“占籍,上报户口,入籍定居。宋梅尧臣《送韩钦圣学士京西提刑》诗:‘昔在汉家时,近亲多占籍。’明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台之黄岩有大姓曰陶氏,其先自闽中徙永嘉,复自永嘉来徙,遂占籍为黄岩人。’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北方水利》:‘但募南人开垦,即以其地予之,又许占籍。’”[14]865书证均在宋明以下。但实际该词源于汉,当时流民没有户籍,通过“自占”,也即向封建政府登记落籍,就叫“占籍”,唐人最早使用该词,《新唐书·贾曾传》:“至议以为:‘自晋后,衣冠迁徙,人多侨处,因缘官族,所在占籍。’”[15]《汉语大词典》此处书证选用宋明以后的文献并无大错,但若能以始见书或早期形式为证,必然能反映出词语的源流,亦能更清晰地传达词义。

再者,某些词语仅见于一部文献,且该词语的运用流传并未达到社会普遍的认同,如《汉语大词典》释“苦口师”:“陶谷《清异录·苦口师》:‘皮光业耽茗事,一日,中表请尝新柑,……才至,呼茶甚急,径进一巨哑。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14]317《清异录》所记这一戏言,以苦口师称茶是不误的,但这种称法并无其他材料证明它已为社会所承认[16],故书证并不足以为释词提供支撑,以其作为立目的依据也颇显勉强。

若能有效避免书证引用失误,并改进书证引用方式,则对提升辞书的典范性大有益处。更作为全国性权威语言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之误应为零容忍,应在修订中予以注意。

[1] 汪启明.考据学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10:803.

[2]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陈澔.礼记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85:60.

[5] 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680.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930.

[7]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

[8] 胡培翚.仪礼正义:第三十卷[M].清代木犀香馆刻本.

[9] 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583.

[10] 孙诒让.周礼正义[M].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3105.

[11] 陈澧.陈澧集:第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32-233.

[12] 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70.

[13] 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18.

[14]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1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299.

[16] 王光汉.辞书与书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82-85.

Samples of Mistakes about Classical Documents Used a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HUANGYuyun*

(School of Humanitie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

Documentary evidence is the key to dictionar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lexicography standards. Classical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ictionary evidence. It reflects not only the origin of the word, but also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for establishing item. Taking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as an example,the author gives the failure types including text errors, missing text, source, and title errors. In addition, thte age of the dictionary evidence is late and isolated corroboration is used as documentary evidence, which also affect the scientific feature of the dictionary. Meanwhile, as a national authoritative dictionary,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should be carefully revis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he dictionary.

dictionary compilation;documentary evidence;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classical literature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19

2015-12-09

黄毓芸(1991—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出版,通信作者邮箱:403822472@qq.com。

G256.3

A

2095-5383(2016)01-0068-03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书证辞书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