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诗教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启示

2016-03-28 14:26孙雅妮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人文素养高中

孙雅妮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浅论传统诗教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启示

孙雅妮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词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诗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立足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本文从传统诗教入手,针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中;诗教传统;诗词教学;人文素养

优秀的诗词作品具有形式美、音律美,蕴含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情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学习这些诗词作品,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感知诗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而增强文化和道德修养。高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高中语文教育在学生健康“三观”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诗词教学中人文性挖掘不够,造成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提升收效甚微。因此,本文发掘传统诗教的的人文价值,为现代高中诗词教学所用。

一、我国的诗教传统

“诗教”指的是通过诗歌教育达到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和通识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后来发展为“以诗歌为教”。

(一)诗教的起源

我国的诗歌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教育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我国的诗歌教育从上古时期便已经存在,它的目的在于以乐养德、使万民有德。

春秋时期,诗逐渐脱离了礼乐的束缚。《礼记·经解》载孔子之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此时的诗教主要指的是《诗经》对人的教化作用,《诗三百》的编订使学生的学习有据可依。孔子等儒家学者很重视《诗经》的作用,《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为政》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学习《诗经》可以提高修养,引人向善,增长自然知识;从社会角度来说,则利于人与人相处的融洽及社会政治的和谐。

(二)诗教的演变与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教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朝廷将《诗》立为官学并奉为经典,《诗经》从此成为我国古代诗歌教育的重要教材和典范。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兴起,加之受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诗”突破了《诗经》的范围,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教”的内涵也不局限于儒家政教。诗教的内容随着新的诗歌作品的产生而不断扩大。

唐朝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项目之一,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也促进了诗教的普及。在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推动下,唐诗开始出现了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形式。这一时期的诗教开始注重格律的学习。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诗教更加经院化。元代统治者尚武,诗教举步维艰。受明代八股文、清代文字狱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诗教逐渐被边缘化。近代以来,由于内忧外患和政治运动,传统文化受到了重创。

(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传统文化及诗词教育的高度重视

毛泽东从小就受中国传统诗词的教育和熏陶,9岁在家乡韶山读私塾,熟读《三字经》《全唐诗》《离骚》《诗经》等。毛泽东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渊博的诗词知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毛泽东成为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的领导人之后,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颇为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进入21世纪,习近平同志用“很不赞成”来表达自己对教材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态度。这其中既有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热爱,又有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期待。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

二、当今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诗教

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诗词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但当前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往往以分数为重,许多教师对传授应试技巧的关注度大于诗词内容本身。诗词教学更侧重于疏通字词、诗词背诵、答题技巧等工具性知识,而忽视诗词本身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钱理群先生曾说:“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它既是人文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人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种底子应是浪漫的、理想的,能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的。”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悟的、有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诗词作品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很多教师倾向于教授学生实用性的知识,教育教学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诗词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内涵。

(二)诗词阅读积累较少

大多数中学生的诗词阅读量明显不足。学生学习的诗词基本源于教材,而语文课本所选录的诗词课文数量极其有限。以大部分地区所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1983年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诗词的数量为9首,占所有课文的12.2%;1987年版的诗词数量为8首,占9.9%;1990年版为8首,占13.8%;2002年版的为12首,占18.8%;2004年版的为24首,占31.6%。从以上数据可见,2004年以前,教材所选的诗词篇目非常少。

三、传统诗教在现代诗歌教育应用的策略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学者呼吁诗教的回归,如钱理群曾说过:“诗教‘不仅适合儿童的天性’,而且在保护与开启、培育儿童的自由想象力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育是‘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这不仅对儿童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诗教关乎个人的成长,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振兴,所以诗词教育应该受到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重视诗词课外积累,充分挖掘诗词的历史文化价值

优秀的诗词中蕴含人生哲理、道德观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传递的是以国家为重、为了国家安危可以牺牲自我的爱国精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的是古人的人生体验与生命哲学。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与这些优秀的诗词作品的传承密不可分。因此,教师教学不能忽视诗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作用,应该把诗词作品作为精讲篇目。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度剖析、解读,才能将诗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传递给学生。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补充相关的诗词,在课外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诗词作品,组织与诗词有关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

(二)关注诗歌教学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结了我国义务教育语文学科的成败得失,对诗词教学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要体会诗文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由此可见,以诗词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今的诗歌教学应该凸显新课标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把智育作为学生发展的唯一目标。诗歌教学要一改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学中关注诗词蕴含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文化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感悟、领悟、鉴赏诗词的能力,需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可以借鉴传统诗教的一些方法,比如吟诵;也可以吸收当代心理学的理论来创新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句,在吟诵中感受诗韵,在情境中感悟诗境,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

诗词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想法,教师要作出积极的回应与恰当的评价,而不应一味地灌输“标准答案”。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尝试诗词的改写与创作,组织朗诵比赛、吟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

四、小结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国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灿烂明珠。学习诗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史实,体会历史文化,开发想象力。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批判性地继承我国的诗教传统,借鉴传统诗教的优势,充分挖掘诗词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适当补充课外作品,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文化创新,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钱理群.呼唤“诗教传统”归来[J].教育文汇,2005(10).

[6]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6-01-11

[作者简介]孙雅妮 (1992-),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5-0184-03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人文素养高中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