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评价

2016-03-29 05:17闻建军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泰州214500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淋巴结

闻建军(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泰州 214500)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评价

闻建军
(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泰州 214500)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2016年4月作为研究区间,选择这一时间段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29)和研究组(n=29),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临床治疗,在此基础上给研究组的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而后观察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和各项临床症状的缓解状况。结果研究组WBC、ESR、CRP以及PLT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发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以及手足肿硬等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小儿川崎病实施治疗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加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的改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效果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其特点是全身性的血管炎,临床表现为皮疹、眼球充血、淋巴结肿大以及口唇破裂等,此外,还伴有冠状动脉瘤等,该疾病发病机制还不够完全的明确,研究表明,该病可诱发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生[1]。近年来,临床上治疗该病常采用阿司匹林,但效果并不明显,此次主要针对在川崎病患儿的治疗中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的方法而展开研究,现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0月~2016年4月作为研究区间,选择这一时间段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29)和研究组(n=29),对照组男13例、女16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3.4±1.7)岁;研究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年龄(3.6±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以下数据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内膜有明显增强的回声。(2)3岁以下冠状动脉内径>2.5 mm、9岁以下冠状动脉内径>3.0 mm。(3)冠状动脉瘤内径>8.5 mm。(4)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口唇破裂以及眼球充血的症状。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实施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胸片、心电图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治疗方法,每日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40 mg/kg,2次/日,分早晚服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3026)2 g/kg静脉注射,待患儿退热后3天可将阿司匹林剂量减至4 mg/(kg·d),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变化和各项临床症状的缓解状况。

实验室指标包括:WBC(白细胞计数)、ESR(红细胞沉降率)、CRP(C-反应蛋白)、PLT(血小板计数)等。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以及手足肿硬。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

研究组WBC、ESR、CRP以及PLT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

表1 对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

PLT(×109)对照组(n=29) 8.9±0.7 24.7±7.3 27.4±3.4 254.2±13.1研究组(n=29) 6.2±0.5 21.4±4.8 22.1±3.1 226.1±13.3 t 16.9023 2.0340 6.2031 8.1059 P<0.01 0.0467 <0.01 <0.01组别 WBC(×109)ESR(mm/h)CRP(g/L)

2.2 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

研究组患儿发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以及手足肿硬等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d)

表2 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d)

组别 发热 黏膜充血 淋巴结肿大 手足肿硬对照组(n=29) 4.4±2.7 4.1±0.5 5.0±0.3 3.7±1.1研究组(n=29) 0.8±0.6 1.8±0.7 1.9±0.5 1.2±0.4 t 5.0622 14.3982 28.6299 11.5021 P<0.01 <0.01 <0.01 <0.01

3 讨 论

川崎病又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黏膜充血以及淋巴结肿大等,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此外,也是成年人发生冠状病变的诱发因素[4]。该疾病通常表现为自限性的疾病,经过及时的治疗后,大部分的患儿会有较好的预后,但也有一部分的患者会发生合并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的是冠状动脉扩张的表现。临床上该病的首发症状为发热,发热的持续时间约2~14天,有个别的患儿在退热后会出现再次发热的表现,同时在手足部位会出现硬结和红色的皮疹,持续时间长会导致患儿全身的淋巴结肿大[5]。在临床上将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按照发病的时间的症状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包括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慢性期,如果在发病的急性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患儿的预后效果比较好。若治疗不及时,引发患儿出现血管病变时,则会引起心电图的异常,而此时的治疗只能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病情好转,总体的治疗效果却不甚理想。阿司匹林属于广谱抗菌的镇痛药物,可对血小板的凝集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而丙种球蛋白实在人的血浆提取的免疫球蛋白溶液,作用机制主要是对抗体具有抑制作用,减少内皮细胞的抗体,同时封闭血液中的单核细胞,阻断各受体之间的免疫作用,此外,还可以激活受体途径,以有效的预防其对血管造成的损伤,从而减少冠状动脉发生病变[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WBC、ESR、CRP以及PLT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发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以及手足肿硬等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川畸病的患儿进行治疗时,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1]李渝华,郭 梅.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4,(11):1368-1369.

[2]庞智东.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9):45-47.

[3]张 根,李新萍,常 丽,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15,(5):572-574.

[4]谭锦华.丙种球蛋白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4):98-99.

[5]林加斌.小儿川崎病38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0):1563-1564.

[6]张 昭.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小儿川崎病冠膜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88-89.

本文编辑:刘帅帅

R725.9

B

ISSN.2095-6681.2016.28.091.02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淋巴结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