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技计划(MISTI)”对我国理工类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启示

2016-03-29 00:11陈洁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工类麻省理工学院学术

陈洁金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4)

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技计划(MISTI)”对我国理工类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启示

陈洁金

(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4)

麻省理工学院是全球知名的理工类大学,学院的国际科技计划是近年来学院主推的教育改革项目.该计划认为高校人才培养内涵主要包括四大方面:教学与科研实践并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科学与人文浸润;团队协作与个体发展 共 生 等.前 两 个 方 面 回 答 “怎 样 培 养 人 才 ”的 问 题 ,后 两 个 方 面 回 答 “培 养 什 么 样 人 才 ”的 问 题.我 国 高 等 教 育 正 处 在 外 延 式 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内涵式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技计划注重人才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理工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技计划;人才培养

麻省理工学院(英文: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 MIT)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理工类大学“.国际科技计划”(英文:MIT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itiatives,简称:MISTI)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主推教育改革项目[1].该计划秉承麻省理工学院“创新世界(Mens et Manus)”的校训以及“知识应对挑战”传统[2],一方面为达到标准的在读学生提供远赴海外定制化的实习、研究以及教学机会;另一方面旨在促进麻省理工大学教师与各地知名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大学的协作发展.

1 国际科技计划(MISTI)人才培养概述

1.1 人才培养理念

国际科技计划认为:高质量的理工类教育与大量的国外实践的工作或科研经验密不可分.计划提倡“文化浸润改造 教育 (transform education through cultural immersion)”,认为理工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应是多元文化融入教育、培养多种能力结合的优质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体现出高校办学的内在使命——对多元文化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出“高度的大学使命感与理性自觉”.

1.2 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科技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世界的人”.这一大目标包含三个子目标:一是学业学习的目标或者称之为专业学术方面的目标,旨在从学术方面,培养专业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人才;二是实践经验目标,旨在从实践方面,培养职业能力较高的领导人才;三是国际学习与实践的经验目标,旨在通过国际实践交流,不断培养个人视野开阔,同时兼具专业技术领导能力以及复杂环境应变能力的领袖人才.

从三个子目标可以看出,“创新世界的人”其实包含三大类:一是学术人才,二是领导人才,三是领袖人才.或者可以理解为,培养学术人才、领导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以及工作实践所得;培养领袖人才则是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具备领袖才智的人才可能真正的创新世界.

2 国际科技计划(MISTI)人才培养内涵

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技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概述体现出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内涵.它回答了理工类高校“怎样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

2.1 教学与科研、实践并重

国际科技计划体现出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教学与科研、实践并重,提倡对所有学生的培养都要融入这三个方面的实质性内容.如若部分师生认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加上毕业前几个月或一个月的科研或实践活动,就是符合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对计划的一种错觉.其实,该计划提出本科生第四学期可以申请实践学习和机会,研究生可以直接参与实践.这充分说明麻省理工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在前四个学期重在人文浸润与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后几个学期注重科研、实践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而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贯穿其培养过程.教师与学生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应从本科期间起,教学、科研、实践共同进行.

2.2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是国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前 者提供一种专业 技能,后 者提供一种 专业品质[3].国际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专业学科的学习与通识学科的学习二者结合,坚持自然科学课程与历史、艺术、经济、语言、文化以及社会等课程结合.一方面通过自然科学课程提供的专业教育提供的专业技能是学生今后工作上岗的基础,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艺术、经济、语言、文化以及社会等课程提供的通识教育为学生今后生活工作学习指明方向,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素质提升、品质提升以及视野开拓的源泉.将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学院希望的“领导人才”以及“领袖人才”.

2.3 科学与人文浸润

国际科技计划认为——培养科学与人文浸润的人是科学工程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将对科学工程创新起着巨大的“潜革新、潜促进”作用[4].高校应该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应该将科学与人文融合.以人文为载体,在人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科学为依托,将人文情怀通过科学行为或科学作品展示.有效的人文情怀应该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有机融合.高等教育不能培养不具人文素养的“专才”,而应培养人文素养极高的“通才”.正是这种“通才”才有可能具备包容的能力、理解的能力以及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才更有可能成为创新世界的人.同时,也正是这种“通才”才能使工程建筑富有历史文化特色,也才能使科学研究更具伦理性与道德性.

2.4 团队协作与个体发展共生

国际科技计划强调实践学习过程中工作或研究团队的融入与建立,团队成员间信任感、自信心以及协作能力的提升.这既培养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应该要培养协作能力较强的团队,也要培养多元发展的个体,鼓励团体发展的同时尊重个体发展.换言之,高校人才培养应该要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理性推理能力以及辩证批判能力.前者确保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团体优势,协同发展;后者确保学生可以独立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并保持个性、多元发展.

3 对我国理工类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演变的过程.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技计划注重人才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理工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3.1 重视科学理性,培养学术与实践能力兼具的理工人才

我国理工类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么偏重学术方面,培养出诸多可以发表 SCIEI的科研工作者,要么注重实践方面,培养工作技能强、工作领导能力强的企业家.整体上,学术与实践能力兼具的理工人才欠缺[5].正如潘云鹤院士所言,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居于首位的就是教育与实践环节缺失.不难发现,国外对理工类人才的培养既注重学术能力又注重科研与工作实践能力.培养者自身便是既懂学术有擅长实践的人;培养对象也是提倡两者兼具,尊重科学,重视实践,互补与促进.我国理工类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首先从培养人的能力抓起,着重提升培养人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倡高校教师参与实践,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团队与个人发表与工作相关的学术见解,参与学术争鸣.在此基础上,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培养学术与实践能力兼具的人才,方是可行之道.

3.2 重视道德理性,培育具备创新品质的师生

从现实来看,我国理工类高校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的掌握,较容易忽视品质教育,忽视对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然而,“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教育之公民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 正如 Henry Smith Pritchett所言,教育就是要培养有品质的公民.理工类高校也应如此,应该加强对公民品质教育的培养,也应加强对学术道德理性的培养.只有这样,我国理工类高校的师生才能在尊重道德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工程技术的品质创新,避免出现诸多违背道德的事件或是道德感缺失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以良好的学术道德为基础,避免出现学术违规或学生不道德的行为出现.

3.3 尊重多元文化,以广博的全球化课程体系,培育人才

我国理工类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大部分是立足国内,尤其是在本科期间,学生很少接触到国外工程技术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然而,必须注意,很多本科毕业的学生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参与行业建设的.研究生期间的学生,更多的是参与学术研究或企业管理.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实际的工作中,都应该以多元文化体系为基础,以广博宽容的胸襟,工作与发展.这样既可以保障自身视野的开阔,知识储备的充足,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有特色的产品出来,也可以避免因文化不同,产生的地域偏见与地域差异.因此,理工类高校应开设“西方建筑史”、“西方工程史”或是“国外文化史”之类的公共课程,供学生选修,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视域广阔的优秀人才.

3.4 提倡协作精神,发展协同创新的实干家与企业家

从 2007 年国家提倡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到现阶段倡议的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自主创业,都不难看出,国家对创业实干的鼓励.这一系列倡议得以运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便是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我国理工类高校而言,更应如此.从高校的性质来看,培养理工类人才主要就是为培养实干家与企业家;从国家对大学生的期望可以看出,加强协作精神,培养协同创新的实干家与企业家更是迫在眉睫.与“国际科技计划”相比,我国理工类高校应着重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提出“协作精神”这一期望,不仅要培养成才的个体,也要培养协作发展的团体.

〔1〕MIT.MISTI.[EB/OL].(s.d.)[2015 -10 -12].http://misti. mit.edu/.

〔2〕MIT 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Internship and Recruiting Programs at MIT [EB/OL].(s.d.)[2015-10-12].http://web.mit.edu/career/www/jobs/internshipprograms.html.

〔3〕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4〕李曼丽.再论面向 21 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5〕张英.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D].安徽大学,2013.

G647

:A

:1673-260X(2016)02-0228-02

2015 年 11 月 19 日

猜你喜欢
理工类麻省理工学院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Liquid Archives Cambridge, MA, USA
美国MIT现代光学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团队开发“社交T—shirt”
大学里的冷战: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