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总结与开新
——“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3-29 02:07
关键词:文学院抗战时期师范大学

熊 飞 宇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重庆 401331)

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总结与开新
——“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熊 飞 宇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重庆 401331)

2015年6月27—28日,“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既有对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也不乏突破与开新,不但推进了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总结和弘扬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总结;开新

2015年6月27-28日,“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作为重庆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的重点活动之一,在重庆师范大学沙坪坝校区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市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承办。

会议开幕式由“两江学者”周晓风教授主持。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新民教授致欢迎辞,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学校的基本情况;其次,肯定了文学院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研究员的讲话,阐发了“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指出我们应该铭记发生在重庆的历史,充分发挥学术专长,通过文学回顾历史,往深处发展和进取,面向现在和未来,培养新的眼界。重庆市社科联潘勇副主席在讲话中,对纪念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有更具体的说明,即: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战赋予了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与空前团结的力量;抗日战争成为新民主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任靳明全教授则强调:宣传抗战并不是为了激发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对日本正义学者的呼吁,年轻学者应有更客观的态度。

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有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日本的专家学者共计90余人,收到论文50余篇。会议主要包括三场大会报告和两组学术讨论,代表们围绕“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进行广泛的学术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对本次会议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一、抗战文学及其研究的总体评价

关于抗战文学,李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论文《战时复杂生态与现代中国文学的成熟——重审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有一个基本评价:战争虽然摧毁了已有的文化出版业,但却藉由迁徙开拓出新的空间,文学精神也因战争的洗礼而获得新的品格;战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多重时空内涵,并开拓和深化了一系列文学固有的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在第三个十年因此有了一份稳健与自信,中外文学有了平等对视、并驾齐驱的机会。

但另一方面,“抗战文学”被“战争时代的文学”替代,正在成为一些“重写文学史”者的“共识”。有鉴于此,房福贤教授(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声呼吁:“抗战文学”的历史功绩不能忘记。首先,抗战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以文学的形式进行的抗战,是血与火的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抗战文学的兴起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两大文学主题真正确立并发展起来,实现了启蒙与救亡的历史性汇合与变奏。再次,抗战文学的发展将中国新文学从城市推向更为广阔的农村,不仅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力,也以文学的形式推动了现代意识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在研究范式上,刘方喜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抗战叙事”不能轻视“帝国主义”范式:文化战略学的分析》认为:“抗战叙事”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从而也关乎国家文化战略筹划,以此来看,“抗战叙事”——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相关理论研究——就不能只片面重视“民族主义”范式,而轻视“帝国主义”等范式。

二、抗战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周晓风教授的报告主要是总结新世纪以来的抗战文学研究。此一题域包括: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史料;抗战文学视野新扩展;新世纪以来的抗战文学话语;新世纪以来的抗战文学成果。其中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视野的新拓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抗战文学;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③抗日战争时期的区域文学研究。

熊飞宇副研究员和靳明全教授的《日本“中国战时文学研究”七十年(1945—2014)》,围绕日本学界对中国战时文学的研究,分阶段和区域进行概论,并剖析其特点和缺失、价值与意义。

三、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化与细化

(一)抗战叙事与性别

女性与民族战争的关系问题,曾经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张文娟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性别视角下的抗战书写》认为,张爱玲的《色,戒》涉及这一问题,并以之为例来进行考察。

史建国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则通过陈衡哲来考察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抗战话语。在他看来,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抗战话语在抗战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一种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话语形态。抗战话语以积极、热烈的居多,陈衡哲的抗战话语虽然显得有些消极,但却更务实、更有建设性。

南京大屠杀叙事在最近十多年受到中外作家的青睐。李永东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认为,女性身体与民族政治的转喻关系,构成了近十余年南京暴行叙事的主流,“南京强奸”则是这种转喻关系的凝练表达。因此,他主张:南京大屠杀叙事既不能脱离个体生命、人类命运的关怀,也不能漠视民族意识的舒张。

(二)抗战文学与历史

李永东教授的报告,实际关注的焦点还是重大历史事件在文学中的何以呈现。王蓓助理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思考的是“《虎贲万岁》与关于常德会战的历史记忆”。她认为,《虎贲万岁》对常德会战历史信息的大量存储与有效传播,是其作为历史记忆重要源头的前提条件,而集体记忆则借此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

赵伟助理研究员(江苏社科院文学所)以《文献》为窗口,考察抗战文学关于正面与敌后战场的言说。《文献》在上海面世后,积极搜求、传播抗战讯息。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文献》都有比较准确的反映。从民族立场说,《文献》秉承团结御侮之原则,对国共及其领导的队伍不吝赞扬,与孤岛同调呼应、互补。从党派角度看,《文献》注意保持立场,国共和而不同,抗日战争与国共关系得见冰山一角。

抗战时期,大量的人员、机关、学校、厂矿、物资等向内地迁移。包括茅盾、巴金、老舍、李广田、丰子恺、穆旦等作家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亲身经历了内迁,留下不少相关题材的作品。王学振编审(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抗战文学的内迁题材》认为,这些作品就书写内容而言,既多侧面、全方位地记录内迁的历程,又将内迁途中的见闻纳入笔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就思想倾向而言,体现了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的纠结,是认识抗战文学复杂性的典型标本;就艺术追求而言,以纪实为特色,不乏文质兼美的佳构。

(三)抗战文学与副刊

有关抗战文学的发生,学界一直关注不够,张武军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在重新考察和分析《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副刊的基础上,发现从“卢沟桥主题艺术运动”的策划到联合作家们团结起来成立“文协”等全国性组织,都是由《中央日报》及副刊或台前或幕后所主导。他认为,《中央日报》、《新华日报》这两大报纸副刊共同处在民国历史文化这一语境下,它们之间并非只是对台戏,还有更多复杂的关联。

(四)文学论争

这里主要是指“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刘聪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重评文坛经典学案――“与抗战无关”论争》通过还原史实,认为这是一个无法作纯粹学理分析的学案。当事人梁实秋作为国家社会党的核心党员,在出席国民参政会时,曾与中共参政员发生激烈冲突。正是在此背景下,他被国社党的反对者们视作“拥汪主和”派。批判原本就不是出自学理立场。孙伟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则由《原野》出版的冷遇来看“与抗战无关论”。1938年《原野》出版后在文学界受到冷遇,且不断有人撰文批评其与抗战脱节等。同年爆发的“与抗战无关论”论争,文学界集体强调文学应当为抗战服务。民族救亡的现实任务压迫着文学自由创作的空间,不符合抗战主旋律的作品被边缘化,甚至被贴上道德污点的标签。

(五)作家群体研究

针对抗战文学中活跃的“笔部队”作家群体——作家战地团体组织,杨洪承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认为,“笔部队”的价值体现在:第一,其组织机体改变了现代作家群体结构和新型的人际关系;第二,其创作实绩创造了大众的多元的新文学价值取向。第三,其行动准则引领了作家观念更新和抗战文学格局的调整。第四,其存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忽略的宝贵文学遗产。刘东玲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发言,则主要是通过胡风与路翎创作的对比,呈现以七月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作品中意识形态的复杂性。陈思广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则针对留日作家抗战书信的问题,引爆了话题。

(六)作家个体研究

李文平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老舍抗战时期的创作历程和文学作品,勾画出从文学抗战到抗战文学的变化轨迹。辜也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个安那其主义者的爱国情怀——论巴金的战时叙事与书写》,借助大量材料和文本细读,探讨无政府主义与巴金战时书写的问题。刘婉明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的《夏衍1924年的越境旅行与抗战时期创作中的身份认同》,论述夏衍这趟从异国朝向故国的“越境之旅”,曾迫使其思考个体身份与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并反映在其抗战时期的创作中。刘卓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唯物论美学体系的形成——以重庆时期的蔡仪为中心》,尝试从1940年代重庆的讨论语境,来理解蔡仪唯物论美学中一系列理论命题(以“典型”为中心)的现实语境和内在依据。曾一果、季进两教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的论文《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论陈铨的文学批评观》,对陈铨的文学批评诗学进行深入考察和评析,揭示其“文化主义”文学批判观的历史价值。

(七)抗战文学的比较研究

刘静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美二战诗回望与反思》认为,中美二战诗歌在抒情方式、情感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中国诗坛在二战时期似乎有一个“大”声在领唱;而美国诗坛对于这场战争呈现的是众声喧哗的状态。这既与战火是否在本国的国土上燃烧相关,也与中美两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祖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报告,对抗战时期的家族小说与《狂人日记》的不同意义追求展开比较。他认为,这种不同的意义追求,一方面表明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对《狂人日记》传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自身思想和艺术新质的表现。

四、抗战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开新

(一)抗战文学的区域性研究

抗战文学的区域性研究,在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划分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推进。首先,武汉抗战文艺运动,是“整个抗战文化运动兴起的第一个巨大潮头”,章绍嗣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的论文《江汉文坛上的旷代壮举——漫议武汉的抗战文艺运动》,在综述武汉抗战文化概貌的基础上,对其地位、特点和局限都有简要的论述。

郝明工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报告则以“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化”为主题。他认为陪都文化具有三重特殊性,即其与抗日战争的关系,与国民政府的关系,与爱国民主思潮的关系,从而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战局相适应的两个时期:从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到反对法西斯专制的文化运动导向。因此,有必要通过动态的描述,来阐明陪都文化发展两个时期之间的有机联系及不同时期内的文化运动特征,文化运动中大众传媒与文艺创造的多重关系及其对陪都文化的直接影响和推动。

逄增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的《流亡者心血铸就的时代风云——试论东北抗战文学中的中长篇小说创作》,认为抗战时期东北流亡作家创作的中长篇小说,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东北抗战的讴歌式描写;二是对历史文化因素及精神惰性寻根式的发掘和揭示;三是对战时中国的或一方面的批判。它们开启了中国的抗战文学写作,是中国抗战文学最有价值和特色的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黄万华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流动的文学史视野中的日占区文学》,从“流亡文学”的角度,以上海沦陷时期的马博良(马朗)、路易士(纪弦)、张爱玲为重点,在流动的文学史视野中考察日占区文学形成的一些有益的文学形态,并进而去观照其真正价值。

如其所言:从日占区文学到战后的香港、台湾,乃至海外汉语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流动性叙述的一种开启,呈现的是不同时空文学间的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抗战文学区域性研究的拓展。黄一副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文学传统和本土现实——对马华抗日救亡文学的再考察》,从马华抗日救亡文学时期的本土化进程、抗日救亡意识的深化、文学创作的“两面性”等方面展开考察,认为马华抗日救亡文学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张重岗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文学如何越界:南洋文学的定位与中国南下文人言论分析》出于一个基本的问题意识,即如何疏通和重建亚洲的区域文化网络,试图以中国南下文人的言论为切入点,再次进入多重文化权力纠缠的南洋近现代史,以寻觅诸种文化融汇和冲突中的罅隙,进而探求隐匿于历史深处的区域文化网络再建构的可能。

(二)旧体文学研究

陆建德研究员在报告《两次世界大战与国家意识的强化》中指出:晚清时期,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观念淡薄,且存在排异思想。一战时,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增强。至抗战时期,外寇入侵,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国共合作,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发育壮大。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和表现,值得关注。而抗战时期的旧体文学,也因此成为本次会议密集讨论的话题。

《文学遗产》编辑部集体撰稿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工作者的爱国情怀》,从总体上对抗战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加以概述,表彰这一工作不仅起到了凝聚民心、团结抗战的作用,而且也展现了古代文学研究工作者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的坚守与抗争。刘京臣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石雷编审(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分别就此一时期的唐宋文学研究、明清戏曲小说研究作了报告与说明。

陆建德研究员特别标举的是唐玉虬(1894—1988)的诗作。抗战时期,唐玉虬由江浙入蜀,创作了为数可观的诗歌,一方面发掘、继承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一方面抒发新环境下的爱国情怀,哀而不伤,有着英雄主义的基调,堪称典型的史诗。李思清助理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以许承尧及其《疑庵诗》为中心,考察光宣文人在抗战时期的言行与心迹。

王劲松副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的《清末遗臣的帝制抱负与伪满旧体文学现象》通过郑孝胥、罗振玉等遗臣的复辟活动与诗文创作,展现了传统思想体系在文化重构中的价值回望,以及“九一八”事变前后满洲乱云飞渡的政治舞台,认为伪满旧体文学现象,呈现的是清末民初遗民精神史的一个侧面。王巨川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以东北沦陷时期《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中心,考察再疆域时空的文化形态与旧体诗创作。在压抑与窒息的再疆域时空中,旧体诗的创作出现了两种维度,一是通过隐忍、委婉的方式表达抗争的精神;一是在殖民者操控中以“服务战争”,宣扬“东亚共荣”与“中日亲善”为目的的献纳之作。

吴定宇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的《青史青山入梦多——论陈寅恪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认为陈寅恪以史笔写诗,以诗存史,借诗笔抒怀,情通古今,在运用旧体诗形式上独树一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值得学习和借鉴。王筱芸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报告,主要介绍的是“抗战文学中的古韵新声”——唐圭璋先生的《南云小稿》,点明其主题在于家国之思与家国之痛。李相银教授(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对钱锺书的《槐聚诗存》进行再解读,认为“蝼蚁槐聚”是对自身生存处境的自况,“寡妇再醮”则是对附逆文人的观感与评判。

在陈子善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看来,郁达夫成就最高的是旧体诗词,而《毁家诗纪》则占有独特位置,不过,该诗手稿仍有待整理研究。

(三)独树一帜的佛教界抗战文学

谭桂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抗建无分僧俗殊,相将微命效驰趋”——30、40年代中国佛教界抗战文学略论》认为,从文学体式上看,佛教界的抗战文学作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们所写的旧体诗词,二是佛教期刊上发表的一些新僧们写作的白话诗歌,三是佛教期刊上发表的抗战主题的散文和战地通讯特写。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将传统的出家意识与现代的国民观念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护生戒杀律条与当前的杀敌报国意识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禅定境界与行动中的豪情气概结合起来;在艺术上则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重视现实主义,重视实用原则,重视平民精神;从而既与世俗文学的抗战精神保持一致,同时又显示出佛教界自身的鲜明特色。三、四十年代的佛教文学在中国抗战文学大家庭中独具一格,成为中国现代抗战文学中的一支不能忽视的方面军,应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四)史料发掘与佚作、被淹没作家的发现

日本早稻田大学特聘研究员吴念圣在发言中强调史料挖掘的重要性,并用翔实的史料,报告了抗战时期沙坪坝的互生书店。作为呼应,张全之院长介绍了重庆师大正在进行的“两江学者”重点项目“抗战时期国统区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引起与会者的热切关注。

随着史料发掘的进展,佚著、佚文的发现成为本次会议的亮点。廖久明教授(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向与会代表推介的是高长虹的《政治的新生》——“一部稍晚于《论持久战》的战略学专著”。在发现林语堂集外文《中国的歌手》之外,袁洪权副教授(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还谈及中国现代作家佚文的整理与现代文人的交往。凌孟华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以抗战时期《国讯》旬刊为中心,讨论非文学期刊中的作家佚作发掘问题,进而对茅盾小说佚作《十月狂想曲》、郭沫若佚文《写作经验谈》与冰心佚文《写作漫谈》展开分析。李光荣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则将杜运燮的《机场通讯》重新带入研究者的视野,并誉之为“抗战空军的不朽颂歌”。

作为解放区被“淹没”的“另类”作家王林,也受到刘卫东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关注,认为在王林率真坦白的抗战日记中,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未加“修饰”的抗战文艺界。

五、抗战时期的戏剧、电影及抗战题材的影视剧

对于抗战戏剧,陈传芝副教授(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认为,因其以服务救亡现实的极大张力,呈现为多元、多样、多变的总体镜像。这是抗日救亡的狂欢,是家国情怀的共振。其生成机制的内驱力是家国一体的整合功能与启蒙效应。何吉贤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报告《“抗战演剧”背景下的独幕剧及其“适用性”》,在总体分析“戏剧游击战”特点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独幕剧在“抗战演剧”中独兴的情况进行介绍和总结,并试图通过对其特点的阐述,为考察现代中国演剧的某些特性提供思考的参证。1944年12月在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来自阜平县高街村的村剧团演出的话剧《穷人乐》,引起轰动。程凯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论文以“《穷人乐》方向”为案例,探讨“群众创造”的经验与问题。

邵迎建教授(日本国立德岛大学综合部)的报告《借古喻今:战时上海的电影策略》,通过考察《万世流芳》及《春江遗恨》的命名(更名)过程及映像故事情节,得出结论:两部片子都延用了“孤岛”时期借古喻今的方式,表达了强烈的抗日意志。

李红秀教授(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对《寒夜》从小说到影视剧审美嬗变的探讨,说明改编不仅是文本形态的转变,同时也反映了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的变迁。贾玮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褊狭的人论观念对于国家形象的潜在威胁”,“反智冲动暗流对于民族精神世界的侏儒化”,“少数民族的缺席”,来分析抗日影视剧的深层次缺失对于国家形象建构的延误。

六、其他研究

唐伯友馆员(重庆图书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的《海外重点抗战档案文献现状调查及特色分析》表明:海外抗战档案文献主要集中典藏于台湾、美、英、日和俄罗斯等国家(地区)的不同机构;由于不同的机构职能或性质存在着差异,决定了其馆藏档案文献的性质、价值、数量、语种和载体形式各具鲜明特色。其中,台湾“国史馆”、“党史馆”及“中央研究院”;美国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及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分别典藏有数以百万计的中、英、日文抗战档案文献,成为海外最重要的抗战文献典藏机构。

陈发明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杨克昌的《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大困难大发展》考察的是抗战时期具有史诗意义的教育大转移、文化大传播和学校大发展。

张家恕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则对抗战题材的纪录片和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

此外,陈定家编审(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袁盛勇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主持大会报告时,亦有精彩点评。

会议期间,还组织观看了抗战时期的纪录片《苦干》,并由张全之院长讲解。电影原生态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大后方人们的生活状况,记录下国难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作为电影,无论是其主题还是艺术,也都有值得重视的地方。电影的播放,在给与会者带来震撼与感动之余,也引发了大家深长的思索。

此次会议,正如杨洪承教授在学术总结中所指出,体现了两大特色:一是以大文学史观实现了新的拓展、新的边界界定,如古代与现代的打通与互动、佛教文学的引入等等,具有重要突破,促生了新的学术生长点。二是重视个案解读,重视文本细读,重视史料的重读和挖掘。如资深学者陈子善对史料的追踪,邵迎建对三个文本的对读等;一批青年学者也在务实地从事研究,是未来的希望。而重庆师范大学长期以来的抗战文学研究成果和研究氛围,更是引领了全国抗战文学研究的前沿。

“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不但推进了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总结和弘扬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责任编辑:朱丕智]

An Overview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cademic Symposium

Xiong Feiyu

(College of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In June 27-28, 2015, the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cademic Symposium were held i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symposium which included th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breakthroughs and opening-up of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 and literature study, promo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in related areas, at the same time, helped to summarize and carry forward the precious spiritual legacy of Chinese people in the Anti-fascist War.

the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ummary; opening-up

2015-11-12

熊飞宇(1974—),男,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重庆抗战文化。

I206.6

A

1673—0429(2016)01—0023—07

猜你喜欢
文学院抗战时期师范大学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咏 河 大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