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者郑厚及其真诗论考

2016-03-29 02:07
关键词:宋史诗话四库全书

段 莉 萍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宋代学者郑厚及其真诗论考

段 莉 萍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郑厚,为郑樵从兄,史称“诋孟”最厉者。其生平事迹,《宋史》未载。今人所编两种诗话著作,皆语焉未详。《全宋文》、《全宋诗》虽有记录,但较为简略,并偶有所误。郑厚学问该博,著述颇丰,今多不存。其非孟之著作《艺圃折衷》因余允文、朱熹的批判而被作为“靶子”得以部分保留,是我们研究郑厚思想的宝贵资料。郑厚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在诗学上的“真诗论”“天籁”自然说,这一诗学主张对后代诗学批评影响很大。

郑厚;生平事迹;真诗论;天籁说

《中国历代诗话选》《离经·解题》云:“郑景韦(生卒年不详),浦阳(今浙江浦江)人。生平不详。《离经》,不知卷数。原书久佚,亦不见诸家著录,仅《草堂诗话》卷二录存一条,据此知其成书当在嘉泰四年(1204年)前。今特辑出。”[1]973《宋诗话全编·郑厚诗话·解题》云:“郑厚(约1160年前后在世),字景韦,莆田(今属福建)郑樵之兄。……本书辑录其诗话一则。”[2]3292《宋人传纪资料索引》对郑厚生平事迹有简介:“郑厚,字景韦,一字景棠,又字叔文,号湘乡先生,莆田人。博学,工文词,与弟樵齐名,尤长于易。绍兴五年以词赋中南省第一,再试礼部,廷对无隐,擢进士。历官至昭信军节度推官,改秩,知潭州湘乡县,卒官,年六十一。学者称溪东先生,有六经雅言图辨(六经奥论),湘乡文集。”[3]3654《全宋文》卷四二一0基本沿袭此说法,《全宋诗》卷一九七一则更为简略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则只字未提。

《宋史翼》卷二十七《文苑·郑厚传》对其生平事迹记载颇详。其云:

郑厚字景韦,福建莆田人。四岁闻读书能默记。七八岁通解经旨,作诗文皆出人意表,舍法行。士子惟通一经,厚独兼之。举进士,入太学,以亲老,委之而归,讲学芗林,四方从游者日众。与从弟樵倡物理之学。宇文虚中一见嗟异。尝遗厚书曰:“士弊于科举久矣,安知亦有渊源深渺不为俗学所渍如二君者乎?”绍兴五年再试礼部奏赋第一登进士,廷对六千言,指陈无隐。初考官第厚居下。高宗素闻厚名,诏特循两资与升擢差遣。授左从事郎,调泉州观察推官。未赴,上封条奏三事。一曰国势,谓建立旧镇,使犬牙相制也。二曰治体,谓调兵足赋,使攻守有备也。三曰兵略,谓犄角敌骑,以控其奔衝也。参知政事刘大中力荐厚材。左仆射赵鼎亦以为言。得旨召对。厚复上御相固本揽权之策,高宗嘉纳。会秦桧擅权,大中、鼎相继去国,诏任满日,改合入官。厚至泉,鼎适来知泉州,事无巨细,悉以属厚。逾年,除广南东路茶盐司干办公事。言者希桧旨,论厚谄事赵鼎,谤议朝政,遂罢归。初,厚少时尝著《艺圃折衷》,论多过激,既而悔之。有窃其稿以刊者,遂布于外。驾部员外郎王恭摘书中诋孟子语言于朝,诏厚自今不得差充试官及堂除,令建州毁版,其已传者,皆焚之。厚家居十年,不得调。桧死(绍兴二十五年冬十月桧死),起昭信军节度推官。值齐述之乱,厚脱身贼中,出与守将协力讨平之。复请于帅守,发帑掩骼埋胔,赈给流离,郡赖以安。改左承事郎知潭州湘乡县,卒于官,年六十有一。厚器识宏远,学问渊博,文以《左氏》为法,词赋典丽秀杰,为时所宗。参政龚茂良尝谓莆中文士以湘乡为开山祖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参《兴化志》、《八闽通志》)[4]《宋史翼》卷二七,《续修四库全书》卷三一一,570-571

从传记可知,郑景韦名厚(张九成《孟子传》及《四库提要》、余允文《尊孟辨》及《四库提要》、朱熹《读余氏尊孟辨说》、王若虚《孟子辨惑》及《四库提要》作厚叔,见后),是郑樵从兄。

其籍里当为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宋史·地理志》)。今仍属福建省。《中国历代诗话选》作浙江浦阳(即浦江),误。《宋诗话全编》、《全宋诗》、《全宋文》作“莆田(今属福建)”,甚是。

又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经部·六经奥论》引《仪顾堂题跋》卷一《六经雅言图辨跋》也对郑厚的事迹有所考证。其云:

……其撰人当从《弘治兴化府志》,作郑厚与弟樵同撰者为近。厚字景韦,樵之从兄也。(下与《宋史翼》所记略同,不赘)桧死,起昭信军节度推官,改知湘潭县,卒于官,年六十一。著书《通鉴某某》四十卷(编者按:陆氏跋,《通鉴》下原缺二字,今检《宋史·艺文志》……载有郑厚《通鉴分门类要》四十卷,当即此书),见《宋史·艺文志》。……[5]67-68

又云:

窃谓此书(按指《六经奥论》)即《艺圃折衷》之焚余,后人又有新附益耳。《折衷》今不可见,必辨论经传而折其衷者。版虽毁,书虽焚,如元祐党人文字,岂能禁其不传?惟无弛禁明文,不敢公然刊行,故易其名曰《六经雅言图辨》。“折衷”与“辨”,其义一也。又恐独题郑厚之名形迹易露,樵以进书得官,与厚著书得咎相反,故以夹漈之说杂之。曰莆田二郑者,樵与厚齐名故也。……厚为渔仲从兄,渔仲卒于绍兴三十二年,年五十九。景韦长渔仲三岁,以桧死后起官、改官之时计之,其卒当在绍兴隆兴之间。[5]68-69

按余嘉锡之说诚辩,但无实证,只可作假设看。而其谓“景韦长渔仲三岁”及对郑厚卒于“绍兴隆间”的推考,亦不甚确。实际是,据有关记载,郑厚比郑樵长四岁,同时,郑厚生卒年亦可确考,且其《艺圃折衷》之诋《孟子》者及诗论亦有存余。

今特对郑厚这个有史以来“诋孟”最厉而无人问津的学者的生平事迹及诗论等问题作些探索性的考论。

一、生 平

郑樵《浃漈遗稿》卷三《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云:

(郑)厚生天地间藜藿二十八年矣,(郑)樵生二十四年矣,楚楚便有脱略流俗志。[6]卷三

由此可知,郑厚比郑樵年长四岁。而郑樵生卒为1104—1162年(见上引“渔仲卒于绍兴三十二年,年五十九”云云),则比郑樵年长四岁的郑厚,当生于1100年——哲宗元符三年。又上言(见《宋史翼·郑厚传》)郑厚享年六十一,则其卒年当为1160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比郑樵早卒二年。隆兴则为孝宗年号,计二年,从1163至1164年。其时,郑厚已卒数年矣。《宋诗话全编》谓“约1160年前后在世”,亦不甚确。《全宋文》标其生卒年亦为(1100—1160)。《全宋诗》则未载其生卒年。若以所考出的郑厚生卒之年为线索,并参考其它记载,则上录《郑厚传》所记之事,有些即可得到印证。今录举数事于后。

1.“讲学芗林”云云。按:《明一统志》“兴化府莆田县山川”载,“芗林山,在府城北,宋郑樵读书于此,有修史堂、幻住庵、通游、宴集二阁”[7]卷七七。而《清一统志》 “兴化府”“山川”亦云:“芗林山,在莆田县西北废兴化县南,下有灵龟潭,有石梁跨其上。相近有枫岭。”[8]卷三二七由此可知,莆田确有“芗林”,“芗林”是山名,为郑氏兄弟少时读书讲学之地。郑樵《夹漈遗稿》卷一有《芗林闲居》二首。

2.“与弟樵倡物理之学,宇文虚中一见嗟异,尝遗厚书”云云。按:郑樵《夹漈遗稿》卷三有《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当是对宇文虚中来书的回答。虚中家在福建,殆与郑厚住地相距不远。《宋史》卷二八《高宗纪五》“绍兴五年”“七月”“丁亥,赐宇文虚中家福建田十顷”之载可证。

3.“绍兴五年,再试礼部,奏赋第一,登进士”云云。按: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云:“绍兴五年九月辛未朔。……甲戌,诏进士唱名依故事。……乙亥,上御射殿,赐进士汪洋等二百二十人及第出身。时右修职郎黄中对策言……详定官中书舍人胡寅等定(黄)中为首选,辅臣奏(黄)中系有官人。上问故事如何?沈与求曰:臣闻皇祐元年沈文通考第一。仁宗曰:朕不欲以贵胄先天下寒俊。遂以冯京为第一,文通为第二。上曰:可用此故事。遂擢(汪)洋为第一。时,新复诗赋,上欲重其选,策试日,谓大臣曰:诗赋取士,累年未闻有卓然可称者,俟唱名日,可将省试诗赋高等人特与升甲,以劝多士。遂诏省试魁赋郑厚循二资与升擢差遣。(黄)中,(黄)潜善族孙;(郑)厚,莆田人也。同日,赐特奏名进士汪乔年以下二百七十二人同出身。”[9]卷九三由此载可知郑厚登进士第之详情。

4.郑厚“调泉州观察推官”,“厚至泉,(赵)鼎适来知泉州,事无巨细,悉以属厚。逾年除广南路茶盐司干办公事”云云。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八年十月甲戌”:“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赵鼎罢,为检校少傅奉国军节度使两浙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绍兴府”[9]卷一二二;又“绍兴九年二月壬申”:“检校少傅奉国军节度使醴泉观察使赵鼎知泉州。鼎寓居会稽,秦桧犹忌其近,乃以远郡处之”[9]卷一二六;又“绍兴十年夏四月壬戌”:“特进知泉州赵鼎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又 “绍兴十年闰六月丁酉”:“特进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赵鼎责授左中大夫秘书少监分司西京兴化军居住”[9]卷一三六。根据这些记载可知,郑厚任泉州察推,当在绍兴九年至绍兴十年(1139—1140),而其“除广南东路茶盐司干办公事”,则在绍兴十年四月以后。

5.郑厚“罢归”云云。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有三年三月丙申”:“左从事郎广南盐事司干办公事郑厚罢。以言者论厚顷缘刘大中力荐及为泉州察推唯知谄事赵鼎,比因误杀罪囚,例与冲替,乃谤议朝政,簧鼓众听故也。”[9]卷一四八据此,则郑厚任广南盐司干办公事的时间当在绍兴十年四月以后至绍兴十三年三月。

6.“厚少时尝著《艺圃折衷》,论多过激……驾部员外郎王恭摘书中诋孟子言语于朝,诏厚自今不得差充试官”云云。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有三年五月辛未”:“诏左从事郎郑厚自今不得差充试官及堂除。厚尝著书号《艺圃折衷》,其言有诋孟轲者,驾部员外郎王言恭言于朝庭。诏建州毁版,其已传播者,皆焚之。”[9]卷一四九可证。

7.“厚家居十年,不得调。桧死,起昭信军节度推官,值齐述之乱,厚脱身贼中,出与守将协力讨平之”云云。按:郑厚家居十年,当从绍兴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三年。又据《宋史》卷三十《高宗纪七》、卷四0二《陈敏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三、《资治通鉴后编》卷一一七、《钦定续通志》卷三五等载,虔州(即赣州,亦即昭信军,属江南西路,见《宋史·地理志四》)军卒齐述作乱,始于绍兴二十二年秋七月丁巳,讨平于同年十一月丁巳。而秦桧死于绍兴二十五年冬十月乙未夜(《宋史·高宗纪八》)。如此,则郑厚复起为昭信军节度推官及值齐述之乱,皆当在秦桧死前。《宋史翼》误,《全宋诗》、《全宋文》皆沿此误。郑厚在齐述作乱时,从城中逃出与守将共讨平之的“守将”当是李耕。李耕为虔守事,见《宋史·高宗纪七》:“绍兴二十二年秋七月”,“丁巳,虔州军卒齐述杀殿前司统制吴进、江西同统领马晟,据州叛。八月己卯,遣鄂州都统制田师中发兵同江西安抚使张澄、殿前司游奕军统制李耕讨述。九月乙未,又遣左翼军统制陈敏相继讨之。……十月甲戌,以……李耕知虔州。……十一月……丁巳……李耕入虔州,尽诛叛兵,虔州平”[10]卷三O,574-575。又《高宗纪八》载,绍兴“二十三年”“二月”“辛未,改虔州为赣州。……癸未,赏平赣盗功,以李耕为金州观察使”[10]卷三O,577。又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云:除李耕受赏外,“诸将刘纲等九人,各迁二官,将士受赏者万三千百二十有四人”[9]卷一六四。故郑厚亦当在众多受赏者之列。其“改左承事郎知潭州湘乡县”,应是对其平叛之功的赏赐。据《宋史·职官九》言,宋代官爵自开府至迪功郎计三十七阶,而“承事郎”为二十四阶,正八品;比最初入官时所授的为三十四阶、无品级的“从事郎”高了些。

8.“龚茂良尝谓莆中文士以湘乡为开山祖云”。按:龚茂良在淳熙元年至淳熙四年(1174—1177)曾任参知政事(见《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于淳熙五年(1178)去世,与去世于绍兴三十年(1160)的郑厚,时代相距不远,且皆兴化军莆田县人(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二人又先后进士及第(龚为绍兴八年进士,见《宋史》本传,郑为绍兴五年进士),并皆先后作过泉州察推(龚任职亦见《宋史·龚茂良传》),因此,龚茂良对自己的同乡、先辈郑厚进行评价当是有发言权的。

陆氏《郑厚传》未著郑厚著作,今据《福建通志》《艺文》之载其著录云。其谓:“郑厚存《古易》一卷、《湘乡文集》二十卷、《艺圃折衷》一卷、《诗杂说》十卷、郑厚郑樵《二郑诗集》一卷、《二郑六经图辨》一卷”[11]卷六八等。又《宋史》卷二0七《艺文六》著录“郑厚《通鉴分门类要》四十卷”。《郡斋读书志》记为:“《艺圃折衷》六卷,右皇朝郑厚,莆阳人。绍兴中举进士第一,坐台评废于家。”[12]卷四下今多不存。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三云:“郑厚长于《易》”;而李贤《明一统志》“兴化府人物”亦云:“郑樵,莆田人……郑厚,樵弟(按当作樵从兄),工文辞,自成一家,尤长于《易》”[7]卷七七。按“郑厚长于《易》”之说不差。项安世《周易玩辞》卷一、易祓《周易总义》卷二、王申子《大易辑说》卷二、翟均廉《周易章句证异》卷一卷三卷九等,均引录过郑厚《古易》之说。至于其所著《艺圃折衷》之“诋孟”言论则多为宋人所批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张九成所撰《孟子传》云:“惟注是书,则以当时冯休作《删孟子》、李觏作《常语》、司马光作《疑孟》、晁说之作《诋孟》、郑厚叔作《艺圃折衷》,皆以排斥孟子为事。故特发明义利经权之辨,著孟子尊王贱霸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13]卷三五,293于余允文撰《尊孟辨》三卷《续辨》二卷《别录》一卷云:“允文字隐文,建安人。……今考《永乐大典》所载,凡辨司马光《疑孟》者十一条,附史剡一条,辨李觏《常语》者十七条,郑厚叔《艺圃折衷》者十条。《续辨》则辨王充《论衡·刺孟》者十条,辨苏轼《论语说》者八条。此后,又有《原孟》三篇,总括大意以反复申明之。……系朱子《读余氏尊孟辨说》(按见《晦庵集》卷七三,题为《读虞隐之尊孟辨》)于后。”[13]卷三五,293不过,亦由于余允文、朱熹的批判的需要,郑厚的“诋孟”言论才被他们当作“靶子”保留下来了一些,盖有十条之多。其后,《说郛》卷八下亦据此二书而录存了七条。此外,郑樵《夹漈遗稿》卷二中的《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与景韦兄报江给事书》二文也可作为郑厚郑樵二人共同之作看,是研究郑厚思想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二、诗 论

《中国历代诗话选》所录郑厚论诗文字,出《草堂诗话》卷下。其前冠有“莆阳郑景韦《离经》曰”八个字。《说郛》卷三一载郑厚撰《艺圃折衷》亦录此条。然四库本《说郛》卷八下录郑厚《艺圃折衷》七条则未见此(详后)。不过,也由此可见,《艺圃折衷》和《离经》盖当为同一种书。而且很有可能《离经》是《艺圃折衷》之焚余。《郡斋读书志》卷四下著录《艺圃折衷》云:

郑厚论诗之语,已不可多得。王若虚《滹南诗话》略存一二。其卷上有云:

郊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乐天如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14]卷三八

按王氏所引郑厚云云,见《说郛》本所录《艺圃折衷》。其全条为:

李谪仙,诗中龙也,矫矫焉不受约束。杜则麟游灵囿,凤鸣朝阳,自是人间瑞物。施诸工用,则力牛服箱,德骥驾辂,李亦不能为也。陶渊明逸鹤狂风,闲鸥忘海;鲍明远则高鸿决汉,孤鹘破霜;孟东野则秋蛩草根;白乐天则春莺柳阴;皆造化中之妙。余皆象龙刻凤,虽美不情,无取正焉。[15]

《宋诗话全编》所录即此,比《中国历代诗话选》稍备。《全宋文》卷四二一一亦录此一条。另外,潘得舆《养一斋诗话》卷二亦引郑厚评乐天、东野语。其云:“若虚雅服郑厚评诗,荆公、苏、黄,曾不比数,独云:‘乐天如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为造化中一妙。’此亦误也。”[16]2036《滹南诗话》卷中又有云:

郑厚云:“魏晋以来,作诗唱和,以文寓意;近世唱和,皆次其韵,不复有真诗矣。诗之有韵,如风中之竹,石间之泉,柳上之莺,墙下之蛩,风行铎鸣,自成音响,岂容拟议!夫笑而呵呵,叹而唧唧,皆天籁也,岂有择呵呵声而笑,择唧唧声而叹者也!”慵夫曰:郑厚此论,似乎太高;然次韵实作诗之大病也。诗道至宋人已自衰弊,而又专以此相尚。才识如东坡,亦不免波荡而从之,集中次韵者几三之一,虽穷极技巧,倾动一时,而害于天全多矣。使苏公而无此,其去古人何远哉![14]卷三九

此二条文字,表明了郑厚关于“真诗”的重要见解。郑厚指出:“真诗”首先要有“真情性”,即诗中所抒发的或“哀”或“乐”感情,必须真实自然。以此为准,他认为:受多数人鄙薄的“郊之寒”和“白之俗”,是“造化中一妙”,也是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等比不上的。苏、黄等人之诗,不过“象龙刻凤,虽美不情”,非诗之正。其次,“真诗”要有自然音韵。这种自然诗韵,出自“天籁”,“如风中之竹,石间之泉,柳上之莺,墙下之蛩,风行铎鸣,自成音响”,不可拟议。以此为准,郑厚一方面称誉“乐天如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而另一方面又批评东坡等人如“择呵呵声而笑,择唧唧声而叹”的“次韵”作法。

由表3可知,1~21日龄时,复合酶B组试验鸡平均日采食量最低,正对照组最高,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负对照组、复合酶B组试验鸡的平均日增重与正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复合酶A组比负对照组提高了4.11%,但差异不显著(P>0.05);正对照组试验鸡的料重比最低,负对照组最高,负对照组、复合酶B组与正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复合酶A组比负对照组降低了2.83%,但差异不显著(P>0.05)。

郑厚“真诗”论“天籁”自然说的提出,对同朝的杨万里、包恢、刘辰翁,金代刘祁、王若虚,元代吴澄、赵文等都有影响。如杨万里在《答建康府大军库监徐达书》中批评“次韵”“赓和”之诗云:

大抵诗之作也,兴上也,赋次也,赓和不得已也。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生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之谓兴。或属意一花,或分题一山,指某物课一咏,立某题征一篇,是已非天矣,然犹专乎我也。斯谓之赋。至于赓和,则孰触之?孰感之?孰题之哉?人而已矣。出乎天,犹惧戕乎天,专乎我,犹惧强乎我,今牵于人而已矣,尚冀其有一铢之天、一黍之我乎?[17]卷六七

蔡仲翔等《自然·雄浑》第三章《自然的制约因素·自然与兴会》引此后云:“唱和之作,在唐代已非常盛行,进而崇尚次韵,入宋益甚,必步原韵,更受拘束,成了纯粹炫耀才华技巧的方式,即使象苏轼那样的大诗人也未能免俗,集中次韵诗极多,以致有人慨叹近世‘不复有真诗矣’(见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中)。”[18]152其实,正如上言,最早慨叹宋代“不复有真诗”者是郑厚,而非王若虚。王若虚只是引述郑厚之论而已。今当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了。而象山学派的袁燮、包恢等也有类似主张。袁燮《题魏丞相诗》云:

古人之作诗,犹天籁之自鸣尔。志之所至,诗亦至焉。直己而发,不知其所以然,又何暇求乎语言之工哉!……孰知古人之诗,吟咏情性,浑然天成者乎?[19]卷八

包恢《论五言所始》云:

后世略不能自咏情性,自运意旨,以发越天机之妙,鼓舞天籁之鸣。动必规规焉,拘泥前人之体格,以仿效而为之,一有不合,即从而非之。[20]《敝帚稿略》卷二,394

这些说法,可以说是直承郑厚的“真诗论”而又有所发展。宋末刘辰翁《欧氏甥植诗序》云:

诗无改。法生于其心,出于其口。如童谣,如天籁,歌哭一耳。虽极疏憨朴野,至理碍词亵,而识者常有以得其情焉。……[21]卷六

又元赵文《黄南卿齐州集序》云:

诗之为物,譬之大风之吹竅穴,唱于唱喁,各成一音;刁刁调调,各成一态;皆逍遥,皆天趣,编诗者亦任之而已矣。[22]卷二

此亦是郑厚、袁燮、包恢、刘辰翁“天籁”之意。

“天籁”一词出《庄子·齐物论》。其云:

子綦曰:……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竅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按即嵔崔——崔巍),大木百围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竅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3]卷一,45-46

此亦即吴澄所谓“自然之籁”。吴澄《何敏则诗序》云:

天时物态,世事人情,千变万化,无一或同。感触成诗,所谓自然之籁。[24]卷二二

这种“自然之籁”——“天籁”,郑厚、袁燮、包恢、吴澄等认为便是“真诗境界”(《一笑集序》)。不仅如此,庄子还最早提出“贵真”的命题。《庄子·渔父》云: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23]卷十,1032

而“圣人法天”之说则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其云: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101

因此,“真诗论”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自然论”。

至于明清,言“真诗”、“天籁”自然说的人就更多了,明前七子李梦阳,后七子王世贞,徐渭、李贽、汤显祖、李开先,公安派的袁宏道,小说家冯梦龙等皆有类似论说;清代启蒙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也崇真疾伪。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但今之论“真诗”者,皆不涉及郑厚(1100—1160),反而以后于郑厚的包恢(1182—1268)为重。如顾易生等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即以为:包恢的“真诗论”,“在当时有一些石破天惊的意味”,“对稍后金代刘祁、元代吴澄,以至明代的李梦阳、李贽、袁宏道等都有一定的影响”[26]805。此皆出于对郑厚和其诗论无知之故。特于此文赘言之。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论及郑厚评诗之语。其云:

汤惠休、谢琨(按当作混)、沈约、钟嵘、张说、刘次庄、张芸叟、郑厚、敖陶孙、松雪斋,于诗人俱有评拟,大约因袁昂评书之论而模仿之耳。其宋人自相标榜,不足准则。吾独爱汤惠休所云“初日芙蕖”,沈约云“弹丸脱手”,钟嵘云“宛转清便,如流风白(当作回)雪;点缀映媚,如落花在(当作依)草”。其次则张芸叟云“春服乍成,醱醅初熟;登山临水,竟日忘归”,郑厚云“秋蛩草根,春莺柳阴”,不必尽当,而语颇造微。[27]1031

此殆是我们见到的自王若虚之后赞赏郑厚“真诗论”的又一“知音”。而前述之潘得舆虽亦引过郑厚评乐天、东野之语,但他并不完全赞同其说。故他在引述郑厚之语后说:“此亦非也。”不过,从总体上看,他仍是郑厚“真诗论”的鼓吹者。因为他在其《养一斋诗话》中,就曾说:“文章之道,传真不传伪。”[16]3023

《宋诗话全编》只录《说郛》所载郑厚诗论一条,而遗其王若虚所引之论“自然音韵”者。如此,则不能全面把握郑厚“真诗论”的内容,故当于此补足之。

[1] 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话选[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 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M].苏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 昌彼德,王德毅等编.宋人传纪资料索引[M].(台湾)鼎文书局,1986.

[4] (清)陆心源.宋史翼[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宋)郑樵.浃漈遗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明)李贤.明一统志[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清一通志[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 福建通志[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 (金)王若虚.滹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 (元)陶宗仪.说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7] (宋)杨万里.诚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 蔡仲翔,曹顺庆.自然·雄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9] (宋)袁燮.絜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宋)包恢.敝帚稿略[M].陶秋英.宋金元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1] (宋)刘辰翁.须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 (宋)赵文.青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4] (元)吴澄.吴文正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 辛站军.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6] 顾易生等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7]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刘 力]

Research of Scholar Zheng Hou in Song Dynasty and His Real Poetry

Duan Li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31, China)

Zheng Hou, who is Zheng Qiao’s cousin, is known as the one who slander Meng Zi most.TheHistoryofSongDynastydidn’t record his life. Two works about theory of poetry written today don’t tell about him well.TheCompleteWorksofSongandTheCompletePoemsofSongrecord him, while the record is a little simple with little mistakes. Zheng Hou was knowledgeable, and wrote quite a lot while most of them are lost today. His workYiPuZheZhongabout denying Meng Zi retains a part of contents as a target because of Yu Yunwen, Zhu Xi’s criticism, which is precious data for research of Zheng Hou. What’s more, Zheng Hou put forward theory of real poetry and sounds of nature, 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later poetry criticism.

Zheng Hou; life story; theory of real poetry; sounds of nature

2015-10-26

段莉萍(1969—),女,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I206.2

A

1673—0429(2016)01—0030—07

猜你喜欢
宋史诗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新诗话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