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6-03-29 11:47庞晓宁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调查研究高职院校

庞晓宁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现状调查与研究

庞晓宁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移动学习模式在各高职院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移动学习现状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此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促进移动学习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推广,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移动学习;调查研究

庞晓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陕西宝鸡72101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也提出,信息技术要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2015年2月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4G时代,网络资源更加丰富,信息共享更加迅捷,这些都进一步保证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特点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为MLearning,它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它被认为是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灵活性。移动学习在学习者具备信息化学习设备的条件下,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随时、随地、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实现“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学习。学习环境、教师、学习者在空间和时间层面上都是移动的,教学资源随时随地都是可得的,方式上很灵活。

2.有效性。移动学习的有效性,一方面是指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是指有效地利用和整合零碎时间进行学习,通过提高时间利用率来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模式更大程度地考虑了学习者在学习方式差异等方面的因素,是人性化、个性化、定制式的学习模式,势必会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3.趣味性。网络学习资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模态的感官刺激。这些图片、视频信息以及多媒体课件能更加生动地传递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而且移动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本身就足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当今大学生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显示出浓厚的热情。

4.互动性。正如Alexzander Dye在对移动学习概念进行阐述时指出的,这种模式能够“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事实上,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师生互动,还实现了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构建了一个立体、交互式的互动平台,更有利于教师全面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二、研究现状

对于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最早源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1994年的Wireless Andrew研究项目。此项目通过校园无线基础设施建设,为师生和管理者等提供校园无线连接和资源访问服务。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移动学习的研究热潮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大学开始逐步蔓延。后来,英国伯明翰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爱立信、诺基亚等商业公司开展的“移动学习”研究,从微观细节上研究了移动学习中的交互技术、学习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国际远程教育权威学者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作了题为《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学习,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的报告,才首次将移动学习概念介绍到中国。在这之后,学界的专家、学者、教师从各个角度开始关注这一研究课题。胡燕娜(2015)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依托,探索移动学习新模式,帮助学习者改变既定的学习理念。祝智庭(2015)等在《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一文中指出,“人人通”建设的落脚点是要增强或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指向学生个体的发展。

三、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现状的调查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移动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设计。本研究以陕西省某高职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移动学习的设备、资源利用情况、移动学习的频率、学习的方式和态度以及移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五个维度,设计了27个问题,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Likert Scal)”的形式,对高职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随机抽取各个专业、各个层次共563名学生(其中男生247名,女生316名)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7份,回收率为97.1%。为了深入了解此问题,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和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两个方面。

2.数据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高职学生英语移动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在只有近42%的学生会主动经常利用移动设备学习英语。而在移动学习的学生中,有97%的学生会使用智能手机,开通数据流量,通过浏览相关网页和完成教师布置网络作业的形式学习。第二,89%进行移动学习的学生反映,网上的英语资源比较多,但可用和适合自身水平的很少。第三,总体而言,学生对移动学习持支持态度,认为其是一种全新、灵活、有效的学习模式。第四,学生反映此学习模式成本较高。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移动学习受到广大高职学生的认可,但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移动学习并未引起各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缺乏制度支撑。虽然,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和广大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已耳熟能详,但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度注重学习过程而忽略效果,这种理念认为,教与学必须在教室、课堂进行,否则教学活动就被视为无效,这限制了移动学习的发展。加之我国高职院校的转型和发展缓慢,管理经验不足,模式比较死板,移动学习的发展缺少制度支持。

2.网络教学资源参差不齐,配套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网络英语资源比较丰富,但水平参差不齐,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比较少,适合高职学生的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移动学习容易受挫,也不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的移动学习陷入一种毫无目的的、“无政府”状态的混乱学习。

3.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成绩、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是比较弱的,加上网络环境的诱惑,大多数学生不能自控,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从事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活动,这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4.教与学管理和考核难度大。移动学习模式由于太灵活,不可控因素比较多。教师很难对学生课后移动学习的相关情况进行掌控,也很难对其效果进行评估。这应该是移动学习面临的最大挑战。

五、对策与建议

为了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效果,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移动学习模式的推广,各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保障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共谋发展。

1.大力宣传和普及移动学习模式,引起广泛关注,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各高职院校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宣讲,使其深入人心,提高移动学习的意识。院校在管理方面应该更加灵活,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所引导和倾斜,以保证其有效实施。

2.加快网络精品课程及微课开发步伐,丰富、优化和规范教学信息资源。院级网络学习资源及微课的开发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学院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有针对性、具有自身特色和适合自己院校发展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保证移动学习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3.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对其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策略培训。大学阶段的学习除了学好专业课程外,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策略培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完成移动学习任务。

4.加快教学软件建设和开发力度,实现移动学习的有效管理和评估。相关专业教学软件和平台的有效开发是移动学习能否顺利推进的保证,基于这个平台,教师才能对学生的移动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控,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实现有效的互动。因此,教育教学部门和专业的软件开发部门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发和完善现有的教学平台。

5.加强校园网络覆盖及硬件资源建设,降低学生移动学习成本,普及移动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模式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院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各高职院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经济、高效的校园网。

总之,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移动学习模式也不例外。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这种集灵活性、高效性、趣味性及互动性为一身的教学模式一定会被广大师生广泛应用,随着教学资源和各方面软硬件建设的完善和发展,它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优势,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26.

[2]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

[3]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6):36-38.

[4]胡燕娜.《综合英语》课程移动学习模式构建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5(10).

[5]祝智庭,郁晓华等.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5(8).

责任编辑:贺春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2-0066-03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调查研究高职院校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