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统三分”新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

2016-04-04 21:26陈新森
食药用菌 2016年5期
关键词:菌棒食用菌生产

陈新森



以“五统三分”新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

陈新森

(浙江省磐安县人民政府,浙江磐安 322300)

论述磐安县实施“五统三分”新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的内涵和优势,解决了集约化、分工化、专业化、市场化、绿色化种植诸多问题,介绍“五统三分”的措施为:保总量,提升特色基地建设水平;育龙头,提升经营主体统领能力;优品质,提升产业标准生产要求;促融合,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档次;补短板,提升产业持续发展后劲。

磐安县;食用菌;促进发展;新模式;五统三分

食用菌产业是磐安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全县年生产规模稳定在3 800万袋,产量近2.8万吨,产值1.98亿元,鲜菇出口保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以上,这得益于县政府倡导推行的“五统三分”种植新模式。

1 “五统三分”的具体内容和优势

所谓“五统三分”新模式,即统一租地、统一建棚、统一制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管理、分户采摘、分户结算。具体地说,就是食用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向农户统一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钢架大棚,并通过装袋、制棒、接种等工厂化程序生产菌棒,以成本价或微利价为菇农提供菌棒、大棚等生产材料和种植基地,由菇农按照公司规范要求、技术标准管理、采摘,公司按保护价收购食用菌鲜品,经包装、加工后投放市场。实现种植模式从农户分散经营向基地集中经营,从人工栽培生产为主向机械化工厂化生产为主,从传统方式生产向规范技术生产,销售方式从各自销售向统一销售这几个转变。这种“统分结合、互利双赢”的种植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优化了资源要素配置,提升了要素供给质量,提高了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集约化种植,解决了“种哪里”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利用土地逐渐减少,受土地资源稀缺、土地产出效益提升等因素影响,磐安土地流转难、租金高的情况突出,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租金高达1 500~2 000元,菇农“想种无地种、要地租不起”,土地要素制约着食用菌规模扩张。为解决土地流转难问题,磐安县实行流出农户、流入业主、所在村庄“三方补助”政策,引导土地成片流转,由业主统一承租、建造大棚,其他种菇农户以每平方8元左右价格向业主返租,种植收益归农户所有。同时,在基地内推行架层立体栽培模式,亩均种植量比常规高出2~3倍。目前全县已建成玉山富盛、山香菇业、尖山康宇等规模种植基地11个,年种植量2 500多万袋,占全县总量的66%。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有效破解了土地瓶颈制约,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用地,提高了生产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1.2 分工化种植,解决了“怎么种”问题

过去千家万户“手工作坊”式栽培,生产点多、规模小,劳力投入多、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导致种植农户大幅减少。“统一制棒、统一技术”的生产方式克服了种植环节繁琐、技术标准参差不齐的问题。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对集中连片50亩以上规模基地,购置先进适用生产机械给予40%补助,迄今已引进新型灭菌灶、拌料机、装袋机、扎口机等机械200多台(套),建成11家菌棒加工厂。以生产1万袋菌棒为例,农户常规生产成本需3 000元,而工厂化生产仅需2 100元,成本降低30%。如冷水菇乡合作社直接以每袋1.3元出售菌棒,也“来料加工”菌棒,每袋仅收取0.4元加工费,完成了农户单家独户生产80%以上的工作量,实现企业与菇农“双赢”。深泽乡殿口村陈秉忠、冷水镇潘潭村卢盈良等菇农以“菌棒代加工”模式年均种植5万袋菌棒,大大节约原料和劳动力成本,年纯收入达15万~2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推行“菌棒集中生产+分散式出菇管理”统分结合模式,实行分工化种植,减少菇农劳力投入和材料采购成本,有效提升农民种菇积极性。

1.3 专业化种植,解决了“谁来种”问题

食用菌产业属劳力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创新型产业,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和过硬的生产技术作保障。近年来,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老一辈菇农因年龄和体力因素不想种、年轻人由于种菇比较效益低不愿种、部分人员受技术门槛制约不会种,“菇二代”后继乏人现象日益显现。2010年以来,磐安县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契机,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先后培育发展县级以上食用菌农业龙头企业25家、专业合作社12家、家庭农场8家,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玉山镇山香菇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仲文流转土地260亩,年生产食用菌300万袋,产量2 280吨,相当于60户种植大户的种植量。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返聘农民工到园区、基地务工,带动周边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获得“租金+工资”双份收入,促农增收效果明显。如富盛农场日均雇佣周边村庄农民40余人,2015年支付工资达110万元。一批经营理念新、经济实力好、创新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和中青年业主成为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4 市场化种植,解决了“种多少”问题

一直以来,磐安县食用菌产业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小规模经营无法直接与市场对接,供给侧与需求侧信息不对称,产品结构不合理,出现积压、滞销、“菇贱伤农”等现象,影响菇农种菇积极性。近年来,磐安县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分户采摘+统一销售+分户结算”模式,发展名优新特品种,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满足多元化的市场消费需求。如山香、富盛、永安源等企业与商家签订协议,实行分户采摘、统一销售;双峰山之舟公司创新销售模式,生产的菌棒出口到美国、韩国、日本、瑞典、新西兰等国家,2015年出口菌棒200余万袋;盛源、宏达等企业开发组合装产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安康、花溪、山村农特产等企业开发了休闲食品、即食食品等;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食用菌采摘体验产品,最多时一天接待游客达千余人,香菇等食用菌销售额达2万余元;山之舟、新渥更鲜美家庭农场等开发盆景菇,且养且赏且品尝,效益可观,前景看好。看准市场行情种,适应消费需求种,产品就不愁销路。

1.5 绿色化种植,解决了“种多久”问题

传统的食用菌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木材,农民盲目砍树育菌,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进而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变劣。近年来,磐安县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料和木制品下脚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推广“茭白-大球盖菇” “桑枝-杏鲍菇” “食用菌废菌料再利用种菇” “药-菇” “菜-菇”等生态循环模式,实行绿色化种植,促进“菌林和谐、环境友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先后建成县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8个,山之舟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茭白叶种植杏鲍菇模式”入选省农业厅生态循环模式典型案例,“食用菌多级循环利用模式”被评为省水环境治理暨现代循环农业“十大创新技术与模式”之一。以山之舟为例,采用桑枝、玉米芯、甘蔗渣、木屑栽培杏鲍菇,再用杏鲍菇的菌糠培育香菇、木耳、平菇等菌类产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

2 “五统三分”的具体措施

食用菌产品“好吃”,是国际公认的健康养生食品;食用菌基地“好玩”,是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的好地方;食用菌产业“好赚”,是全产业链的绿色富民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受劳力、技术、资源等要素制约,食用菌产业呈现“南菇北扩”新趋势,加上当前磐安县食用菌产业遭遇土地流转成本高、科技支撑不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产业链较短等短板,食用菌产业进入破壁前行、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大力推行“五统三分”模式,转方式,调结构,优品质,促融合,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链和价值链,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食用菌产业“二次腾飞”。全县年生产规模稳定在4 800万袋以上,产量3.5万吨以上,产值2.8亿元以上,鲜菇出口保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5%以上。

2.1 保总量,提升特色基地建设水平

一家一户的经营,碎片化的土地耕种,形成不了规模效益,提升不了产业水平。要将基地建设作为规模提升、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通过优布局、建设施、强科技等措施,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巩固全国最大鲜菇出口基地地位,提高“中国香菇之乡”牌子的含金量。

(1)优化产业布局。根据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和种植习惯,调整种植结构,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扩大产业生产规模。新建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规模30万袋以上的,每袋补助0.1元。安文区作为曾经的食用菌主产区,重点发展花菇、常规秋冬菇、杏鲍菇等品种基地。盘山区作为水稻主产区,重点发展春秋香菇、杏鲍菇、黑木耳等品种基地。玉山区根据年平均气温较低、茭白秸秆多的特点,重点发展高温菇、草腐菌等品种基地,逐渐实现从香菇“一菇独秀”向“百菌齐放”转变。

(2)完善设施配套。加大设施农业投入,重点扶持新建钢架大棚、生产用房、管理用房、基地生产路、储藏冷库、喷滴灌、水源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引入保温、调光、通气等保护设施,以及控温、控湿设备,推广多功能恒温菇棚、新型保温材料菇房、黑木耳吊袋、立体架层等高效栽培模式设施等,不断提升生产加工设施化水平,建立工厂化、设施化生产基地10个以上。

(3)提升科技含量。县食药用菌研究所加强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技术攻关,破解技术瓶颈,提升从备料到出菇、从基地到市场的全程科技化水平。控制和减少“低档次、不对路”的食用菌产品,引进灰树花、羊肚菌、秀珍菇、灵芝等珍稀品种,对灵芝等珍稀品种种植5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 000元,以增加契合消费需求升级的中高档食用菌产品。发挥现代农业发展专家顾问的作用,通过组织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提高业主经营管理能力。针对极端天气频发、自然灾害多的实际,将食用菌产业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给予补助,发动菇农踊跃参保,增强抗风险能力。

2.2 育龙头,提升经营主体统领能力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对食用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创建国家、省、市级示范性称号的给予奖励,引导其做大做强。推广“五统三分”新型模式,稳定双方购销关系和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农民既要“种得好”,也要“销得好”,提高示范引领和带动发展能力。

(1)育强培大龙头企业。加强财政补贴、用地指标、金融服务、人员培训、品牌创建等方面扶持,支持食用菌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企业自身实力。鼓励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等产业化合作机制,推行合作化、一体化、个性化服务方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增加出口量,力争到2020年建成外向型龙头企业3家,实现产品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

(2)规范提升专业合作社。以“三位一体”改革为契机,发挥“农合联”作用,鼓励合作社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组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打造一批大社强社。对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别奖励5万、3万、1万元。对组建食用菌合作社联合社,一次性奖励3万元。鼓励扩大合作范围,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统一采购材料、生产加工、品牌营销,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引导和带动面上发展,新培育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引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展服务功能,促进快速成长。

(3)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发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食用菌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通过土地流转、作价入股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外出返乡人员、职校毕业生、个体工商户等从事食用菌产业,壮大种植规模,新培育生产大户50家以上。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发展食用菌家庭农场,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对被评为国家、省、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分别奖励4万、2万、1万元。

2.3 优品质,提升产业标准生产要求

市场不缺食用菌产品,缺的是绿色安全放心的产品和符合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要紧跟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努力培育响当当、信得过的绿色食用菌产品,让生产、消费两端和农民、市民两头都得实惠。

(1)推行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强标准化生产培训,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主持或参与县级以上地方标准制修订,完善农业标准体系。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模式图)”的推广模式,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其覆盖面。推广《无公害鲜香菇》《无公害杏鲍菇》等省级地方标准,组织菇农严格按标准生产,少用农药化肥和各种化学药剂,多用人工有机肥,保证产品品质。

(2)推广生态循环模式。推广“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下脚料循环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减少资源损耗,确保产品安全放心。对利用茭白秸秆、桑枝条、果树枝条、玉米秸秆、稻草等种植食用菌,且连片15亩以上的,每亩给予1 000元补助。扩展原料来源,开发以梨枝条、葡萄枝条、玉米芯、秸秆、稻草、酒糟等为原料的生态循环新模式,推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3)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发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作用,落实快速检测免费开放制度,加强对食用菌产品的质量监测。把食用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二维码”为产品标识,建立“二维码标识扫一扫,全程信息都知道”的质量追溯机制,实现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的全程质量监管。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或市级以上名牌、名优农产品金奖等称号的,给予奖励,引导创建更多绿色、优质、安全的食用菌产品品牌。

2.4 促融合,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档次

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型复合业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建设产加销一体、一二三融合的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格局,有效解决食用菌产业“量大链短、种强销弱、质优价廉”的问题。引导有条件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建设先进实用的初加工设施,大力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食用菌产品消纳能力。鼓励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开发食用菌面条、面包、冰淇淋等食品,以及汤羹类、调味品类的汤包、汤料、酱油,休闲食品类的菇脆片、菇脯等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休闲菇业,以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为契机,依托产业优势,按照景观化要求,加大食用菌示范基地提升改造力度,积极发展菇膳食、菇乐园和菇科普等园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鼓励创建休闲采摘基地,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休闲长廊、骑行车道、游憩平台等的旅游配套设施,开辟生产体验、观摩展示、观光采摘等园区,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着力开发创意菇业,结合庭院农业和创意农业的发展思路,制作适用于家庭阳台栽培的盆栽景观型食用菌菌棒,让城市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体验种植、管理、采摘的田园乐趣。创新发展方式,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创意菇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挖掘“菇仙羊愔”文化,加大“菇仙园”开发力度,丰富菌菇文化内涵,提升产业软实力。

2.5 补短板,提升产业持续发展后劲

磐安历经30多年的传承、创新、发展,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短板和不足也十分明显,其中菌棒工厂化水平有待提高、土地流转难度大成本高等,必须重视解决,精准发力,补齐短板。

(1)推进工厂化栽培。加强产业化政策宣传,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引进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操作水平和种菇能力,年增新型灭菌灶、拌料机、装袋机、扎口机等先进适用生产机械20多台、套,到2020年新建或改建菌棒生产中心10家以上。按照“安全、高效、标准、优质”要求,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扩大菌棒工厂化生产规模。

(2)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流转和征用补偿权。严格落实土地流转“三方补助”政策,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土地流转积极性,解决田地尤其是季节性“抛荒”问题。引导采用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升产业规模化水平。

(3)加强特色市场培育。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巩固和提升冷水食用菌交易市场,完善设施,优化服务。鼓励在地级市以上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直销店、配送中心,开拓食用菌产品市场。推行“一店三开”,即有一个店有实体店、网店、微店3种形式,线上线下同步营销。利用淘宝·中国特色磐安馆平台优势,精心策划个性化、乡土化包装,拓展网络市场,让更多的食用菌产品进入电商平台销售,全力打响“磐安三珍”品牌。组织参加各种农事节会,推介磐安食用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国香菇之乡”华丽转身。

S646

B

2095-0934(2016)05-273-05

猜你喜欢
菌棒食用菌生产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香菇注水时间怎样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