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现状与问题探析

2016-04-04 21:26刘世玲李克彬林建新施昌华李云飞杨迎春
食药用菌 2016年5期
关键词:羊肚菌种菌丝

刘世玲 李克彬 朱 红 林建新 施昌华 周 洁 李云飞 杨迎春



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现状与问题探析

刘世玲 李克彬 朱 红 林建新 施昌华 周 洁 李云飞 杨迎春

(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北宜昌 443000)

概述羊肚菌人工栽培的发展历史及其菌种的选育与生产,具体介绍人工栽培技术各个主要环节,包括栽培前的田块处理、播种方式、营养袋放置、保育与出菇管理、外源性病虫害和生理性病虫害。指出人工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上的遗传育种路径、诱发原基形成和分化条件、营养类型、标准化规范化4个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羊肚菌;菌种选育;人工栽培;生产技术思考

羊肚菌隶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因其外形有很多凹陷的褶皱似羊肚而得名,属珍稀的食、药两用真菌。羊肚菌肉质鲜美脆嫩,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负盛名的食补良品[1]。在我国,有关羊肚菌的记载始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民间有“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的说法。羊肚菌蛋白质含量22.5%,与牛奶18.5%、蛋类13.0%,蛋白质含量相当。内含氨基酸19种,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占总量的47.5%,几种稀有的氨基酸,如L-3-氨基L-脯氨酸,a-氨基异丁酸,2,4二氨异丁酸,谷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也很丰富,这也是羊肚菌味道极其鲜美的原因。粗脂肪含量为3.82%,由4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亚油酸56.0%,油酸28.4%,硬脂酸2.0%,软脂酸13.5%,不饱和脂肪酸占优势。羊肚菌还含抑制肿瘤、抗菌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疲劳、抗病毒等诸多作用。

1 羊肚菌人工栽培的发展历史

羊肚菌人工栽培始于1896年,Repin以纯培养菌丝体接种在经石灰处理至碱性干叶组成的菌床上和以苹果残物填满的山沟中栽培出羊肚菌。1898年,Baron dyvoire把羊肚菌子实体(组织块)接种到菊芋畦中,第二年获得子实体。1953年,我国的刘波利用羊肚菌的菌丝和子实体在林下腐殖质落叶层中栽培均获得子实体。20世纪50年代,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对羊肚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报道了羊肚菌的半人工栽培技术及相关的基础理论。最广为人知的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Ower发表论述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专利文章[2]。

我国的羊肚菌栽培技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近年来四川一带的大田栽培技术实现了正常亩(667平方米,下同)产鲜菇100~150千克,时有超过250千克,个别达350~400千克。湖北省从2012年开始栽培羊肚菌,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宜昌、恩施、荆州、钟祥等地都有大面积栽培,栽培面积有3 000多亩,产量也在逐步提高。

2 羊肚菌菌种的选育与生产

2.1 菌种

(1)人工栽培的品种。近几年,经过人工大田栽培的实践,可栽培的羊肚菌品种有变红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粗柄羊肚菌()以及普通羊肚菌()。我国栽培的羊肚菌以黑色品系为主,梯棱羊肚菌以其产量高及稳定性好占栽培总面积的95%以上;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次之,开发潜力较大;黄色品系粗柄羊肚菌栽培面积小,稳定性及产量有待提高。

(2)菌种分离。采用孢子分离、组织分离或基内菌丝分离获得纯种,而以孢子分离的方法最为有效、可靠。分离的菌种必须经过选择与鉴定,且须经过出菇试验后才能大规模用于生产。分离组织在20~25 ℃条件下培养2天可萌动,4天左右可形成初生菌落,在无菌条件下挑起菌落的尖端进行纯化培养或者扩大培养。

(3)菌种生产。母种采用PDA加腐殖土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克(煮汁过滤),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 000毫升,腐殖土少许,pH自然。菌丝在22 ℃条件下培养约7天即可长满试管。优良的母种,菌丝生长均匀,初期菌丝粗壮、洁白,气生菌丝旺盛,爬壁力强,约8天后菌丝产生色素,菌落变黄色至棕色。大部分菌株,培养5天左右即开始形成菌核。菌核初期为针尖大小的白点,后为芝麻粒大小或更大些,颜色变黄,最终为棕黄色。

一般情况下,一支18×180(毫米)的试管母种可接6~7瓶(袋)原种。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麦粒48%,谷壳20%,麦麸18%,粗木屑10%,石膏粉1%,轻质碳酸钙1%,腐殖土2%。培养料装袋灭菌冷却后接种。

栽品种培养料配方为麦粒46%,谷壳20%,麦麸18%,粗木屑10%,石膏粉1%,轻质碳酸钙1%,腐殖土4%,拌匀的培养料装袋灭菌冷却后接种。菌种生产的时间一般在8~9月,须18 ℃控温培养,确保菌种质量。一袋170×330(毫米)规格的原种一般情况下可以接50袋栽培种[3]。

3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在平均最高气温连续数天低于20 ℃时就可进行羊肚菌栽培,一般海拔高于600米以上地方可以提前到10月底播种。海拔低的地方11月初至11月中旬播种。

3.1 栽培前大田处理

羊肚菌在100~3 500米的海拔都可生长。栽培场地可选择坡度0~5°的水稻田、旱田、林地、果园、荒地等,以水田最佳,病虫害少,可以连作;就近有干净的地下水源、自然流水或库堰水,保证栽培期间每亩供水15~20吨;背风向阳,不在风口上。

栽培前土地要翻耕杀虫,用石灰和广谱杀虫药进行杀虫灭菌处理。流程为地表喷洒杀虫药→撒石灰→旋耕→喷洒杀虫药→把大的土块耙小,石灰用量为每亩50~75千克。经大田处理后即可作畦。根据田地的形状,沿着沥水的方向作畦,一般畦宽100~120厘米、高20厘米(不沥水的田适当高一些),走道宽30厘米。作畦后,搭建遮阳棚柱桩。遮阳棚高2米,就地选择木桩或者较粗的竹子,长2.5米,将其中0.5米打入地下,桩与桩之间用铁丝连接和固定。遮阳棚根据栽培地区的海拔高低和播种时的气温选择性覆盖遮阳网,高海拔地区,建议于春节后气温回升时覆盖,以防大雪压垮。

3.2 播种

播种方式有穴播、撒播、行播等,多采用撒播,撒播即将菌种均匀撒于畦面上,然后用土覆盖,覆土厚约3厘米。菌种用量为每亩250~300袋。播种后,马上进行覆膜,使用黑色的地膜进行直接平铺覆盖,或者起小拱覆盖,以保温、保水和抑制杂草生长。

3.3 放置营养袋

羊肚菌栽培过程中,二次营养的加入是栽培成功的关键,目前加入的方式是以麦粒、谷壳、棉籽壳以及木屑为原料,按一定的比例装袋灭菌后放置于大田。营养袋的配方是:麦粒40%,谷壳30%,草粉20%,麸皮10%。每亩放置1 500袋,每袋间隔20~30厘米。

一般播种后10~15天,当菌床上长满像白霜一样的分生孢子时,开始放置营养袋。放置时将营养袋的一侧打满孔,打满孔的一面朝下平放在菌床表面,稍用力压实。营养袋放置后,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15天左右菌丝就会长满菌袋,40~45天后,袋内麦粒的营养被羊肚菌菌丝耗尽,麦粒由饱满变瘪,此时可移开营养袋。

3.4 保育和出菇管理

整个菌丝生长过程要做到雨后及时排水,干旱时及时补水,保持地表的土粒不发白,使土壤湿度保持在20%~25%。土壤太干,菌丝生长缓慢;土壤太湿,则缺乏空气,菌丝无法生长,导致绝收或者减产。如果立春前长期少雨,可喷1~2次大水,用水量为每平方米5~10千克。若有杂草,须及时清理。

当春季气温回升到6~10 ℃,喷一次大水,用水量每平方米10~15千克。调节空气湿度至85%~90%,土壤含水量至65%~75%,增加散射光照射,早晚各通风1次,时间约30分钟,进行催菇处理。出菇期间保持温度和湿度适宜是栽培成功的关键。

3.5 病虫害防治

羊肚菌栽培过程常见的竞争性杂菌有木霉、曲霉、根霉、毛霉、链孢霉、细菌以及鬼伞等;常见的侵染性致病菌为有害疣孢霉病、盘菌等;生理性病害主要为由高温引起的畸形菇如尖头菇、圆头菇及死菇等,由湿度太大引起的成菇或幼菇倒伏和腐烂等。常见的虫害有蛞蝓、跳虫、螨类、甲壳虫和蛆等。对这些病虫害必须注意防治。

4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思考

4.1 遗传育种的路径

羊肚菌属于子囊菌,菌种极易退化,而菌种是决定羊肚菌产量高低的关键。子囊菌产生子囊,囊内的子囊孢子是有性的。但性过程或者异核体的形成是发生在哪个时期,基因重组是否通过准生殖实现?产生的无性孢子功能是分生孢子还是不动精子的作用?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囊孢子都是多核状态,这些核是同核体还是异核体?是单个孢子囊发育成子囊果吗?只有真正找到遗传育种的路径,才能在羊肚菌生产的源头保证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

4.2 诱发原基形成和分化的条件

目前羊肚菌的栽培还是一个“望天收”的无控状态。产量极不稳定,每亩可以从绝收到高产350千克。羊肚菌自然生长过程中诱发原基形成的原因很多,如营养供给停止,生长环境pH、化学因子、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变化,环境中的竞争微生物增多或者减少,速效营养的快速流动等。是单一因素还是多个因素联动诱发原基形成,是羊肚菌人工栽培稳定高产必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4.3 羊肚菌的营养类型

目前羊肚菌的产量普遍较低,一般在每亩100~150千克,投入产出比不高,影响产业的发展。人工栽培证明,羊肚菌不与高等植物活体形成共生或寄生关系,但与双孢蘑菇、鸡腿菇、竹荪等纯培养加覆土就能培育出子实体的情况有着显著区别,必须进行二次营养追加才能育出子实体。只有探明羊肚菌菌核和菌丝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调整营养物质提高其菌丝内的营养物质储存,才能提高羊肚菌的产量。

4.4 亟需制定有关标准和规范

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制定“天然林区羊肚菌种植技术规程”,已公布的只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堂羊肚菌种植技术规程》。羊肚菌大面积推广生产,急需出台菌种生产和质量标准(包括出菇稳定性和农艺性状稳定性)、种植规范和标准、病虫害防治规范和标准、采收规范和标准,以及产品质量和加工标准等。

参考文献:

[1] 卯晓岚.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95-600.

[2] 谭方河.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前景[J]. 食药用菌, 2016, 24(3): 140-144.

[3] 吕作舟. 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44-347.

S646

A

2095-0934(2016)05-290-04

猜你喜欢
羊肚菌种菌丝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羊肚菌补肾壮阳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新型抗菌肽菌丝霉素纯化工艺研究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