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关键技术

2016-04-04 21:26毛赛飞范丽军金群力宋婷婷冯伟林沈颖越蔡为明
食药用菌 2016年5期
关键词:刺孔排场堆码

毛赛飞 范丽军 金群力 宋婷婷 冯伟林 沈颖越 蔡为明*



南方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关键技术

毛赛飞1范丽军2金群力2宋婷婷2冯伟林2沈颖越2蔡为明2*

(1.浙江省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泰顺325503;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

黑木耳;袋栽;技术;流耳;憋袋耳

黑木耳()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开始人工培育的食用菌。早在公元7世纪的唐朝就有黑木耳古法人工培育的系统描述。较长时期内,我国黑木耳采用原始的伐木后借助黑木耳孢子的自然传播、老耳木菌丝蔓延、浇施洗木耳的水等方法进行栽培,产量低而难以保证。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发的黑木耳纯菌种和段木打穴接种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黑木耳人工栽培技术。

随着黑木耳需求量的增大及各地天然林保护力度的增强,耳木矛盾突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逐步开发形成黑木耳代料袋栽技术,使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且有效缓解了耳木矛盾。但该模式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大,尤其是南方的高温高湿和连续阴雨天气,极易发生烂棒、流耳。根据试验和生产性示范推广,笔者总结提出袋栽黑木耳稳产高效关键技术。

1 品种选择

不同黑木耳品种的适宜栽培气候条件、抗逆性、品质和产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宜选择抗逆能力强、出耳整齐的优质高产品种,引进的品种需经生产性适应试验后推广应用。浙江及周边地区适宜的品种有‘916’、‘浙耳508’等。其中,‘916’为中迟熟型品种,耳芽形成偏慢,出耳率高,产量高;耳片黑褐色、似碗状,大而肥厚,抗逆、抗流耳能力较强;耳基较大、耳脉较多。‘浙耳508’为早中熟型品种,抗逆性强,耳芽整齐、出耳率高,产量高;子实体单片型,耳片厚、腹面黑色有光泽,背面略白,耳基较小,耳脉中偏少,耳质优。

2 栽培季节

栽培季节适宜是袋料栽培黑木耳稳产、高产的关键之一。南方春季多雨、湿度大,气温回升快、变化大,容易引起烂棒、流耳。因此,以秋冬季栽培出耳较好,浙江低海拔(300米以下)地区宜安排在8月20日(处暑)前后至9月20日(秋分)前后制棒接种,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排场出秋冬耳,次年2月下旬、3月份开始出春耳,4月底、5月初结束;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上地区可安排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制棒接种,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排场出秋冬耳,翌年的3、4月份出春耳,5月底前结束。

3 培养料配方

培养料是黑木耳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原料的合理配比不仅决定黑木耳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对防控烂棒有着重要作用。如,麸皮添加量过多容易引起烂棒,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而添加量过少,氮素营养不足,菌丝会变稀淡,耳芽形成慢,耳片变薄,耳色变浅,影响产量和质量。建议麸皮添加量以5%~10%为宜,不宜超过10%。

此外,采用桑枝屑等材质较疏松的原料做主料时,发菌培养后容易引起菌料收缩,导致料壁分离,耳芽在非刺孔部位形成“憋袋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容易因袋内木耳腐烂而引起烂棒。“憋袋耳”的防控除了选用合适品种、装料紧实外,适量添加砻糠等支撑材料,可减轻菌料收缩。

参考配方:(1)杂木屑77.5%~82.5%,麸皮5%~10%,砻糠粉10%,石膏1%,石灰1%,糖0.5%;(2)桑枝屑80.5%~84.5%,麸皮3%~7%,砻糠粉10%,石膏1%,石灰1%,糖0.5%;(3)杂木屑79%,麸皮5%,棉籽壳5%,砻糠粉10%,碳酸钙0.5%,石灰0.5%。

4 料棒制备

选用新鲜无污染的木屑、麸皮等原料,木屑需过筛,剔除小木片、小枝条及其他较大的有棱角的硬物等,以免装料后刺破料袋。按制定的配方准确称取各种原料,棉籽壳、木屑等不易吸湿的原料需在拌料前一天下午进行预湿预堆,防止存在干料块(颗粒)导致灭菌不彻底。各种原料须混合均匀,根据不同原料配方,含水量宜控制在50%~55%,装袋时培养料的pH为7.5~8.5。

以杂木屑为主料的配方,塑料袋规格为55×15×0.005(厘米)。采用装袋机装料,要求松紧适度,以抓握料棒,料棒表面稍有凹痕为佳。装料高41~42厘米的料棒重以1.4~1.5千克为宜。装袋要求在5小时内完成,防止培养料酸化变质。料棒搬运过程要轻拿轻放,防止刺破料袋。

采用常压灭菌灶灭菌,灭菌灶不宜过大,一般一次灭菌量为3 000~6 000棒。装灶灭菌时,料棒叠放留空隙,使蒸汽能通达堆内各部位,无死角,确保温度均匀、灭菌彻底。升温灭菌需做到“猛火攻头”,争取在最短时间(5小时)内使灶内温度上升至100 ℃,以防升温过慢,高温微生物繁殖导致培养料酸化;“匀火保中间”,各部位温度均达98 ℃以上时匀火加热,保持12~16小时;“闷灶保尾”,达到灭菌时间后,自然降温至80 ℃以下时出灶,将菌棒搬到清洁、经消毒的冷却室冷却,待料温降至28 ℃以下,手摸无热感时即可接种。

5 接种与发菌培养

5.1 接种

采用接种箱接种或接种室、接种帐开放式接种,严格按常规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如栽培种含水量低、菌种块较干燥,可稍用力压入穴口;含水量高的菌种块须轻压,防止种块压出水渍而死种、感染霉菌。高温季节接种,须避开日中高温时间段,安排在晚上至凌晨接种,以提高成活率。

袋栽黑木耳的发菌季节一般气温较高,易滋生杂菌,发菌场所及周围环境须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且要求通风、阴凉,建议在耳田附近,采用竹木或钢管、黑白膜搭建发菌荫棚,棚顶上方安装喷水带,遇高温天气时喷水、喷雾降温。

5.2 发菌管理

发菌管理分翻堆增氧发菌和不翻堆控氧发菌两种管理模式,可根据接种季节气候条件和接种水平而定。

如接种早(7月中下旬),接种水平较高,可采用不翻堆控氧发菌法。将菌棒置于宽敞、阴凉的发菌室或棚内墙式堆码,码高10~13层,堆码时接种孔宜朝向侧面,顶层菌棒的接种孔朝下,缓冲外界高温对接种块萌发生长的影响。每排菌棒间隔50厘米,分别用薄膜覆盖严实,阻隔外界热空气。接种7~10天,菌落大小达7~8厘米左右后,逐步掀起薄膜。遇高温天气,采用棚顶、四周喷水及通风等方法,降低棚内温度。

如接种偏迟,可采用翻堆增氧发菌法。发菌棚要求宽敞,预留有疏散空间,接种后的菌棒如前所述墙式堆码。一般在接种后7~10天,菌落大小达7~8厘米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检查菌种生长和杂菌污染情况,及时剔除未成活和杂菌污染的菌棒。翻堆后,降低菌棒堆码的高度和密度,以4棒一层“﹟”形堆码,以利通风散热,码高8层以内。当接种穴菌落相连时进行第二次翻堆,脱去套袋,进一步增加菌丝生长所需的氧气供应,翻堆时进一步疏散菌棒,“﹟”形堆码高度在8层以内,平均每平方米不超过60棒。翻堆会刺激菌丝旺盛生长,菌棒温度会急剧升高,须密切注意堆温和培养室温度,加强通风,及时散热。温度超过28 ℃时,采取棚顶喷水等措施降温。

6 刺孔养菌与催芽管理

菌棒完成发菌后,在最高气温稳定在25 ℃以下时(一般10月上中旬)选择连续晴天进行刺孔催耳。

采用刺孔工具每棒刺150~200个,孔径3~4毫米、深5~10毫米。刺孔后,采用“△”或“﹟”形堆码。由于菌棒温度会急剧升高,须打开所有门窗通风散热,密切注意室温和菌棒温度,严防高温烧菌。刺孔后管理不当造成高温烧菌,是导致排场后烂棒的一个重要原因。

协调管理好通风与保湿,使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促进菌丝生理成熟、刺激耳芽形成。发菌棚空间小,散热降温能力不强的,宜采用边刺孔边排场、在耳场进行养菌与催芽管理。刺孔后养菌2周左右可见耳芽形成,如遇连续晴燥天气,气温高时,于晚上7~8时,采用间隙喷水增湿法进行催芽。

7 出耳管理

耳场宜选择近清洁水源、排灌方便的田块。一般选择水田采取“耳—稻”轮作模式,在稻谷收割后,先铲除稻桩及杂草,深翻曝晒2~3天后做畦,畦床最好是南北向,宽1.2~1.3米,四周开挖深0.25米的排水沟,以免畦床积水。平整畦面,在畦面上撒一层生石灰。

刺孔或经催芽后的耳棒,斜靠排放在用竹、木、铅丝等材料搭建的耳床上,排场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宜选择爽朗的晴天进行排场,高于25 ℃的烈日高温天气和雨天不宜排场,否则烂棒风险大。排场后在床架中间放置专用喷水带。当大部分孔穴的耳芽长出穴孔后,开始逐步增加喷水量。掌握“干干湿湿”的喷水原则,环境条件适宜时,多开机喷水,使耳片处于充分吸水的“湿胀”生长状态,但长时间处于湿胀、甚至过湿状态,易引起流耳,因此必须间歇停水,使耳片自然失水处于“干缩”歇息状态。当环境条件不适于耳片生长时(如高温等),要使耳片处于“干缩”歇息状态,以提高耳片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尤其是高于25 ℃时,宜早晚各喷一次水;温度低于20 ℃时,可在每天的10:00~16:00气温较高时喷水。采前1~2天停止喷水。每批黑木耳采收后停止喷水一周左右,让培养基内的菌丝恢复生长,待新耳芽形成后,再按第一批管理方法进行第二批耳的管理。

8 采收与干制

成长中的耳片边缘内卷、色深,有弹性,耳根较宽扁,以后颜色逐渐转浅,耳片舒展变软,肉质肥厚。当耳片八九分成熟,耳根收缩变细,耳瓣舒展、略下垂时即可采收。

采收的黑木耳及时摊于离地架设的晾晒席上晾晒,晾晒过程不要随便翻动,以免形成拳耳。若遇阴雨天,可铺晾在闲置的发菌棚内风干,待天晴后晾晒。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可将采收的鲜木耳放入冷库中冷藏,天晴后再行晾晒。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等.中国食药用菌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 蔡为明. 图说黑木耳栽培[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 张介驰. 黑木耳栽培实用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S646

B

2095-0934(2016)05-330-03

*为通讯作者。E-mail:caiwm527@126.com

猜你喜欢
刺孔排场堆码
不同堆码型式物流包装件的稳定性分析
《粤剧传统排场研究》评介
电器包装件堆码试验标准浅析及应用
不同刺孔次数和数量对香菇生殖生长的影响
“家风”等十一则
香菇菌棒不同刺孔分布对工厂化出菇的影响
排场戏与邕剧的教育传承
风神轮胎太原基地创新发明胎侧刺孔机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IIIC型预埋套管式轨枕吊装及堆码存储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