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枢·骨度》研究现状的分析

2016-04-05 23:44张瓅文杜斯琪刘存志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分寸灵枢腧穴

张瓅文,曹 燕,朱 雯,杜斯琪,刘存志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文献研究·

关于《灵枢·骨度》研究现状的分析

张瓅文1,2,曹燕1,2,朱雯1,杜斯琪1,刘存志1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对与《灵枢·骨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灵枢·骨度》篇的研究现状。从《灵枢·骨度》的尺制研究、人体实测、古今对照、数术原理、准确取穴等方面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关于篇中所采用度量衡的年代各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但若将其理解为比例尺,更贴近原著本意;骨度值在传承过程中出现诸多变化,经过人体实际测量和文献研究,认为“两乳之间8寸”等骨度值与实际不符;运用秦汉易数解释《灵枢·骨度》,发现其背后蕴含的天地之理,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解释骨度分寸。提示《灵枢·骨度》中所记载骨度值是准确、合理的,且“因人而异”“以不变应万变”等思想的渗透,值得我们思考;将骨度分寸定位法与揣穴法同时应用于临床取穴,提高取穴准确性。

针灸学;《灵枢·骨度》;骨度分寸;文献研究

《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而《灵枢·骨度》正是对“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的诠释。此篇是古人对人体各处长度、大小的总结,时至今日还能适用于现代人吗?本文以《灵枢·骨度》为基础,加之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骨度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灵枢·骨度》的尺制研究

《灵枢·骨度》成书于何朝何代?所用度量衡为何时所制?以上两个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不解。篇中的“1寸”与现代尺制如何折算,古人身高“7尺5寸”到底为几,直到今天仍未能完全解决。因此,关于《灵枢·骨度》尺制之辨应当是需要首先言明的问题。

学者李锄[1]依据《中国度量衡史》中的“中国历代尺之长度标准变迁表”,结合《灵枢·骨度》所言“人长7尺5寸”进行计算,若篇中尺制为夏尺,古人身高合186.6 cm;若尺制为商尺,古人身高合233.25 cm;若尺制为周尺,古人身高合149.325 cm;若尺制为汉尺,古人身高为207.375 cm。从计算结果上看,认为篇中的尺制为周尺概率更大,且《孟子》也是战国时代的著作,所用尺制为周制,这是《灵枢·骨度》所用为周尺的有力佐证。

从我国度量衡的变迁来看,尽管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地度量衡有极大的差别,但以周尺为《灵枢·骨度》尺制计算的古人身高确实更接近人类身高。一般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也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2],但即使是秦汉尺制也有诸多变化。学者李沛等[3]通过对古埃及尺制的研究,认为《灵枢·骨度》的作者可能在民间商务往来中,吸收了古埃及“四横指宽为3寸”的掌寸法观点,并将其应用于骨度制定之中。

然而,关于《灵枢·骨度》尺制的诸多探讨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而且《灵枢·骨度》的尺制与现代度量衡有很大不同,但骨度分寸却始终存在于中医理论体系,在针刺取穴方面应用广泛,这又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灵枢·骨度》回避了度量衡合算的问题,没有用任何一种古代尺制而是采用天文学的量天尺[4],即现今的比例尺。中医学“因人制宜”的观念早在内经时代就已形成,而骨度分寸的确定正是结合了这一思想。篇中所言“众人之度”是指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幼儿及年长者,都可以认为是7尺5寸,只是特定到每个人“1寸”的长度不同。若将“7尺5寸”中的“寸”理解为“份”,将人类的身高分为75份,更能明确表达原著的思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灵枢·骨度》引入“寸”的概念可谓是对于长度的一种高度概括,正如《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脏六腑”等概念一样,是对于一类相似事物的涵盖。以“阳”为例,凡是有向上、向外趋势或有温煦作用、充满活力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阳”。这一思想也应用到《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之中,凡是具有“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的疾病状态统称为“少阳病”。这样一种概括既对事物进行了分类,同时能化繁为简、避重就轻,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诠释纷繁的事物。

2 部分骨度值的人体实测

学者李梦等[5]随机选择100名安徽中医学院在校学生,为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志愿者,男女各半。结果认为①两侧头维之间与两侧完骨之间的弧长及直线距离均存在明显差异;②神庭-头临泣、神庭-头维与两侧头维之间的弧长比例可近似为文献中的1:2:4,可认为头临泣在神庭与头维弧线连线的中点。

学者武晓冬[6]选择100名部队战士进行了12项针灸骨度的人体测量,其年龄在18~25岁之间。结果发现①两侧头维与两侧完骨的弧线作为头部横寸同为9寸,但实际测量长度并不相同。两侧完骨间9寸记载于《黄帝内经》,而两侧头维间9寸记载于《针灸甲乙经》,来源于不同的取穴体系。②躯干部的实际测量结果与《灵枢·骨度》中“两乳之间广9寸半”“天枢以下至横骨长6寸半”的记载更为接近,而与现行的两乳之间相距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并不相符。③腋前纹头与腋后纹头至肘横纹的距离不相等,通过人体实测折算出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距离与现行的骨度值9寸不相符,其骨度值应为12寸。④新增骨度两侧云门间12寸及髌底-髌尖2寸,符合人体实际测量的结果。

3 《灵枢·骨度》古今对照

学者武晓冬[6]将现行的骨度值分为4类,第1类,古今尺寸大小保持未变;第2类,骨度起止点未变,但尺寸大小发生了变化;第3类,骨度起止点发生变化,尺寸亦随之变化;第4类,《灵枢·骨度》未有记载,乃后世医家新增的骨度。其中引起学术界争议的主要集中在第2、3类,而现行的两乳之间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是争辩的焦点。

《灵枢·骨度》原文记载:“两乳之间广9寸半。”但现在临床应用都以8寸为准,但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针灸甲乙经》:“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两寸下行至乳根”,引起了9寸半改为8寸的流传[4]。《灵枢·经脉》关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描述为:“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说明胃经的循行路线是在乳头内侧。学者杨永清[7]研究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我国古针灸铜人胃经胸部腧穴排列图、明·正统八年英宗依原图重刻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胃经循行图以及明·夏英《灵枢经脉翼》足阳明胃经循行图,得出统一的结论,①胃经在胸部的循行确实在乳头内侧;②以胃经穴位库房、屋翳、膺窗、乳根一线至中线距离以4寸为准,折合出两乳之间距离大于8寸,正为《灵枢·骨度》记载的“两乳之间广九寸半”。

“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是下腹部取穴的依据,历代医家却将这6寸半改为5寸[4]。学者李锄[1]认为《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中所说的“在横骨上”,意为在横骨之上,但并不等于就是在横骨上廉,“中极下1寸”,仅说明在脐下5寸,而不能将横骨上廉与脐下5寸等同。从《类经图翼·仰人骨度部位图》也可看出,“毛际”在上,“横骨”在下。以上均可证明,曲骨穴只是在脐下5寸,而不是在耻骨联合上缘。之所以出现脐至耻骨联合上缘折作5寸的说法,可能是将“毛际”与“横骨”混为一谈的缘故。学者王宏亮[8]认为若以现行脐中至横骨上廉作5寸定穴,腹侧一些穴位将无法安排,如冲门穴在“上去大横5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文中”(《针灸甲乙经》),若从“上去大横5寸”,该穴就得移到腹股沟纹下方1寸余,因为横骨两端偏高,中间偏低,腹中线脐至横骨作5寸,腹侧平脐处至横骨两端就不足5寸了,腹穴变成了股穴。因此,以脐至横骨上廉骨度“6寸半”更为合理。这些考证与研究都表明,两乳之间与脐至横骨上廉之间的骨度皆恢复《灵枢·骨度》中记载的尺度更为贴近实际。

4 《灵枢·骨度》的数术原理

学者卓廉士[9]认为骨度亦为度数,是天数、人事、尺寸、人体比例等诸多方面的奇妙结合,其中的尺寸既有测量,又有比例分配,但更多的则是出于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如《易系辞·上》:“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将《灵枢·骨度》与秦汉易数相结合,发现了骨度分寸背后隐藏的“天地之数”。《灵枢·骨度》中各部分骨度相加总数为57.85,与“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十分近似。《易系辞》:“天九地十”“配天以养头”,而头部各骨度值相加为9.35,近似为9;“地数三十”“象地以养足”,四肢部骨度值相加为30.65,近似为30。这充分揭示了《灵枢·骨度》背后的数术原理。

古人制定骨度的本意在于确立脉度,据此可知骨度尺寸原来并非专为取穴而设,只是古人发现骨度标识的“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能为腧穴定位带来不少便利,制定骨度原本具有普适性考虑,为“众人之度”。而后人不知晓骨度的数术内容,只注意到其用于腧穴定位的便利,致使与之有关的古籍考证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倾向。两乳之间9寸半与8寸之争,实际上是等份之争,因为8寸既为整数又便于平分,故而得以流通。从秦汉易数的角度解读《灵枢·骨度》,正是中医学“天人相应”观念的体现,也从古代哲学的角度验证了《灵枢·骨度》篇的准确性。

5 《灵枢·骨度》与准确取穴

《灵枢·骨度》传至今日实属难得,但其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变化。今天,骨度分寸主要应用于临床取穴,骨度分寸定位法以比例折量取穴,受性别、年龄、身高以及体重的影响较小。由于每个人的特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临床治疗定穴时,即使按照腧穴定位的国家标准[10]和国际标准[11]描述的方法操作,仍不能完全确定腧穴位置,尤其在面对特定的对象时,加之几种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确定的穴位往往不在同一位置。解决腧穴定位中的问题,或许可以借助针灸经典理论,从腧穴的本质、含义等方面重新认识。《灵枢·五邪》:“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骨空论》:“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灵枢·血络论》:“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事实上,凡是有治疗意义的腧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局部的异常变化,这正是可以通过阿是法取穴的依据,找到异常变化的区域即是治疗的区域[12]。学者王芬等[13]认为力求穴位定位的准确,应用左手的拇指或示指放在穴位处,向前后左右推拉、揉按、揣摸,找出患者自觉酸胀明显处,即是腧穴所在。郑魁山教授[14]常以左手拇指或示指揣摸被针穴位处肌肉之厚薄,孔隙之大小,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并将妨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组织分开。杨甲三教授[15]总结腧穴的分布及定位特点时指出,全身大部分穴位在3边、3间,即肌肉边、肌腱边、骨边或两肌肉之间、两肌腱之间、两骨之间。《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尤其在面对千差万别的患者时,运用骨度分寸定位法的同时进行揣穴,以骨度分寸确定腧穴的范围,通过揣穴寻找由生理状态变为病理状态的穴位点,对此点施以针灸手法,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6 讨论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总结,可以得出结论,《灵枢·骨度》所记载的骨度分寸值是相当准确的。篇中以“寸”概括长度,以“比例”适用众人的思路看似是武断的、笼统的,但这恰恰包含了“众人”的特异性,具有普适性,临床应用概括面广、收放自如。河北医学院编写的《人体解剖学》对《灵枢经》的评价认为:“历代的祖国医学著作中,对脏腑的论述是很丰富的,不仅对脏腑的形态、功能和位置作了简述,而且对其长度、重量和容量方面也有详细的记载,所记数值,由于历代度量衡制度的变迁,虽然与现代的不同,但是通过比例核算考证,还是相当准确的。”从人体实测、古今对比、数术原理等方面也都可以说明,较之现行的骨度分寸值,《灵枢·骨度》所记载内容更为合理。直到今天,骨度分寸在腧穴定位中仍有现实意义,自《黄帝内经太素》开始,将骨度与腧穴定位结合起来[16],形成沿用至今的骨度分寸定位法,绝大多数穴位均可由该法定位描述。《灵枢·骨度》中包含了古人的智慧,也就是这样的智慧才使得《黄帝内经》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仍存在于世,古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此外,本文尚有不足之处。《灵枢·骨度》内容丰富,不只有对于人体骨度的描述,还有关于脏腑及经脉的记载,如“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过则胃大,不满则胃小”以及“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等。依据骨度的长短,可以得知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和经脉的情况。现今,人们更看重《灵枢·骨度》在骨度方面的成就,而脏腑大小、经脉长短却鲜少为人们所关注,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1]李锄.《灵枢·骨度》初探一二(续)[J].江苏中医杂志,1982,14(2): 34-36.

[2]达美君,张宁.《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述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40(7):34-37.

[3]李沛,黄攸玉.《灵枢·骨度第十四》源流考[J].中国针灸,2000,20(1):62.

[4]陈志远.洗雪二千年沉冤——《灵枢·骨度》实质初探[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29(3):42-46.

[5]李梦,胡玲,蔡荣林,等.头部各骨度分寸定位100例实测报告[J].中国针灸,2008,28(4):273-275.

[6]武晓冬.针灸骨度人体测量100例研究报告[J].针刺研究,2011,36(1):66-71.

[7]杨永清.骨度分寸取穴法所定标准的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1993,12(2):79-81.

[8]王宏亮.小腹骨度正误[J].山西中医,1985,1(2):42-43.

[9]卓廉士.揭秘《灵枢·骨度》的数术原理[J].中国针灸,2010,30(10): 870-87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名称与定位[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页码.

[11]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事务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68.

[12]张树剑.阿是取穴法源流论[J].中国针灸,2013,33(2):165-167.

[13]王芬,方晓丽.浅议“揣穴”在针刺操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针灸,2010,30(5):393-394.

[14]郝晋东,郑俊江.郑魁山临证针法经验介绍[J].中国针灸,2002,22(7):473-475.

[15]刘清国.杨甲三教授针灸学术思想简介[J].中国针灸,2008,28(5):359-364.

[16]诸毅晖,李静,郭晖,等.腧穴定位法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0,20(2):59-62.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1.0005

1005-0957(2016)01-000-0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QN2013-02)

张瓅文(1990-),女,2014级硕士生

刘存志(197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cz623780@ 126.com

猜你喜欢
分寸灵枢腧穴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说话的分寸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为官要有“分寸感”——分寸更是见精准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