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在生态环境模式构建中的功效调查分析

2016-04-05 09:08郑雅萍
市场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生态文明模式

◇郑雅萍



基础教育在生态环境模式构建中的功效调查分析

◇郑雅萍

摘要:党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环境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创建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写进《教育学》教科书。青少年所占比例大且人数多。本文对基础教育在生态环境创建中的功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生态文明;模式;功效;分析

10.13999/j.cnki.scyj.2016.02.005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被社会关注。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实地调研时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建设写进教育学教科书。体现出教育具有生态功能。青少年所占比例大且人数众多。本文对基础教育培养青少年生态环境的知识、意识、行为诸方面进行研究。对基础教育在生态环境模式构建中的功效提出了对策。

二、研究内容

1.生态环境知识

附图 对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

统计结果:基础教育学生了解了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但水平并不高。青少年对计划生育、地球日、白色污染、绿色消费、噪声污染、温室效应、耕地面积减少了解较多,50%以上的青少年了解名词意思及名词背景意义。而对赤潮、厄尔厄诺了解较少。40%以上青少年不了解。有18%的青少年生态环保知识比较缺乏。

2.生态环境意识

基础教育青少年对生态环境问题很感兴趣的占96%以上,同时数据表明:50%以上学生对校园内乱丢果皮纸屑劝阻,说明他们的环保意识较强。同时仍有40%青少年不好意思劝阻,他们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还有3%青少年认为正常。生态文明环境还有死角,没有达到真正普及。

3.生态环境行为

统计显示:20%青少年废物利用,但部分青少年都没有去做或不感兴趣,青少年对生态文明环境知识的运用不够。有部分青少年不能区分可循环与不可循环物品,生态文明环境知识普及不够深入细致。同时看到50%的青少年和家人能用无磷洗衣粉.

三、结论

1.生态环境教育意识落后

2.生态环保的知识匮乏

3.生态环保教育师资紧缺

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无一专职环保教师,没有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环保知识普及宣传。

4.生态环保教育途径偏少

参与调查的中小学主要是植树节植树和大扫除等环境卫生教育,没有开展过其他环境教育活动。

四、基础教育在生态文明环境模式构建中的功效分析

1.增强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意识

基础教育教师应自觉认真地学习环境知识,同时克服两种错误思想。一要克服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是份外事可有可无的思想。二要克服生态文明环境教育“不着急,慢慢来”的思想,增强生态文明环境教育的紧迫感。基础教育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关系到新自然观(从对自然的征服、索取、掠夺、破坏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追求尊重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新平衡协调发展);新价值观(由物资消耗主义、享乐主义,转向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合理、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类长远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新道德观(由只重视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转向认真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关系,进而形成尊重自然、爱惜所有生命、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观);新科技观(看重发明技术、使用技术甚至被技术所控制,转向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面性,消除科技发明与使用的负面作用)。

2.加强培训,提高生态环境教师的素质

基础教育应把培养专兼职环境师资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在培训师资队伍时做到四个明确:一要明确培训目的,使广大基础教育教师能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为言传身教打下理论基础。二要明确培训对象:基础教育教师都应该作为培训的对象。在执教《自然》、《社会》、《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教师应作为对象予以培训。三要明确培训内容;主要应为《中国21世纪议程》、了解酸雨、臭氧气层、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专业名词。最主要的是培训教师课堂渗透环境知识能力。四要明确培训的渠道,提议每年的寒暑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基础教育教师参加生态文明环境知识培训,对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增强培训效果。

3.加快建立先进完善的生态环境教育模式

(1)搞好课堂渗透,丰富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知识及意识

生态文明环境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必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去。必须把生态文明环境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中,以保证环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不走过场。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要给学生讲透,使学生理解。如可以在语文、数学、历史、生物、化学、物理、音乐、思想品德、社会、政治等科目中挖掘环境教育的知识点,熏陶学生的环境意识。在语文课程中有关环境知识的文章和描写优美环境的文章,政治课中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历史课中有关环境的历史事件,音乐和美术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对环境污染损失问题的计算等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思想品德课、社会课程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伦理意识和环境行为规范,而生物、物理、化学、地理更是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生态环境教育要渗透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增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促使他们走向自然、走向现实的生活中观察实践。既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又重视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参与意识。通过举办夏令营、冬令营、环保知识培训班、环保知识竞赛、环保绘画、环保公益广告及植树节、爱鸟周、土地日及世界环境日等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实效性。

(3)养成良好的环境伦理观念和品质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将伴随他的一生。一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不在年龄大小,也不完全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关键在于是否有环境道德观念。而这些观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的教育和影响。为了自身的健康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为了他人的健康应树立不乱扔瓜果皮核、纸屑、不随地吐痰、揩鼻、随地大小便、不乱涂乱画墙壁等观念。在此基础上养成让学生从学校的周围环境开始,认识家乡的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从小树立热爱家乡的思想。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种植几种适合他们栽培的植物,饲养小动物,辨认常见的益虫和害虫,在认识植物的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环境的感情。学校也应重视自身的环境建设,如有计划地绿化校园,种草和花木,让学生在优美、整洁、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里学习,促进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

(4)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环保法律。而环境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环境法制观念。基础教育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规范和守则。在基础教育中,可尝试向学生普及法律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掌握和了解环保法律知识。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法”、“水污染保护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水法”等条文和内容。使学生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能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JSJYYB-134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J].前线,2013 (01).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王诗秀.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科学,1997(02).

[4]谈志勇.浅议中小学的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4(09).

[5]黄锡生.中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6]吴长才.浅论环境教育的基本特点[J].环境教育,2001(02).

[7]林宪生.论环境教育的层次性[J ].研究交流,1998(03).

[8]杨龙海.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03).

[9]林宪生.重观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全民环保秦质[J].学科教育研究,1996(08).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生态文明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