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坚持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2016-04-10 21:01付来博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群众改革

付来博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试论坚持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付来博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内容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关键举措,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必须充分认清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支持者,改革理论、政策的制定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坚持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完善改革的动力机制,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关键词】改革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牵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1](P60)“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P6)。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深刻理解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作用

我国的改革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经历了摸索总结阶段以后,目前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改革是仅仅依靠少数社会精英分子和政府决策者,还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改革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还是主动参与者?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属性、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充分说明只有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才能凝聚起改革的强大动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一)从改革的性质和价值追求看,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支持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非对抗性。历史上任何一项改革都是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不仅会触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带来深刻的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由于阶级社会存在着根本对立的阶级利益,由统治阶层内部发起的改革往往引起激烈的社会冲突,使改革行为半途而废。社会主义改革不仅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还是人民群众追求实现自身物质经济利益和其他各项权益的要求。与私有制社会中为了维护少数统治阶级利益进行的改革不同,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实现大多数人利益和依靠大多数人建设的事业。人民群众能从改革中获得利益,那么他们必然会支持改革并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2](P53)邓小平非常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他指出:“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3](P4)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在改革中始终信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看,改革理论、政策的制定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好的政策必须是符合实际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最富有实践创新精神,对于改革问题最有发言权。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具有生命力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决不是单凭少数专家学者和决策者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在深入实际调研,认真听取群众呼声,汲取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制度越来越完善。实践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向前。对此,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P382)农村改革是如此,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是如此。浙江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带领职工树雄心,立大志,锐意改革,开拓前进,把一个技术设备落后的小工厂建成为一个国内最大的乡镇企业之一。他们充分发挥经营上有较大自主权这一优势,自觉地按经济规律办企业,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全面整顿,致力于提高企业素质;破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建立了一套激励型的结构工资制,即按劳分配、按效分配、按资分配的构造式,建立了一套科学、严明的管理体系,企业日益兴旺发达。他的成功为民营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地位的确立探索了一条光明道路。

(三)从改革的现实要求看,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让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参加到改革中来,是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政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种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4](P464)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5](P342)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快速兴起,各类社会组织不断发育并在社会各领域建设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的权利义务观念、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眼界思路不断开阔,成为推动改革的巨大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显示,中国的社会发展可能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即低收入阶段提高到了社会发展更高层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里,公众的诉求可能更多地会关注自身权益的保护,关注自己与周围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对公共事务参与表达出强烈的意愿。[6](P85)继续推进改革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共识,人民参与改革的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说明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群众支持度。改革政策制定出来以后,落实是关键,并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这离不开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监督和检验。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大量网络监督、举报、建言等新情况,无疑会形成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外部压力,使改革者保持强烈的责任感。

二、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主要举措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P411)毛泽东也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8](P1094-P1095)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P115)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让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果改革只是给少数人谋利,不能解决社会公平正义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就会对改革抱以怀疑、观望、甚至抵触态度,改革就会成为一场改革者“自导自演的游戏”,终究会失败。因此,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改革的全过程,并随时纠正各种有损群众利益的措施行为,建立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打下坚实民意基础、提供不竭动力源泉。

(一)完善改革的动力机制。首先,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功能,使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改革中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大力简政放权,改变以往“全能型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防止政府错位、越位、缺位,鼓励、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注重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培植,注重民营经济的能量和活力,注重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提高,注重个人权利的保护。其次,要完善奖励惩罚机制。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既要小心论证,也要大胆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挫折甚至走弯路。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论。因此要鼓励创新、允许试错,保护、支持基层改革者的大胆探索和勇敢实验,在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时,不应该只看经济总量,更要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程度。鼓励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企业界等各方面积极参与改革问题的讨论,及时表彰奖励那些对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同时对那些不愿意承担风险、因循守旧的单位、部门和领导者要进行惩罚。

(二)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事关改革的每一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同人民群众的利害息息相关。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做出改革决策之前,一定要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以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1](P30)。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改革,还要建立决策前风险评估机制,发挥独立的民意调查机构的作用。同时,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健全决策纠偏机制,防止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少部分群众思想疑惑、利益受损的情况,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并对他们进行适当补偿和照顾,而不能态度生硬,用强迫命令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工作。只有让人民群众充分参与改革的决策过程,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才能顺利推进,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对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作用。随着新社会阶层、新社会组织、新意见阶层的兴起和发展,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表达渠道多样化,党和政府应当畅通、搭建汇聚民众利益诉求和公共意见的互动机制,及时沟通各方面意见,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全面深化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要拓宽人民群众监督渠道,保护人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形成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合力,切实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借改革之名谋取私利、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总之,只有充分尊重、吸纳广大群众自主、多元的期待和表达,包容、呼应不同利益群体对公民权利和公共意志合法、理性的坚守和追求,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对改革过程的监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接纳更鲜活的地气,焕发更蓬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李汉林.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总政治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军队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付来博(1981—),男,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010-03

猜你喜欢
群众改革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改革之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