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业化时期英国的民众抗议骚动与政府治理策略

2016-04-10 21:01吴铁稳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抗议民众英国

吴铁稳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论工业化时期英国的民众抗议骚动与政府治理策略

吴铁稳

(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内容摘要】工业化时期英国民众抗议骚动频繁发生,遍及英国各城镇和乡村地区,其形式多样但都很少针对人身进行攻击。这一时期英国民众抗议频发受到英国悠久的自由和法治传统、经济困境及社会不公和不完善的国家机器等综合因素影响。骚动作为普通民众表达声音的主要方式,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安抚、仲裁和镇压的多重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关键词】英国民众骚动治理策略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警察制度研究”(编号:11YJC770069)的阶段性成果。

18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一个世纪,英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的转型。在这一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民众政治活动频繁发生,经常表现出一些不满与抗议骚动。对此,学术界以往认为民众的这种行为是“肚皮造反”,是一种对物质匮乏、社会贫困的自发的、机械的反应,或被视为一个缺乏有效警备机构或精密组织的社会不可避免的产物,而很少将它的发生置于历史、社会经济及政治秩序中予以整体考察。鉴于工业化进程中民众抗议的普遍性,对英国工业化时期民众骚动问题展开探讨,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工业化进程的认识,而且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一、工业化时期英国民众抗议骚动特点

民众抗议是英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其存在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13世纪,英国贵族就联合起来对国王滥用权力的行为进行抗争,并强迫国王签署了《大宪章》,将国王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为近代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法权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8世纪中期以来,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①为不列颠叩开了现代化的大门。然而,与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相伴的还有频发的民众抗议和骚动。工业化时期,英国民众抗议骚动状况具有下列特点:

(一)数量多,范围广

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虽没有发生法国式的大革命,但形形色色的民众骚动还是此起彼伏,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是其以往几个世纪无法比拟的。1756-1757、1766-1768、1772-1773、1783、1795-1796、1799-1801、1810-1813、1816-1818英国都发生粮食骚动,其中尤其是1766年、1795年和1800年,是粮食骚动最鼎盛时期。[1](P114)19世纪40年代我们仍能见到不少的粮食骚动。19世纪以来,民众骚动发生更加频繁,此起彼伏,陆续发生卢德运动、反谷物法骚动、彼得卢事件、斯温暴动、反新济贫法骚乱、宪章运动等。即使在首都伦敦,民众抗议骚动也频繁发生。1769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正是伦敦的一位印刷工,他记载“我曾在一年内看到谷物骚动、选举骚动、济贫院骚动、运煤船员骚动、织工骚动、煤炭装卸工骚动、锯工骚动、威尔克斯支持者骚动、政府委员们骚动、走私者骚动。”[2](P1)富兰克林的骚动记录远非详尽,而且他的经历也并非独一无二。据约翰·史蒂文森统计,1790-1800年间在伦敦发生的骚动平均每年发生7场,1801-1811年平均每年6场,1812-1821年平均每年8场。[1](P313-314)此外,工业化时期英国发生的民众骚动地域广泛,遍及全国大大小小的城镇和乡村地区。各式各样的抗议骚动不仅发生于历史悠久的地区中心,如诺丁汉、诺里奇、布里斯托尔和泰恩河畔的纽卡斯尔,也经常发生于西南地区相对较小的毛纺织业城镇,迅速发展的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设菲尔德等。

(二)骚动形式多样,参加者有纪律并且目标清晰

自18世纪中期以来,形形色色的骚动此起彼伏。在爆发的所有民众骚动中,既有因经济上的不满引发的抗议事件,如粮食骚动、产业纠纷、针对道路和桥梁征税的抗议、反圈地骚动和涉及偷猎者、走私者的冲突;也有反对政府行为的骚动,如针对不受欢迎的课税(例如啤酒税、杜松子酒税和苹果酒税)的示威,对陆军、海军和民兵部队征兵行动的抵制;还有由政党派别或宗教偏见而起的骚动,如选举骚动、声援威尔克斯骚动、针对天主教徒、非国教徒和卫理会教徒的宗教骚动等。

大多数抗议的民众并不是纪律松散的暴民,不是罪犯、游民或社会渣滓,而是一股富有纪律性与凝聚力的群体。乔治·鲁德认为参加抗议骚动的人可能三分之二是雇佣劳动者(学徒、技术行业的熟练工人、家务仆人和普通劳工),近三分之一是小雇主、工匠师傅、商人和店主,另外还有少数一部分属于专业人员。这些人员都是有工作的成人,在参加骚动被捕之前他们几乎很少有过犯罪记录。[3](P142)最经常参与骚动的人员,主要是制造业、采矿业、运输业的从业者,以及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他们参加骚动原因各异,如高昂价格、征兵、新机器、公路收费、圈地……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力抵制或干预某种类型的变革,捍卫他们所珍视的传统权利及惯有价值。[3](P135-136)

(三)以“暴力”为后盾,但很少针对人身进行攻击

工业化时期英国民众骚动虽然在规模和性质上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但是这一阶段几乎所有的骚动都没有针对人身进行攻击。在粮食骚动中,民众虽然曾采取从农场主、磨坊主、路口、市场上夺取粮食、捣毁磨坊和粮仓、销毁粮食等“暴力”行为,但其目的是跟商人和地方政府进行“协商”,想通过骚动方式提醒商人遵守传统的价值规范,呼吁政府继续捍卫粮食市场秩序的责任。在反圈地抗议中,民众曾用骚动方式摧毁圈地的围杆、栅栏、围墙、大门、水渠及私下进行放火和偷窃,但这些“暴力”行为的出发点是以此与圈地主“协商”,呼唤他们回归传统价值规范。在卢德运动中,出现砸毁机器、捣毁工厂等行为,但是这种“暴力”行为很富有选择性,其目的是提醒工厂主与政府,回归到传统价值规范中去。

有时候,即使一些人数众多、吵吵嚷嚷的民众,他们也仅仅以和平的方式示威,试图通过心理压力、人数压迫或者嬉弄谩骂来对当权者施压,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是一些威胁性的示威,也并不被同时代的人描述为暴动。1800年9月,亲历设菲尔德一起民众骚动的菲茨威廉伯爵描述了这次事件:“我们看到城市的主要街道上挤满了人。然而没有暴力事件发生(除了尖锐的嘘声、大声的叫嚣……尽管人数众多,但这些人并没有暴动。”[3](P123)自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虽然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骚动危机和挑战,但不同于其他国家,英国这一阶段并未发生过大规模暴力斗争事件,几乎所有的骚动都只是以暴力为后盾的协商,最终这些骚动以达成一种类似集体合同的协议而宣告结束。

总之,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大部分民众抗议骚动只是“非制度”而非“反制度”的。骚动作为一种民众表达他们困境的方式,一种对雇主及当权者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采取补救措施的手段,特别是在农业欠收、物价上涨、面包短缺及战时不断征兵时,骚动特别容易发生。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城市和乡村地区越来越容易遭受群体性骚动的影响,“整个18世纪英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规模的令人恐惧的骚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51年。”[4](P123)

二、工业化时期英国民众抗议骚动频发原因

任何民众骚动事件的发生,其成因都不是单一的,也不限于某一方面。引起集体示威和骚动的原因可能是私人的,如可能由在酒馆、妓院、赌场的口角引起,也有可能由于财产争执而起。不过,作为一种群体性事件的特殊类别,绝大多数因公愤而起的民众抗议骚动绝不可能脱离于它所发生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秩序,它的发生有其内在的历史传统、社会经济及政治制度方面的根源。

(一)悠久的自由和法治传统是英国民众抗议骚动发生的历史根源

英国人有着崇尚自由的传统,在历史上“抗议权总是被英国人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权利”。[5](P221)自光荣革命以来,抗议权被所有的英国人看成是一项基本的自由和权利,逐渐形成了反对暴政、限制王权、维护自由的思想。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对此作了系统的阐述,他在《政府论两篇》中提出了“自然权利说”和“社会契约论”。他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统治者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一旦这种契约被破坏,被统治者不再有服从的义务,反抗是其合法的权利。[6](218)世纪以来,英国激进思想家谢比尔(Shebbeare)在“给英国人民的信中”认为,民众反抗政府专制的权利是合理的,是一种自然权利。[7](P200)这种权利“一直渗透到社会下层,许多身份低微的平民也意识到,他们是自由的人,而不是奴隶。”[3](P129)当他们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或处于危险之中时,就会挺身而出保卫它们。这样,“自由”与“反抗”成为英国人所珍视的传统和不可剥夺的权利,强烈而且根深蒂固,为民众进行维护自由和权利的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国文化具有悠久的法治传统特色。它不仅影响着统治者的治国思路,使他们选择了依法治国,而且也影响着民众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养成了以法抗议的思维与习惯。[8](P72)法治传统是国民思想观念的塑造器,使他们远离了法奴意识,视自己为法律的主人。在英国的民众骚动过程中,法律成为民众争取权益的便利武器。他们抗议的首选武器是法律,并用法律来证明他们抵制掌权者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这样,法律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切实的斗争手段,使他们能够诉诸“非暴力”的法律渠道解决与统治者的冲突,捍卫自身利益。在爱德华·汤普森看来,“在每一次民众行动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合法性的指导观念。”[9](P78)简言之,英国的法治传统直接促成了英国民众重法、崇法,并尽可能依法抗议。

(二)经济困境及社会不公是英国民众骚动发生的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困难与民众抗议活动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经济上的不满引起的骚动抗议特别普遍,每一次农业歉收造成粮食价格高涨时期都伴随着广泛的粮食骚动。当饥荒来临时,穷人们不得不将其大部分收入用来购买面包。对于工人来说,特别是制造业、采矿业、运输业的从业者,他们所要面临的不仅是歉收年份里昂贵的食品价格,雇佣条件每况愈下更使他们的生活状况雪上加霜。另外,18世纪晚期的人口激增、矿工、驳船船员和水手等从业人员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不稳定的收入、不稳定的工作以及经济不独立,会在某些工人群体中造成反抗情绪和无序倾向。因此,周期性的贸易萧条、经济危机及失业为民众骚动的发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虽然有些骚乱,如戈登骚乱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骚动与经济环境很少或几乎没有联系,但我们可以看出民众对少数群体的一些攻击中,经济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

社会不公是英国民众骚动发生的社会根源。民众在遭遇不公正对待时,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吁和反抗。思想家托马斯·卡莱尔曾写道:“当人的内心充满正义时,即使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及各种痛苦,甚至是死亡本身人们也欣然接受。但社会不公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法忍受……没有人能够承受或应该承担。”[1](P307)18、19世纪英国发生的民众抗议骚动,很多都直接与社会不公有关:食品骚动往往发生在怀疑存在营私舞弊的地方,“不法”谷物商对粮食“囤积居奇”、“倒买倒卖”;反圈地骚动是因为圈地破坏了某些惯有的权利,同时改变了农业的惯例,抗议者认为圈地主“抢走了穷人的公用地权利”、“偷去鹅的公地”和“做事不公正”;卢德运动②中捣毁机器,攻击的是不公平的采用机器或工作实践,使用机器与使用非学徒违背了他们认可的传统家长制立法。这些民众骚动不仅是出于道德经济的观念使然,他们反对的是那些被认为是不公平或压迫性的变革。各式各样的反征兵骚动也是如此,它们捍卫个人自由,反对由专制政府革新的投票程序,绕过传统被征兵的对象,允许压迫性的、不公平的行动。

(三)不完善的国家机器是英国民众骚动的政治根源

19世纪地方政府改革之前,英国的近代国家机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缺乏合适的社会控制手段。当时地方公务主要由教区中不领薪的地方治安法官处理。地方法官是“地方的统治者”,他们不需接受伦敦的命令,政府也没有想要给他们发布命令。[10](P534)维护社会秩序的治安力量在乡村地区主要由治安法官和警务员承担,在城市地区警务员有巡夜看守协助。自18世纪以来,这种传统社会中以社区自保为基础的治安制度出现危机。③

1829年前英国由于缺乏有效的警察力量,对于伦敦和其它大城市的大型暴动,以及影响只有几个郡县的小型骚动,上层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妥协,抑或动用军事力量进行镇压。在理论上,1829年前英国地方法官可以使用以下几种力量来阻止骚动人群:教区警务员(parish constables)、临时警察(special constables)、民团(the militia)、义勇骑兵队(yeomanry)、切尔西院外救济队(Chelsea out-pensioners)、自助协会(self-help associations)、海岸警卫队(the coastguard service)和常备军(the regular army)。[11]教区警务员、临时警察等都属于业余治安力量,他们来源于他们所服役的教区,在控制骚动的过程中可能对参加抗议的民众表示同情;准军事力量民团、义勇骑兵队在与民众的冲突中难以控制,容易造成过分使用武力,1819年酿成“彼得卢大屠杀”。[12](P78-81)在治安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常备军也被用来协助市民力量维护秩序,但军队承担治安职能中存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模糊性和法律复杂性也使他们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军队缺乏应对民众骚动的训练,配备滑膛枪、刺刀和军刀,不适合作为控制民众骚动的措施。这样,工业化时期英国虽然理论上政府可用来控制民众抗议骚动力量类别繁多,但这一时期的英国仍然是“警力不足的社会”[13](P191)。

总之,民众骚动作为一种社会态度与普通民众政治意图的表现形式,英国悠久的自由和法治传统使他们选择诉诸“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捍卫自身利益。暴涨的物价、饥荒和商人的违法行为等社会经济因素激发了人们对经济剥削和不正当行为的抗议。国家机器的不健全和旧的治安力量难以应付持续不断的骚动,直接影响到英国政府处理民众骚动的能力。因此,自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社会因巨大的经济、政治变革以及内外战争,各种民众抗议持续不断,饱受骚动困扰。

三、政府当局应对民众骚动的策略及影响

民众骚动的发生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如果控制不当,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政府当局都希望维护法律和秩序,以保护财产,防止出现无政府状态,他们会动用一切手段尽快恢复社会稳定。在许多民众抗议骚动的初期,民众聚集谣言四起时,政府当局的反应和应对策略对于骚动的走向起到重要影响。

(一)采取安抚、仲裁等温和手段,以缓和民众不满。地方当局清楚地认识到,使用武力和死刑并不是解决民众不满的最有效方式,对于恢复社会和谐也是手段拙劣,因此他们会乐于宽恕任何不算太过火的抗议。在大部分具有明确经济目标的骚动中,民众如能指出其合法的冤屈,当局也愿意调查骚动的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当产业纠纷波及开来,政府会派官员去调查骚动原因,并寻求和平的谈判方式以解决纠纷。如在粮食骚动中,政府当局对骚动民众予以极大同情,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补偿。地方政府一方面对谷物贸易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同时要求富人减少其面包消费,并禁止将面粉用于蒸馏、制造淀粉和发粉等产品,对那些垄断、囤积粮食者加以谴责。同时政府也试图从埃及、西西里、加拿大和波罗的海地区进口谷物,缓解困难时期民众粮食供应人不足。地方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实际上给予骚动者一定程度上的官方许可,这样某种程度上转移了骚动者对当权者的不满。詹姆斯·C·斯科特指出,在社会精英和国家所控制的强制手段十分有限的地方,对下层人员的需要表示出某种尊重是聪明的办法。[14](P8)

(二)给予一定的缓冲期,对骚动民众予以警示。在英国,普通法及成文法对于打架、聚众闹事、携带武器非法集会、请愿骚动及骚乱有明确的规定,都是非法行为。但在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政府当局对于不端行为及严重骚动的打压还是极为慎重,对公共集会及下层民众的骚动采取极力克制。171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骚乱法》(the Riot Act,1714)。该法规定12人或多于12人的非法集会将遭到逮捕、判刑,并视同为重罪犯执行惩罚。[15]在法官宣读《骚乱法》之后该法生效之前,有一个小时的间歇时间。④在大多数情况下民众确实自行解散,并且不需要军事力量。英国警察史学者克里奇利(T.A.Critchley)认为,该法中一小时的冷静时期很明显地体现了英国的特征,警告抗议人群危险即将发生,允许无辜者有足够的时间自行回家或回到各自的岗位。政府在调用军队之前一小时的缓冲期可以使我们对于18世纪英国骚动的合法性和“暴民”行为了解更多,确立了一种控制人群的惯例,便于对英国抗议者进行有效的宪法保护。[16](P73)

(三)调用军事力量,维护社会秩序。如果骚动偏离了统治阶层接受的抗议原则,他们就不再把民众抗议看成合法,而是危险的暴民原则,充满潜在革命的危险而越来越无法忍受,政府则毫不犹豫地调用军事力量予以镇压,维护社会秩序。准军事力量民团、义勇骑兵队是反法战争时期维护英国秩序最重要的力量。反法战争时期英国民团人数平均为50,000-80,000人,而建立于1794年的义勇骑兵1803年以后人数仍保持在25,000人左右。[17](P160)作为所有市民力量中维护治安方面最成功的义勇骑兵队⑤,他们被政府用于控制大部分民众骚动,包括卢德运动、激进政治集会、斯温运动和1830年代的济贫法骚动等。1819年彼德卢大屠杀后,政府日益倾向于采用常备军。虽然常备军这一概念令英国人感到厌恶,但为了应对外部战争、内部反叛和骚乱,政府依然从各处调集兵力,进驻骚动地区,严厉镇压骚动者。据估计,1660-1847年在英格兰的96个常设兵营中有一半建立于1792年至1815年期间,许多兵营建立于北部和中部新的工业城镇。[12](P81)在民众骚动频发的英国北部地区,1822年常驻常备军人数为1,730人,到1829年达到5,590人。[17](P280)利用军队来维护治安与英国宪政不符,而且人员有限、费用昂贵,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因此英国政府对于采用常备军来维护秩序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自1829-1856年伦敦和地方现代警察建立后,维护秩序不再由军队承担转而成为警察的职责并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同。

总之,集体示威和骚动作为普通民众在获得选举权之前表达声音的主要方式,成为工业化时期英国普通民众最普遍、最有效的政治行为。大部分民众的抗议骚动本质上是不反权威的,骚动只是一种手段,用来迫使权威承担责任,并对当权者施加压力,令其采取某些特定的补救措施。在对某些不平进行暴力抗议时,暴动者坚决维护他们当局的忠诚。在回应如此众多的民众抗议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诉诸暴力镇压骚乱、恢复秩序的过程中相当慎重,他们相信仲裁与安抚而非镇压是应对民众不满的最好解决办法。尽管工业化时期英国民众抗议骚动频繁发生,但“相互的对话、沟通和妥协,依然是这一时期大众政治发展最显著的特色。”[3](Pxv)英国政府没有把民众往暴民的方向挤压,而是合理引导,顺势而为,最终使英国度过了一个有若干变数存在的社会与政治转型。这样,工业化时期英国频发的民众抗议非但没有使政府陷入“维稳”的重压之下,也没有使社会陷入无序和混乱,反而在民众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个双方良性互动的机制,民众抗议成为社会的减压阀和报警器,使社会保持充满活力的同时又享有高度的稳定性。因此,对于目前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国家来说,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民众抗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但愿英国走过的路能为它们提供某种借鉴和启示。

注释:

①本文讨论的“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下半叶发轫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它于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宣告英国已经进入工业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本文中的“工业化时期”大致系指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中期。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13-222。

②在卢德运动发韧的地方,参加运动的织袜工反对的不是机器(在织袜业中不牵涉到新出现的机器),而是不法商人的奸商行径,这些不法商人制作质量粗糙容易坏、费工少价格便宜的“剪裁袜”与正品袜进行不正当竞争。钱乘旦.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132-141.

③18世纪以来,英国传统治安制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警务员职务的无偿性使任职者不堪重负,逃避警务员义务蔚然成风,警务员数量和质量均呈下滑趋势;二是治安法官走向腐化和堕落;三是人口迁移加快及城市人口增长破坏了社区自保治安制度的基础。吴铁稳,张亚东.英国大伦敦警察建立初探[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3-74.

④该法规定在对骚动者进行镇压之前,地方法官需要面对抗议者宣布:我们尊贵的国王陛下告诫、要求正在集会的所有人,你们立即自行解散,回到自己的家里,回到各自的岗位,否则将根据乔治元年通过的法令进行惩罚,制止骚乱和狂暴的集会。愿上帝保佑国王。British Parliament.The Riot Act[DB/OL].1714.http://www.dominiopublico.gov.br/dow nlo a d/texto/gu008142.

⑤作为一支骑兵力量,他们大部分由土地主、农民和小商人组成,并且他们很少赞同集会人群的要求及采取补救的办法。L.Radzinowicz.A History of England Criminal Law and its Administration from 1750:Grapplingg for Control[M].London:Stevens & Sons,1968:112-113.

参考文献:

[1]John Stevenson.Popular Disturbance in England,1700-1832[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2.

[2]Adrian Randall.Riotous Assemblies:Popular Protest in Hanoverian Englan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英]H.T.狄金森,陈晓律等译.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James Walvin English Urban Life,1776-1851[M].London:Hutchinson,1984.

[5]George F.E.Rude.Hanoverian London,1714-1808[M].London:Secker and Warburg,1971.

[6][英]约翰·洛克,赵伯英译.政府论两篇[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7]Kathleen Wilson.The Sense of the People:Politics,Culture and Imperialism in England,1715-1785[M].Cambridge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8]李培锋.18世纪农民反圈地模式与法治传统[J].历史教学,2013(21).

[9]Edward Palmer Thompson.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English Crowd in the 18th Century[J].Past & Present,1971 (50).

[10]Sidney,Beatrice Webb.English Local Government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Municipal Corporations Act:The Parish and the County[M].London:Longmans,1906.

[11]F.C.Mather.Public Order in the age of the Chartists[M].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59.

[12]John E.Archer.Social Unrest and Popular Protest in England1780-1840[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13]David,Eastwood.Governing Rural England: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Local Government,1780-1840[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

[14][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5]British Parliament.The Riot Act[DB/OL].1714.http://www.dominiopublico.gov.br/download/texto/gu008142.PDF.

[16]T.A.Critchley,The Conquest of Violence:Order and Liberty in Britain[M].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0.

[17]Stanley H.Palmer.Policing and Protest in England and Ireland 1780-185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作者简介:吴铁稳(1978—),男,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英国史。

中图分类号:K561;D7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031-06

猜你喜欢
抗议民众英国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英国的环保
“艺”心抗议
抗议之歌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缝线抗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