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文化观的光辉文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读

2016-04-10 21:01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讲话文艺

周 芳

(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马列主义文化观的光辉文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读

周芳

(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内容摘要】毛泽东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与历史背景,《讲话》产生脱离不了马列主义文化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讲话》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第一次体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观;明确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创作方针、创作方向以及创作标准;科学回答了文艺创作与批评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延安文艺座谈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3年甘肃政法学院科研资助青年项目“文化强国建设视阈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项目编号:GZF2013XQNLW021)阶段性研究成果;2014年度甘肃政法学院教改项目“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GZJZ2014-B10);甘肃政法学院教改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ZJG2014-A01)。

毛泽东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现代文化性质、内容、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界。探索《讲话》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道路具有内在启示的作用,本文就《讲话》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来作以探究。

一、《讲话》的历史背景

文艺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是在现实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反映着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内容,历史文艺读物是折射历史的一面镜子。《讲话》产生的时代为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击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肃清党内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此年5月举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根本宗旨是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讲话》就是在这次整风运动中,为“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1](P804)而召开的。在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座谈会。

(一)政治背景

1.国际政治背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了此次战争,最终打垮了三个法西斯国家,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赢得了战争。战后,中国和朝鲜、越南、古巴等东欧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国内境况百废待兴。“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历史状况、社会性质、特点及其主要矛盾,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政治和经济革命而奋斗,为建设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而奋斗的同时,还致力于建设有新文化的文明、先进的中国。为此,毛泽东又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思想。他在《新民主主义论》、《讲话》等著作中对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对旧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做了科学分析,对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做了系统阐述”。[2](P71-161)

2.国内政治背景。《讲话》产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民族危亡和艰苦卓绝的严重形势之际,为了挽救中华民族,1937年9月经过中国共产党的一再努力,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开始了全面抗日。经共产党八年的持续抗战,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这八年间,毛泽东用他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对于政治的反作用,并开始重视文艺工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时期,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1941年到1942年“这两年内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1](P943)也就是说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处于艰难时期。《讲话》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充分发挥了文化队伍的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指引和推动作用。

(二)文化背景

1.《讲话》是在批判文化保守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立足传统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它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前提,极力维护文化的民族性,也可称之为文化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常以研究文化问题而研究,缺少现实的关怀,忽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而且文化创新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复古、封闭。

2.《讲话》是在反对文化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由主义者站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他们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落后,认为中国未来的出路在于彻底改造和抛弃传统文化观念及其相应的制度,主张完全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盘西化”。文化自由主义者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盲目效仿西方文化的发展道路。走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道路,不仅无益于改造旧文化,而且还会使中国文化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的附庸文化,也就是完全奴化的文化。所以文化自由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3.《讲话》是在反对延安文艺界分裂的背景下产生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革命的和要革命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分别从全国各地纷纷奔赴延安。这些同志有些是共产党人,有些是接受过党的影响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和青年学生。他们满腔热情地来到延安是为了参加当地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他们也有很多弱点。如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过“左”倾路线的影响,缺乏群众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缺乏挑战困难和解决矛盾的精神。

在延安整风运动开始“第一个‘九月会议’中,王明病倒了,洛甫离开了,博古检讨了。”[1](P943)延安文艺界的纷争使从事文艺创作和文学评论的作家、评论家受到了影响,由于其观点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划分了不同的山头。且尤为重要的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文化自由主义者以及延安文艺界分裂的群体始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此时,毛泽东同志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5月初邀请当时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以及各部领导等一百多人召开文艺座谈会,会上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提出有选择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表达了无产阶级的文化立场和态度,解决了在当时文化保守主义者和文化自由主义者之争,并解决了由于延安文艺界分裂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当时的革命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结晶——《讲话》。

二、《讲话》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需要一种文艺主张与文艺思想来凝聚和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力量,需要一个根本方针、基本方向和发展目标,为未来中国的文艺和文化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正因如此,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观,明确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创作方针、创作方向以及创作标准,科学地回答了文艺创作与批评的重大问题。总体来说,《讲话》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党的文艺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

1.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体工作的关系。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党的文艺工作是党的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整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如列宁说过的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1](P823)“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1](P829)它是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了党的文艺工作在整个党的工作的关系中的位置,他认为反对这种位置,就会走上二元论或者多元论。

2.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工作关系——文艺统一战线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首先提出“文艺服务于政治”,[1](P823)他所强调的政治是所谓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而不是少数政治家的政治。他又指出,当时在中国的第一根本任务是抗日,所以,对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党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艺术家团结起来;其次,应该在民主这一点上团结起来;最后,应该在文艺界的特殊问题——艺术方法艺术作风一点上团结起来。”[1](P824)

(二)文艺创作的目标

毛泽东在《讲话》中阐述的一个最终目标就是让文化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1](P805)抗日战争时期,他深刻地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仅靠手里拿枪的军队是不行的,要取得革命的全面胜利,就要把军事战线和文化战线结合起来,使文艺成为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文艺创作的方向

在《讲话》中毛泽东首先提出,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更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个方向问题。他特别应用了列宁关于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论述,指出:“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是有的。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文艺是为资产阶级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1](P811)最后,他还指出:“我们的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的,而是为人民的。”[1](P812)这就为革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文艺创作的方向是为人民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

(四)文艺创作的方针

1.普及与提高。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只有从工农兵出发,我们对于普及和提高才能有正确的了解,也才能找到普及与提高的正确关系”。[1](P816)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过程中,普及与提高是不能分开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而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的东西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容易接受,这样的普及才能使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好的效果,才是有价值的普及。

2.批判吸收与继承借鉴。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1](P817)他鼓励文艺工作者批判地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东西,不分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分古代的和外国的,只要是有益的,值得吸收借鉴的都汲取,这一理论在我国文艺发展的道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笔者认为这一内容为毛泽东《讲话》中最闪亮的一个理论,同时也是最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一个理论。他说:“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取原始材料。”[1](P816)人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他认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群众实际生活。鼓励文艺工作者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从中摄取崇高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创作营养的思想,这是他独特的真知灼见。

4.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文艺工作者除了应该学习文艺创作的基本知识以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必需的。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1](P809)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文学艺术、社会、观察世界,自觉地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指导文艺创作,提高文艺作品的文化思想质量。那么,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文艺是不存在的。

(五)文艺批评的标准

《讲话》中把文艺批评的标准分为两个,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他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1](P825)他又指出: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不同的艺术标准。但是任何社会阶层中的任何阶级都是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把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艺作品多种多样,有的政治性强,有的政治性弱,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标准来要求艺术作品。在艺术标准方面,同样需要辩证地对待,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六)文艺创作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1.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动机指的是主观愿望,而效果则是指社会实践。他指出:“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为人民大众的动机和被人民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检验一个作家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1](P809)这不仅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动机,而且还要创造出具有良最佳社会效果的作品。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当时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作品的艺术性,甚至追求所谓“为艺术而艺术”;一种是过分强调作品的政治性,乃至出现“标语口号式”的创作倾向。对此,他提出,政治和艺术的统一,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都是没有力量的。针对当时有些同志忽视艺术的倾向,他特别提出“应该注意艺术的提高”。[1](P869-870)他的这一思想,阐明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正如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一样。优秀的文艺作品追求的是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统一。

3.歌颂与暴露的关系。他指出:“对于敌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人民的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并指出其必然要失败的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对于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有联合,有批评,有各种不同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对于人民群众,对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于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我们当然应该赞扬。”[1](P805-806)他把文艺的两大职能“歌颂与暴露”列为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针对具体情况强调对敌人的暴露和对我们自己人的歌颂,并强调光明为主,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的。

从以上《讲话》的内容来看,它不仅是延安文艺整风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更是一部中国化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经典文献理论。同时,也是对“五四”以来,中国新文艺运动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结合当时历史时期中国的总潮流、总背景,提出了当时在文艺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论证了党的文艺工作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文艺创作的目标、文艺创作的方向、文艺创作的方针、文艺创作的标准、文艺创作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等文艺理论问题。并且提出了文艺创作的方向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原则性的问题。《讲话》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中国文艺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04.

[2]罗洛.毛泽东思想研究大系[M].人民出版社,1993:71-161.

*作者简介:周芳(1986—),女,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023-04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讲话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注水”讲话
□文艺范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